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结构与主体 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沈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230813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乡村-文化史-研究-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结构与主体 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贫困和教育,乡村的困境1
第一章 石门坎现象与乡村问题7
第一节 石门坎现象7
第二节 现象解释和疑问14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22
第二章 理论脉络:结构与主体31
第一节 结构分析的主要流派31
第二节 主体性的两个维度38
第三节 结构与主体的消解45
第四节 概念、假设和分析框架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60
第一节 研究设计和方法特点60
第二节 定性数据的信度和效度71
第四章 结构发生:石门坎崛起于边陲78
第一节 石门坎第一所学校78
第二节 石门坎文化圈87
第三节 学校和教会共生机制96
第四节 教会和社区的共生:乡村建设102
第五节 苗民平等意识启蒙112
第五章 主体推动结构:苗文故事124
第一节 石门坎苗文创制124
第二节 苗文传播,超越多重边界135
第三节 苗文的挫折141
第四节 劫后余生,薪火相传149
第六章 结构—主体分离:学校与社区161
第一节 国家教育在乡村的曲折经历161
第二节 村民的教育程度174
第三节 教师离乡:乡村教育的解构187
第四节 寻找传统:石门坎教育的自组织193
第七章 主体进退:社区与国家207
第一节 石门坎对国家的初期想象207
第二节 石门坎人护国行动219
第三节 对石门坎的第一种想象236
第四节 对石门坎的第二种想象249
第五节 风浪中的石门坎人265
第八章 结论282
参考文献299
一 中文文献·理论方法299
二 中文文献·社区研究306
三 英文文献314
附录 石门坎社区记忆321
社区记忆之一 石门坎学校历任负责人简历321
社区记忆之二 苗文歌《打铁要本身硬》等332
社区记忆之三 王文宪老师访谈346
社区记忆之四 杨明光老师忆石门坎光华小学373
社区记忆之五 张德全老师自述402
后记 感念442
图1-1 石门乡的地理位置8
图1-2 石门坎文化圈参与构建民族教育圈和基督教文化圈11
图2-1 结构—主体关系分析框架57
图2-2 主体—客体关系分析框架58
图3-1 调查探究一百年以来的社区生活69
图4-1 1921~1949年石门坎社区苗族的教育阶梯94
图4-2 石门坎文化圈与民族教育网、基督教传播网相互嵌入94
图4-3 访问石门坎老教师张德全先生98
图4-4 石门坎创业之初的“五英镑屋”103
图4-5 石门坎实业推广部改进了织布机110
图5-1 石门坎苗文最初字样126
图5-2 石门坎苗文书籍129
图5-3 苗文与苗族古老符号的渊源132
图5-4 石门坎苗文的传播方式140
图5-5 1935~1945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141
图5-6 1981~1990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151
图5-7 1958~1978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155
图6-1 威宁县小学校点数量变化167
图6-2 威宁县中学校点数量变化168
图6-3 威宁县政府教育投入变化171
图6-4 威宁县公办和民办小学数量变化173
图6-5 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人口教育程度比较180
图6-6 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不同性别的教育程度比较181
图6-7 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客体关系186
图6-8 90年代石门乡毕业学生流向193
图6-9 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主体关系197
图6-10 30年代石门坎社区的教育资源网198
图6-11 30年代石门坎教育与社区建设的有机关联200
图6-12 30年代石门坎社区学生流向201
图6-13 一批教师从社区主体变为社区客体204
图7-1 苗族对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感知209
图7-2 保存在村寨中的“共同纲领”252
图7-3 石门坎老教师杨荣新先生271
图8-1 石门坎社区文化结构变迁概括282
图8-2 石门坎高等学堂是社区标志性建筑287
图8-3 结构与主体分裂风险示意288
图8-4 主客体关系与不平等结构示意292
图8-5 凝视石门坎的风云296
附录图1 石门坎长房子,2001年331
附录图2 石门坎老教师张文明先生,20世纪70年代334
附录图3 王明基先生创办石门坎实业推广站,20世纪40年代352
附录图4 石门坎光华小学建筑分布图,20世纪40年代377
附录图5 青年张德全老师,1943年403
表1 贵州及其农村人文发展水平5
表2-1 哈耶克:两类社会秩序的差异51
表3-1 石门坎社区调查资料收集范围62
表4-1 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生命历程99
表6-1 F村不同时期人口文化程度概况176
表6-2 F村村民文化程度177
表6-3 威宁县乡村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191
表6-4 苏科小学与苏科教堂的共生关系195
表6-5 威宁县内被划分为“他者”的数量203
表6-6 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社区身份变动205
表7-1 石门坎学校的纪念周仪式规程217
表7-2 部分石门坎校友受教育和职业情况227
表7-3 一位石门坎教师在运动中的经历274
表8-1 苗文传播的结构—主体过程比较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