图书介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3版
  • 梁文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963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生物药剂学-医学院校-教材;药物代谢动力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1

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1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3

四、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

五、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0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2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12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12

二、药物转运机制14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18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21

一、消化系统因素21

二、循环系统因素25

三、疾病因素26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27

一、解离度与脂溶性27

二、溶出速率30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34

第四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35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35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41

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43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47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49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49

二、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55

三、控制药物释放剂型设计59

四、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61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67

第一节 注射给药67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67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69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71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71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72

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74

第三节 皮肤给药75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75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77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80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81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81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83

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85

第五节 肺部给药86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86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87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90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90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90

三、阴道的解剖与生理93

四、影响阴道黏膜吸收的因素94

第七节 眼部给药96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96

二、药物吸收途径97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97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101

第一节 概述101

一、组织分布与药效101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102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103

四、表观分布容积103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105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105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106

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111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112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113

第三节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114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114

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115

三、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116

四、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116

第四节 药物的脑内分布117

一、脑脊液117

二、脑屏障的概念117

三、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118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120

第五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121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121

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121

第六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122

一、胎盘构造与胎儿的血液循环122

二、胎盘的药物转运123

三、胎儿内的药物分布123

第七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123

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124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124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126

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129

第五章 药物代谢133

第一节 概述133

第二节 药物代谢酶和代谢部位134

一、药物代谢酶系统134

二、药物代谢的部位135

三、首过效应与肝提取率136

第三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138

一、氧化反应138

二、还原反应140

三、水解反应141

四、结合反应141

第四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44

一、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4

二、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5

三、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6

四、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6

五、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9

第五节 药物代谢和制剂设计151

一、前体药物类制剂的设计152

二、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设计152

三、药酶抑制剂与制剂设计153

四、药物代谢和剂型改革154

第六节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154

一、体外法154

二、在体法155

第六章 药物排泄157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157

一、肾小球滤过158

二、肾小管重吸收158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162

四、肾清除率163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164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164

二、肠肝循环165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166

一、药物从乳汁排泄166

二、药物从唾液排出167

三、药物从肺排泄167

四、药物从汗腺排泄168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169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169

一、药物动力学概念169

二、药物动力学发展简况169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72

一、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172

二、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73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174

一、药物动力学模型174

二、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176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176

第八章 单室模型180

第一节 静脉注射180

一、血药浓度180

二、尿药排泄数据185

第二节 静脉滴注193

一、血药浓度193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196

三、负荷剂量198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199

一、血药浓度199

二、尿药排泄数据210

三、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214

第九章 多室模型218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219

一、静脉注射给药219

二、静脉滴注给药223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225

一、模型的建立225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226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227

四、模型参数及其他参数的求法230

五、Loo-Riegelman法测定吸收百分数232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232

一、作图判断233

二、用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断233

三、用拟合度(r2)进行判断233

四、AIC法234

五、F检验234

第十章 重复给药237

第一节 重复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237

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237

二、单室模型间歇静脉滴注给药241

三、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245

四、双室模型重复给药248

五、利用叠加原理预测重复给药血药浓度248

第二节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49

一、单室模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50

二、双室模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52

三、给药第n次的平均血药浓度253

第三节 重复给药体内药量的蓄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253

一、重复给药体内药量的蓄积253

二、重复给药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255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258

第一节 概述258

一、药物体内过程的非线性现象258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260

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261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261

一、Miehaelis-Menten方程261

二、具Michaelis-Menten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262

第三节 非线性消除过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及参数计算264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264

二、非线性动力学参数的估算264

第十二章 统计矩原理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272

第一节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272

第二节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273

一、生物半衰期273

二、清除率274

三、表观分布容积274

第三节 矩量法研究体内过程276

一、释放动力学276

二、吸收动力学27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280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280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280

二、负荷剂量281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283

四、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284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设计给药方案285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289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290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301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301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308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310

一、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311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311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312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313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313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316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318

第十四章 新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323

第一节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323

一、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物动力学的作用323

二、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及研究内容324

三、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及研究内容327

四、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本的测定方法329

五、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332

六、甲磺酸加替沙星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335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337

一、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概念337

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338

三、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338

四、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340

五、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341

六、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344

七、生物等效性分析实例347

第三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354

一、缓释与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设计355

二、缓释与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358

三、缓释与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359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365

第一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365

一、概述365

二、群体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366

三、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应用368

第二节 生理模型药物动力学372

一、概述372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373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379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383

一、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的关系384

二、血药浓度与半衰期和药理作用持续时间的关系389

三、具有效应室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390

第四节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394

一、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394

二、药物动力学的立体选择性396

三、影响手性药物生物活性的因素397

第五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399

一、药物体内过程的时间节律399

二、影响药物动力学时辰节律的因素401

三、时辰药物动力学与合理用药403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406

附录二 拉普拉斯变换408

附录三 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411

中文索引426

英文索引4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