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观念的聚变: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傅治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6252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观念的聚变: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从观念更新谈起1
一、观念的力量1
二、观念的新诠释6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观念更新历程9
四、观念更新要与时俱进16
第一章 视野开阔:中国站在历史新方位23
一、历史方位与角色定位23
(一)判断历史方位的时代眼光、世界视野24
(二)新的历史方位是新观念的温床26
(三)准确判断历史方位是执政党角色准确定位的前提27
二、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29
(一)回溯历史曾有的机遇29
(二)新世纪送来前所未有的机遇32
(三)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35
(四)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四化”发展趋势40
三、新变革、新观念、新实践48
(一)新世纪的深刻新变化49
(二)新变化产生新观念53
(三)新观念指导新实践55
(四)新方位上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56
第二章 科学发展:新世纪指导全局新观念58
一、时代呼唤科学发展观59
(一)新的发展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59
(二)体制环境的变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观60
(三)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60
(四)新的发展观顺应世界潮流61
二、“硬道理”的中国演化6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观62
(二)改革开放“三步走”的发展观63
(三)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67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69
(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70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71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72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75
四、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南79
(一)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79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80
(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81
第三章 思想跨越:科学发展催生新观念84
一、科学发展呼唤新的改革观84
(一)科学发展要从改革中寻动力85
(二)新改革观的新内容87
(三)科学改革观突出“以人为本”89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政绩观90
(一)政绩与政绩观90
(二)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92
(三)科学谋发展,为民创实绩93
三、科学发展观催生科学人才观95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96
(二)人人皆可成才98
(三)人才为本99
四、科学发展观凸显正确群众观100
(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00
(二)始终把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102
(三)请人民做党和政府一切行为的评判员105
(四)“两个务必”是沟通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107
五、科学发展观催生新的环境资源观108
(一)新型环境资源观的基本内涵109
(二)新的环境资源观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111
(三)树立新型资源环境观要辩证处理三对关系112
第四章 追求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115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116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基础116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19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122
二、和谐社会: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美好愿景124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124
(二)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129
(三)和谐社会:具有现代特征的全面小康132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原则135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138
(一)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138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互为体用140
(三)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142
四、和谐社会的文明共建146
(一)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147
(二)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48
(三)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创建智力体系148
(四)生态文明是影响人类文明的自然基础149
第五章 模式更新:发展道路新拓展151
一、从传统经济模式走向循环经济151
(一)经济模式解读152
(二)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超越155
(三)循环经济在中国156
(四)画好循环经济这个“圆”157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58
(一)从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159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抓手161
(三)全力推进国家环保战略16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67
(一)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168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指向169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创新170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72
(一)建设新农村正当其时172
(二)“两个趋向”明晰思路174
(三)新型模式展示美好前景177
(四)扎实举措开拓建设之路181
第六章 战略选择:现代化建设新思路183
一、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183
(一)科教兴国,人才为本184
(二)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必然落实到人才培养185
(三)从求强、求富,到人的现代化188
(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当务之急190
二、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191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192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4
(三)把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在行动上196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8
(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布局调整的历程198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200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考虑201
四、自主创新的新举措206
(一)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形成的新的发展战略206
(二)自主创新是走出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208
(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几大抓手211
第七章 改革博弈:社会发展体制与机制新变革213
一、新时期的改革攻坚战213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展新貌214
(二)改革未竟全功,新时期更需努力217
(三)新时期改革攻坚的高难度218
二、新时期改革攻坚的着力点220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重头戏220
(二)国有企业改革有待深化221
(三)财税、金融、投资改革要着力促进225
(四)涉及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体制改革要加快步伐227
(五)涉外体制改革要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229
三、改革如何攻坚230
(一)落实新世纪改革的总体要求231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233
(三)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234
第八章 执政建设:扮演好执政兴国的新角色237
一、新的历史方位下的角色转换238
(一)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历史赋予的角色使命的重要前提238
(二)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240
(三)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挑战242
二、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244
(一)明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244
(二)认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46
(三)抓住重点,整体推进执政能力建设248
三、解读“五个方面的能力”251
(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52
(二)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253
(三)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254
(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56
(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56
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58
(一)科学执政259
(二)民主执政260
(三)依法执政262
第九章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趋向266
一、发展哲学的新篇章266
(一)国际流行的几种发展观267
(二)发展观在中国的演绎271
(三)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274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27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280
(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285
(三)和谐社会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释289
三、用实践撰写穷人经济学291
(一)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思想291
(二)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该是更广泛意义的“穷人的经济学”293
(三)当代中国“穷人的经济学”的内涵293
四、党建课题的世纪新解296
(一)先进性建设丰富党建理论296
(二)执政能力建设是对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探讨299
(三)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建理论的重大现实课题301
(四)“三种意识”强化领导干部精神素质302
第十章 和谐世界:中国为世界作出新贡献305
一、和平发展的崭新创意306
(一)和谐世界,中国原创306
(二)和谐世界,中国构想312
(三)和谐世界的内涵315
二、和谐世界,路径选择319
(一)共建和谐世界,要形成多方共识319
(二)共建和谐世界,要建设国际民主321
(三)共建和谐世界,要高扬“和平与发展”的主题323
(四)共建和谐世界,要弘扬一种开放包容精神323
(五)共建和谐世界,要坚持合作共赢325
三、文明共存:和谐世界的未来展望327
(一)冲突与共存的话语对峙327
(二)用和谐理念看文明的冲突与共存333
(三)文明共存的现代新脚本337
四、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魅力340
(一)中华文明的底蕴集中在一个“和”字上341
(二)中华文明是和谐世界的重要黏合剂344
(三)在建设和谐世界进程中复兴华夏文明346
后记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