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0177945.jpg)
- 陈占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404074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电视大学-教材;“三个代表”思想-电视大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4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9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9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11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2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2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14
三、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15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6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2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2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27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0
一、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3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0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1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33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33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33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36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9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39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40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3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5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46
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46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47
三、重要的指导方针和重大的战略思想48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49
第一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重新确立49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49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51
第二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53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53
二、理论联系实际53
三、实事求是55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6
第三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意义57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57
二、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58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59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6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62
一、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62
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65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66
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6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73
一、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73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7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78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7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8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8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8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9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9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93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94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97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97
一、“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与确立97
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99
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目标的统一101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102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102
二、党的十五大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105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6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107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107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08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10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11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2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14
第一节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4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14
二、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117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120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21
一、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21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25
三、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26
第三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128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128
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科学内涵130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133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3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3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39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14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1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46
一、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14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形式147
三、规范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148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152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52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5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15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156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62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62
二、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166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167
第三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67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67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70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171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1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74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174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75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178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178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80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84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184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85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86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88
第四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89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89
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191
第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95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9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99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20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202
第十三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206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成功实践20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基本内容206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210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211
第二节 “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214
一、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14
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215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219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223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23
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变为和平与发展223
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24
第二节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226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26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230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33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23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37
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237
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41
三、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242
四、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24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46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46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249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251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251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252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259
后记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