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实验诊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实验诊断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1739748.jpg)
- 王鸿利,周新,洪秀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75062856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162页
- 文件大小:578MB
- 文件页数:1234页
- 主题词:实验室诊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实验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王鸿利1
一、实验诊断学发展史1
二、实验诊断学的现状与展望5
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与评价10
第一篇 实验诊断基础&彭黎明 丛玉隆15
第1章 实验仪器学17
第一节 概述17
一、实验诊断检测仪器的主要特点17
二、实验诊断检测仪器的主要分类17
三、实验诊断检测仪器的主要性能17
第二节 显微镜18
一、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18
二、显微镜的种类18
三、显微镜的使用21
四、电镜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21
第三节 血细胞分析仪及凝血仪22
一、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22
二、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22
三、流式细胞分析仪的原理22
四、血细胞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23
五、凝血仪的原理及方法23
六、凝血仪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24
第四节 血沉分析仪和血液黏度测量仪24
一、血沉分析仪的原理及方法24
二、血沉分析仪的应用25
三、血液的流变及流动特性27
四、血液黏度仪的原理及方法28
五、血液流变学测量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28
第五节 尿液分析仪29
一、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原理及分类29
二、尿生化指标的检测原理及影响因素30
三、尿沉渣分析仪的原理31
四、尿液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32
第六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32
一、生化分析仪的分类32
二、生化分析仪的原理32
三、生化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33
第七节 电泳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33
一、电泳分析原理33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34
三、常用电泳分类及方法34
四、血气分析的原理35
五、血气测量电极36
六、血气分析仪的进展36
第八节 自动免疫分析仪36
一、自动免疫分析的原理及方法36
二、自动免疫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37
第九节 自动微生物分析仪37
一、自动血培养仪的原理38
二、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原理38
三、自动微生物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38
第十节 色谱分析仪和质谱仪39
一、色谱分析的原理及分类39
二、色谱仪的温度控制及数据处理40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40
四、色谱分析的临床应用41
五、质谱仪的概述42
六、质谱仪的分析特点42
七、质谱仪研究进展42
第十一节 原子光谱分析仪和荧光分析仪43
一、原子发射光谱仪43
二、原子吸收光谱仪43
三、荧光分析及常用方法43
四、影响荧光检测的因素44
五、荧光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45
第十二节 核辐射探测仪45
一、概述45
二、常见放射性核素46
三、核辐射检测的放射源46
四、核辐射检测的原理和方法47
五、核辐射检测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47
第十三节 仪器的维护和保养48
一、仪器的维护及保养48
二、仪器的常见故障48
三、造成仪器故障的主要原因49
第十四节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49
一、微型计算机概述49
二、计算机网络概述50
三、计算机在自动化仪器中的应用52
四、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52
五、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53
六、互联网络在医学中的应用54
第2章 实验试剂学55
第一节 概述55
一、试剂的分级及纯度55
二、试剂配制的基本原则55
三、试剂的管理56
第二节 水56
一、实验室的用水标准56
二、纯水的制备方法57
三、离子交换树脂制备纯水58
四、自动化纯水系统概述58
第三节 常用试剂浓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59
一、常用试剂浓度的表示方法59
二、溶液浓度的计算59
第四节 常用酸碱溶液和指示剂的配制60
一、常用酸溶液的配制60
二、常用碱溶液的配制60
三、常用酸碱指示剂的pH范围及配制方法61
第五节 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61
一、缓冲作用及缓冲溶液的组成61
二、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61
三、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62
第六节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63
一、常用血液及组织细胞染色液的配制63
二、常用微生物染色液的配制65
第3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67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67
一、基本概念67
二、基本原理68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69
第三节 质量保证计划的要素70
一、义务70
二、设施和资源70
三、技术能力70
四、技术规程70
第四节 分析前变异的控制70
一、系统分析70
二、分析前变异的类型71
三、试验的利用和实践指南71
四、患者的标识71
五、周转时间71
六、实验室记录72
七、抄写误差72
八、患者的准备72
九、标本的采集72
十、标本的运输72
十一、标本的分离72
第五节 分析中变异的控制73
一、分析方法选择73
二、参考物质和校准73
三、分析程序的文件化74
四、参考区间的验证75
五、监测技术能力75
第六节 使用商业质控品的分析质量控制75
一、质控品75
二、选择质控方法的具体步骤75
第七节 使用患者数据的分析质量控制76
一、单个患者结果76
二、多个患者结果78
第八节 识别分析误差的来源80
一、物理检查80
二、误差类型及来源之间的关系80
三、方法评价试验80
第4章 循证实验诊断学82
第一节 循证检验医学82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源起82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促成因素82
三、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83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的任务和目的84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任务84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目的84
第三节 如何实施循证检验医学84
一、实施循证检验医学的基本步骤84
二、关于提出临床诊断试验要解决的问题85
三、关于收集临床循证检验医学相关的文献85
四、关于对诊断试验文献证据的评价87
五、关于临床诊断试验的指南91
第四节 循证检验医学证据实例93
一、医学教科书中的循证医学证据93
二、临床诊断指南中的循证检验医学证据93
三、临床诊断试验项目的循证实例95
第五节 关于循证检验医学的教育98
一、开展循证医学及循证检验医学教育的迫切性98
二、开展循证检验医学教育的注意点98
第二篇 血液病实验诊断&王鸿利 宋善俊101
第5章 血液病的实验技术103
第一节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103
一、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特点103
二、正常血细胞的形态103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106
一、髓过氧化物酶染色106
二、苏丹黑B染色106
三、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106
四、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107
五、ANAE-CE酯酶双染色107
六、α-丁酸萘酯酶染色107
七、酸性磷酸酶染色108
八、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108
九、糖原染色108
十、铁染色109
第三节 骨髓病理学109
一、骨髓活检的意义、优势与展望109
二、骨髓活检的取材、标本的制备与常规染色110
三、部分血液病的骨髓组织病理学特点113
第四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114
一、红细胞系115
二、粒细胞系115
三、单核细胞系116
四、淋巴细胞系117
五、浆细胞系117
六、巨核细胞(血小板)系117
第五节 造血调控因子的检测118
一、造血调控因子118
二、造血调控因子的检测120
第六节 造血干/祖细胞培养技术121
一、造血干/祖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121
二、细胞培养的常用试剂及其配制122
三、造血干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类123
四、造血干/祖细胞的培养技术123
五、造血祖细胞的培养及其鉴定技术123
第七节 血液免疫学126
一、血液学与免疫学的关系126
二、血细胞破坏的免疫学机制126
三、免疫性血液病的分类127
四、常用免疫学检测128
第八节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常见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132
一、白血病细胞的收集132
二、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制备132
三、染色体G显带133
四、荧光原位杂交(FISH)133
五、常见白血病染色体的异常和受累基因134
六、常见白血病受累基因的意义134
第6章 红细胞病的实验诊断138
第一节 基础理论138
一、造血原料的代谢及其在造血中的作用138
二、红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141
三、红细胞酶的分类及其功能144
四、血红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145
五、抗体和补体在溶血中的作用148
第二节 红细胞病的检测152
一、铁缺乏所致贫血的检测152
二、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贫血的检测154
三、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溶血的检测154
四、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的检测156
五、血红蛋白异常所致溶血的检测159
六、抗体异常所致溶血的检测160
七、补体异常所致溶血的检测162
第三节 红细胞病的实验诊断163
一、贫血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163
二、常见红细胞病的实验诊断165
第7章 白细胞病的实验诊断1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177
一、粒细胞177
二、淋巴细胞179
三、单核-巨噬细胞181
四、白细胞抗原182
第二节 白细胞病的检测183
一、白细胞功能检测183
二、白细胞代谢及其产物检测185
三、白细胞动力学检测186
四、粒细胞抗体检测188
五、白细胞免疫标记检测188
第三节 白细胞病的实验诊断188
一、急性白血病188
二、慢性白血病200
三、少见特殊类型白血病204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9
五、白细胞增多症及类白血病211
六、白细胞减少症和功能异常疾病212
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4
八、恶性组织细胞病215
九、恶性淋巴瘤216
十、多发性骨髓瘤219
第四节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WHO分类和诊断标准221
一、WHO分类221
二、诊断标准221
第8章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诊断235
第一节 基础理论235
一、血管壁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235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238
三、血液凝固机制242
四、抗凝系统243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247
六、血液流变学250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254
一、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检测254
二、血小板的检测257
三、凝血因子的检测262
四、抗凝系统的检测267
五、纤溶系统的检测273
六、血液流变学的检测277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诊断278
一、一期止血缺陷所致出血278
二、二期止血缺陷所致出血280
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所致出血的判断283
四、易栓症286
五、静脉血栓形成287
六、动脉血栓287
七、抗栓和溶栓治疗监测287
第三篇 肝脏病和肾脏病实验诊断&张丽霞293
第9章 肝脏病的实验诊断295
第一节 基础理论295
一、肝脏的组织结构295
二、肝脏生化学功能295
第二节 肝脏功能检测302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303
二、糖代谢功能检测310
三、脂质代谢功能检测310
四、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311
五、胆汁酸代谢功能检测314
六、肝脏酶学检测315
七、肝脏纤维化标志物检测325
八、肝脏摄取排泄功能检测327
第三节 肝脏病免疫学检测328
一、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标志检测328
二、肝脏疾病的其他免疫学检测335
第四节 肝脏病检测项目的选择原则336
第五节 肝脏病的实验诊断337
一、病毒性肝炎337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339
三、乙醇性肝病339
四、中毒性肝病340
五、药物性肝病341
六、肝硬化341
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42
八、肝癌343
九、脂肪肝344
十、肝性脑病344
十一、肝衰竭345
第10章 肾脏病的实验诊断347
第一节 基础理论347
肾脏的解剖及组织结构347
第二节 肾功能检测361
一、尿液分析及生化、免疫学检测361
二、肾小球功能检测369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检测374
第三节 肾脏病的实验诊断375
一、血尿375
二、蛋白尿376
三、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378
第四篇 临床化学实验诊断&周新 邹雄379
第11章 酶学异常的实验诊断381
第一节 基础理论381
一、酶学特性381
二、酶促反应动力学382
三、血清酶学384
第二节 酶的活性检测386
一、酶活性检测386
二、酶活性的表示法和计算法388
三、影响酶活性检测的干扰因素389
四、工具酶389
五、血清酶活性检测条件的优化390
六、血清酶活性检测的选择和评价392
七、酶活性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392
八、同工酶及其亚型检测392
第三节 酶学导常的实验诊断394
一、α-羟丁酶脱氢酶394
二、单胺氧化酶395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395
四、铜蓝蛋白395
五、脂肪酶396
六、胆碱酯酶及其同工酶396
七、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397
八、5′-核苷酸酶397
九、淀粉酶及其同工酶398
十、β-D-半乳糖苷酶399
十一、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399
十二、亮氨酸氨基肽酶400
十三、腺苷脱氨酶400
十四、醛缩酶401
十五、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401
第12章 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403
第一节 基础理论403
糖代谢概述403
第二节 糖代谢的检测406
一、血糖检测406
二、尿糖检测409
三、葡萄糖耐量试验409
四、糖化蛋白质检测411
五、1,5-脱水葡萄糖醇(山梨醇)检测412
六、胰岛素检测及其释放试验413
七、C肽检测及其释放试验414
八、胰高血糖素检测415
九、胰岛素原检测415
十、胰岛素受体检测415
十一、胰岛素自身抗体检测416
十二、血尿酮体检测418
十三、血尿乳酸检测419
十四、血清丙酮酸检测419
十五、血清半乳糖检测420
十六、高度糖基化终产物检测420
第三节 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421
一、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421
二、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427
三、糖代谢紊乱实验诊断的应用429
第13章 脂类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430
第一节 基础理论430
一、血浆脂蛋白430
二、脂类代谢有关酶436
三、脂蛋白受体437
四、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质440
五、脂质代谢440
第二节 脂类代谢的检测442
一、血浆脂蛋白及其相关指标检测442
二、脂代谢相关基因检测447
第三节 脂类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449
一、原发性高脂血症449
二、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455
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457
四、代谢综合征457
五、高脂血症的预防458
第14章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诊断459
第一节 基础理论459
一、水与电解质代谢459
二、酸碱平衡460
第二节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检测465
一、体液检测465
二、电解质检测465
三、阴离子间隙467
四、血清(浆)渗透压467
五、血气检测467
第三节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诊断470
一、水平衡紊乱470
二、钠平衡紊乱472
三、钾平衡紊乱472
四、酸碱平衡紊乱473
第15章 心脏病的实验诊断4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477
一、概述477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478
三、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概述481
第二节 心脏病的检测483
急性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483
第三节 心脏病的实验诊断493
一、心脏病493
二、心力衰竭497
第16章 内分泌病的实验诊断502
第一节 基础理论502
一、激素的分类502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502
三、激素分泌的调节504
四、下丘脑激素505
五、垂体激素505
六、内分泌腺激素506
第二节 内分泌病的检测509
一、内分泌病常用检测方法及评价510
二、生长激素功能的检测510
三、甲状腺功能的检测511
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检测514
五、肾上腺髓质功能的检测516
六、性腺功能的检测517
第三节 内分泌病的实验诊断519
一、生长激素缺乏症519
二、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519
三、催乳素瘤520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20
五、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21
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522
七、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522
八、嗜铬细胞瘤523
九、性激素紊乱性疾病523
第17章 治疗药物监测526
第一节 基础理论526
一、体内药物分析526
二、药代动力学527
三、影响药物利用的个体因素527
四、药物的吸收527
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528
六、药物的代谢528
七、药物的生物转化529
八、药物的排泄529
第二节 药物浓度检测530
一、常用血药浓度的检测530
二、检测血药浓度的方法学指标533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实验诊断534
一、抗癫痫药534
二、强心剂药537
三、支气管扩张药541
四、抗生素药542
五、抗精神失常药543
六、抗肿瘤药545
七、免疫抑制药546
第五篇 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康熙雄549
第18章 体液免疫的实验诊断551
第一节 基础理论551
一、体液免疫551
二、免疫球蛋白552
三、补体及其成分、活化途径和生物学功能554
第二节 体液免疫的检测556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556
二、血清M蛋白检测558
三、血清补体蛋白检测561
第三节 体液免疫病的实验诊断564
一、免疫增殖病564
二、免疫缺陷病566
三、自身免疫病569
四、感染性疾病572
五、肿瘤573
第19章 细胞免疫的实验诊断5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577
第二节 细胞免疫的检测577
一、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体内检测577
二、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578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579
一、细胞因子579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586
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586
第20章 感染免疫的实验诊断590
第一节 基础理论590
一、概述590
二、微生物的致病作用590
三、宿主对微生物的防御592
四、不同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特征596
第二节 感染免疫的检测598
一、细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测598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601
三、真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测602
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检测603
第三节 感染免疫的实验诊断604
一、细菌感染性疾病604
二、病毒感染性疾病607
三、真菌感染性疾病609
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610
第21章 肿瘤免疫的实验诊断613
第一节 基础理论613
一、肿瘤抗原613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615
三、肿瘤免疫耐受616
四、肿瘤标志物617
第二节 肿瘤免疫的检测620
一、甲胎蛋白检测620
二、癌胚抗原检测621
三、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622
四、CA系统肿瘤相关抗原检测623
五、铁蛋白检测626
六、鼻咽癌EB病毒抗原检测627
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627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629
一、大肠癌629
二、原发性肝癌631
三、乳腺肿瘤632
四、肺癌634
五、前列腺癌636
六、胃癌637
七、胰腺癌637
八、鼻咽癌639
九、睾丸肿瘤640
十、卵巢肿瘤641
第22章 器官移植免疫的实验诊断644
第一节 基础理论644
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645
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抗原的类型646
第二节 常见器官移植概述648
一、肾移植648
二、肝移植648
三、心脏移植649
四、胰腺移植649
五、骨髓移植649
六、脑组织移植650
第三节 器官移植免疫的检测652
一、组织配型检测653
二、急性排斥的免疫学检测656
三、移植后的实验检测656
第23章 自身免疫病的实验诊断658
第一节 基础理论658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658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659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659
四、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机制660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检测660
一、自身抗体检测660
二、其他检测670
第六篇 临床病原学实验诊断&洪秀华673
第24章 病原学检测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675
第一节 基础理论675
一、生物安全性675
二、标本的选择和采集675
三、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及支原体的转运676
四、标本的运送676
五、标本的接收和拒收原则676
六、标本优先处理的原则676
第二节 各种种类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677
一、体液标本677
二、胃肠道标本679
三、生殖道标本682
四、呼吸道标本684
五、尿标本687
六、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和真菌689
七、伤口、眼、耳、皮肤组织标本691
第25章 感染病原体的实验诊断693
第一节 基础理论693
一、感染病与感染病原体的实验诊断693
二、感染病原体实验诊断的原则694
第二节 感染病原体的检测695
一、细菌感染的检测695
二、真菌感染的检测707
三、病毒感染的检测709
第三节 感染病的实验诊断710
一、血液感染710
二、尿路感染712
三、消化道感染714
四、呼吸道感染716
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19
六、创伤和外科感染721
七、细菌L型感染723
八、厌氧菌感染724
第26章 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728
第一节 基础理论728
一、医院感染的概述728
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728
三、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体729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730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类型730
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任务730
三、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730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732
五、医院感染监测的措施733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733
一、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及专业知识教育733
二、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734
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734
四、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734
第27章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736
第一节 基础理论736
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736
二、性病的实验诊断737
第二节 性传播疾病的检测738
一、淋病的检测738
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740
三、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检测741
四、梅毒的检测741
五、生殖器疱疹的检测742
六、尖锐湿疣的检测743
七、艾滋病的检测744
八、软下疳的检测745
第三节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746
一、淋病746
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746
三、生殖道支原体感染746
四、梅毒746
五、生殖器疱疹747
六、尖锐湿疣747
七、艾滋病747
八、软下疳747
第28章 细菌耐药的实验诊断748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748
一、抗细菌药物748
二、抗厌氧菌药物752
三、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752
四、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753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756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756
二、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耐药756
三、PBP改变介导的细菌耐药776
四、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导致的β-内酰胺耐药778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779
一、摄入药物减少779
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779
三、核糖体靶位改变779
第四节 大环内酯、林可霉素、链阳性菌素和酮内酯耐药780
一、核糖体靶位修饰780
二、主动外排系统781
三、抗生素的灭活781
第五节 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类耐药782
一、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机制782
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784
第六节 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784
一、靶位酶的改变784
二、氟喹喏酮类抗生素靶位和耐药性的差异785
三、药物渗透的改变785
四、其他耐药机制786
五、氟喹喏酮耐药的临床情况786
第七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787
一、核糖体保护决定子的分布787
二、核糖体保护蛋白787
三、延长因子和RPPs的结构比较787
四、tRNA修饰对四环素耐药性的影响788
五、RPP耐药性的机制789
第八节 糖肽类抗生素耐药789
一、耐糖肽类抗生素肠球菌(VRE)790
二、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和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的耐药791
第九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793
一、细胞膜或壁结构及通透性改变793
二、质粒或转座子介导的耐药794
三、药物靶位编码基因突变794
四、耐药菌的基因改变794
第十节 真菌的耐药机制797
一、多药耐药蛋白797
二、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798
三、蛋白与mRNA798
第十一节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试验798
一、非苛养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799
二、苛养菌体外抑菌试验803
三、厌氧菌的体外药敏试验806
四、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807
五、酵母样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809
六、抗菌药物体外抑菌试验质量控制809
七、特殊耐药菌的检测811
第29章 致病性寄生虫的实验诊断821
第一节 基础理论821
一、原虫病821
二、吸虫病825
三、绦虫病826
四、棘球蚴病827
五、线虫病828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检测831
一、粪便检测831
二、肛门周围寄生虫检测835
三、血液检测835
四、其他体液和分泌物的检测836
五、活组织检测837
六、动物接种838
七、免疫学检测838
第三节 致病性寄生虫感染的实验诊断842
一、寄生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842
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诊断843
三、寄生虫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844
第30章 TORCH感染的实验诊断845
第一节 基础理论845
第二节 TORCH感染的检测和实验诊断845
一、弓形虫感染的实验诊断845
二、风疹病毒的检测847
三、HCMV的检测847
四、HSV-1和HSV-2的检测848
第七篇 遗传病实验诊断&陆振虞851
第31章 染色体畸变的实验诊断853
第一节 基础理论853
一、染色体的形态853
二、染色体的分析和分类854
三、染色体的分类及其命名和书写原则856
第二节 染色体分析技术858
一、外周血培养染色体制备技术858
二、染色体G显带技术859
三、染色体C显带技术860
四、染色体R显带技术860
五、染色体Q显带技术860
六、高分辨G带技术861
七、X性染色质技术861
八、Y性染色质技术862
九、羊水细胞染色体制备技术862
十、绒毛细胞染色体制备技术863
第三节 染色体畸变的实验诊断863
一、染色体短臂缺失综合征863
二、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864
三、三体综合征864
四、X和Y染色体异常综合征865
第32章 单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868
第一节 基础理论869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869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869
三、X伴性显性遗传870
四、X伴性隐性遗传870
五、Y伴性遗传870
第二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检测技术870
一、DNA探针技术870
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871
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871
四、动态突变检测技术872
五、核苷酸序列测定技术872
第三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873
一、Huntington舞蹈病873
二、Marfan综合征873
三、α地中海贫血873
四、β地中海贫血874
五、苯丙酮尿症875
六、眼皮肤白化症877
七、囊性纤维化877
八、肝豆状核变性878
九、遗传性共济失调879
十、抗维生素D佝偻病880
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880
十二、血友病881
十三、G-6-PD缺乏症883
十四、脆性X染色体智力障碍综合征884
十五、XY型性腺发育不全885
第33章 多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887
第一节 基础理论887
一、多基因遗传病易感基因定位的策略和方法887
第二节 常用的遗传分析方法889
一、关联分析889
二、连锁分析889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890
一、糖尿病890
二、原发性高血压891
三、支气管哮喘892
四、精神分裂症893
第34章 产前筛查的实验诊断技术895
第一节 基础理论895
第二节 实验检测与诊断895
一、MoM值895
二、检出率896
三、假阳性率896
四、常用的筛查标志物896
五、血清筛查指标的选择与组合897
第三节 产前筛查的实验诊断897
一、产前筛查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与注意事项897
二、产前筛查的风险率评估898
三、高风险孕妇的处理899
第八篇 体液实验诊断&熊立凡901
第35章 尿液检测903
第一节 基础理论903
一、尿液形成903
二、尿液颜色904
三、尿比重和尿渗量904
四、尿液管型905
五、尿结晶905
六、尿液蛋白质905
七、尿液葡萄糖906
八、尿液胆色素906
九、尿液含铁血黄素906
第二节 尿液检测907
一、尿分析仪检测907
二、尿液理学检测909
三、尿沉渣显微镜检测910
四、尿液一般化学检测913
五、尿液特殊化学检测914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917
一、急性肾盂肾炎918
二、慢性肾盂肾炎918
三、结核性肾盂肾炎918
四、急性肾小球肾炎918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919
六、肾病综合征919
七、急性肾小管坏死919
八、肾前性氮质血症919
九、肝肾综合征919
十、肾移植排斥反应919
十一、糖尿病919
十二、狼疮性肾炎919
十三、妊娠中毒症920
十四、急性发热状态920
十五、高血压920
十六、充血性心力衰竭920
十七、尿道炎920
十八、急性间质性肾炎920
第36章 粪便检测921
第一节 基础理论921
一、颜色与性状921
二、气味922
三、隐血922
第二节 粪便检测923
一、一般性状检测923
二、显微镜检测924
三、化学检测925
四、细菌学检测926
五、寄生虫学检测926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927
一、腹泻927
二、便血928
第37章 脑脊液检测929
第一节 基础理论929
一、脑脊液形成及血脑屏障特点929
二、病理性脑脊液改变机制929
第二节 脑脊液检测931
一、一般性状检测931
二、化学检测931
三、显微镜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934
四、细菌学检测934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935
一、化脓性脑膜炎935
二、结核性脑膜炎935
三、病毒性脑膜炎935
四、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935
五、多发性硬化症936
第38章 浆膜腔积液检测937
第一节 基础理论937
一、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和发生机制937
二、浆膜腔积液理化性状变化机制938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测939
第三节 常见积液的实验诊断940
一、结核性胸膜积液940
二、脓性胸腔积液940
三、恶性胸腹腔积液940
四、肝硬化腹水940
五、胰源性腹水940
第39章 精液检测941
第一节 基础理论941
一、精子形成941
二、精浆组成941
三、精液异常机制941
第二节 精液检测942
一、一般性状检测942
二、显微镜检测942
三、化学及免疫学检测943
四、精子功能检测943
第三节 精液异常的实验诊断943
一、精液常规检测943
二、男性不育症原因及诊断标准944
第40章 阴道分泌物检测945
第一节 基础理论945
一、生理性阴道分泌物945
二、病理性阴道分泌物机制945
第二节 阴道分泌物检测945
一、一般性状检测945
二、清洁度检测946
三、病原体检测946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947
一、非炎症性阴道分泌物947
二、炎症性阴道分泌物947
三、异物刺激性阴道分泌物947
四、肿瘤性阴道分泌物947
五、其他异常阴道分泌物947
第41章 羊水检测948
第一节 基础理论948
一、羊水来源948
二、羊水成分和性状948
第二节 羊水检测948
一、一般检测948
二、胎儿成熟度检测950
三、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950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951
一、胎儿成熟度评估951
二、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951
三、对母婴血型不合预后的判断952
第九篇 实验诊断相关新技术&吴健民953
第42章 生物信息学955
第一节 基本概念955
第二节 数据库和工具软件956
第三节 生物信息的利用和分析958
一、基因组学研究958
二、基因序列对比959
三、基因区域预测959
四、基因功能预测959
五、蛋白质组学研究959
六、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959
七、疾病相关的数据库960
八、药物靶点选择960
九、生物芯片960
十、应用实例961
第43章 流式细胞术963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963
一、概述963
二、流式细胞仪构造963
三、流式细胞仪的主要技术指标965
第二节 样本的类型、保存、制备966
一、样本的类型与抗凝剂966
二、样本的保存966
三、样本的制备966
四、影响抗体组合的因素968
五、荧光素的选择968
第三节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969
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969
二、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免疫分型970
三、血细胞绝对计数973
四、血小板分析974
五、细胞周期与DNA倍体数分析975
六、HLA-B27的检测976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977
一、细胞活化检测977
二、细胞因子检测977
三、细胞表面分子数检测977
四、细胞凋亡研究977
五、多药耐药性研究978
第44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980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概述980
一、分子生物学在实验诊断中地位980
二、临床诊断中的必要性980
三、基因诊断原理和途径981
四、基因检测的流程981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的实验诊断982
一、聚合酶链反应(PCR)982
二、DNA测序987
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993
四、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994
五、DNA印迹技术/Southern Blot技术996
六、单核苷酸多态性996
七、连接酶链反应及其应用998
第三节 生物芯片技术与应用999
一、基因芯片999
二、蛋白芯片1001
三、组织芯片1001
第45章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1003
第一节 概述1003
一、基因组1003
二、基因组学1003
三、蛋白质组1004
四、蛋白质组学1004
五、临床蛋白质组学1005
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1005
一、基础常用的研究技术1006
二、临床常用的研究技术1010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1011
一、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概述1012
二、蛋白质组信息学的研究内容1012
三、蛋白质信息学技术在蛋白质功能预测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1012
第四节 蛋白质组学的临床应用1014
一、蛋白质组学与神经生理学1015
二、肿瘤蛋白质组学1015
三、蛋白质组学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016
四、蛋白质组学与消化系统疾病1016
五、蛋白质组学与泌尿系统疾病1018
六、蛋白质组学与肥胖1018
七、蛋白质组学与老年性疾病1018
第46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1019
第一节 概述1019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1020
一、基础理论1020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1021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1023
一、固定相1023
二、流动相1025
三、化学衍生技术1026
四、专家系统1026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1027
一、中毒诊断1027
二、药物的定性和含量检测1028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检测1029
四、中药有效成分分析1029
第47章 免疫标记技术1031
第一节 荧光免疫技术1031
一、概述1031
二、常用荧光物质1032
三、荧光免疫技术1032
第二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1034
一、概述1034
二、放射免疫分析的主要试剂1034
三、放射免疫分析方法1035
第三节 酶免疫检测技术1036
一、概述1036
二、酶和酶底物1037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037
第四节 生物素-亲和素标记技术1038
一、概述1038
二、生物素-亲和素标记技术的应用1039
第五节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1040
一、概述1040
二、化学发光剂1040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1041
第六节 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1043
一、概述1043
二、金标记免疫分析试剂1043
三、金免疫检测技术1044
第七节 免疫电镜技术1044
一、概述1044
二、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1044
第八节 免疫标记技术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1045
第48章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1046
第一节 基本原理1046
第二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1047
一、基本结构1047
二、基本功能1047
第三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1048
一、细胞断层扫描与三维重建1048
二、多荧光试验1049
三、离子成像1050
四、细胞间通讯及细胞膜流动性的检测1051
五、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1052
六、细胞内pH的测量1052
第49章 膜片钳技术1054
第一节 膜片钳技术概述1054
一、膜片钳技术原理1054
二、膜片钳实验系统的组建1055
三、膜片钳玻璃微电极的拉制及应用1055
四、膜片钳技术记录模式1056
第二节 膜片钳技术的应用1058
一、膜片钳技术在细胞电生理中的应用1058
二、膜片钳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1058
三、膜片钳技术在细胞分泌中的应用1059
四、膜片钳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1059
五、膜片钳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1059
六、膜片钳技术的展望1060
第50章 细胞培养技术1062
第一节 基础理论1062
一、基本概念1062
二、体内外细胞的差异与分化1062
三、培养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过程1062
第二节 常用实验检测1063
一、细胞的制备与培养1063
二、细胞形态学检测1064
三、细胞及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技术1065
四、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1065
第三节 临床实验诊断的应用1066
一、在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1066
二、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068
三、在病因诊断中的应用1072
四、细胞培养技术的评价1072
第十篇 输血医学实验诊断&傅启华1075
第51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10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1078
一、ABO血型系统1078
二、Rh血型系统1080
三、其他血型系统1082
第二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的检测1084
一、血型的血清学检测1084
二、血型基因鉴定1089
第三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实验诊断1090
一、新生儿溶血病1090
二、临床输血1092
三、Rh缺失综合征1093
四、ABO血型系统与骨髓、器官移植1094
第52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1096
第一节 基础理论1096
一、血小板抗原1096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生物学1099
第二节 血小板血型系统的检测1101
一、血清学检测1101
二、基因分型1105
第三节 血小板血型系统的实验诊断1109
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10
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10
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10
四、血小板输注无效1110
第53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1112
第一节 基础理论1112
一、HLA1112
二、人类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系统1114
第二节 白细胞抗原系统的检测1115
一、HLA分型1115
二、HLA抗体筛选试验1116
三、HNA抗原/抗体的鉴定1116
第三节 白细胞抗原系统的实验诊断1117
一、HLA的实验诊断1117
二、HLA与临床的关系1118
第54章 输血反应的实验诊断1119
第一节 基础理论1119
第二节 输血反应的检测1120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检测1120
二、过敏反应的检测1120
三、发热反应的检测1120
第三节 输血反应的实验诊断1121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1121
二、发热反应1123
三、过敏反应1124
四、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1125
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126
第55章 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实验诊断1128
第一节 基础理论1128
一、病毒性肝炎1128
二、艾滋病1129
三、其他经血传播性疾病1130
第二节 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1131
一、病毒性肝炎的检测1131
二、艾滋病的检测1132
三、其他经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1133
第三节 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实验诊断1134
一、病毒性肝炎1134
二、艾滋病1135
三、其他经血传播性疾病1136
检测项目参考范围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