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市民社会与法律精神:人的品格与制度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市民社会与法律精神:人的品格与制度变迁
  • 沈敏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8718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市民社会与法律精神:人的品格与制度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寻求法律的确定性——超越法律的不确定性(《法律的不确定性》续)1

引论 论守法与法律精神——为什么要遵守法律16

第一部分 现代法律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与经济社会33

第一章 现代社会的渊源及理念:近现代社会共同的基础35

第二章 市民社会的传统、演变及精神:历史的传承与不变的精神63

第三章 经济社会与竞争法:市民社会的延续98

第四章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开性134

第五章 失去的伊甸园: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社会是如何消退的158

第二部分 近现代社会的法律(上)——内含的价值判断:以人为核心的现代法律秩序211

第六章 人的发现与发展成为文艺复兴之后近现代的共同使命:西方近代社会制度的形成的启示213

第七章 从古典法治向近代法治的演变: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共同的命题——法治如何是可能的227

第八章 文艺复兴的政治理想从“乌托邦”走向“现实”:从“契约”思想到现代的“宪政”思想——社会契约思想与人民主权思想在近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242

第九章 现代中国法治逻辑取向的转变:从“秩序”取向走向“品格”取向255

第十章 现代法律中的积极人生:体现不变精神的现代法律272

第三部分 近现代社会的法律(下)——内含的价值判断:强调人品格的现代法律精神281

第十一章 公民思想与近现代公法的发展:现代宪政中公民的概念及思想——寻找“公民”的理想283

第十二章 近现代私法中自然人的概念及思想:从实质意义上的人走向形式意义上的人303

第十三章 现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上):以民法为中心的影响体系316

第十四章 现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下):以公法为中心的影响体系327

第四部分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法律——外化的价值判断:竟争法(公平交易法)与经济法及其精神341

第十五章 市场经济与经济社会中的正当性:基于价值判断的社会设计343

第十六章 法律的正当性:价值判断的外化350

第十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研究:正当性的外化364

第十八章 竞争法性质的解释: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381

第十九章 行政垄断:一个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回归基本价值判断的解决之道401

第五部分 现代社会与法律精神——外在的差异与内在的统一411

第二十章 市民社会、经济社会与民间社会: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与强盛之基础413

第二十一章 恶法非法论——现代法治的性质、基础与条件434

参考书目442

跋455

后记460

绪言 寻求法律的确定性——超越法律的不确定性(《法律的不确定性》续)1

一、缘起1

二、诺言的践行3

三、尚未解决的“中国问题”:一个迄待讨论与解决的难题6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2

引论 论守法与法律精神——为什么要遵守法律16

引言:守法怎么是可能的16

一、守法真的是无条件的吗——苏格拉底的故事17

二、法律能告诉我们什么——守法与法律的精神22

三、现代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全部目的在于教育、而不是惩戒24

四、守法是可能的——法律呼唤正直的品格和纯洁的良心28

第一部分 现代法律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与经济社会33

第一章 现代社会的渊源及理念:近现代社会共同的基础35

第一节 引言35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国37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理念: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现代国家42

第四节 现代社会的理念: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如何是一致的(上)——后天决定人的才能与性格43

第五节 现代社会的理念: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如何是一致的(下)——社会财富如何改变人的性格45

第六节 社会财富决定阶级的性格和决定社会的制度——建立在现代社会理念之上的现代国家50

第七节 人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繁荣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繁荣的奥秘55

第八节 人的发展是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的基础——现代社会的人权57

第九节 中国现代化的支点——人的发展和强大60

第二章 市民社会的传统、演变及精神:历史的传承与不变的精神63

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起源与公民社会——城邦国家之下的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同一64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公民社会——近代民族国家之下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分离70

第三节 现代社会市民社会理论的成形82

第四节 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精神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88

第五节 现代社会所包含的三种社会因素及其对应的基本法律91

第三章 经济社会与竞争法:市民社会的延续98

第一节 竞争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竞争为什么在中国那么重要98

第二节 经济社会的产生及性质——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分离及与经济社会的结合103

第三节 经济社会的性质——人与社会的关系109

第四节 社会潜在的分裂——背离市民社会的经济社会113

第五节 经济社会的“宪法”——竞争法与经济社会115

第六节 竞争法的任务和目的——兼论经济法的性质117

第七节 竞争与中国的现代化路径(上)——成年人的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根本120

第八节 竞争与中国的现代化路径(中)——个人的因素126

第九节 竞争与中国的现代化路径(下)——其他因素130

第十节 结语:中国竞争的秩序与竞争法132

第四章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开性134

第一节 “公开”的基础——公开性与公共的生活135

第二节 公开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140

第三节 公开性是诚信的基础145

第四节 基于公开性的“开放社会”——“公开”的意义148

第五节 “公开性”与现代社会——公共生活是现代社会的基础157

第五章 失去的伊甸园: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社会是如何消退的158

第一节 绪论:什么是传统的民间社会158

第二节 什么是人:人格是如何形成的160

第三节 民间社会是社会培养人的必经环节169

第四节 中国民间社会多样性的消失180

第五节 失去民间社会的后果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00

第二部分 近现代社会的法律(上)——内含的价值判断:以人为核心的现代法律秩序211

第六章 人的发现与发展成为文艺复兴之后近现代的共同使命:西方近代社会制度的形成的启示213

第一节 引言213

第二节 西方文艺复兴的尴尬215

第三节 近代意义上的西方的形成217

第四节 西方近代化的历程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启示222

第七章 从古典法治向近代法治的演变:不同的社会形态与共同的命题——法治如何是可能的227

第一节 “逻各斯”下的法治:基于真理的法治——古典自然法的思想228

第二节 古典法治基础的迷失:离开真理的法治——古典自然法的衰落和近代基于人的法治思想230

第三节 寻求新的不变性(上):基于人之自然性的基础——文艺复兴后人的解放和人的能力的提升231

第四节 寻求新的不变性(中):基于人的理性的基础——理性主义时代与以私法为中心的近现代法律234

第五节 寻求新的不变性(下):基于美德的法治——近现代法治之精髓235

第六节 不同的法治与不同的法治思想——好的法治与坏的法治:法治的现代化239

第八章 文艺复兴的政治理想从“乌托邦”走向“现实”:从“契约”思想到现代的“宪政”思想——社会契约思想与人民主权思想在近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242

第一节 文艺复兴之后的痛苦——引发国家与个人的紧张关系:从“必要的善”到“必要的恶”242

第二节 契约的思想——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解决“必要的恶”的第一步244

第三节 孟德斯鸠与洛克的贡献——社会契约的基础:对“必要的恶”的限制247

第四节 社会契约的思想——契约思想的扩张: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思想在制度中的建立249

第五节 宪法与宪政的建立:法国大革命与美国制宪——思想家的思想成为民众的思想251

第六节 对中国宪政的几点思考:寻求综合的解决之道——宪政的制度基础与思想基础252

第九章 现代中国法治逻辑取向的转变:从“秩序”取向走向“品格”取向255

第一节 法治思想的不同属性:现代法治与古典法治的差异256

第二节 古典法治的“秩序”取向:中国法治的“秩序”取向及其成因260

第三节 现代法治的“品格”取向:不断走向“品格”取向的法治及我国存在的问题265

第十章 现代法律中的积极人生:体现不变精神的现代法律272

第一节 法律真的能使国家强大吗272

第二节 现代法律中的积极人生275

第三节 法律是如何使社会强大的277

第三部分 近现代社会的法律(下)——内含的价值判断:强调人品格的现代法律精神281

第十一章 公民思想与近现代公法的发展:现代宪政中公民的概念及思想——寻找“公民”的理想283

第一节 公民思想的起源——社会成就公民、公民成就城邦284

第二节 近现代国家公民的失落——近代社会中公民与城邦国家公民的区别289

第三节 古典公民思想的复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法律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公民思想296

第四节 公民思想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健全的个人品格是民族与国家复兴的秘密298

第十二章 近现代私法中自然人的概念及思想:从实质意义上的人走向形式意义上的人303

第一节 近代之前对人的理解:实质意义上的人——文明的共性303

第二节 自然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个人的品质与国家发展的断裂306

第三节 自然人的思想:形式意义上的人怎么是可能的——近代国家对人的理解308

第四节 自然人思想的实质:个人的品质与国家发展的重新衔接与统一——现代社会的标志311

第五节 自然人思想之意义: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础——建立适合人发展的社会与国家314

第十三章 现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上):以民法为中心的影响体系316

第一节 对人的关注与社会的现代性316

第二节 私法对人的理解318

第三节 自治的市民社会与人的品格形成324

第十四章 现代法律中人的品格形成(下):以公法为中心的影响体系327

第一节 近现代公法对人的理解——秩序与人美德的统一328

第二节 近现代公法对人的理解——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扬弃331

第三节 公法与人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334

第四节 结语:基于和谐秩序的公法——个人的发展与秩序的统一339

第四部分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法律——外化的价值判断:竟争法(公平交易法)与经济法及其精神341

第十五章 市场经济与经济社会中的正当性:基于价值判断的社会设计343

第一节 市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近代国家正当性的消失——国家的“利维坦化”(异化)344

第二节 近现代社会的正当性:市场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脱离政治社会的人的发展345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正当性:正当性作为社会制度的基础——以人的品质为基础的法治思想的建立347

第十六章 法律的正当性:价值判断的外化350

第一节 近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基于正义与正当性的制度设计350

第二节 与理性法则和自然法思想结合的私法思想:以康德思想为例355

第三节 现代社会对近代社会的改造:价值判断的外化362

第十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研究:正当性的外化364

第一节 什么是正当与不正当:法律中的道德判断365

第二节 市场经济意义中的公共秩序:公共秩序中的正当性要求367

第三节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分析:民事法律的延伸372

第四节 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呼唤正当的竞争与善的市场经济376

第十八章 竞争法性质的解释: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381

第一节 引言:基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性质的疑问381

第二节 基于传统社会结构的解释——不断简单化的传统社会382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侵权法的特殊关系——作为经济社会基本法的*385竞争法的作用与功能385

第四节 政府主导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问题——传统社会与社会经济的共同作用387

第五节 我国的市场竞争需要什么样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上)——问题的来源:行政权力的分析391

第六节 我国的市场竞争需要什么样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问题与出路:行政权力的改革396

第七节 我国的市场竞争需要什么样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下)——问题与出路:理论的准备398

第十九章 行政垄断:一个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回归基本价值判断的解决之道401

第一节 引言:“行政垄断”——一个同语反复的字眼401

第二节 反垄断法的一般理论:关于经济垄断而非行政垄断404

第三节 我国的反垄断法:不能回避、排除的“行政垄断”407

第五部分 现代社会与法律精神——外在的差异与内在的统一411

第二十章 市民社会、经济社会与民间社会: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与强盛之基础413

第一节 市民社会与民间社会413

第二节 经济社会与人的品格417

第三节 法制“钟摆式”发展的克服(上)——法律万能主义423

第四节 法制“钟摆式”发展的克服(下)——法律虚无主义428

第二十一章 恶法非法论——现代法治的性质、基础与条件434

第一节 为什么“恶法亦法”:奥斯汀的原义434

第二节 恶法非法的国内法、国际法经验438

第三节 恶法非法论的现实意义440

参考书目442

跋455

后记4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