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科学中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加)伯纳德·希尔,(英)埃姆林·科斯特编著;徐善衍,欧建成,石顺科,尹霖,李曦译(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4807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科学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科学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第一部分 新的课题3
第一章 巴黎工艺和技术行业博物馆的变革(1998~2000)5
第一节 可供参观的保护藏品6
第二节 展览:技术创新的足迹7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一部分7
选择“主要部门”9
跟踪时间的足迹11
“开放的空间”:技术的展望12
一条优选路线14
分层次展示15
获取信息的方式16
第三节 知识网络17
第二章 寻找我们的道路:适应21世纪的博物馆学战略20
第一节 将博物馆交给使用者20
对科学博物馆的疑问20
自下而上——博物馆学探讨的两个方面23
第二节 新大都会——21世纪世界科技博物馆的雏形27
一种理念的诞生29
设计战略33
新大都会将是怎样的科技馆?37
新大都会的布展42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探索的道路49
科学中心的危机49
科学中心——学习的工具50
第三章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建立入口,设计、实施并使用本地的博物馆设施56
科学学习网络57
开端58
第一节 阶段1:设计博物馆基础设施59
以任务为基础和教学法问题59
涉及概念的一些问题60
技术问题65
经济问题66
政治问题66
第二节 阶段2: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实现68
以任务为基础和教育学的课题68
技术问题69
人员问题69
经济问题69
政治问题70
第三节 阶段3:使用70
概念问题71
在线资源和节目设计策略74
网络博物馆的持续发展策略78
附录A——科学学习网络80
第四章 创建一个非正规科学教育的学术之家83
第一节 非正规教育的兴起84
有关一项新兴产业的问题84
学术界是否准备给予帮助84
研究与评估的需要85
第二节 关于方法的需要86
一个形成性评估研究的案例:关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检测的一堂计算机应用指导课86
非正规科学教育重要吗88
领导层面培训的需求89
第三节 一个以研究和培训为主的机构90
一个非正规科学学习中心的多项描述90
课程大纲91
会很快来到你附近的校园吗91
第五章 公众理解科学中心的演进: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验的一些思考94
引言94
第一节 项目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起步95
第二节 毕业证书与毕业文凭97
什么是科学传播者99
第三节 研究生学位课程100
毕业生102
公众理解科学中心104
结论105
第二部分 新的探讨107
第六章 科学中心作为一种演化中的公共服务110
第一节 背景110
人类旅程110
博物馆111
文化与科学文化113
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114
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科技意识115
生活的基本必需品115
自然灾害116
公共政策116
全球变化116
从我们的遗产中得到的教训117
第三节 公众如何获取科学技术信息118
终身学习118
书面和电子媒介118
进修119
社区的介入119
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120
科技意识的经济社会障碍120
科技界的责任120
科学中心的机会122
第七章 在科技馆中创造知识:服务公众及科学界126
第一节 科技馆简史127
第二节 支持科学本身的公众传播128
传播的兴起128
服务科学129
第三节 对科学的直接支持131
发现事物132
再现进行中的科学133
推动研究活动的开展134
结论137
第八章 超越“科学中心”的范畴,为了科技的社会阐释142
第一节 科技博物馆学相对于阐释型博物馆学142
科技博物馆学:机构及其目的142
阐释中心145
第二节 从阐释型展览到新的科技博物馆学147
朝着阐释型展览的目标147
科技博物馆学与阐释148
第九章 通过有关理解和学习的新理念去重新考虑博物馆的概念和定位154
第一节 博物馆学研究实践的认知先决条件155
传统的模式155
变构模式158
第二节 一种新的博物馆学研究策略161
博物馆图形概念形成策略162
内容的选择165
结论169
教学的诊断—预测方法169
第十章 针对儿童的科技博物馆学174
第一节 设计者的参照框架174
科学教育的参照175
将学习者的概念向展览转移176
认知心理学178
了解观众理解展览的方法179
第二节 儿童观众的特点180
了解作为展览的主要目标对象的儿童观众的特点181
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积极的探索情境181
了解孩子们选择信息的想法和适合展示的概念的程度185
在开发那些其解说词和操作使用比较隐蔽的动手型展品的时候,要设法适应孩子们的习惯做法187
第三节 促进观众之间的共同学习189
审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189
鼓励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互动191
支持孩子们之间的互动191
复合运用各种方法193
第四节 开发具有教育目的的展览194
教师的教育需求194
激发好奇心,这是任何科学过程中的第一步195
开发科学过程196
激发记忆情景200
为教育影响创造条件201
第五节 利用观众的知识去设计展览204
依赖形成性评估去开发展品204
设计能让孩子们去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质疑的展品205
制作定型展品去找出影响理解的障碍206
提供适合于教育体系的工具207
结论209
第十一章 与博物馆的观众达成一致215
第一节 参观216
观众的动机和期待216
停留时间219
参观路线220
综述222
第二节 观众是怎样学习的223
对模式的详细说明223
与大众传媒的比较224
随意参观的观众的学习226
可以达到什么目的227
第十二章 书面的科学传播——从杂志到在博物馆陈列的教科书236
第一节 书面的科技传播——对问题领域的总览236
科学传播之三极237
主要文本和其他论述238
普及型的科技论著239
如何去进行重新制定242
重新制定和含义的转变243
第二节 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文字说明——前景244
文字和博物馆图形学传播244
博物馆陈列说明的可读性246
一个博物馆中陈列的说明文也是一个作者的作品248
关于陈列说明文的研究处于一种什么现状?250
我们还要继续阅读和书写吗?252
第三部分 新的质疑255
第十三章 21世纪的科学素质与公民身份258
第一节 科学素质259
理解基本科学用语和概念260
对科学过程的理解263
科学素质的指标265
科学素质的分布266
第二节 公众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272
政治专门化272
制定公共政策和解决冲突的层状结构275
科技政策上的关注大众277
科学技术关注大众的人口分布情况278
关注大众的作用和重要性280
科学素质与民主281
关注大众的作用285
未来的使命287
第十四章 博物馆文化行动的新形式29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和工业文化政策291
政策起源291
洛林292
替代性CCSTI的出现294
第二节 洛林地区集体行动的逻辑295
外生逻辑的支配作用296
内生逻辑和文化行动的更新298
记忆的重要性300
第三节 行动者逻辑和符号的含义303
博物馆学和行动者的价值体系303
展示的动力305
替代性博物馆的民主抉择308
第十五章 沉寂的科学博物馆学312
第一节 创建中的神话313
博物馆的三个时代314
前进的逻辑317
沟通:行动中的思想意识318
沟通直至无法沟通为止320
针对目标非此非彼322
博物馆领域的虚构关系323
第二节 博物馆领域的结构问题324
博物馆——公众性和表意性324
博物馆与科学关系的重组326
构建科学知识的公众传播领域329
维莱特科学工业城(La Villette)及技术科学332
博物馆问题的社会相关性333
正在涌现的博物馆实践活动334
第十六章 评博物馆与其参观者之间的关系345
第一节 科技展览现象346
教育技术的发展346
展览的发展349
第二节 科学博物馆和文化企业352
两种模式的相似性:市场交换和知识传递352
关于商业交换及传递的问题354
作为公众成员的意识357
第十七章 立足博物馆弘扬科学362
走向科学文化新概念362
纯粹教育传播展览的传播方式364
第一节 重新审视展览传播情境365
教育传播情境的特征366
科学展览的传播功能368
第二节 作为中介情景的展览372
以参观者为核心的展览设计374
博物馆和展览:文化传播和机构传播378
第三节 论题:从传播情境到公众空间386
社会空间中的博物馆:从有限的转化机制到扩展化的转换机制386
社会空间已经开启,它的性质是什么390
科技馆最新探索398
后记403
科学中心即将上市华尔街吗?403
站在这个起点上,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407
参考文献409
作者介绍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