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1758991.jpg)
- 陈金鑫,黄孝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4732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电致发光-发光材料-研究;电致发光-发光器件-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简介1
1.1 前言1
1.2 应用与发展3
1.3 厂商概况6
参考文献10
第2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知识11
2.1 有机材料用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展进程11
2.2 有机材料的特性13
2.2.1 吸收和放射13
2.2.2 电荷在有机分子间的传递16
2.2.3 有机分子的能态19
2.2.4 有机分子的能态与电极界面的能态关系21
2.3 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与原理23
2.3.1 器件电流的限制24
2.3.2 器件的结构26
2.4 光电特性与测量29
2.4.1 发光效率29
2.4.2 发光颜色33
参考文献35
第3章 电荷注入与传递材料37
3.1 阴极材料37
3.1.1 常用金属材料37
3.1.2 金属合金40
3.2 阳极材料41
3.2.1 导电氧化物41
3.2.2 阳极的表面处理43
3.3 空穴注入材料43
3.4 空穴输运材料46
3.5 电子注入层材料48
3.5.1 碱金属化合物48
3.5.2 电子注入机制49
3.5.3 n型掺杂层51
3.6 电子输运材料/空穴阻隔材料52
3.6.1 噁唑衍生物和其树状物52
3.6.2 金属螯合物55
3.6.3 其他唑类化合物56
3.6.4 喹啉衍生物57
3.6.5 喔啉衍生物58
3.6.6 二氮蒽衍生物58
3.6.7 二氮菲衍生物58
3.6.8 含硅的杂环化合物59
3.6.9 全氟化的p-(phenylene)s寡聚物61
3.6.10 其他有潜力的ETMs62
3.7 载流子迁移率63
参考文献71
第4章 荧光发光材料81
4.1 前言81
4.2 红光材料82
4.2.1 DCJTB相关的红色掺杂物83
4.2.2 多掺杂物系统86
4.2.3 双主发光体掺杂系统88
4.2.4 非掺杂型红光荧光材料91
4.2.5 具有独特器件性质的红光荧光材料94
4.3 绿光材料95
4.3.1 香豆素衍生物95
4.3.2 喹吖啶酮衍生物的绿光掺杂物98
4.3.3 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99
4.3.4 1H-pyrazolo[3,4-b]quinoxaline类的绿光荧光掺杂物100
4.3.5 其他类型的绿光荧光掺杂物100
4.3.6 绿光荧光掺杂物最新信息101
4.4 蓝光材料102
4.4.1 蓝光主发光材料102
4.4.2 天蓝光掺杂物114
4.4.3 深蓝光掺杂物116
4.4.4 深蓝光器件的改善118
4.5 黄光材料122
4.6 白光材料125
参考文献128
第5章 磷光发光材料134
5.1 三重态磷光134
5.1.1 发光原理134
5.1.2 电致发磷光发光机制136
5.2 主发光体材料137
5.3 红色磷光掺杂材料141
5.4 绿色磷光掺杂材料145
5.5 蓝色磷光掺杂材料150
5.6 树状物磷光发光体152
5.7 空穴/激子阻隔层材料154
5.8 磷光器件的稳定性156
参考文献158
第6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效率163
6.1 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的参数163
6.2 增进载流子平衡的方法168
6.2.1 提高电子注入效率168
6.2.2 良好的电子输运材料169
6.2.3 元件结构的改善170
6.3 提高出光率的方法172
6.3.1 减少不发光模式172
6.3.2 减少全反射173
6.3.3 减少波导效应174
参考文献177
第7章 OLED的寿命179
7.1 简介179
7.2 非本质老化因素180
7.2.1 基板的平整度181
7.2.2 微小颗粒的污染181
7.2.3 有机层与电极层间的分层182
7.2.4 金属层表面的微小针孔183
7.3 本质老化因素185
7.3.1 有机膜的稳定性186
7.3.2 阳极与有机层的接触面188
7.3.3 激发态的稳定性189
7.3.4 可移动的离子杂质190
7.3.5 铟的迁移机制191
7.3.6 不稳定的阳离子192
7.3.7 正电荷累积的机制194
7.4 平板显示器的寿命194
参考文献196
第8章 OLED的器件设计198
8.1 穿透式与上发光型OLED结构198
8.1.1 透明阴极发展介绍200
8.1.2 上发光型器件阳极203
8.1.3 不发生等离子体损伤的溅镀系统204
8.1.4 微共振腔效应205
8.1.5 阴极覆盖层208
8.2 串联式OLED结构209
8.3 可弯曲式(挠性)OLED结构212
8.3.1 基板213
8.3.2 主动矩阵式驱动技术216
8.4 p-i-n OLED结构217
8.5 倒置式IOLED结构218
8.6 白光WOLED结构219
8.6.1 多重发光层220
8.6.2 多掺杂发光层223
8.6.3 利用活化双体和活化错合物发射的白光WOLEDs225
8.6.4 其他WOLEDs结构226
参考文献228
第9章 OLED显示器233
9.1 前言233
9.2 OLED全彩化技术233
9.2.1 红、蓝、绿像素并置法234
9.2.2 色转换法235
9.2.3 彩色滤光片法236
9.2.4 微共振腔调色法238
9.2.5 多层堆叠法239
9.3 驱动方式239
9.3.1 被动矩阵驱动方式240
9.3.2 主动矩阵驱动方式241
9.4 灰阶246
9.4.1 模拟驱动:电压编程与电流编程247
9.4.2 数字驱动249
9.5 对比度250
9.6 面板功耗252
9.6.1 功率效率的提高252
9.6.2 显示画面的设计252
9.6.3 显示模块的设计253
9.7 OLED制程254
9.7.1 蒸镀设备257
9.7.2 其他镀膜技术260
9.7.3 封装材料与设备265
参考文献270
修订者序274
英文注释276
中文注释281
作者简介285
修订者简介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