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防治备忘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全屏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1336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98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619页
- 主题词:冠心病-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防治备忘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冠心病概论1
第1节 概述1
一、冠心病的起因1
二、主要临床表现2
三、危险因子4
第2节 冠心病的简要病史采集和物理检查4
一、病史采集4
二、物理检查6
第3节 冠心病的实验室检查7
一、胸部X线检查7
二、常规12导联心电图8
三、动态心电图检查8
四、活动平板运动试验9
五、超声心动图15
第二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8
第1节 概述18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定义18
二、主要病因19
三、发病机制20
第2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21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史、症状和体征21
二、ECG诊断22
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ECG特征25
四、非CAD的胸痛26
第3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定义和分类26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是CHD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26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风险评估27
第4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初步评估、处置和症状分析后的处理28
一、初步评估、处理28
二、症状分析后的处理29
第5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风险分层30
一、早期风险分层的基础30
二、风险分层的评估31
三、风险分层的病史考虑31
第6节 心脏生物学标志物37
一、磷酸肌酸激酶37
二、肌钙蛋白37
三、肌红蛋白39
四、C反应蛋白(CRP)40
五、其他炎症标志物41
六、临床意义41
第7节 需要及时治疗和处理的冠状动脉综合征42
一、需要及时处理的病人42
二、设置门诊胸痛监护病室43
三、住院监护原则和要求45
第8节 抗缺血治疗45
一、抗缺血治疗的适应证45
二、理想的抗缺血治疗46
三、抗缺血药物的应用47
四、其他药物的应用和治疗方法56
第9节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57
一、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原则57
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58
三、抗血小板药物60
四、抗凝血治疗64
五、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药72
六、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药临床应用的评估77
七、溶栓治疗78
第10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分层79
一、风险分层的临床意义79
二、风险分层的目的80
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的处理82
四、非侵入性试验的选择83
五、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83
第11节 早期介入性对策和早期保守性对策84
一、两种不同治疗对策84
二、早期介入对策的适应证84
三、早期介入性治疗的禁忌证85
四、注意事项85
五、执行早期介入性对策的依据86
六、血管造影86
七、实施介入对策和保守对策的评估86
八、不稳定性心绞痛/NSTEMI病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发现89
第12节 冠状动脉血管再建90
一、一般原则90
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92
三、外科血管再建94
第13节 不稳定性心绞痛/NSETMI病人出院和出院后的监测96
一、出院病人的一般情况96
二、出院病人的药物治疗原则96
三、出院后的药物治疗97
四、出院病人随访98
五、指导病人对CHD危险因子的处理99
六、出院病史记录101
第14节 特殊人群的处理101
一、女性UA/NSTEMI的特征101
二、糖尿病病人102
三、老年病人105
四、可卡因吸食者的胸痛109
第15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的处理111
第16节 变异型心绞痛114
一、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114
二、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114
三、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115
四、一般处理原则116
五、变异型心绞痛的治疗116
六、变异型心绞痛的预后116
第17节 X综合征117
一、X综合征的定义和临床特征117
二、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17
三、X综合征的诊断118
四、X综合征的治疗118
五、X综合征的预后119
第三章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120
第1节 心肌梗死概论120
一、心肌梗死的概念和定义120
二、心肌梗死的病因121
三、心肌梗死的病理学122
第2节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住院前的处理128
一、一般情况128
二、确定STEMI的风险分层128
三、对STEMI的干预129
四、指导病人识别早期STEMI的症状和反应129
五、病人对STEMI症状的理解程度130
六、医院外心脏停跳131
七、入院前胸痛的评估和治疗131
八、入院前纤维蛋白溶解治疗131
第3节 心脏急救中心的初步诊断和治疗133
一、急救中心对病人的评估133
二、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133
三、优先接诊STEMI病人134
四、急救中心对病史的采集和物理检查134
五、ST段抬高MI的症状鉴别诊断137
六、心电图记录138
七、实验室检查141
八、心肌损伤生物学标志物142
九、影像诊断145
第4节 治疗处理和住院处理145
一、补充氧气145
二、硝酸甘油145
三、止痛药146
四、阿司匹林(ASA)147
五、β阻滞药148
六、其他药物治疗149
第5节 再灌注治疗153
一、再灌注治疗的一般概念153
二、再灌注治疗效果和再灌注时间的关系154
三、心源性休克病人的再灌注治疗155
四、再灌注治疗的出血风险155
五、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的适应证155
六、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的禁忌证及警惕157
七、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的利与弊157
八、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对LV功能的影响158
九、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并发症159
十、各种纤维蛋白溶解药的比较163
十一、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的临床净效益164
十二、纤维蛋白溶解药+GPⅡb/Ⅲa抑制药联合治疗165
十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血管再建168
十四、ST段抬高MI病人初期PCI治疗的一般考虑168
十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殊考虑168
十六、外科急症再灌注治疗176
第6节 住院处理185
一、冠心病监护病房185
二、不利事件的监测和处理186
三、下一级监护病房186
四、病人早期生活的评估187
五、早期风险分层189
六、药物治疗的评估190
七、梗死面积的估计196
第7节 血流动力学紊乱的评估198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则198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估199
三、动脉和肺动脉插管的并发症和处理200
四、低血压201
五、低排血量状态202
六、肺充血203
七、心源性休克205
八、右心室心肌梗死208
九、心力衰竭/低排综合征的机械病因213
第8节 ST段抬高MI后的心律失常219
一、室性心律失常219
二、室上性心律失常224
三、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227
第9节 ST段抬高MI后再发胸痛231
一、心包炎231
二、心肌再缺血/梗死233
三、缺血性卒中234
四、深静脉血栓症和肺栓塞236
第10节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外科237
一、外科手术时机237
二、动脉移植238
三、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后的CABG治疗239
四、ST段抬高MI后再发缺血的CABG治疗239
五、ST段抬高MI后CABG治疗的选择239
六、抗血小板制剂后CABG治疗的选择240
第11节 心肌梗死的康复、出院和出院后的监测及处理241
一、对出院前病人风险的评估241
二、康复期的运动试验241
三、康复期的UCG检查243
四、康复期心肌灌注成像243
五、康复期LV功能和预后估计243
六、心肌存活的评估244
七、ST段抬高MI康复期病人侵入性检查的评估244
八、康复期病人心肌缺血的动态ECG监测245
九、康复期的继发性预防246
十、对ST段抬高MI后病人的长期处理252
第四章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253
第1节 心绞痛的定义及诊断253
一、心绞痛的定义253
二、心绞痛的诊断253
第2节 稳定性心绞痛的实验室检查258
一、稳定性心绞痛的一般实验检查258
二、稳定性心绞痛的非侵入性试验258
第3节 稳定性心绞痛的风险分层280
一、临床评估280
二、风险分层的临床参数280
三、心电图和胸部X线改变281
第4节 稳定性心绞痛的侵入性试验282
一、侵入性试验的评估282
二、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的选择和适应证284
三、特殊人群的冠状动脉造影285
四、冠状动脉造影的限制287
五、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287
六、冠状动脉造影分析288
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后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289
八、无症状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的选择289
第5节 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药物治疗289
一、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的考虑289
二、预防和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290
三、心绞痛治疗的效果290
四、预防MI和死亡的药物294
五、抗心绞痛和抗缺血药297
六、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选择307
七、治疗原则309
第6节 冠心病危险因子的分类、治疗和其他治疗的评估311
一、冠心病危险因子的风险分类311
二、危险因子的治疗312
三、冠心病的其他治疗评估323
第7节 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血管再建328
一、介入治疗的选择(PCI治疗或其他以导管为基础的技术及CABG治疗)328
二、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方法329
三、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干预治疗331
第8节 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对策332
一、心肌激光血管再建术(TMR)332
二、脊髓刺激术332
三、增强的体外反搏动术333
四、经皮冠状动脉干预和药物治疗333
第9节 非荧光屏3D标测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概况337
一、标测系统的组成和方法338
二、正常心肌、存活心肌和非存活心肌的识别341
三、心肌梗死面积的量化341
四、心肌灌注功能343
五、基因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评估343
第10节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随访344
一、实验室检查随访的原则及意义344
二、抗心绞痛治疗的随访345
第五章 高血压348
第1节 概述348
一、高血压患病率概况348
二、治疗高血压的益处349
三、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349
四、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351
五、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352
六、血压升高的危害356
七、高血压心血管风险分层357
第2节 血压测量362
一、诊室血压测量的方法362
二、自身血压测量363
三、动态血压测量363
第3节 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关系364
一、超重和肥胖364
二、乙醇摄入365
三、钠负荷等与高血压365
第4节 中国人群中血压升高和心脑血管病的风险366
一、脑卒中366
二、心血管病366
三、血脂异常367
四、超重和肥胖368
五、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369
六、血浆纤维蛋白原369
第5节 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评估370
一、高血压临床评估的目的370
二、病史371
三、物理检查372
四、实验室检查373
五、高血压病人的遗传因素373
第6节 高血压的治疗374
一、一般原则374
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376
三、药物及其他动因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383
四、改善高血压控制385
第7节 高血压治疗中的特殊问题386
一、屈从性适应证386
二、其他临床状况392
三、直立性低血压394
四、顽固性高血压及其定义394
五、高血压病人的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395
六、高血压危象396
七、尿流受阻或尿道闭塞399
八、外科手术时血压升高的处理399
九、个别高血压病人的口腔问题400
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00
十一、高血压和眼科402
十二、肾脏移植后的高血压402
十三、肾血管狭窄403
第8节 特殊人群高血压治疗403
一、老年人的高血压403
二、妇女高血压405
三、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412
第六章 血脂及血脂失调413
第1节 血脂分类和血脂失调的危害413
一、血脂分类413
二、血脂失调和高血压414
三、血脂失调和糖尿病414
四、血脂失调的流行415
五、血脂失调对人们的危害416
第2节 血脂失调的评估和处理417
一、脂质和脂蛋白417
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8
三、其他的CHD脂质危险因子423
第3节 非脂质CHD危险因子426
一、可改变的非脂类CHD危险因子426
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子429
三、浮现出的CHD危险因子430
四、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症)432
五、代谢综合征433
第4节 非冠心病人群的一级预防(原发性预防)434
一、一级预防的目的和临床对策434
二、短期和长期一级预防概念434
三、一级预防中的风险评估434
四、治疗性生活方式修正的一级预防435
五、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435
六、老年人短期一级预防的选择436
七、长期一级预防的选择438
八、一级预防对LDL的目标要求440
第5节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继发性预防)442
一、冠心病的二级预防442
二、降脂治疗的安全性和总死亡率444
三、减少CHD风险的措施445
四、冠心病风险预兆445
五、冠心病等危症446
第6节 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检测和评估451
一、血脂失调与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451
二、以LDL-C为目标的CHD危险因子的分类和评估451
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和分类456
四、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失调和代谢综合征457
五、浮现出的危险因子对估价CHD风险的作用457
第7节 治疗血脂失调的手段457
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治疗目标及初步处理457
二、降低LDL-C的措施458
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血失调和代谢综合征的处理461
第8节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462
一、促进健康生活习惯462
二、治疗性生活方式的修正步骤462
三、食物营养要求463
四、治疗性膳食组成464
五、实施生活方式修正的治疗471
第9节 药物治疗的启动和目标471
一、药物治疗的回顾471
二、药物治疗步骤472
三、多个CHD危险因子的药物治疗474
四、可供治疗LDL-C的药物和方法选择475
五、激素替补治疗(HRT)485
六、其他操作技术的干预治疗486
七、药物治疗高LDL-C血症的评估487
八、启动药物治疗的监测和随访491
第10节 特殊血脂失调的处理493
一、非常高的LDL-C493
二、高TG的分级、病因和临床意义495
三、三酰甘油升高与CHD及其他疾病的关系497
四、高TG血症在治疗上的考虑498
五、三酰甘油升高的治疗498
六、不同浓度的高TG血症的特殊治疗499
七、低HDL-C血症(无高TG血症)501
八、糖尿病中的血脂失调症502
九、其他继发性血脂失调505
十、高胆固醇血症伴随高血压的治疗506
第11节 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508
一、中年男性(35~65岁)508
二、妇女509
三、老年人群(男≥65岁,女≥75岁)510
四、较年轻成人LDL-C的处理511
第七章 代谢综合征514
第1节 代谢综合征概论514
一、代谢综合征的定义514
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515
三、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影响517
第2节 代谢综合征病因518
一、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组成518
二、代谢综合征的病因作用518
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520
第3节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523
一、世界卫生组织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标准523
二、ATPⅢ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23
三、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 2003)对有关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解释525
第4节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处理526
一、代谢综合征简要的临床回顾526
二、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回顾526
三、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527
四、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处理528
五、代谢综合征危险因子的治疗532
第八章 饮食、运动和健康535
第1节 控制体重535
一、健康食品,均衡营养,坚持运动,预防慢性病535
二、现代社会超重和肥胖的流行535
三、体重处理536
第2节 营养食品540
第3节 营养食物介绍548
附录A 本书主要药物简介557
附录B 英中缩略语对照570
参考文献577
索引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