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战伤与特殊创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战伤与特殊创伤
  • 程天民,盛志勇主编;李兵仓,杨红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28858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战伤与特殊创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烧伤3

第一章 烧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3

第一节 热能对局部组织和全身的损害3

一、热能对局部组织的损伤3

二、热能对全身的损害3

第二节 烧伤局部的病理变化4

一、Ⅰ度烧伤4

二、Ⅱ度烧伤4

三、Ⅲ度烧伤4

第三节 烧伤后内脏病理变化5

一、上呼吸道5

二、肺脏6

三、消化道6

第四节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变化6

一、肺脏6

二、肝脏8

三、心肌10

四、胃肠道11

五、肾脏12

六、脑14

第二章 烧伤后早期病理生理变化17

第一节 烧伤后早期血管通透性的变化17

一、毛细血管通透性产生机制17

二、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时相变化17

三、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体液因素17

四、烧伤后组织水肿的形成18

五、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及其在血管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18

第二节 烧伤后缺血-再灌注损伤18

一、烧伤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特征18

二、延迟复苏后引起的细胞、重要脏器和组织损伤18

第三节 烧伤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18

一、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19

二、心肌收缩性的改变19

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20

第四节 烧伤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20

一、血液的主要流变性20

二、严重烧伤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21

三、烧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因素21

第五节 烧伤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22

第六节 烧伤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22

第七节 烧伤后消化系统的变化23

一、胃肠道黏膜损伤23

二、应激性溃疡23

第八节 烧伤后肾功能的变化24

一、烧伤后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24

二、严重烧伤肾脏形态和功能损害24

第九节 烧伤后肝功能的变化25

一、肝缺血25

二、高胆红素血症25

三、毒性物质25

四、全身感染26

第三章 烧、创伤免疫功能障碍与防治27

第一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27

一、抑制因子学说27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27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学说27

第二节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脓毒症中的作用28

第三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28

一、脓毒症干预新途径29

二、脓毒症免疫调理新策略31

第四章 烧伤诊断35

第一节 烧伤面积的计算35

一、中国新九分法35

二、手掌法36

三、注意事项37

第二节 烧伤深度的估计37

一、四度五分法的组织学划分37

二、四度五分法的临床表现37

三、烧伤深度判断注意事项38

第三节 烧伤严重程度分类39

一、成人烧伤严重程度分类39

二、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39

三、按面积的烧伤严重程度分类39

四、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分类40

第四节 烧伤的临床过程40

第五章 急救与后送42

第一节 现场急救42

一、脱离致伤源42

二、急救措施42

第二节 烧伤病人入院早期处理程序43

一、严重复合伤的抢救治疗43

二、烧伤病人入院早期处理程序43

第三节 后送45

一、后送时机45

二、后送前准备45

三、后送途中46

四、接诊医院的早期处理程序46

第四节 成批烧伤伤员救治的组织46

一、成批烧伤的特点46

二、平时成批烧伤伤员救治的组织47

第六章 烧伤休克的防治50

第一节 烧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50

一、血流动力学的监测50

二、烧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51

第二节 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51

一、休克期补液方式51

二、休克期输液成分55

第三节 休克期复苏的综合治疗57

第四节 休克期延迟复苏59

一、延迟性休克治疗的目标59

二、注意各脏器的保护和功能支持60

第七章 烧伤创面处理62

第一节 烧伤创面的非手术处理62

一、冷疗62

二、早期清创62

三、包扎疗法62

四、暴露疗法62

五、半暴露疗法63

六、湿敷63

七、浸浴或浸泡63

第二节 烧伤创面的手术处理63

一、深度烧伤焦痂切开减张63

二、削痂术63

三、磨痂术65

四、切痂术65

五、剥痂术66

六、“抢切创面”66

第三节 烧伤创面用药66

一、抗菌制剂66

二、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68

三、中药制剂69

第四节 烧伤创面覆盖物69

一、暂时性创面覆盖物69

二、永久性创面覆盖物69

第八章 烧伤感染71

第一节 烧伤感染的病原菌71

一、革兰阴性杆菌感染71

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71

第二节 烧伤真菌感染73

一、念珠菌感染73

二、曲霉菌、毛霉菌类感染74

第三节 烧伤感染的途径75

一、烧伤创面感染75

二、肺部感染76

三、静脉导管感染76

四、尿路感染77

五、烧伤肠源性感染77

第四节 烧伤感染的防治77

一、病房管理77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79

第五节 烧伤毒素80

一、实验研究提示可能有烧伤毒素80

二、烧伤毒素的理化属性80

三、烧伤毒素的毒性作用81

第九章 烧伤脓毒症84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84

一、烧伤脓毒症的诱因84

二、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84

第二节 临床表现85

第三节 诊断标准85

一、脓毒症的诊断标准85

二、创面脓毒症的诊断85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86

一、脓毒症的预防与治疗86

二、脓毒症并发症的防治87

三、脓毒性休克的治疗88

四、严重脓毒症的治疗88

第十章 内脏并发症90

第一节 消化系统并发症90

一、应激性溃疡90

二、急性胃扩张91

三、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92

四、肝功能不全93

第二节 泌尿系统并发症93

一、发病机制94

二、诊断方法94

三、预防及治疗94

第三节 呼吸系统并发症95

第四节 循环系统并发症98

一、急性心功能不全98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99

第五节 神经系统并发症99

一、周围神经系统损伤99

二、脑水肿99

第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02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102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102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02

第二节 临床表现103

一、临床过程的两种类型103

二、临床特征103

第三节 诊断标准103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105

一、积极防治休克,减轻早期损害105

二、尽早清除坏死组织,封闭创面105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105

四、免疫调理治疗105

五、营养支持与代谢调理106

六、抗凝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6

七、脓毒症并发高钠血症的治疗106

八、脏器功能的保护与支持107

第十二章 吸入性损伤110

第一节 吸入性损伤的致伤因素和机制110

一、吸入性损伤的致伤因素110

二、吸入性损伤的致伤机制110

第二节 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111

一、呼吸道阻塞111

二、肺不张111

三、肺水肿112

四、肺部感染112

第三节 吸入性损伤的诊断112

一、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依据112

二、吸入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类114

三、吸入性损伤的分期114

第四节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115

一、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及解除梗阻115

二、清除分泌物和气道灌洗115

三、保证血容量、改善肺循环116

四、维持气体交换功能,纠正低氧血症116

五、防治感染117

第十三章 烧伤复合伤119

第一节 概论119

第二节 烧冲复合伤119

一、临床特点120

二、伤情判断与诊断120

三、急救与后送120

四、治疗120

第十四章 特殊部位烧伤122

第一节 头面部烧伤122

第二节 颈部烧伤124

第三节 手烧伤124

第四节 会阴部烧伤125

第五节 骨关节烧伤126

一、颅骨烧伤126

二、胫骨烧伤128

三、手指烧伤131

四、关节烧伤131

第十五章 特殊原因烧伤133

第一节 电烧伤133

一、电烧伤的机制133

二、电烧伤后机体病理生理变化133

三、电烧伤的诊断133

四、电烧伤的临床表现及特点136

五、电烧伤的治疗136

第二节 化学烧伤137

一、强酸烧伤137

二、碱烧伤137

三、氢氟酸烧伤137

四、磷烧伤138

第三节 热压伤139

一、手部热压伤的特点139

二、手热压伤的治疗140

第四节 皮肤放射性损伤140

第五节 芥子气损伤141

一、芥子气的理化性质与中毒机制141

二、芥子气损害的临床表现141

三、现场处理与治疗142

第十六章 烧伤代谢与营养144

第一节 烧伤营养支持144

一、营养支持的时机144

二、营养支持的途径144

第二节 烧伤代谢调理145

一、重组人生长激素145

二、胰岛素145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45

四、人工合成雄激素(氧雄龙)146

五、生长激素使用下的胰岛素强化治疗146

六、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146

第十七章 皮肤及组织储存148

第一节 低温储存148

一、皮肤4℃(普通冰箱)储存法148

二、皮肤0℃以下环境储存148

第二节 皮肤的活力鉴定方法150

一、琥珀酸脱氢酶测定法150

二、台盼蓝染色法150

三、测定放射同位素标记掺入检测法150

四、皮肤氧耗量测定法150

五、皮块培养法151

六、皮片生物移植法151

七、四氮唑盐WST-1法151

八、SYTO/EB双重染色法151

第三节 皮肤低温储存后抗原性的变化152

一、皮肤经不同温度低温储存后异体移植的比较152

二、不同温度储存后皮肤蛋白质的变化152

三、不同温度储存后皮肤抗原性的变化152

四、不同温度储存后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的变化152

第二篇 战伤157

第十八章 战伤概述157

第一节 现代战争的特点157

一、军事高技术157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157

三、高技术战争159

第二节 现代战伤160

一、战伤的概念160

二、现代战伤160

第十九章 火器伤164

第一节 火器伤的致伤机制164

一、直接损伤164

二、压力波损伤164

三、瞬时空腔损伤165

四、水粒子加速损伤166

第二节 火器伤伤情的影响因素166

一、投射物的致伤能力166

二、组织器官的结构特性169

第三节 火器伤的局部改变和全身反应170

一、局部损伤170

二、伤道外损伤174

三、全身反应175

第四节 火器伤的救治原则175

一、火器伤救治进展175

二、火器伤的清创处理原则178

第五节 各部位火器伤的救治180

一、颅脑火器伤181

二、颌面火器伤183

三、颈部火器伤184

四、胸部火器伤185

五、腹部火器伤187

六、骨盆会阴部火器伤188

七、脊柱、脊髓火器伤189

八、四肢和关节火器伤191

九、周围血管火器伤193

十、周围神经火器伤194

第二十章 新武器伤197

第一节 高速枪弹伤197

一、武器简介197

二、伤情特点198

三、防治原则198

第二节 高速小弹片(珠)伤198

一、武器简介198

二、伤情特点199

三、防治原则200

第三节 小型爆炸武器伤200

一、武器简介200

二、伤情特点201

三、防治原则201

第四节 油气弹伤(燃料空气炸弹伤)201

一、武器简介201

二、致伤因素203

三、杀伤半径204

四、损伤特点204

五、现场简易防护205

六、防治原则205

第五节 激光武器伤205

一、武器简介206

二、伤情特点208

三、防治原则208

第六节 微波武器伤209

一、武器简介209

二、微波简介209

三、作用机制209

四、对机体的影响210

五、防治原则210

第七节 次声武器伤和动能武器伤210

一、声波武器伤210

二、动能武器伤211

第八节 燃烧性武器伤211

一、燃烧剂211

二、燃烧武器212

三、伤情特点和救治原则212

第九节 贫铀武器伤害及其医学防护213

一、关于贫铀和贫铀武器213

二、贫铀武器的杀伤因素和伤害途径214

三、贫铀武器所致的危害214

四、对贫铀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214

第二十一章 冲击伤216

第一节 冲击波物理学216

一、冲击波在空间的传播216

二、冲击波主要致伤参数217

第二节 冲击波致伤机制219

一、内爆效应219

二、剥落(碎裂)效应219

三、惯性效应219

四、血流动力学效应219

五、压力差效应219

六、负压效应220

第三节 冲击伤的分类与临床特点220

一、冲击伤的分类220

二、冲击伤的临床特点221

第四节 冲击伤的个人防护和安全标准221

一、冲击伤的个人防护221

二、冲击波对人体作用的安全标准223

第五节 几种常见冲击伤的特点和救治224

一、听器冲击伤224

二、眼冲击伤225

三、肺冲击伤226

四、心脏冲击伤229

五、腹部冲击伤229

六、颅脑冲击伤231

第二十二章 核武器损伤233

第一节 概述233

第二节 核爆炸烧伤235

一、光辐射烧伤的主要特点235

二、核爆炸烧伤的诊治235

第三节 急性放射损伤236

一、急性放射损伤的主要特点236

二、急性放射损伤的诊治239

第四节 放射性沾染241

一、放射性沾染危害的主要特点241

二、放射性沾染危害的诊治243

第五节 核武器损伤的防护245

一、工事防护245

二、利用大型兵器和装备进行防护246

三、放射性沾染的防护246

第二十三章 化学武器伤249

第一节 神经性毒剂中毒249

一、神经性毒剂的毒性和中毒机制249

二、神经性毒剂和中毒临床表现251

三、诊断、预防、急救和治疗252

第二节 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253

一、全身中毒性毒剂的中毒机制254

二、全身中毒性毒剂的中毒表现254

三、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的诊断、预防和救治255

第三节 窒息性毒剂中毒256

一、光气的毒性和中毒机制256

二、光气中毒临床表现257

三、光气中毒的诊断、预防和救治258

第四节 糜烂性毒剂中毒259

一、芥子气中毒260

二、路易氏剂中毒264

第五节 失能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中毒265

一、失能性毒剂毕兹中毒265

二、刺激性毒剂中毒267

第二十四章 复合伤270

第一节 核爆炸复合伤270

一、发生率270

二、类型271

三、伤情分级272

四、临床病理特点272

五、诊断275

六、防护276

第二节 毒剂复合伤278

一、临床病理特点278

二、诊断279

三、救治279

第二十五章 多发伤281

第一节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281

一、生理紊乱严重281

二、死亡率高281

三、休克发生率高281

四、严重低氧血症281

五、容易漏诊及误诊281

六、处理矛盾多282

七、并发症多282

第二节 多发伤的诊断282

一、详尽地了解病史282

二、体格检查282

三、辅助检查283

第三节 多发伤的治疗283

一、急救283

二、优先手术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285

三、多发伤时各部位伤的治疗原则286

四、损伤控制手术在多发伤的应用287

五、合理容量复苏289

六、纠正凝血障碍290

第三篇 交通伤293

第二十六章 交通伤概述293

第一节 交通医学293

一、交通医学的定义293

二、交通医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293

三、交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94

第二节 交通医学发展简史与现状295

第二十七章 道路交通的危险因素298

第一节 人的因素298

一、行为因素299

二、生理因素301

三、人的素质因素303

四、人的其他因素305

第二节 车的因素306

一、机械性能307

二、车辆安全系统307

第三节 路的因素309

一、路面条件309

二、道路线形310

三、交通安全设施311

第四节 环境因素311

一、气候环境因素312

二、道路环境因素313

三、社会环境因素313

四、家庭环境313

五、政策与教育因素314

第二十八章 交通伤流行病学316

第一节 交通伤流行病学主要统计学指标与研究方法316

一、主要统计学指标316

二、研究方法320

第二节 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323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与定义323

二、道路交通伤的分类324

三、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326

第三节 道路交通伤伤情特点333

一、交通伤的伤情与伤部特点333

二、行人交通伤特点333

三、骑自行车人交通伤特点334

四、摩托车手及乘员交通伤特点334

五、机动车驾驶员及乘员交通伤特点335

第四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死因335

一、致死方式335

二、致死性损伤336

第二十九章 交通伤急救与治疗339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紧急救援的原则339

第二节 现场紧急医疗救护340

一、现场医疗急救处理时注意事项340

二、现场医疗急救处理原则340

三、现场伤员分类急救组织与实施341

四、几种院前急救处理方案343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急诊室救治347

一、急诊室救治步骤347

二、严重多发伤的急诊室救治347

三、交通伤急诊室手术348

第三十章 交通伤的预防与防护351

第一节 交通伤的预防351

一、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与管理351

二、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技术性能352

第二节 交通伤的防护354

一、人体损伤生物力学354

二、车辆碰撞安全设计355

三、车辆碰撞安全实现356

四、交通伤防护研究的挑战358

第四篇 特殊创伤361

第三十一章 运动创伤361

第一节 运动创伤的发生规律361

一、非运动技术伤361

二、运动技术损伤361

第二节 运动创伤的防治原则362

一、运动创伤的治疗原则362

二、运动创伤的预防原则363

第三节 运动员关节软骨损伤363

一、关节软骨骨软骨骨折364

二、运动员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365

三、投掷肘(肘骨关节炎)366

四、足球踝367

第四节 运动员腱和韧带止点末端病367

一、有关解剖及分型367

二、末端病的病理改变368

三、运动员髌腱腱围炎(髌尖型)368

四、网球肘368

第五节 运动员肌腱断裂369

一、跟腱闭合性断裂369

二、跖长肌腱断裂(网球腿)370

三、跖腱膜断裂370

四、肱三头肌腱断裂370

五、髌腱断裂370

第六节 运动员周围神经损伤371

一、运动员肩胛上神经麻痹371

二、乒乓球运动员肩过度外展综合征371

三、射击运动员的尺神经麻痹371

第七节 运动员的疲劳性骨折与骨膜炎371

一、胫骨疲劳性骨折及骨膜炎371

二、脊椎椎板疲劳性骨折及滑椎症372

三、足舟骨疲劳性骨折372

第八节 运动员骨骺的慢性损伤373

一、腰椎椎体骨骺炎373

二、桡骨远端骨骺的慢性损伤373

第九节 运动员外伤性关节不稳症374

一、关节不稳的概念374

二、关节不稳的成因及类别374

三、膝关节不稳374

四、踝关节外侧不稳376

五、肘关节内侧不稳376

六、慢性下胫腓关节分离不稳377

七、肩关节不稳377

第三十二章 军事训练伤379

第一节 军事训练伤概论379

一、影响军事训练伤发生的主要因素379

二、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与应用381

三、建立部队军事训练伤监控及防治信息服务系统383

第二节 共同科目训练的常见损伤与健康保护384

一、骨与关节损伤384

二、软组织损伤386

三、器官损伤388

第三节 我国军事训练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91

一、军事训练医学的创立开启了我国军事训练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91

二、军事训练心理学的提出、研究与应用拓宽了军事训练医学理论体系的范畴391

三、建立全军军事训练伤监控及网络信息系统为军事训练医学专业理论研究及实施健康保护提供了技术平台392

四、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医学教育393

五、加强军事训练医学的基础研究及转化预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393

第三十三章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396

一、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病因396

二、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397

三、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病理改变397

四、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398

五、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诊断398

六、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的救治398

第三十四章 冷损伤401

第一节 冷损伤分类与致病因素401

一、分类401

二、致病因素401

第二节 冻伤402

一、冻伤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402

二、冻伤临床表现及诊断403

三、冻伤治疗404

四、后遗症及其处理406

第三节 非冻结性冷损伤406

一、冻疮406

二、浸渍足406

三、战壕足406

第四节 低体温407

一、低体温分度407

二、低体温分类407

三、低体温临床表现与诊断407

四、低体温治疗408

五、低体温的预后与并发症410

第五节 冷损伤的预防410

第三十五章 矿井下创伤412

第一节 井下作业和致伤因素412

一、井下作业的特点412

二、井下作业的致伤因素412

第二节 井下创伤的特点和流行病学413

一、井下创伤特点413

二、多发伤和复合伤415

三、创伤和压埋415

四、煤矿创伤流行病学415

第三节 井下意外事故伤员的特点415

一、瓦斯爆炸415

二、大面积围岩坍塌416

三、透水416

第四节 井下常见伤害的现场急救417

一、冒顶挤压伤的现场急救417

二、气体中毒及窒息的现场急救417

三、井下溺水的现场急救417

第五节 井下伤员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求418

一、井下伤员院前急救特点418

二、井下伤员院前急救的要求418

第六节 井下创伤的防护420

一、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420

二、提高矿工个人防护能力420

第七节 我国煤矿创伤救护体系建设介绍420

一、组织体系建设421

二、目标系统建设421

三、管理体系建设421

第三十六章 咬伤和蜇伤423

第一节 哺乳动物咬伤423

一、犬咬伤423

二、狂犬病425

三、猫抓病429

四、破伤风431

第二节 虫咬伤和蜇伤434

一、蜂蜇伤435

二、蛛形纲动物咬伤436

三、蜈蚣咬伤440

四、蚂蟥咬伤441

第三节 蛇咬伤441

一、蛇毒及作用机制442

二、临床表现442

三、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443

四、现场必须自救处置445

五、蛇伤的医疗处置446

六、常见严重并发症处理448

七、预防与自救448

第四节 水生动物咬伤和蜇伤449

一、水母蜇伤449

二、海葵蜇伤451

三、海胆蜇伤451

四、软体动物蜇伤452

五、鱼类咬伤和蜇伤453

六、海蛇咬伤453

第三十七章 皮肤软组织损伤455

第一节 头皮撕脱伤45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55

二、诊断455

三、治疗455

第二节 手部皮肤软组织损伤45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457

二、诊断457

三、治疗457

第三节 下肢皮肤套状撕脱伤459

一、病因459

二、诊断459

三、治疗460

第四节 阴茎、阴囊皮肤撕脱伤46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460

二、诊断460

三、治疗4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