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调查教程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调查教程 第4版
  • 水延凯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8053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社会调查-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调查教程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语1

第一篇 概述5

第一章 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学5

第一节 社会调查及其任务5

一、社会的定义和社会现象的特点6

二、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8

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社会功能10

一、识世之途: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途径10

二、善政之基:科学决策的客观基础10

三、正风之策:端正党风政风学风的重要对策11

四、育才之道:培养开拓型人才的基本道路12

五、悟人之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12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理论指导13

一、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14

二、社会调查的指导思想16

知识窗(1)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论述17

第四节 社会调查学是一门方法性学科18

一、社会调查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18

二、社会调查学的主要特点19

三、学习社会调查学的目的和方法20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25

第一节 古代的社会调查25

一、古代社会调查的产生26

知识窗(2) 《管子》问第二十四(译文摘录)28

二、古代社会调查的特点29

第二节 近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调查30

一、近代社会调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0

二、近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调查31

三、现代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3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调查35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调查35

二、列宁与社会调查38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的基本特征40

第四节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调查40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调查41

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社会调查42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调查46

第二篇 准备阶段53

第三章 社会调查的程序和准备53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53

一、准备阶段54

二、调查阶段54

三、研究阶段55

四、总结阶段55

第二节 选择调查课题56

一、调查课题及其类型57

二、选题的重要意义58

三、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59

第三节 进行初步探索60

一、初步探索的基本任务60

二、初步探索的主要方法61

第四节 提出研究假设62

一、假设及其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63

二、形成研究假设的必要条件64

第五节 组建调查队伍65

一、调查人员的选择66

二、调查人员的培训67

第四章 调查方案的设计71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内容和设计原则71

一、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72

二、设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原则73

第二节 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74

一、可行性研究的几种方法75

二、试验调查及其实施75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76

一、社会调查的分类77

二、普遍调查78

知识窗(3) 中国普查制度的变化79

三、典型调查81

第五章 抽样调查及其方法87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程序87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特点88

二、抽样调查的一般程序89

第二节 非随机抽样及其方法90

一、什么是非随机抽样?90

二、非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90

第三节 随机抽样及其方法91

一、简单随机抽样92

二、等距随机抽样93

三、分类随机抽样94

四、整群随机抽样95

五、多段随机抽样95

第四节 随机抽样中的几个实际问题97

一、抽样框编制问题97

二、抽样概率问题98

三、入户后选择回答人问题100

第五节 抽样误差与样本规模101

一、抽样误差101

二、样本规模103

第六节 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104

一、抽样调查的优点105

二、抽样调查的局限性105

第六章 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108

第一节 社会指标108

一、社会指标的概念108

二、社会指标的类型109

三、社会指标的功能111

第二节 社会指标体系112

一、社会指标体系的概念112

二、两种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方式和特点115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116

第三节 调查指标118

一、调查指标及其两种定义118

二、调查指标的设计过程119

三、设计调查指标的基本要求121

四、操作定义的设计122

知识窗(4)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123

第七章 社会测量127

第一节 社会测量及其层次127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127

二、社会测量的层次128

第二节 抽象社会指标的测量130

一、什么是抽象130

二、抽象社会指标及其种类130

三、抽象社会指标的测量方法132

知识窗(5) 鲍嘎德社会距离量表138

第三节 信度和效度的统一139

一、信度、效度及其相互关系139

二、提高信度和效度的主要途径141

第三篇 调查阶段147

第八章 文献调查法147

第一节 文献和文献调查法148

一、文献的概念、种类和发展趋势148

知识窗(6) 地方志工作条例(摘录)150

二、文献调查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152

第二节 文献的搜集153

一、搜集文献的基本要求153

二、查找文献的具体方法154

三、搜集文献的主要途径156

第三节 信息的摘取156

一、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156

二、记录信息的主要方法158

第四节 网络信息的查找160

一、网络信息的定义和特点160

二、网络信息的类型161

三、网络信息的搜索和摘取163

第五节 对文献调查法的评价165

一、文献调查法的优点165

二、文献调查法的缺点166

第九章 实地观察法170

第一节 实地观察法的概念和种类170

一、什么是实地观察法171

二、实地观察法的种类172

第二节 实地观察的实施173

一、实地观察的一般原则173

知识窗(7) 马林诺夫斯基简介175

二、实地观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75

第三节 努力减少观察误差179

一、产生观察误差的原因179

二、减少观察误差的途径和方法181

第四节 对实地观察法的评价183

一、实地观察法的优点183

二、实地观察法的缺点184

第十章 访问调查法188

第一节 访问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188

一、什么是访问调查法189

二、访问调查法的种类190

第二节 访谈过程及其技巧191

一、接近被访问者191

二、提问的种类、方式和语言193

三、听取回答的技巧194

四、引导和追询196

五、访谈结束197

六、再次访问198

知识窗(8) 奥琳埃娜·法拉奇简介199

第三节 访问调查的实施200

一、做好访问前的准备200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01

三、重视访谈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201

四、做好访问记录203

五、对无回答的处置204

第四节 电话访问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206

一、电话访问206

二、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207

第五节 对访问调查法的评价208

一、访问调查法的优点208

二、访问调查法的缺点209

第十一章 集体访谈法212

第一节 集体访谈法的概念和种类212

一、什么是集体访谈法212

知识窗(9) 《寻乌调查》的形成过程213

二、集体访谈法的种类215

第二节 集体访谈的实施215

一、集体访谈前的准备216

二、集体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217

三、做好集体访谈后的工作218

第三节 对集体访谈法的评价219

一、集体访谈法的优点219

二、集体访谈法的缺点220

第四节 头脑风暴法220

一、什么是头脑风暴法220

二、反向头脑风暴法221

第五节 德尔菲法221

一、什么是德尔菲法222

二、派生德尔菲法222

第十二章 问卷调查法225

第一节 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225

一、什么是问卷调查法226

二、问卷调查法的种类226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228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228

二、问题的种类、结构和设计原则231

三、问题的表述233

四、回答的类型和方式235

五、设计答案应该注意的问题240

六、编码243

知识窗(10) “CCTV2006经济生活大调查”简介244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245

一、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246

二、认真做好调查员的培训和督导工作247

三、努力提高问卷回复率248

四、对无回答和无效回答的研究249

第四节 对问卷调查法的评价250

一、问卷调查法的优点250

二、问卷调查法的缺点251

第十三章 实验调查法255

第一节 实验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255

一、什么是实验调查法255

二、实验调查法的种类257

第二节 实验调查方案的设计258

一、单一实验组设计258

二、实验组对照组设计259

三、多实验组设计261

第三节 实验调查的实施262

一、实验者的必备条件262

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263

三、实验过程的控制264

四、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267

第四节 对实验调查法的评价268

一、实验调查法的优点268

二、实验调查法的缺点269

第十四章 蹲点调查法272

第一节 蹲点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272

一、什么是蹲点调查法272

二、蹲点调查的类型273

第二节 蹲点调查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274

一、蹲点调查方法274

二、蹲点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274

第三节 对蹲点调查法的评价275

一、蹲点调查法的优点275

二、蹲点调查法的缺点276

第四篇 研究阶段281

第十五章 整理资料281

第一节 整理资料的意义和原则281

一、整理资料的重要意义282

二、整理资料的一般原则282

第二节 文字资料的整理284

一、审查284

知识窗(11) 《阅读及评估文件》285

二、分类286

三、汇编287

第三节 数字资料的整理287

一、检验287

二、分组288

三、汇总293

四、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293

第四节 问卷资料的整理298

一、问卷的审查298

二、开放型回答的后编码299

三、数据录入299

第十六章 统计分析302

第一节 统计分析概述302

一、统计分析及其目的303

二、统计分析的原则303

三、统计分析的过程305

四、统计分析的层次305

第二节 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306

一、描述统计及其内容306

二、推断统计及其基本原理307

三、推断统计的两种基本形式308

第三节 单变量统计分析311

一、集中量数分析311

二、离散量数分析314

三、单变量分析中的统计推断319

第四节 双变量统计分析320

一、双变量分析的内容320

二、双变量分析的方法321

第五节 多变量统计分析简介333

一、为什么要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333

二、多变量统计分析内容简介334

第六节 统计软件简介337

一、SPSS软件简介337

二、其他统计软件简介339

知识窗(12) 社会统计学的由来341

第十七章 思维加工345

第一节 比较法和分类法346

一、比较法346

二、分类法348

第二节 分析法和综合法349

一、分析法349

二、综合法350

三、分析与综合的统一351

第三节 矛盾分析法352

一、分析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352

二、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353

三、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54

第四节 因果分析法355

一、形式逻辑的因果分析法355

二、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分析法358

第五节 系统分析法360

一、分析系统的构成要素361

二、研究系统的内在结构361

三、揭示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整体功能362

四、探究系统的外部环境363

第六节 结构—功能分析法364

一、结构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364

二、黑箱方法、灰箱方法和白箱方法365

第五篇 总结阶段371

第十八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371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类型371

一、调查报告的特点371

二、调查报告的类型372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376

一、提炼报告主题377

二、拟定写作提纲377

三、精选调查材料378

四、推敲书面语言379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写作方法379

一、标题380

二、前言381

三、主体382

四、结束语383

五、简介385

六、后记387

七、附录387

第十九章 调查工作的评估和总结390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评估390

一、评估调查报告的意义390

二、评估调查报告的原则391

三、评估调查报告的内容392

四、评估调查报告的方法394

第二节 调查成果的应用395

一、调查成果应用的重要意义395

二、调查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396

三、努力改善调查成果应用环境397

第三节 调查工作的总结399

一、社会调查工作总结399

二、调查人员个人总结400

附录404

附录之一:随机数表404

附录之二:标准正态分布表407

附录之三:t分布表408

附录之四:X2(Chisquare)分布表409

附录之五:γ值化为Z′值表410

附录之六:F分布表4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