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创伤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付小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465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898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1935页
- 主题词:创伤-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创伤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创伤医学概论2
第1章 创伤医学概述&王正国2
第一节 创伤概念2
第二节 创伤医学发展简史3
一、国外创伤医学发展简史3
二、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史6
第2章 台湾地区外伤医学发展史与两岸外伤医学交流&李建贤10
一、台湾地区外伤医学发展史10
二、两岸外伤医学交流13
第二篇 两岸创伤医学特点18
第3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急救系统&张连阳18
第一节 创伤分级救治18
一、分级救治发展简史18
二、国外分级救治主要模式19
三、中国大陆创伤分级救治发展策略19
第二节 大陆创伤急救系统20
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20
二、创伤院内急救系统22
第4章 国际医疗空中紧急外伤救护及转送&黄炳文 李建贤26
一、台湾地区医疗服务国际化之缘起及现况26
二、两岸直航医疗产业与相关法律问题26
三、空中环境的医疗问题28
四、空中紧急伤员后送作业28
第5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数据库&周继红32
第一节 中国大陆创伤数据库的发展简史32
一、中国创伤评分与数据库论坛33
二、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组的成立34
三、《创伤数据库系统》V3.0的研究35
四、5·12大地震与地震伤数据库35
五、专科创伤数据库的研究36
六、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36
第二节 《创伤数据库系统》V3.036
一、《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设计目标与定位36
二、《创伤数据库系统》V3.0的主要字段内容37
三、《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软件(网络版)39
第三节 地震伤情数据库45
一、地震伤情数据库的需求与目标45
二、地震伤情数据库内容45
三、地震伤情数据库登录与管理分析软件平台研制46
第四节 难治性骨折治疗临床数据库51
一、数据库内容51
二、数据库软件平台与应用57
第五节 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59
一、概述59
二、交通事故与交通伤数据库内容59
三、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软件的编写66
第六节 创伤数据库在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研究中的应用66
一、“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简介66
二、创伤数据库在临床创伤救治规范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67
第6章 台湾地区外伤登录与外伤数据库&康世晴 徐榆堡70
第一节 外伤登录70
第二节 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72
一、台湾地区外伤登录推行概况72
二、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登录内容72
三、参与台湾地区外伤数据库的医疗院所72
四、总结72
第7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伤防控教育&高伟 白祥军74
第一节 概况74
第二节 不同创伤的防控教育75
一、交通事故伤的防控教育75
二、坠落伤的防控教育76
三、灾难的防控教育77
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创伤防控教育77
一、儿童创伤防控教育77
二、老年人创伤防控教育79
第8章 台湾地区创伤和意外伤害急救系统与教育&黄睦舜81
一、院前创伤急救系统81
二、院后创伤急救系统——照护医院82
三、院后创伤急救系统——急诊室84
四、台湾地区的创伤教育——急诊外伤医学84
五、台湾地区的创伤教育——ATLS引进84
六、总结85
第9章 中国大陆地区创面治疗中心建设&沈月宏 韩春茂86
第一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前身86
第二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发展87
一、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起步87
二、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发展87
三、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模式88
四、创面治疗培训项目、相关会议和组织89
五、大陆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的局限90
第三节 大陆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的典范和展望91
一、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典范91
二、大陆创面治疗中心的展望91
第10章 台湾地区创伤和意外伤害保险&陈石池93
一、前言93
二、医疗费用93
三、意外伤害保险93
四、全民健康保险给付94
五、民间保险公司伤害保险95
第三篇 创伤预防与入院前处理98
第11章 创伤预防&高伟 白祥军98
第一节 概述98
第二节 创伤预防科学的发展历史99
第三节 创伤预防的基本构建及影响因素100
第四节 各类创伤预防101
一、道路交通事故伤的预防101
二、其他交通伤的预防105
三、烧、烫伤的预防106
四、坠落伤的预防107
五、故意伤害的预防107
六、灾害致创伤的预防108
第五节 特殊人群的创伤预防109
一、小儿创伤预防109
二、老年人创伤预防111
三、自杀的预防111
第六节 创伤的三级预防112
第12章 院前救治&白祥军 胡平117
第一节 院前急救117
一、概述117
二、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术117
第二节 创伤院前急救118
一、创伤现状118
二、创伤死亡三个高峰118
三、创伤院前急救的任务118
四、创伤院前急救流程120
第三节 创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120
一、出血与止血120
二、包扎123
三、固定126
四、搬运128
第四节 创伤患者的转运技术129
一、陆地转运129
二、水上、海上和空中转运129
第五节 灾难性事故和大批量伤员的院前急救131
一、健全政府领导机构131
二、保障通讯联络132
三、医疗救护的组织与任务132
四、卫生防疫132
五、后勤保障132
第六节 特殊情况下的创伤现场急救132
一、头部损伤132
二、胸部损伤133
三、腹部损伤133
四、挤压伤的现场急救133
五、高原地区创伤现场急救133
六、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的现场急救134
第13章 灾害现场救治&都定元137
一、灾害现场救治137
二、创伤性呼吸心搏骤停与复苏140
三、创伤院前急救“金原则”141
第14章 伤情评估与拣伤分类&都定元143
一、准备143
二、初步评估145
三、拣伤分类147
第15章 外伤的初始评估与处置——台湾地区专家经验&刘二豪 徐榆堡153
一、前言153
二、首要评估(primary survey)的ABCDE与急救(resuscitation)153
三、首要评估的辅助154
四、次要评估(secondary survey)154
五、次要评估的辅助155
六、最终照顾(definitive care)155
第16章 呼吸道管理&都定元156
一、呼吸道的重要性与呼吸道管理的紧迫性156
二、气道评估156
三、气道管理技术与器材157
四、面罩通气157
五、气管内插管158
六、困难气道的辅助处理160
七、插管中监护和插管后确认162
八、小结163
第17章 休克的处理&周学武 刘良明165
第一节 失血性休克165
一、临床表现165
二、处理166
第二节 创伤性休克169
一、固定骨折169
二、补充血容量169
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169
四、镇痛和镇静169
五、抗生素的使用170
第三节 梗阻性休克170
一、临床表现170
二、处理170
第四节 心源性休克170
一、临床表现170
二、处理170
第五节 神经源性休克171
一、临床表现171
二、处理171
第六节 脓毒性休克171
一、临床表现171
二、处理171
第18章 复苏(输液、输血和血液代用品)&周学武 刘良明173
第一节 液体复苏173
一、复苏溶液的种类173
二、液体复苏方法175
第二节 输血176
一、输血的适应证、途径和注意事项176
二、紧急输血176
三、大量输血177
四、自体输血177
五、红细胞成分血178
六、血小板成分血178
七、血浆成分血178
八、凝血因子制品179
第三节 血液代用品179
一、无基质血红蛋白179
二、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180
三、全氟碳化合物180
第19章 院前转运与途中处理&都定元182
一、决策患者转运182
二、现场急救报告183
三、转运工具和人员184
四、现场搬运及注意事项185
五、转运途中观察与处理185
六、空中转运的特殊问题186
七、转运后交接187
八、记录和法律文书187
第20章 创伤院前急救护理&魏力189
第一节 概述189
一、创伤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189
二、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内容190
三、创伤院前急救技术191
四、护士在创伤院前救治中角色要求192
第二节 院前伤情评估与护理193
一、创伤等级193
二、院前创伤评分的应用193
三、护理评估与救护193
第三节 创伤后呼吸道管理194
一、创伤后呼吸道管理的特点及意义195
二、促进呼吸顺畅的护理措施195
第四节 休克与复苏的护理196
一、概述196
二、病情评估196
三、休克与复苏护理要点197
第五节 转运与途中监护197
一、常用的搬运方法197
二、常用的转运工具与特点198
三、转运中的监测与护理199
第六节 创伤院前心理护理199
一、创伤后心理反应特点199
二、心理护理200
三、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200
第四篇 创伤医学总论204
第21章 创伤急救原则&李占飞 白祥军204
一、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原则204
二、创伤急救的整体性原则205
三、创伤急救的损伤控制原则206
四、创伤中心的建设与完善的创伤救援体系保障207
第22章 创伤重症救治系统&康焰 王波210
第一节 重症医学与创伤210
一、重症创伤患者的管理模式210
二、重症创伤救治中的多学科协作210
三、重症创伤患者的管理211
第二节 重症创伤监护213
一、制订与实施合理的监护方案213
二、临床常见的监测内容213
第三节 重症创伤救治216
一、镇痛镇静治疗216
二、创伤控制性复苏216
三、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的管理217
四、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218
五、应激性高血糖控制218
第23章 创伤损伤控制技术&李维勤 沈骁220
第一节 损伤控制技术理念的形成历史220
第二节 严重损伤后的致死三联症221
一、低体温221
二、凝血障碍222
三、酸血症222
第三节 损伤控制技术的概述222
一、初期简化手术222
二、重症监护室复苏治疗223
三、液体复苏224
四、确定性修复和重建手术226
五、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适应证和排除标准226
第四节 损伤控制后的转运和后送227
第五节 各部位损伤控制性技术和确定性处理技术228
一、颅脑损伤的处理228
二、颈部损伤处理228
三、胸部损伤处理229
四、腹部损伤230
五、四肢、脊柱和骨盆的损伤232
第六节 结语233
第24章 创伤急救技术&易成腊 白祥军235
第一节 开放气道和通气235
第二节 液体复苏236
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237
第四节 创伤的院前急救238
一、创伤的现场伤情估计238
二、创伤的现场急救238
三、伤员的搬运和后送240
第25章 创伤性休克&刘良明242
第一节 创伤休克的发病因素与临床类型242
第二节 创伤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242
一、休克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242
二、创伤休克后心脏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发生机制243
三、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及其机制247
四、休克后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生机制248
五、休克后器官功能障碍特点251
第三节 创伤休克的临床表现252
一、一般情况及意识变化252
二、皮肤252
三、脉搏和动脉血压252
四、尿量253
第四节 创伤休克的早期诊断与程度判定253
早期诊断253
第五节 创伤休克的预防及现场急救253
一、预防253
二、现场急救254
第六节 创伤休克的早期救治254
一、容量复苏254
二、输血254
三、抗休克药物使用255
第26章 创伤补液&白祥军 陈驾君259
第一节 体液平衡的生理基础259
一、水平衡259
二、电解质的平衡260
三、渗透压平衡260
四、酸碱平衡261
五、肾脏在维持体液平衡中的作用261
第二节 创伤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261
一、水、钠代谢紊乱261
二、钾代谢紊乱263
三、钙代谢异常264
四、磷代谢异常265
五、镁代谢异常265
第三节 创伤后酸碱平衡紊乱266
一、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266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268
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70
四、严重创伤患者酸碱平衡失调特点270
第四节 创伤补液原则271
一、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专家共识271
二、酸碱失衡调节273
三、电解质失衡调节273
第27章 创伤补液——台湾地区专家经验&林杏麟 李维哲277
一、晶体输液的演进277
二、胶体溶液的演进278
三、血液制剂(浓缩红细胞输液、血浆及血小板)的使用279
四、失血量与输液的评估279
五、休克及过度输液后产生之致命并发症280
六、高级创伤救命术及损害控制282
七、可允许的低血压(permissive hypotension)283
八、输液策略283
九、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transfusion protocol)283
十、复苏的终止283
十一、结语284
第28章 创伤输血——大陆专家经验&白祥军 陈驾君286
第一节 临床输血基础286
一、血液的组分及生理功能286
二、血型与临床输血287
第二节 全血输注289
一、全血输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89
二、全血输注的缺点289
第三节 成分输血289
一、成分输血的优点290
二、主要血液成分制品的临床应用290
第四节 临床自体血回输296
一、储存式自体血回输296
二、回收式自体血回输296
三、稀释性自体血回输297
第五节 输血不良反应297
一、输血不良反应297
二、输血传播疾病299
第六节 临床安全用血300
一、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300
二、向血库申请用血300
三、输血过程中的监护300
四、临床安全用血300
第七节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原则301
一、交叉配血前的输血原则301
二、不宜大量输注全血301
三、合理搭配成分输血301
四、损伤控制复苏302
五、制订合理有效的大量紧急输血方案302
第29章 创伤输血管理——大陆专家经验&汪德清306
第一节 创伤输血的用血管理306
一、创伤输血的审批与接收306
二、创伤输血的告知与适应证307
三、创伤输血的输血前检查和风险规避307
四、创伤输血的应急配血流程308
五、创伤输血的核查、发放与记录308
六、创伤输血的反应反馈309
第二节 创伤救治的输血治疗309
一、创伤后凝血紊乱309
二、大量输血时血液制品的选择310
三、关于急诊情况下的输血前检测和O型血的使用312
第三节 创伤输血治疗新策略312
一、常规输血策略312
二、预设大剂量输血模式的提出313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314
第四节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314
第五节 创伤救治相关的通用血液制品318
一、通用型红细胞318
二、通用型血浆318
第六节 创伤救治中的单采治疗320
一、血浆置换320
二、红细胞置换术322
三、全血置换322
四、细胞单采术323
五、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323
六、干细胞治疗323
第七节 创伤输血的信息化管理323
第30章 创伤输血——台湾地区专家经验&王尚煜 徐榆堡326
一、前言326
二、何时该给予输血治疗326
三、输血的给予方式326
四、大量输血327
五、伤害控制复苏原则328
六、结语328
第31章 创伤麻醉&米卫东330
第一节 创伤病理生理学改变及特点330
一、现代创伤的特点330
二、创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330
第二节 创伤患者的术前评估与急救331
一、伤情的评估331
二、麻醉前急救333
第三节 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336
一、麻醉前用药336
二、麻醉方法选择337
第四节 术中监测及并发症341
一、术中监测341
二、并发症的防治342
第32章 外伤非手术疗法&袁国庆 徐榆堡345
一、前言345
二、适应证345
三、腹部钝伤346
四、介入性放射治疗347
五、穿刺伤347
六、结论347
第33章 创伤急救手术学&易成腊 白祥军349
第一节 呼吸道急救手术349
一、环甲膜穿刺、切开术349
二、气管切开术350
第二节 体腔穿刺、引流术350
一、胸腔穿刺术350
二、胸腔闭式引流术351
三、心包穿刺术352
四、腹腔穿刺术352
五、腹腔灌洗术353
第三节 血管切开及有创监测技术353
一、静脉切开、插管及有创监测技术353
二、动脉穿刺、插管及有创血压监测技术356
第四节 部位创伤手术357
第34章 创伤代谢&李峰 黎君友359
第一节 能量代谢的有关概念与测定359
一、能量消耗的有关概念359
二、能量测定的方法及分类359
第二节 严重创伤引起的能量代谢改变361
一、严重创伤患者的能量代谢特点361
二、严重创伤时的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反应361
第三节 创伤后物质代谢改变362
一、糖代谢改变362
二、脂肪代谢改变363
三、蛋白质代谢改变364
四、创伤后维生素代谢的改变367
五、创伤后微量元素的代谢改变367
第四节 脓毒症的代谢改变368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改变368
二、糖代谢改变370
三、脓毒症时的脂肪代谢372
第35章 创伤营养学——大陆地区专家经验&李峰 黎君友375
第一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需要376
一、创伤患者的能量需求376
二、氮的需求377
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377
四、三大营养素的分配378
第二节 创伤患者营养途径的选择379
一、肠外营养379
二、胃肠内营养383
第三节 创伤后器官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388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营养支持治疗388
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388
三、急性肝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389
四、心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治疗389
第四节 创伤患者的营养评价389
一、人体测量389
二、临床检查390
三、实验室检查390
四、免疫功能检查391
五、综合营养评定391
六、营养风险与筛查391
第36章 外伤营养学——台湾地区专家经验&韩吟宜 张子明394
一、外伤的病理生理394
二、营养改变外伤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395
三、创伤营养支持的基本施行原则398
四、不同种类的外伤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399
五、结论401
第37章 创伤感染及防治&梁华平 姚咏明403
第一节 基本概念403
一、感染(infection)403
二、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404
三、菌血症(bacteremia)404
四、毒血症(toxaemia)404
五、败血症(septicemia)404
六、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404
七、脓毒症(sepsis)404
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04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404
一、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演变404
二、创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及入侵途径405
三、菌量计数的临床意义405
第三节 创伤后化脓性感染406
一、临床表现406
二、诊断406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406
第四节 创伤后非芽胞厌氧菌感染406
一、病因406
二、临床特点407
三、诊断408
四、治疗408
第五节 创伤后肠源性感染409
一、病因409
二、临床表现410
三、防治410
第六节 创伤后破伤风41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1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411
三、预防412
四、治疗412
第七节 创伤后气性坏疽41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13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413
三、治疗414
四、预防414
第八节 创伤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原则415
一、给药时机415
二、抗菌药物选择415
三、剂量416
四、疗程416
五、给药途径417
六、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417
第38章 创伤微生物学&于勇420
一、创伤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420
二、创伤后微生物侵入人体的影响因素422
三、创伤感染病原菌的变迁与现状423
第39章 创伤诊断学&唐杰 吕发勤427
第一节 腹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427
一、腹部实质性器官创伤427
二、腹部空腔器官创伤430
第二节 胸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430
一、心脏及胸部大血管创伤430
二、血气胸及气管、肺创伤431
第三节 软组织、外周血管和外周神经创伤的影像学诊断433
一、软组织损伤433
二、周围血管损伤433
三、外周神经损伤434
第四节 骨折和关节创伤的影像学诊断435
一、骨折435
二、关节创伤435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的影像学诊断436
一、创伤性脑出血436
二、脑挫裂伤及脊髓损伤436
第40章 分子创伤学&周元国 戴双双439
第一节 分子创伤学概论439
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创伤学的概念439
二、分子创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440
三、分子创伤学研究有关的几个基础问题442
四、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在分子创伤学研究中的意义445
第二节 创伤反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452
一、创伤反应和创伤耐受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452
二、创伤反应分子在创伤后的变化和作用455
三、创伤反应分子的表达和调控461
四、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467
第三节 创伤后细胞因子等在创伤预警和诊断中的意义470
一、细胞因子470
二、急性期蛋白472
三、miRNA472
四、其他分子473
第四节 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474
一、基因工程概念474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方法474
三、基因工程产品在创伤中的应用479
四、创伤的基因治疗480
第五节 创伤的医学预防487
一、创伤医学预防的基础487
二、创伤医学预防的措施488
三、创伤医学预防的意义489
第41章 创伤护理概述及创伤护理基本原则&朱京慈492
第一节 创伤护理概述492
一、创伤护理学科的起源与发展492
二、创伤护理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494
第二节 创伤护理的基本原则494
一、一体化原则494
二、时效性原则495
三、有序性原则495
四、动态性原则496
五、整体性原则496
六、个体化原则496
七、早期康复原则497
八、信息化管理原则497
第42章 创伤后心理障碍问题&李敏499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499
一、临床表现499
二、诊断500
三、鉴别诊断500
四、治疗50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501
一、临床表现502
二、诊断502
三、鉴别诊断503
四、治疗504
第三节 创伤相关的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505
一、应激源505
二、个体的易感性505
三、生物学基础506
第五篇 创伤医学各论510
第43章 交通伤&周继红510
第一节 概论510
第二节 交通医学514
一、交通医学的定义514
二、交通医学内容简介514
第三节 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520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与定义520
二、道路交通伤的分类521
三、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简介522
第四节 铁路交通伤流行病学532
一、铁路交通事故概述532
二、铁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与危险因素533
三、铁路交通伤的特点534
四、铁路道口事故535
第五节 航空交通伤流行病学535
一、空难原因与航空飞行安全536
二、航空交通伤特点537
第六节 水运交通伤流行病学537
一、水运交通事故的定义537
二、水运交通伤538
第44章 烧伤&黄跃生541
第一节 热烧伤541
一、烧伤的临床过程54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542
三、现场急救544
四、烧伤的早期处理544
五、烧伤创面的处理545
六、全身性感染的防治547
七、常见内脏并发症的防治548
第二节 电烧伤和化学烧伤549
一、电烧伤549
二、化学烧伤550
第45章 多发伤&卢正茂 薛绪潮 方国恩553
第一节 多发伤的概论553
一、多发伤的定义553
二、易与多发伤混淆的其他相关的损伤概念553
三、多发伤的流行病学特点554
四、创伤的发生机制554
五、多发伤病理生理反应555
六、多发伤的临床特征557
第二节 创伤严重度评估和评分系统558
一、院前评分558
二、院内评分559
第三节 多发伤的评估及救治560
一、现场评估560
二、多发伤的救治561
第四节 多发伤救治中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565
一、多发伤救治中的损伤控制手术理念565
二、损伤控制的理论基础565
三、损伤控制手术的适应证567
四、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手术策略567
五、损伤控制中的计划性再手术568
第46章 复合伤&徐永刚 韩希望 杜工亮570
第一节 概论570
一、复合伤的定义570
二、复合伤的复合效应570
三、临床特征及诊断571
四、救治原则571
第二节 特殊复合伤572
一、烧伤复合伤572
二、烧冲复合伤573
三、化学性复合伤573
四、放射性复合伤574
五、创伤复合伤574
六、瓦斯爆炸复合伤575
第47章 颅脑创伤&江基尧 包映晖577
第一节 颅脑损伤受伤机制和伤情分类577
一、损伤方式577
二、损伤机制578
三、伤情分类578
第二节 原发性和继发性颅脑损伤578
一、头皮伤578
二、颅骨骨折578
三、脑损伤579
四、诊断要点582
五、治疗583
第三节 颅脑损伤并发症及后遗症584
一、颅骨骨髓炎584
二、脑膜炎584
三、脑脓肿584
四、脑膨出584
五、颅骨缺损584
六、外伤性癫痫584
七、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85
八、外伤后颅内低压综合征585
九、脑创伤后综合征585
第48章 头部外伤病患之神经重症加护照顾&蔡翊新587
第一节 前言587
第二节 神经监测587
一、神经学检查及生理监测588
二、颅内压监测(ICP monitor)588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588
四、颈静脉窦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oxygen saturation,SjvO2)588
五、神经电生理监测(neurophysiology monitoring)588
六、脑部氧饱和度(brain oxygen saturation monioring,rSO2)589
七、脑内氧分压(PbO2)、二氧化碳分压(PbCO2)及酸碱值(pH)的监测589
八、神经代谢监测(neurometabolic monitoring)589
第三节 颅内压及脑灌流压的操控589
一、脑灌流压的调控589
二、颅内高压之避免与处置590
第四节 处理颅内压升高的危急路径及步骤593
第五节 神经重症加护药物使用594
一、镇静剂及神经肌肉阻断剂594
二、镇静剂595
三、止痛剂597
四、戒断症候群598
五、神经肌肉阻断剂598
第六节 严重头部外伤600
结论602
第49章 面部创伤&王吉昌606
第一节 诊断及评估606
一、病史及症状606
二、体格检查606
三、放射学检查607
第二节 面部创伤整形外科原则607
一、急诊生命支持607
二、急诊整形手术的原则607
第三节 面部创口处理608
一、麻醉608
二、局部冲洗608
三、清洗与消毒608
四、清创探查608
五、止血608
六、伤口闭合609
第四节 术后处理611
第50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李永平613
第一节 概论613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处理614
一、窒息614
二、出血614
三、包扎615
四、运送615
五、防治感染615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615
一、闭合性损伤615
二、开放性损伤615
三、特殊部位软组织损伤的处理特点616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硬组织损伤617
一、牙损伤617
二、牙槽骨损伤617
三、上颌骨骨折617
四、下颌骨骨折619
五、颧骨、颧弓骨折620
六、颞下颌关节脱位620
第51章 眼部创伤&张基勋 姜笃银623
第一节 眼外伤概述623
一、眼球结构的特殊性及眼外伤的严重性623
二、眼外伤的分类623
三、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623
四、眼外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624
五、眼外伤的防治624
第二节 机械性眼外伤624
一、眼眶创伤624
二、眼睑创伤625
三、泪器创伤626
四、眼球创伤627
五、眼外肌创伤632
第三节 眼部化学伤632
第四节 眼部热烧伤633
第五节 眼部辐射伤633
一、红外线损伤633
二、紫外线损伤633
三、电离辐射伤634
四、微波辐射伤634
第52章 耳部创伤&刘磊 姜笃银636
第一节 概论636
一、病因及分类636
二、耳部创伤临床特点636
三、耳部创伤的处置637
第二节 外耳创伤637
一、应用解剖637
二、耳廓及外耳道外伤637
三、创伤后耳廓缺损的处理638
四、耳廓再造术639
五、外耳道狭窄640
第三节 中耳创伤640
一、应用解剖640
二、鼓膜外伤642
三、听骨链损伤643
四、中耳气压伤643
第四节 内耳创伤644
一、应用解剖644
二、内耳功能检查645
三、内耳气压性损伤645
四、声创伤646
第五节 颞骨骨折及面神经瘫痪647
一、颞骨及面神经解剖647
二、颞骨骨折648
三、外伤性面神经瘫痪649
第53章 鼻部创伤&徐永刚 刘晖 贾艳萍652
第一节 鼻应用解剖学652
一、外鼻652
二、鼻腔652
三、鼻窦653
第二节 鼻骨骨折654
一、临床表现654
二、检查654
三、诊断654
四、治疗654
第三节 鼻窦骨折654
一、上颌窦骨折654
二、额窦骨折655
三、筛窦骨折655
四、蝶窦骨折656
第四节 视神经管骨折656
一、临床表现656
二、诊断656
三、治疗656
第五节 脑脊液鼻漏657
一、病因657
二、临床表现657
三、诊断657
四、治疗657
第54章 咽喉部创伤&徐永刚 刘晖 贾艳萍659
第一节 咽部灼伤659
一、病因659
二、临床表现659
三、检查659
四、治疗659
第二节 喉部创伤659
一、闭合性喉外伤660
二、开放性喉外伤660
三、喉烫伤或烧灼伤661
四、喉插管损伤661
第55章 颈椎损伤663
第一节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韩岳 夏群663
一、解剖特点663
二、损伤机制664
三、分型664
四、临床表现664
五、诊断664
六、治疗665
第二节 寰椎骨折&韩岳 夏群667
一、解剖特点667
二、损伤机制667
三、分型667
四、临床表现667
五、诊断667
六、治疗668
第三节 齿状突骨折&黄洪超 夏群669
一、解剖特点669
二、损伤机制及骨折类型670
三、临床表现670
四、诊断670
五、治疗670
第四节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刘艳成 夏群673
一、解剖结构673
二、分类673
三、临床表现673
四、诊断673
五、治疗674
第五节 Hangman骨折&黄洪超 夏群675
一、解剖学特点676
二、受伤机制676
三、分类676
四、临床表现676
五、影像学表现676
六、诊断677
七、治疗677
第六节 颈椎爆裂骨折&刘艳成 夏群677
一、致伤机制677
二、临床表现678
三、治疗678
第七节 颈椎脱位与关节突关节骨折&张继东 夏群679
一、解剖特点679
二、损伤机制680
三、影像学表现680
四、临床症状680
五、治疗681
第八节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张继东 夏群682
一、发病机制682
二、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682
三、影像学表现682
四、治疗683
第56章 脊柱脊髓损伤685
第一节 脊髓与马尾神经损伤&白剑强 夏群685
一、脊髓解剖特点685
二、脊髓损伤的分类及损伤机制686
三、脊柱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687
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评定688
五、脊髓损伤的治疗689
六、脊柱脊髓损伤合并症的处理691
第二节 脊髓损伤的护理&范萍693
一、院前的急救护理693
二、入院后的护理693
三、手术前的护理693
四、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694
第三节 脊髓损伤康复&李耀民 夏群696
一、脊髓损伤与全身功能障碍的关系696
二、脊髓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的关系697
三、康复治疗时机697
四、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698
五、康复治疗方法698
六、康复治疗潜力698
七、康复治疗特色698
八、康复治疗展望698
第四节 颈胸段损伤&宁尚龙 夏群699
一、解剖特点699
二、损伤机制699
三、分类699
四、临床表现699
五、诊断700
六、治疗700
第五节 胸椎损伤&宁尚龙 夏群701
一、解剖特点701
二、损伤机制702
三、分类702
四、临床表现702
五、诊断703
六、治疗703
第六节 胸腰段损伤&苗军 杨强 夏群705
一、解剖特点705
二、致伤因素及机制705
三、分类706
四、临床表现707
五、诊断708
六、治疗708
第七节 骶尾椎损伤&刘越 夏群710
一、应用解剖711
二、损伤机制712
三、骶骨骨折712
四、尾骨骨折715
第八节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纪经涛 夏群716
一、病理生理717
二、症状与体征717
三、诊断717
四、治疗718
第九节 脊柱脊髓火器伤&纪经涛 夏群721
一、损伤机制721
二、分类722
三、临床特点722
四、诊断722
五、治疗722
六、脊柱脊髓火器伤预后723
第57章 胸部创伤&林一丹 石应康726
第一节 肋骨骨折727
第二节 血胸728
第三节 气胸729
第四节 气管、主支气管损伤730
第五节 膈肌损伤731
第六节 肺损伤732
第七节 创伤性窒息732
第58章 胸腔镜手术在胸部创伤的角色&张金池734
一、简介734
二、在诊断上的应用734
三、在治疗上的应用734
四、并发症735
五、结论735
第59章 心脏外伤&吴旭737
第一节 心脏及心包穿透伤737
一、心脏穿透伤的病理生理737
二、心脏创伤的诊断738
三、心脏创伤的治疗740
第二节 心脏钝性损伤742
一、心脏钝性损伤的病理生理743
二、心脏钝性损伤的诊断743
三、心脏钝性损伤的治疗744
第三节 胸部大血管损伤745
一、主动脉损伤745
二、锁骨下动脉损伤745
三、奇静脉损伤746
第60章 肺损伤——大陆专家经验&吴旭749
一、肺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749
二、肺损伤的治疗751
三、肺爆震伤752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52
五、空气栓塞754
章后点评台湾地区专家经验&周宜平755
第61章 食管及气管损伤&吴旭757
第一节 食管损伤757
一、食管外伤757
二、食管腐蚀伤759
第二节 胸部气管及大支气管损伤759
一、气管及大支气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760
二、气管及大支气管损伤及治疗761
第62章 肝胆创伤&傅晓辉 杨广顺 方国恩764
第一节 肝脏损伤机制764
第二节 肝外伤的分类和分级765
第三节 肝外伤的影像学诊断765
一、肝外伤的超声检查765
二、肝外伤的CT检查765
第四节 肝外伤的治疗策略767
第五节 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767
一、非手术治疗767
二、远期处理768
第六节 肝外伤的介入治疗769
第七节 肝外伤的手术治疗769
一、肝外伤的手术指征769
二、损伤控制理论在肝外伤救治中的应用769
三、切口和控制出血769
四、肝周纱布填塞770
五、肝脏外伤确定性手术770
第八节 胆管系统外伤的处理原则772
第63章 脾脏损伤&罗天航 薛绪潮 方国恩774
一、概述774
二、脾脏损伤病因及发病机制774
三、脾脏损伤分类、分级775
四、临床表现775
五、诊断776
六、鉴别诊断778
七、治疗778
第64章 钝性脾脏外伤——台湾地区专家经验&吴汐淇782
一、前言782
二、文献探讨782
三、钝性脾脏外伤783
四、脾脏血管栓塞术的争议785
五、脾脏血管栓塞术后并发症785
六、脾脏血管栓塞术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86
七、结语786
第65章 胃及小肠损伤&聂明明 毕建威 方国恩790
第一节 胃外伤790
一、概述790
二、分类及分级790
三、临床表现791
四、诊断791
五、治疗791
第二节 小肠及肠系膜外伤792
一、概述792
二、损伤原因和类型792
三、分级793
四、临床表现793
五、诊断793
六、治疗793
第66章 十二指肠及胰腺损伤796
第一节 十二指肠损伤&邵成浩 郑楷炼 胡先贵 方国恩796
一、十二指肠损伤概述796
二、十二指肠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特点796
三、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症状797
四、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797
五、十二指肠损伤程度的判断798
六、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798
七、术后并发症的处理799
八、十二指肠损伤的预后800
第二节 胰腺损伤&邵成浩 胡先贵 方国恩800
一、胰腺损伤的分类800
二、胰腺损伤的临床表现800
三、胰腺损伤的诊断801
四、实验室检查801
五、胰腺损伤的严重度评估802
六、胰腺损伤的治疗802
第67章 结肠和直肠损伤&张卫 方国恩805
第一节 概述805
第二节 病因及检查805
一、损伤原因805
二、诊断805
第三节 手术处理原则806
一、手术方法选择806
二、腹腔内感染的防治806
第四节 结直肠不同部位损伤的处理806
一、结肠损伤806
二、直肠肛管损伤807
第68章 泌尿系统损伤和男性生殖器损伤812
第一节 肾脏损伤&徐永刚 姜亚卓 程永毅812
一、肾脏的解剖813
二、肾脏损伤的机制813
三、肾损伤的分级与分类814
四、诊断815
五、治疗820
六、肾血管损伤的诊断与处理822
七、肾损伤的合并症处理及死亡率824
第二节 输尿管损伤&徐永刚 杜双宽 程永毅827
一、病因827
二、病理生理828
三、诊断828
四、治疗829
五、预防830
第三节 膀胱损伤&徐永刚 杜双宽 任伟 程永毅831
一、病因831
二、病理生理831
三、诊断831
四、治疗833
五、并发症833
第四节 尿道损伤&徐永刚 孙羿 程永毅834
一、病因834
二、病理生理835
三、临床表现836
四、诊断836
五、治疗837
六、并发症839
第五节 男性生殖器损伤&徐永刚 邹铁军 程永毅839
一、阴茎损伤839
二、阴囊及内容物损伤843
三、前列腺、精囊损伤845
第69章 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外伤病患&廖御佐 林子忻848
一、前言848
二、急性肾损伤848
三、外伤与急性肾损伤849
第70章 骨盆骨折&陈旭 赵喆 唐佩福852
一、概述852
二、应用解剖852
三、损伤机制855
四、骨盆骨折的急救流程856
五、骨盆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862
六、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技术865
七、总结872
第71章 体干穿刺伤的诊断与处置原则&简立建876
一、前言876
二、初步结果876
三、体干部穿刺伤病患紧急评估处置的原则877
四、急诊紧急开胸术880
五、穿刺伤或枪伤伤口的处置880
六、结论882
第72章 上肢损伤&张英泽 张冰884
第一节 肩胛带损伤884
一、锁骨骨折884
二、肩胛骨骨折891
三、肩锁关节脱位895
四、胸锁关节脱位896
五、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897
第二节 肱骨近端骨折及盂肱关节脱位899
一、肱骨近端骨折899
二、盂肱关节脱位911
第三节 肱骨干骨折913
第四节 肱骨远端骨折920
第五节 肘关节创伤930
一、解剖931
二、尺骨鹰嘴骨折931
三、尺骨冠突骨折934
四、桡骨头骨折938
五、肘关节脱位944
六、肘关节恐怖三联症946
第六节 前臂骨折948
一、普通前臂骨折948
二、Galeazzi骨折954
三、Monteggia骨折956
第七节 桡骨远端骨折958
一、解剖958
二、骨折分类959
三、手术适应证959
四、非手术治疗961
五、手术治疗961
第73章 手及腕部损伤&张英泽 张冰971
第一节 手部开放性创伤急救原则971
一、现场处理和转运971
二、创伤的类型及特点972
三、手部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原则972
第二节 清创与创面闭合973
一、清创术973
二、皮片移植973
三、皮瓣修复974
第三节 特殊类型损伤979
一、皮肤撕脱伤979
二、高压注入伤980
三、热挤压伤981
四、人畜咬伤982
第四节 手部肌腱损伤983
一、概述984
二、肌腱修复技术988
三、自体肌腱游离移植991
四、腱鞘和滑车的修复重建992
五、同种异体肌腱移植992
六、屈肌腱损伤修复993
七、伸肌腱损伤修复997
八、特殊部位肌腱损伤及治疗方法1003
第五节 手腕部骨折1005
一、概述1005
二、掌骨骨折1007
三、指骨骨折1013
四、腕舟状骨骨折1015
第74章 下肢骨折与脱位&陈允震1023
第一节 髋关节脱位1023
一、髋关节周围解剖1023
二、髋关节后脱位1025
三、髋关节前脱位1028
第二节 股骨骨折1029
一、股骨颈骨折1029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1039
三、股骨干骨折1044
第三节 踝关节韧带损伤及关节不稳1049
第四节 足部骨折1055
一、距骨骨折1055
二、跟骨骨折1057
三、Lisfranc损伤(涉及跖跗关节复合体的骨性或韧带损伤)1060
第75章 膝关节创伤&张英泽 王庆贤 王飞1066
第一节 膝关节周围骨折1066
一、股骨远端骨折1066
二、髌骨骨折1072
三、胫骨平台骨折1077
第二节 膝部韧带损伤1084
一、膝部韧带损伤的分类1084
二、膝部韧带损伤的检查、诊断和功能评定1085
三、膝内外侧副韧带损伤1090
四、前交叉韧带损伤1092
五、后交叉韧带损伤1093
六、膝关节脱位1095
七、治疗1096
第三节 髌股关节不稳1097
第四节 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的损伤1099
一、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1099
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1099
三、马赛克自体骨软骨移植成形术1099
四、关节清理术和微骨折治疗全层关节软骨缺损1099
五、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1100
六、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缝合术1103
七、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1103
第76章 踝部骨折脱位&张英泽 张奉琪1107
一、踝关节骨折脱位概述1107
二、踝关节的解剖1107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1109
四、踝关节损伤分类1110
五、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1115
六、踝关节骨骺损伤1118
七、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1121
八、陈旧性踝关节骨折与脱位1123
第77章 周围神经损伤&姜保国1125
第一节 概论1125
一、周围神经的解剖1125
二、神经损伤后的病理变化1125
三、神经损伤的分类1126
四、神经损伤的致病因素1126
五、临床表现与诊断1126
六、治疗1126
第二节 上肢神经损伤1129
一、臂丛神经损伤1129
二、桡神经损伤1129
三、正中神经损伤1130
四、尺神经损伤1131
第三节 下肢神经损伤1131
一、坐骨神经损伤1131
二、腓总神经损伤1132
三、胫神经损伤1132
第78章 体表软组织损伤&白祥军 杨帆1134
第一节 软组织损伤的分类1134
一、按伤口的致伤机制分类1134
二、按伤口的污染程度分类1135
三、按皮肤是否完整分类1135
四、按软组织损伤的变化过程分类1136
五、按伤情程度1136
第二节 紧急处理措施1136
一、初步评估伤情1136
二、控制外出血1136
三、保护伤口1136
四、固定和转运1136
第三节 特殊检查1137
一、影像学检查1137
二、实验室检查1137
三、探查性手术1137
第四节 诊断、评分和分型1137
一、原发伤1137
二、合并伤1137
第五节 治疗1138
一、控制出血1138
二、抗休克治疗1138
三、清创手术1138
四、负压封闭引流术1139
五、药物治疗1139
六、伤口换敷1139
七、其他治疗1139
第六节 软组织损伤的并发症及防治1139
一、休克1139
二、感染1140
三、挤压综合征1140
四、骨筋膜室综合征1140
五、MODS1140
第79章 全身血管损伤&陆清声 魏小龙 景在平1142
第一节 血管损伤概述1142
一、血管损伤的原因1142
二、血管损伤的分类1142
三、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1143
四、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1143
五、血管损伤的并发症1144
六、血管损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144
七、血管损伤的救治1145
第二节 腹部大血管损伤1145
一、腹部大血管损伤概述1146
二、腹膜后血管的Feliciano分区1146
三、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1146
四、腹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断1146
五、腹部大血管损伤的治疗1146
第三节 四肢血管损伤1148
一、主要伤型及致伤机制1148
二、血管损伤病理分类及临床表现1149
三、四肢血管伤的诊断1149
四、四肢血管伤的救治1150
五、肢体血管损伤的腔内治疗1154
第四节 医源性血管损伤1154
一、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生率1154
二、医源性血管损伤分类1154
三、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1154
第80章 现代战伤特点及早期救治&赖西南1157
一、前言1157
二、现代常规武器概述1157
三、现代常规武器致伤机制与特点1159
四、现代战伤早期救治原则与技术1169
第81章 (冷)冻(损)伤&张基勋 姜笃银1178
第一节 非冻结性冷伤1178
一、冻疮1178
二、战壕足和水浸足(手)1178
第二节 冻结性冷伤1179
一、冻结性冷伤对机体造成的影响1179
二、局部冻结性冷伤(冻伤)1181
三、全身冻结性冷伤(冻僵)1181
四、治疗1182
五、预防1182
第82章 运动性损伤&徐永刚 孙正明 凌鸣 董向辉1184
第一节 半月板损伤1184
一、半月板的结构及功能1185
二、半月板损伤机制1185
三、半月板损伤的诊断1185
四、半月板损伤的治疗1187
第二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1188
一、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与功能1188
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1189
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1189
四、治疗1189
第三节 后交叉韧带损伤1190
一、后交叉韧带的解剖与功能1190
二、后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1190
三、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1190
四、治疗1191
第四节 膝内侧韧带损伤1192
一、膝内侧韧带的解剖与功能1192
二、膝内侧韧带损伤的机制1192
三、膝内侧副韧带的诊断及分类1192
四、治疗1192
五、术后处理1193
第五节 膝后外侧角损伤1193
一、解剖与生物学功能1193
二、损伤机制1193
三、诊断1193
四、治疗1194
第六节 肩锁关节损伤1195
一、解剖结构特点1195
二、损伤机制1195
三、肩锁关节损伤的分类1195
四、治疗1195
第七节 肩袖损伤1195
一、肩袖的解剖及功能1196
二、肩袖损伤原因1196
三、诊断1196
四、治疗1197
第八节 尺侧副韧带损伤1197
一、尺侧副韧带的解剖和功能1197
二、尺侧副韧带的损伤机制1197
三、诊断1198
四、治疗1198
第九节 网球肘1198
一、病因病理1199
二、诊断1199
三、治疗1199
第十节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1199
一、解剖概述1199
二、损伤的原因及分型1199
三、诊断1200
四、治疗1200
第十一节 关节软骨损伤1200
一、关节软骨的解剖与功能1201
二、关节软骨损伤机制1201
三、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1201
四、治疗1201
第83章 突发灾害性创伤(地震,工矿事故等)1205
第一节 突发灾害的定义及影响&石应康 石锐 屠重棋1205
一、灾害的定义和分类1205
二、突发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口健康的影响1206
第二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特点&石应康 赵晓丹1207
第三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应急救援体系概述&石应康 赵晓丹1208
第四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现场急救模式和原则&石应康 张闻力 屠重棋1211
一、各国突发灾害现场急救模式的特点1211
二、突发灾害性创伤现场急救的原则1212
第五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院内急救模式&石应康 刘洋 屠重棋1213
一、欧洲国家创伤院内急救模式1213
二、北美地区创伤院内急救模式1215
三、亚洲地区创伤院内急救模式1216
第六节 突发灾害性创伤的后勤保障&石应康 朱赟1217
第84章 毒蛇咬伤&何忠杰 曲楠1220
一、概述1220
二、发病机制1220
三、临床表现1221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222
五、诊断1222
六、治疗1222
七、预后1225
八、预防与自救1225
第85章 昆虫叮(螫)伤与动物咬伤&何忠杰 曲楠1227
第一节 昆虫叮(螫)伤1227
一、蜘蛛咬伤1227
二、蜜蜂和黄蜂螫伤1228
第二节 动物咬伤1228
一、哺乳动物咬伤(狂犬病)1228
二、水生动物蜇咬伤1231
第86章 台湾地区毒蛇咬伤与蛇毒蛋白的研究&吴哲侃1234
一、绪论1234
二、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讨论1235
三、台湾六大毒蛇分类与分布介绍1237
四、蛇咬伤的医疗及急救处置原则1239
五、台湾毒蛇蛇毒蛋白的生理生化研究1244
六、台湾蛇毒基础研究成就1245
七、结语1247
第87章 自伤和自杀损伤&王魏 王兴蕾 姜笃银1249
第一节 自伤行为1249
一、自伤的概念和分类1249
二、自伤相关概念辨析和诊断1250
三、自伤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1251
四、自伤者的身心特征和行为动机1252
五、急诊急救处理1253
六、创伤救治1254
七、身心治疗干预1259
第二节 自杀损伤1261
一、自杀的概念及分类1262
二、自杀的影响因素及鉴定方法1262
三、自杀过程1264
四、自杀方式1264
五、自杀的救助1264
六、自杀的预防和保护措施1266
第六篇 创伤并发症1270
第88章 失血性休克——大陆地区专家经验&刘良明 周学武1270
第一节 创伤引起失血性休克的原因1270
第二节 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1270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1270
二、微循环改变1271
三、体液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改变1271
四、细胞代谢改变1272
五、内脏器官功能损害1272
第三节 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1272
一、休克代偿期1272
二、休克抑制期1273
第四节 失血性休克的分级1273
第五节 失血性休克的监测1273
一、一般指标1273
二、血流动力学指标1274
三、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1274
四、氧输送(DO2)和氧消耗(VO2)1274
五、动脉血气分析1275
六、碱缺失1275
七、动脉血乳酸1275
八、胃肠黏膜内pH1275
九、出凝血功能1275
第六节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1275
一、控制出血1275
二、维持气道畅通和吸氧1275
三、补充血容量1276
四、纠正酸碱平衡紊乱1276
五、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1276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1276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1276
八、细胞保护药物1277
第89章 出血性休克——台湾地区专家经验&陈石池1279
一、前言1279
二、生理病理变化1279
三、主要出血来源1279
四、出血量的分级1280
五、休克评估1280
六、急救复苏1281
七、结语1284
第90章 出血和凝血&白祥军 杨帆1286
第一节 出血1286
一、出血的方式1286
二、出血的原因1287
三、常见并发症1288
四、院前急救措施1288
第二节 凝血1289
一、正常凝血机制1289
二、凝血途径1289
三、创伤性凝血病1290
第三节 出血和凝血的监测1290
一、出血的监测1290
二、凝血功能的监测1291
三、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1292
第四节 院内救治1292
一、损伤控制理论1293
二、病因治疗1293
三、自体血回输1295
第91章 脓毒性休克&杨策 蒋建新1297
第一节 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297
第二节 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1297
一、炎症反应失控1297
二、免疫功能障碍1298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1299
第三节 脓毒性休克的治疗1302
一、液体复苏1302
二、血管加压药物1303
三、糖皮质激素1303
四、活化蛋白C1304
五、抗感染药物1304
六、中药提取物1305
第92章 创伤脓毒症&姚咏明 林洪远1307
第一节 脓毒症相关概念及定义1307
一、概述1307
二、概念及定义1308
三、临床意义1309
第二节 发病机制1309
第三节 脓毒症诊断新标准及分阶段诊断系统1315
第四节 脓毒症治疗新指南1317
第93章 中毒性休克&徐永刚 郭伟 姬新才1325
一、发病机制1325
二、病理生理1325
三、中毒性休克的分期1328
四、临床表现1328
五、诊断1328
六、治疗1329
七、预防1331
第94章 心功能不全&徐永刚 周朝霞 姬新才1332
一、概念1332
二、病理生理1332
三、病因及诱因1334
四、临床表现1334
五、辅助检查1335
六、诊断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