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名词和动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沈家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1363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94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名词和动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一抛一捡之间1
第1节 “名动包含说”的要义1
第2节 以“简洁”为准则4
第3节 继续摆脱印欧语观念的束缚8
第4节 从语言世界看汉语11
第5节 “名动包含说”的好处14
第一章 后退没有出路16
第1节 摆脱印欧语束缚的重要一步16
第2节 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22
2.1 关于动词做主宾语22
2.2 关于“以词组为本位”29
2.3 关于“名词-动词”连续统32
第3节 形式类的分与合34
3.1 “同形合并”原则34
3.2 英语“V-ing形式”的分合38
3.3 汉语“动名词”的分合42
第4节 关于新的“三层制”46
第5节 覆盖而不是推翻50
第二章 正视存在的问题53
第1节 名词的界定问题53
第2节 “名动词”问题57
2.1 范围难以确定57
2.2 体系不一致61
第3节 “中心扩展规约”和“并列条件”63
3.1 违背“中心扩展规约”63
3.2 违背“并列条件”69
第4节 “类无定职”的问题73
第5节 “兼类词”的问题77
第6节 还有一些问题80
第三章 汉语是“名动包含”格局83
第1节 汉语和印欧语差异的ABC83
第2节 名词和动词的“偏侧分布”88
第3节 两种标记类型——“无标记”和“未标记”93
第4节 从“零句说”到“名动包含”100
第5节 重叠和“大名词”105
第6节 “的3”和伊朗语言的EZ112
第7节 他加禄语的“动词”116
第四章 “实现关系”和“构成关系”124
第1节 “指称”和“述谓”作为初始概念124
第2节 “实现关系”和“构成关系”127
2.1 “实现性隐喻”和“构成性隐喻”127
2.2 “实现性/构成性”区别的普遍性129
2.3 “有”和“是”132
第3节 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133
3.1 英语的noun和汉语的“名词”133
3.2 句子和话段137
3.3 主语和话题139
3.4 所谓的“句法话题”144
3.5 再看“中心扩展规约”149
第4节 汉语的语法和语用法150
4.1 语法的类和语用的类150
4.2 答问的语法和语用法156
4.3 语用法包含语法158
第五章 名词和动词的不对称161
第1节 “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161
第2节 名动不对称的普遍性164
2.1 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共性164
2.2 从用法到语法170
2.3 名词做谓语的特殊性173
第3节 境迁语176
第4节 “名动不对称”的认知原因180
第5节 要区分一般和特殊183
5.1 汉语不是“类前型”语言183
5.2 名词不是“分类性动词”187
第6节 名词的根本性191
第六章 谓语的指称性195
第1节 名词直接做谓语195
第2节 “是”是判断动词199
2.1 “结构的平行性”原则199
2.2 印欧语的眼光之一202
2.3 印欧语的眼光之二206
第3节 汉语谓语的指称性209
3.1 “有”是存现动词209
3.2 “说明”是下一个“话题”217
3.3 “流水句”的并置性和指称性220
3.4 再看古汉语“名而动”结构225
3.5 从唐诗的词性对偶来看228
第4节 从形式动词看谓语的指称性234
第5节 反观英语的谓语239
5.1 V-ing形式是“准指称语”239
5.2 V-ed形式是“潜在指称语”243
第6节 汉语是“名词型”语言246
第七章 “补语问题”和“状语问题”252
第1节 补语问题252
1.1 取消宾语还是取消补语252
1.2 补语问题的症结255
1.3 关于“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257
第2节 补语问题的解决方案262
第3节 状语问题269
3.1 两种不可取的办法269
3.2 关于“准谓词性结构”272
第4节 状语问题的解决方案274
4.1 动态体词性结构274
4.2 汉语的状语是“动态定语”276
第5节 解释汉语词类的多功能278
第八章 “之”和“都”的个案284
第1节 “名之动”里的“之”284
1.1 诸说检讨284
1.2 “之”提高指别度287
第2节 “之”和“的”的异同292
第3节 “都”的量化方向297
3.1 量化方向的迷途297
3.2 统一的“右向管辖规则”300
第4节 汉语的逻辑306
第九章 汉语、汤加语、拉丁语311
第1节 词类跨语言比较的共同基础311
第2节 汤加语“名动不分”的情形314
第3节 “型-例”语言和“名-动”语言318
3.1 两种类型的词类系统318
3.2 汤加语是“指述包含”320
第4节 汉语是“型例合一、名动包含”语言324
第5节 词类系统的“语法化”程度327
第6节 假设一个循环模型330
第十章 “是”“有”大分野332
第1节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332
1.1 英语重视“否定名词”和“否定动词”332
1.2 汉语重视“直陈否定”和“非直陈否定”335
1.3 否定词缀337
第2节 “有的否定”和“非有否定”338
第3节 三个概念的分合“地图”342
第4节 谓语的分类347
第5节 “是”“有”大分野351
5.1 综合性的“是”“有”分野351
5.2 “也”和“矣”的分别355
5.3 景颇语的“是”“有”分野357
第6节 哲学背景359
第十一章 “单双区分”的地位和作用365
第1节 “单双区分”比“名动区分”重要365
第2节 名词“虚化”和双音化“充实”369
第3节 “单双组配”比“词-语区分”重要374
第4节 语义上的“松紧差别”是根本378
第5节 “虚实象似”原理382
5.1 “虚实象似”的综合性382
5.2 “虚实象似”的相对性385
第6节 对主流语法理论的反思387
第十二章 “标记颠倒”和包含格局389
第1节 局部的“标记颠倒”现象389
第2节 “名动包含”和“标记颠倒”393
第3节 定中结构的“标记颠倒”394
3.1 形容词的特殊性394
3.2 形容词定语的“标记颠倒”396
第4节 形容词内部的重新分类400
4.1 双音化增强摹状性400
4.2 形容词内部重新分类404
第5节 表现语言的“主观性”407
结篇 语法研究的破和立409
第1节 “一抛一捡”之后409
第2节 汉语大语法411
第3节 范畴的“对立”和“对待”413
第4节 重视语言的多样性419
附录423
附录1 英、日、汉儿童习得名词和动词423
附录2 名词和动词脑成像的英汉比较427
附录3 科斯学说的“交易成本”430
附录4 “天下理论”的“天下无外”原则434
附录5 量子物理的“不确定原理”437
参考文献441
主题词索引470
语言(方言)索引485
Abstract(英文摘要)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