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海湾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则实,王文海,吴桑云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6809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83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海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海湾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路应贤 王文海1
第一节 海湾研究的意义1
第二节 海湾的区位优势和在海洋开发中的作用2
一、优越的航泊条件,使海湾逐渐成为海陆交通枢纽2
二、“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使海湾成为渔业基地和集散中心3
三、充分利用盐化资源,海湾周边逐渐形成盐化中心4
四、区位优势使海湾逐渐成为临海工业中心5
五、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使海湾逐渐形成为滨海旅游中心5
六、海湾具有巨大的能源和水资源的开发潜力6
七、海湾是海洋药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宝库7
八、海湾周边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7
九、海湾是国防战略要地8
十、海湾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摇篮和近代海洋科学的发祥地8
第三节 海湾调查研究史9
一、中国古代海湾调查研究9
二、近代海湾的调查与研究10
三、新中国的海湾调查与研究11
第四节 海湾开发利用简史17
一、古代海湾的开发利用17
二、近代海湾的开发利用19
三、现代海湾的开发利用20
参考文献21
第二章 海湾的形成与发育&夏东兴 王文海23
第一节 中国海湾的分类23
一、中国海湾的成因类型23
二、按水域率原则的海湾分类25
三、按海湾形态系数原则的海湾分类25
四、按海湾的开敞度原则的海湾分类26
五、按动力参数原则的海湾分类27
六、按海湾开敞度和动力参数组合原则的海湾分类28
第二节 中国海湾的地理分布30
一、中国海湾的地理分布与密度30
二、控制海湾分布的因素31
第三节 海湾的形成与演化35
一、基岩海湾的形成与演化——以胶州湾为例35
二、次生海湾的形成与演化41
第四节 控制中国海湾发育的基本因素60
一、影响海湾形成发展的自然因素60
二、影响海湾形成与演化的人为因素63
参考文献66
第三章 海湾气候&龙宝森69
第一节 海湾气候的基本特征69
一、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69
二、季风气候特点显著69
三、过渡性气候特征70
四、气象要素急剧变化70
五、海湾的小气候特征70
六、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70
第二节 海湾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70
一、南温带海湾气候70
二、北亚热带—中亚热带海湾气候81
三、南亚热带海湾气候87
四、热带海湾气候93
第三节 海湾的主要灾害性天气96
一、南温带海湾主要灾害性天气96
二、北亚热带—中亚热带海湾主要灾害性天气99
三、南亚热带海湾主要灾害性天气101
四、热带海湾主要灾害性天气102
第四节 海湾气候资源综述103
一、南温带海湾104
二、北亚热带—中亚热带海湾104
三、南亚热带海湾104
四、热带海湾105
参考文献105
第四章 海湾水文要素的结构和变化&陈则实106
第一节 海湾的水温106
一、水温的分布106
二、水温的变化112
第二节 海湾的海水盐度114
一、盐度的分布114
二、盐度的变化120
第三节 海湾的海冰124
一、海冰类型和冰情等级124
二、冰情特征125
三、海冰灾害128
第四节 海湾的海水悬浮泥沙含量和水色、透明度129
一、悬浮泥沙的含沙量130
二、水色和透明度136
参考文献138
第五章 海湾的潮汐、风暴潮和假潮&陈则实140
第一节 海湾的潮汐140
一、中国沿海的潮波系统140
二、海湾潮汐的基本特征142
三、河口湾的潮汐155
第二节 海湾的风暴潮162
一、风暴潮类型及其在中国海湾发生的频数和特征164
二、风暴潮增水的地理分布170
三、风暴潮灾害171
第三节 海湾的假潮173
一、假潮的基本特征174
二、大振幅假潮的成因182
参考文献188
第六章 海湾的流场、水交换和环境容量&陈则实189
第一节 海湾潮流场189
一、基本特征190
二、各类型海湾的潮流场195
第二节 海湾余流场212
一、主要特征213
二、各类型海湾的余流场及其余环流213
第三节 海湾的潮余流场和风生流场238
一、潮余流场及其余环流238
二、风生流场及其余环流245
第四节 海湾的水交换和环境容量250
一、广西沿岸海湾的水交换250
二、广西沿岸海湾的环境容量252
参考文献262
第七章 海湾的海浪&黄培基264
第一节 海湾内海浪的波型与波要素264
一、海浪的波型264
二、波要素的基本特征266
三、波要素的统计分布268
第二节 海湾内海浪的谱特征273
一、实测海浪的谱估计273
二、实测海浪谱特征274
三、海浪频谱的表示276
第三节 海湾的最大波高及其分析280
一、最大波高280
二、产生最大波高的主要天气系统280
参考文献281
第八章 海湾环境化学和环境评价&鲍永恩 郝静282
第一节 海湾海水环境化学282
一、海湾海水化学一般特征282
二、海湾海水化学要素284
三、海水营养盐293
四、海水中化学沾污物304
第二节 海湾沉积环境化学321
一、海湾沉积环境化学一般特征321
二、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330
三、海湾表层沉积物中其他化学物340
第三节 海湾放射化学345
一、概述345
二、分析程序和方法346
三、中国海湾放射性核素348
第四节 海湾环境评价352
一、海湾环境质量评价概述352
二、海湾水体营养程度评价362
参考文献363
第九章 海湾地貌&吴桑云 王文海365
第一节 开敞半开敞浪控浪混型海湾地貌体系365
一、开敞、半开敞浪控海湾地貌体系365
二、对数螺线形海湾369
第二节 开敞半开敞浪控浪混和潮控潮混复合型海湾地貌体系372
第三节 开敞半开敞潮控潮混型海湾地貌体系377
一、矩形开敞半开敞潮控潮混型海湾地貌体系377
二、狭长形开敞半开敞潮控潮混型海湾地貌体系381
第四节 开敞半开敞强潮型海湾地貌体系383
一、开敞强潮型海湾地貌体系383
二、半开敞强潮型海湾地貌体系389
第五节 半封蔽潮混潮控型海湾地貌体系392
一、长宽型半封蔽潮混潮控海湾地貌体系392
二、狭长型半封蔽潮混潮控海湾地貌体系393
三、小口阔腹型半封蔽潮混潮控海湾地貌体系401
第六节 封蔽、半封蔽强潮海湾地貌体系407
一、狭长型半封蔽强潮海湾地貌体系407
二、宽口阔腹型半封蔽强潮海湾地貌体系411
三、小口阔腹型封蔽、半封蔽强潮海湾地貌体系414
第七节 潟湖型海湾地貌体系422
一、浪控落潮流三角洲型潟湖海湾地貌体系423
二、潮控落潮流三角洲潟湖型海湾地貌体系426
第八节 影响海湾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429
一、开敞度对海湾地貌的影响430
二、海湾动力条件对海湾地貌的影响430
三、物质来源对海湾地貌的影响431
参考文献432
第十章 海湾沉积物&王文海 吴桑云437
第一节 海湾表层沉积物基本特征437
一、开敞半开敞浪控浪混型海湾沉积物基本特征437
二、开敞半开敞浪控-潮控复合型海湾沉积物基本特征441
三、开敞半开敞潮混潮控型海湾沉积物基本特征444
四、开敞半开敞强潮海湾的沉积物基本特征449
五、半封蔽潮混潮控海湾沉积物基本特征451
六、封蔽、半封蔽型强潮海湾沉积物基本特征463
七、潟湖海湾的沉积物基本特征474
第二节 海湾沉积物的物质成分477
一、海湾沉积物的矿物成分477
二、海湾沉积物中的生物组分480
第三节 海湾地层488
一、典型海湾的地层剖面488
二、海湾全新世地层划分和全新世气候变迁502
第四节 影响海湾沉积作用的基本因素504
一、海湾沉积物来源504
二、海湾类型和海洋动力条件对海湾沉积作用的影响508
三、海湾沉积物中的气候因素509
四、海平面变化和新构造运动509
五、海湾沉积作用中的人为因素510
六、海湾悬浮体含量及沉积速率511
参考文献513
第十一章 海湾生物&俞建銮518
第一节 初级生产力518
一、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及其变化518
二、初级生产力(碳)分布522
第二节 浮游生物(含鱼卵、仔鱼)524
一、浮游植物524
二、浮游动物530
第三节 底栖生物537
一、生物量组成537
二、数量分布538
三、底栖动物季节变化特点540
四、底栖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540
第四节 潮间带生物541
一、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541
二、种类的分布和季节变化543
三、数量组成和分布544
四、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546
第五节 游泳生物547
一、种类组成547
二、数量分布549
参考文献551
第十二章 海湾的开发与管理&酆爱平 路应贤 王文海553
第一节 海湾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553
一、港口资源开发利用553
二、水产资源开发利用554
三、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555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556
五、旅游资源开发利用557
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558
七、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560
八、水资源开发利用560
九、海洋药用资源开发利用561
第二节 海湾开发产生的问题561
一、围湾造地的负面影响562
二、海湾改造引起的不良影响565
三、海湾建闸及闸下淤积567
四、海湾开发引起的海湾环境恶化568
五、海湾开发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578
第三节 海湾的永续利用与管理579
一、有法必依,违法必究579
二、科学规划,严禁违规580
三、认真论证,严格把关581
四、加强监督、勤于检查581
五、加强调查研究,做牢基础工作582
参考文献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