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一代无线系统与网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一代无线系统与网络](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1747581.jpg)
- (新加坡)HSIAO-HWA CHEN (美)MOHSEN GUIZANI著;张兴 吕召彪 秦焱 徐凯旋 徐波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2330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无线电通信-通信网-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下一代无线系统与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3
1.2 第二部分:3G移动蜂窝标准5
1.3 第三部分:无线网络10
1.4 第四部分:B3G和新兴的无线技术11
1.5 使用本书的建议17
第2章 无线通信基本原理19
2.1 无线通信信道理论19
2.1.1 无线信号传播20
2.1.2 衰落信道模型22
2.1.3 窄带和频域特征26
2.1.4 宽带和时域特征29
2.2 扩频技术36
2.2.1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41
2.2.2 跳频扩频技术55
2.2.3 跳时扩频和超宽带技术60
2.3 多址接入技术62
2.3.1 FDMA63
2.3.2 TDMA64
2.3.3 CDMA67
2.3.4 随机多址接入技术82
2.4 多用户信号处理93
2.4.1 抑制MAI的多用户联合检测93
2.4.2 导频辅助CDMA信号检测99
2.4.3 抑制共信道干扰的波束成型104
2.5 OSI参考模型106
2.6 交换技术109
2.6.1 电路交换网络110
2.6.2 分组交换网络111
2.7 基于IP的网络113
第3章 3G移动蜂窝技术116
3.1 CDMA2000121
3.1.1 CDMA2000的优势123
3.1.2 总体构架129
3.1.3 无线链路设计131
3.1.4 数据吞吐量132
3.1.5 Turbo编码134
3.1.6 前向链路135
3.1.7 调度141
3.1.8 反向链路142
3.1.9 CDMA2000 1xEV的信令145
3.1.10 切换149
3.1.11 CDMA2000 1xEv的小结150
3.1.12 CDMA2000 1xEV-DO151
3.1.13 CDMA2000 1xEV-DV152
3.2 WCDMA155
3.2.1 UMTS WCDMA的历史162
3.2.2 ETSI UMTS标准与ARIB WCDMA标准166
3.2.3 UMTS小区和网络结构168
3.2.4 UMTS无线接口170
3.2.5 UMTS协议栈173
3.2.6 UTRA信道175
3.2.7 UTRA复用和帧结构180
3.2.8 扩频和调制181
3.2.9 分组数据186
3.2.10 功率控制187
3.2.11 切换189
3.3 TD-SCDMA191
3.3.1 TD-SCDMA概述191
3.3.2 帧结构193
3.3.3 智能天线194
3.3.4 自适应波束图195
3.3.5 上行链路同步控制196
3.3.6 小区间同步198
3.3.7 接力切换200
3.3.8 小区间的动态信道分配200
3.3.9 网络部署的灵活性201
3.3.10 TD-SCDMA的技术局限201
第4章 无线数据网络203
4.1 IEEE 802.11无线网络标准203
4.1.1 IEEE 802.11标准的基本原理206
4.1.2 MAC子层的结构和功能214
4.1.3 IEEE 802.11跳频扩频217
4.1.4 IEEE 802.11直接序列扩频218
4.1.5 采用DSSS的原因218
4.1.6 IEEE 802.11红外规范219
4.1.7 IEEE 802.11b标准219
4.1.8 IEEE 802.11g标准220
4.2 IEEE 802.11a标准221
4.3 IEEE 802.11的安全性222
4.3.1 鉴权223
4.3.2 WEP224
4.4 IEEE 802.15 WPAN标准231
4.4.1 IEEE 802.15.3a标准232
4.4.2 IEEE 802.15.4标准232
4.5 IEEE 802.16 WMAN标准232
4.6 ETSI HIPERLAN和ETSI HIPERLAN/2标准232
4.7 日本的MMAC233
4.8 蓝牙技术234
4.8.1 蓝牙协议栈235
4.8.2 蓝牙安全性235
第5章 全IP无线网络237
5.1 对1G/2G/3G/4G术语的说明237
5.2 移动IP239
5.3 IPv6与IPv4241
5.4 移动IPv6242
5.5 无线应用协议243
5.6 移动Ad hoc网络的IP245
5.7 全IP路由协议246
第6章 B3G无线系统的体系结构250
6.1 频谱分配和无线传输策略251
6.1.1 调制接入技术:OFDM及其延伸252
6.1.2 非常规接入结构252
6.1.3 多天线技术253
6.1.4 自适应调制编码254
6.1.5 软件无线电254
6.2 WMAN/WLAN/WPAN和移动蜂窝系统的融合255
6.3 高速数据256
6.4 多模和重构平台258
6.5 Ad hoc移动网络259
6.6 网络规划263
6.7 B3G无线系统中的卫星系统265
6.8 其他方面的挑战266
第7章 B3G无线系统的多址接入技术268
7.1 B3G无线系统的需求269
7.2 B3G无线系统专刊270
7.3 下一代CDMA技术272
7.3.1 使用良好CDMA码字的重要性272
7.3.2 系统模型和假设273
7.3.3 扩频和载波调制273
7.3.4 REAL方法275
7.3.5 DS-CDMA系统的REAL方法277
7.3.6 OS-CDMA系统的REAL方法280
7.3.7 实现与性能281
7.4 多载波CDMA技术285
7.4.1 时间复制的扩频MC-CDMA286
7.4.2 频率复制的扩频MC-CDMA287
7.4.3 复用时间扩频MC-CDMA288
7.4.4 复用频率扩频MC-CDMA289
7.5 OFDM技术290
7.5.1 从多载波系统到OFDM291
7.5.2 循环前缀293
7.5.3 PAPR问题295
7.5.4 OFDMA技术296
7.6 超宽带技术297
7.6.1 主要的UWB技术300
7.6.2 DS-CDMA UWB系统模型304
7.6.3 平坦衰落信道307
7.6.4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313
7.6.5 DS-CDMA UWB系统性能324
第8章 MIMO系统331
8.1 SIMO、MISO和MIMO系统331
8.2 MIMO系统的空间分集333
8.2.1 分集合并方式334
8.2.2 接收分集334
8.2.3 发送分集336
8.3 MIMO系统的空间复用339
8.4 STBC-CDMA系统341
8.5 通用STBC-CDMA系统模型343
8.6 基于酉码的STBC-CDMA系统346
8.7 基于补码的STBC-CDMA系统349
8.7.1 双发送天线349
8.7.2 发送天线数目任意352
8.8 讨论和总结354
第9章 认知无线电技术360
9.1 认知无线电的必要性360
9.2 认知无线电的历史363
9.3 认知无线电366
9.3.1 认知无线电的定义366
9.3.2 基本的认知算法367
9.3.3 认知无线电概念上的分类369
9.4 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370
9.4.1 SDR的工作原理370
9.4.2 数字下行转换器372
9.4.3 模数转换器373
9.4.4 一种通常的SDR374
9.4.5 三种SDR方案377
9.4.6 基于SDR的认知无线电的实现378
9.5 WPAN的认知无线电381
9.6 WLAN的认知无线电383
9.7 WMAN的认知无线电387
9.8 WWAN的认知无线电389
9.9 WRAN的认知无线电:IEEE 802.22390
9.10 实现认知无线电的挑战392
9.11 认知无线电产品和应用393
第10章 E-UTRAN:3GPP向4G的演进路线396
10.1 E-UTRAN的3GPP TSG397
10.2 E-UTRAN的起源398
10.3 E-UTRAN的特色399
10.4 E-UTRAN的研究项目405
10.5 E-UTRAN TSG工作计划408
10.6 E-UTRAN无线接口协议411
10.6.1 E-UTRAN的协议架构412
10.6.2 E-UTRAN层1412
10.6.3 E-UTRAN层2413
10.7 E-UTRAN物理层415
10.7.1 FDD OFDMA DL416
10.7.2 FDD OFDMA UL420
10.8 总结423
附录424
附录A 正交补码(PG=8~512)424
附录B 异步平坦衰落UWB信道的MAI432
附录C 异步修正S-V UWB信道MI437
附录D 式(8-44)的证明440
附录E 正交补码特性441
附录F 式(8-66)的证明443
参考文献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