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霍雅娟编著 著
- 出版社: 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801580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文化”界说1
二、文化的特征及类型8
三、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统10
上编 中国文化产生的背景16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16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16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8
一、文化背景恢弘阔大18
二、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20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23
一、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23
二、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融合24
三、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多元经济成分27
第四节 中国文化产生的政治基础28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29
二、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31
三、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5
第五节 中国文化产生的国际条件4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特点46
第一节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46
一、同化力46
二、融合力47
三、延续力47
四、凝聚力48
第二节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50
一、重农、尚农的社会风尚50
二、崇实、黜虚的务实精神52
三、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53
四、循环、恒久的意识和变异观念55
第三节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57
一、家族本位57
二、宗法集体原则57
第四节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8
一、尊君思想58
二、民本思想59
三、尊君与重民思想并行59
第五节 摆脱神学独断的人本主义60
第六节 重人伦的学术倾向与文化领域的经学优先62
一、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62
二、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63
下编 中国文化的足迹65
第一章 中国多元文化的肇始65
第一节 中国人的起源65
一、盘古开天地与女娲造人65
二、中国人的起源与进化67
第二节 原始文化的多元发生68
一、原始的物质文化68
二、原始的文学艺术73
第三节 原始宗教78
一、自然崇拜79
二、祖先崇拜80
三、生殖崇拜80
四、图腾崇拜81
第四节 原始时代的社会建构与社会制度83
第二章 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迈进之殷商西周时代86
第一节 巫史文化的兴起及影响87
第二节 文字的创制与文字的文化内涵90
一、汉字的来源90
二、汉字的发展历程95
三、汉字的文化功能97
四、汉字的文化内涵98
第三节 青铜技术的勃兴和青铜文化的繁荣100
第四节 殷商时期的礼乐制度与文化教育102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102
二、周代的教育104
第五节 《周易》105
第三章 百家争鸣之春秋战国时代107
第一节 “士”——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108
一、“士”阶层崛起的原因108
二、“士”的精神风貌及追求111
第二节 百家争鸣、学派林立113
一、崇尚仁、礼的儒家114
二、兼爱、非攻的墨家122
三、逍遥无为的道家126
四、法、术、势一体的法家130
第三节 百花齐放、佳作迭现131
一、诗歌创作131
二、历史散文136
三、诸子散文142
第四章 文化一统之大秦王朝146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融合与统一146
一、文字的统一147
二、道路的统一148
三、度量衡的统一149
四、文化习俗的统一150
第二节 秦文化的特征151
第三节 集百家之精华的《吕氏春秋》152
第五章 雄风振采之汉代154
第一节 从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155
第二节 汉代的文化特征159
第三节 雄浑壮阔的文学艺术162
一、“铺采摛文”的汉赋162
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163
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166
四、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169
五、目录学、校勘学的开山之作——《七略》171
六、中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171
七、中国古代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172
第四节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173
一、医药学长足发展173
二、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与《太阳历》的制订175
三、《周髀算经》176
四、造纸术的发明176
五、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177
第五节 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178
第六章 空谷流韵之魏晋南北朝181
第一节 动乱时势中文化的多元发展182
一、儒学式微与“名教”危机182
二、“玄风”盛行186
三、土生土长的道教190
四、西来的佛教193
五、范缜的《神灭论》198
第二节 多彩的艺术与发达的史学199
一、史学、地理学200
二、绘画、雕塑、书法20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206
一、算学和历法206
二、医学208
三、农学208
第四节 文学自我意识的觉醒209
一、以“三曹”、“七子”为核心的建安文人集团209
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211
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212
四、陶渊明与田园诗212
五、大谢、小谢及鲍照214
六、梁、陈“宫体诗”215
七、南北朝民歌215
八、魏晋南北朝小说及文学理论216
第七章 威武辉煌之隋唐时代218
第一节 恢弘阔大的唐代文化精神219
第二节 唐诗的风貌特征222
一、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222
二、唐诗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223
三、唐诗广泛地反映了唐人的生活美和精神美224
四、艺术风格的多样与统一225
五、风骨、兴象的美学追求225
第三节 辉煌的唐诗之旅226
一、“四杰”、陈子昂与初唐诗风新变226
二、李白、杜甫与盛唐气象228
三、白居易、韩愈与中唐诗229
四、“小李杜”与晚唐诗230
第四节 唐代其他艺术231
一、名家辈出的书法艺术231
二、多姿多彩的绘画艺术232
三、磅礴盛大的乐舞233
第五节 唐代对外文化交流235
一、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235
二、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236
三、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238
第六节 唐代的科学技术240
一、印刷术240
二、医药学241
三、火药的发明及其他243
第八章 崇文盛世之宋代245
第一节 宋代文化特征246
一、统治集团的基本国策与时代文化心理的严重倾斜247
二、振兴文教与文化全面繁荣248
第二节 宋代理学与中国文化250
一、“理学”的建构250
二、“理学”与中国文化252
第三节 一代之文学——宋词254
一、北宋词254
二、南宋词256
第四节 宋代其他艺术257
一、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257
二、纵恣疏放的书法艺术258
第五节 宋代的市民文化259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市民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260
二、社会意识的转变为市民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262
第六节 科学技术的全面繁荣263
一、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263
二、天文、历法266
三、医学267
四、沈括与《梦溪笔谈》268
第九章 大漠来风之元代270
第一节 元朝文化的特征271
第二节 一代之文学——元曲273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274
二、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的杂剧创作277
第三节 科学的传承与进步281
一、农学281
二、水利282
三、纺织282
四、数学与天文历法283
五、医学284
第十章 燎之方扬之明代285
第一节 多忌讳的明代文化背景286
一、严酷的文字狱286
二、灭除异端的文化一统287
第二节 明代的社会风尚及市民意识的觉醒290
一、个体意识的觉醒290
二、对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291
三、价值观念的转移292
四、开放、奢华的社会风尚294
五、市民文学的极度兴盛295
第三节 明代四大奇书296
一、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296
二、第一部英雄传奇——《水浒传》297
三、第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298
四、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299
第四节 碰撞中的东西方文化303
一、学习吸收306
二、批判拒绝307
三、批判吸收308
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之清代310
第一节 清代的文化背景312
第二节 清代的人文思潮315
一、批判君权、倡导实学316
二、高度肯定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317
第三节 清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319
一、扼制中发展的科学技术319
二、诸体兼备、成就卓著的文学321
三、官修与私修并行的史学323
四、异彩纷呈的绘画艺术324
第四节 繁盛壮大的图书业326
一、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康熙字典》326
二、清代第一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327
三、书之长城——《四库全书》328
第五节 中国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329
一、《红楼梦》展示了整个社会的悲剧331
二、《红楼梦》展示了道德文化悲剧331
三、《红楼梦》展示了共同的人生悲剧332
第十二章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嬗变与思考334
第一节 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334
第二节 对新型政治体制的探求336
第三节 文坛的潮涌潮动338
一、诗界革命338
二、四大“谴责小说”340
第四节 近现代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抉择343
一、近代文化论争343
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46
参考书目349
后记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