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字生命符号 上 汉字之起源、创造及研究方法 第3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任学礼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958901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724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721页
- 主题词:汉字-文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字生命符号 上 汉字之起源、创造及研究方法 第3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五 汉字研究之理论基础与方法1029
一、汉字研究之理论基础1034
(一)河图、雒书1034
1.何谓河图雒书1034
2.河雒之天地、阴阳、五行之数理1036
3.南宋·朱熹论河图雒书1037
4.河图五行数之生、成次序1039
5.雒书“明堂九宫”五行之生、成次序1040
6.宋元以降,河雒之争论1041
7.河雒之图及“河图物理根源图”1043
(二)太极1045
1.太极之源1045
2.太极图1046
(1)空心圆太极图1047
(2)阴阳鱼太极图1047
(3)“天地自然之图”1049
(4)《道学正宗》之古太极图1050
(5)明·来知德之“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1051
(6)明·来知德自创之“太极图”1052
(7)来知德补遗之“太极图”1052
(8)北宋·周敦颐之“太极图”1054
(9)第二、第三种太极图1055
(10)太极图之阐释1056
(三)《易》之阴阳、八卦1057
1.《易》之阴阳爻本於男女生殖器1057
2.《易》之论阴阳、天地、男女、刚柔、乾坤1060
(1)《易》论阴阳1060
(2)《易》论天地1060
(3)《易》论男女1062
(4)《易》论刚柔1062
(5)《易》论乾坤1064
3.释阴、阳及阴阳之道1066
4.自然、社会万象之阴阳1069
5.《易》之八卦基本象征物及其意义1072
6.古之三《易》1072
7.释“易”及《易》之取义1074
8.《易》之先天、后天之说1077
9.太极、两仪、四象、八卦1077
10.先天、后天八卦次序图1079
(1)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图1079
(2)文王(后天)八卦次序图1080
11.阳卦多阴,阴卦多阳1081
12.先天、后天八卦方位图1082
(1)伏羲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图”1082
(2)文王八卦方位“离南坎北图”1084
(3)先天、后天八卦方位之辨1086
13.《易》之八卦譬类万象及图表1089
14.汉字源於太极、阴阳之道1091
(四)五行1092
1.五行之产生1092
2.五行配五常(德)、五帝1093
3.五行与“五德终始”1094
4.五行之“有常胜”与“无常胜”1095
5.《吕氏春秋》五行之所配1095
6.《春秋繁露》论五行之次序、相生、相胜1095
7.《白虎通》论五行及性、味、臭与方位1096
8.《黄帝内经》论五行之所配1097
9.《五行大义》论五行1098
10.《太极图说》论阴阳五行1099
11.《洪范传》论五行1099
12.五行之次序1099
(1)五行生成之次序1099
(2)五行相生之次序1101
(3)五行之生克及相乘、侮1102
13.五行譬类宇宙、社会之万象1103
14.五行配八卦1105
15.五行配人1107
16.太极、阴阳、五行为万物生化之源1107
17.五行与汉字之造1108
(1)五行之“木”与汉字1108
(2)五行之“火”与汉字1111
(3)五行之“土”与汉字1113
(4)五行之“金”与汉字1119
(5)五行之“水”与汉字1123
(五)天干、地支1125
1.释干支1125
2.天干之取义1127
(1)甲1127
(2)乙1130
(3)丙1133
(4)丁1134
(5)戊1136
(6)己1137
(7)庚1139
(8)辛1141
(9)壬1142
(10)癸1143
3.地支之取义1147
(1)子1147
(2)丑1149
(3)寅1152
(4)卯1155
(5)辰1158
(6)巳1159
(7)午1163
(8)未1167
(9)申1169
(10)酉1171
(11)戌1173
(12)亥1175
4.干支之纪年1178
5.干支之阴阳1179
6.地支配八卦1179
7.干支配五行及阴阳1180
(1)天干配五行及阴阳1180
(2)地支配五行及阴阳1181
8.干支配方位1181
9.干支配季节1182
10.十二地支配月份及节气1183
11.十二地支配十二时辰1184
12.天干、地支配人之蔵腑1185
(1)天干配蔵腑1185
(2)地支配蔵腑1186
13.干支配人身1187
14.地支配十二律1187
15.地支配十二生肖1188
(1)十二生肖之名1188
(2)十二生肖之起始1189
(3)古人论十二生肖1189
(4)十二生肖命名之旨1196
(5)十二生肖之阐释1198
子鼠1198
丑牛1199
寅虎1199
卯兔1200
辰龙1200
巳蛇1201
午马1202
未羊1203
申猴1203
酉鸡1204
戌狗1204
亥猪1206
(六)汉字与中医药1207
1.中医之阴阳学说1209
(1)中医阴阳之概论1209
(2)阴阳之对立依存1212
(3)阴阳之消长转化1214
(4)阴阳之升降出入1215
(5)阴阳之医学应用1217
2.中医之五行学说1222
(1)五行之概说1223
(2)五行之生克制化1224
(3)五行之医学应用1227
3.中医之藏象学说1230
(1)释藏府1230
(2)蔵腑总论1233
(3)五蔵1237
五蔵总论1237
五蔵之心1241
五蔵之肝1244
五蔵之脾1246
五蔵之肺1250
五蔵之肾及命门1252
(4)五蔵之关系1259
心与肺1259
心与肾1260
心与肝1263
心与脾1264
肺与肝1265
肺与肾1265
肺与脾1268
肝与肾1269
肝与脾1271
肾与脾1272
(5)六腑1275
六腑之功用1275
六腑之胆1276
六腑之胃1277
六腑之小肠1281
六腑之大肠1282
六腑之膀胱1282
六腑之三焦1284
(6)奇恒之腑1286
何谓奇恒之腑1286
脑与髓1287
骨1288
脉1289
胆1291
女子胞1291
(7)蔵与腑之关系1292
总论1292
心与小肠1293
肺与大肠1293
脾与胃1293
肝与胆1296
肾与膀胱1297
(8)五蔵与五体之关系1297
总论1297
心与脉1299
肝与筋1299
脾与肉1300
肺与皮1301
肾与骨及齿1302
(9)五蔵与五官、九窍之关系1303
总论1303
心与舌1304
肝与目1305
脾与口1306
肾与耳1307
肾与二阴1308
肺与鼻及咽喉1309
(10)五蔵与其他1310
五蔵化五液1310
五蔵见於颜面之五色1310
五蔵化五气1311
五蔵藏五神1311
五蔵所恶1312
五蔵邪气之为病1312
五蔵之精并於一之病1312
五蔵之病所发之部位、季节1312
五劳所伤1313
五蔵之音1313
五蔵所主之色、臭、味、声、液1313
4.中医之精神、气血、津液学说1314
(1)概论1314
精1318
神1320
气1323
血1330
津液1334
(2)精神、气血、津液之相互关系1337
精神与气血1337
气与血1344
气血与津液1349
5.中医之经络学说1352
(1)何谓经络1352
(2)经络概论1352
(3)十二经脉1358
(4)奇经八脉1361
总论1361
任脉与督脉1362
冲脉与带脉1364
阴阳维脉1366
阴阳蹻脉1366
6.中药学说1367
(1)药之概论1367
(2)药之气(性)味1370
(3)药之升降沉浮1376
(4)药之五味入脏1378
7.阐释医、药二字1382
(1)释“医”1382
(2)释“药”1387
8.中药名之释例1389
(1)释“芄”1389
(2)释“芹”1391
(3)释“葙”1392
(4)释“芋”1393
(5)释“橘”1395
(6)释“柘”1397
(7)释“榴”1398
二、汉字研究之方法1400
(一)质疑假设法1400
(二)妙悟自得法1404
(三)一以贯之法1411
(四)形音义互证法1413
1.古之“以形求义”法之字例评说1414
(1)“背厶”为“公”说1414
(2)“止戈”为“武”说1415
(3)“皿虫”为“蠱”说1416
(4)“天垂象”为“示”说1418
(5)“一贯三”为“王”说1418
(6)从“八、丨見而分之”为“小”说1420
(7)“品”之三“口”为“众庶”说1420
(8)“十”之“一为东西、丨为南北”说1421
2.古之“因声求义”法之评说1422
(1)古今训诂学者论“因声求义”1422
(2)古之声训法字例之评论1424
3.形异音殊而义同之互证法1425
4.形异音近而义通之互证法1428
5.字之音义相通之声韵法则1434
(五)生命之法则法1437
1.肾与亲属称谓之字1437
且1437
父1440
爸1440
叔1441
母1441
考1442
妣1442
2.肾与人称之字1443
我1443
你1445
他1446
3.肾与人头之字1446
4.肾与姓氏之字1452
任1453
唐1453
赵1454
王1455
丛1455
俞1456
5.肾与言语之字1457
口1457
曰1460
云1461
言1462
道1463
6.肾与饮食之字1463
7.肾与山高之字1466
(六)多维之考释法1469
1.字之音义与孕、《易》、医、药、俗互证法1469
2.以语言之譬喻而证汉字之形音义1472
3.以考古文物、原始岩画、民间艺术等印证汉字构形之旨1476
4.以字之音义与字之构形印证:服、而1476
5.考释汉字之多种思维方法1477
(1)原始思维:乃原始先民之万物有灵与交感巫术思维1478
(2)意象思维:《易》之意象思维、字之意象思维1481
(3)象数思维:象以生数,数以示象而含象义1483
(4)抽象到具象之思维1497
(5)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1498
卷六 汉字繁简论1501
一、毫无理據之简化1508
(一)以“?”代“睪”1508
(二)以“韦”代“韋”1509
(三)以“头”代“頭”1509
(四)以“乱”代“亂”1512
(五)以“灵”代“靈”1513
(六)以“寿”代“壽”1514
(七)其他简化字例1516
二、联想不雅之简化1517
(一)“麪”简化为“面”1518
(二)“聖”简化为“圣”1519
(三)“义”简化为“义”1521
(四)“講”简化为“讲”1523
(五)“進”简化为“进”1524
(六)“傑”简化为“杰”1525
(七)“懷”简化为“怀”1526
(八)“對”简化为“对”1527
三、砍削字体之简化1529
(一)斫“陽”为“阳”1530
(二)斫“質”为“质”1530
(三)斫“氣”为“气”1532
(四)斫“產”为“产”1532
(五)斫“親”为“亲”1533
(六)斫“愛”为“爱”1534
(七)斫“兒”为“儿”1536
(八)斫“齒”为“齿”1536
(九)斫“虧”为“亏”1537
(一○)斫“飛”为“飞”1537
(一一)斫“電”为“电”1538
(一二)其他被斫削之字1538
四、扰乱字根之简化1540
(一)以“又”为万能之符号1540
1.“又”以代“雚”1541
2.“又”以代“堇”1542
3.“又”以代“?”1543
4.“又”以代“?”——戲遂化为戏1544
5.“又”之其他取代1545
(二)以一代多之简化1545
1.“乂”以代“肖”、“品”、“?”、“?”、“?”1546
“乂”以代“肖”:“趙”化为“赵”1546
“乂”以代“品”:“區”化为“区”1547
“乂”以代“?”:“風”化为“风”1548
“乂”以代“?”:“岡”、“剛”化为“冈、刚”1548
“乂”以代“?”:“鹵”化为“卤”1549
2.“用”以代“庸”、“雍”、“雝”1551
“用”以代“庸”:傭化为“佣”,然庸及其二十馀孳乳字则未简化;释甬、俑、涌、通、痛、桶1551
“用”以代“雍”:擁化为“拥”,然雍及其十馀孳乳字则未简化1553
“用”以代“雝”:“癰”化为“痈;“雝”为“邕之孳乳,然邕、雝及其孳乳字皆未简化1554
3.“云”以代“雲”、“軍”、“昷”、“重”、“曾”、“亶”、“曇”等1555
“云”以代“雲”:“雲”与“云”(说)义不同1555
“云”以代“軍”:“運”化为“运”1556
“云”以代“昷”:“醖”化为“酝”1557
“云”以代“重”:“動”化为“动”1558
“云”以代“曾”:“層”化为“层”1559
“云”以代“亶”:“壇”化为“坛”1560
“云”以代“曇”:“壜”、“罎”化为“坛”1562
“云”以代“口”、“旨”:“尝”化为“偿”1562
“云”以代“員”:“償”化为“偿”1563
4.“只”以代“隻”、“衹”、“祇”、“責”、“戠”1564
“只”以代“隻”1564
“只”以代“衹”、“祇”1565
“只”以代“責”1566
“只”以代“戠”:識、熾、幟、職化为“识”、“炽”、“帜”、“职”1568
5.“户”以代“蒦”、“扈”、“盧”1571
“户”以代“蒦”:“護”化为“护”1571
“户”以代“扈”:“滬”化为“沪”1574
“户”以代“盧”:“蘆”、“爐”、“驢”而化为“庐”、“芦”、“炉”、“驴”1575
“卢”以代“盧”:“瀘”、“壚”、“櫨”、“轤”、“臚”、“鸕”、“艫”、“顱”、“鱸”而化为“泸”、“垆”、“栌”、“轳”、“胪”、“鸿”、“舻”、“颅”、“鲈”1577
6.“卜”以代“蔔”、“甫”、“菐”1578
“卜”以代“蔔”1578
“卜”以代甫:“補”化为“补”1579
“卜”以代“菐”:“僕”、“樸”、“撲”化为“仆”、“朴”、“扑”1581
7.“中”以代“重”、“童”:“腫”、“種”、“鍾”化为“肿”、“种”、“钟”;“锺化为“钟”1584
8.“正”以代“登”、“?”、“徵”1585
“正”以代“登”:“證”化为“证”1585
“正”以代“?”、“徵”:“徵”化为“征”;“癥”化为“症”,而“症”又代“证”1587
9.“干”以代“幹”、“榦”、“乾”1588
“干”以代“幹”、“榦”1588
“干”以代“乾”1590
10.“庄”以代“莊”、“舂”、“藏”、“葬”1592
“庄”以代“莊”1592
“庄”以代“春”:“樁”化为“桩”1593
“庄”以代“藏”:“臟”化为“脏”1594
“庄”以代“臧”:“贓”化为“赃”1597
“庄”以代“葬”:“髒”化为“脏”,而“脏”又为“臟”之简,“臟”、“?”义不同1597
11.“文”以代“賁”、“?”、“言”1598
“文”以代贲:坟化为“坟”1598
“文”以代?:劉化为“刘”1598
“文”以代言,這化为“这”1600
12.其他以一代多之简化1601
(三)以多代一之简化1602
1.以“丁”、“正”、又代“登”:“燈”化“灯”,“證”化“证”,“鄧”化“邓”1602
2.以“勾”、“井”代“冓”:“講”化“讲”已見前说;“構”、“溝”、“購”则化为“构”、“沟”、“购”;而“構”与“构”、“溝”与“沟”、“購”与“购”,古之意义有殊,不可相代1603
3.以“乐”、“約”代“樂”:“樂”化为“乐”,“爍”、“礫”、“轢”、“濼”、“爍”,其右皆化为“乐”,其馀乐之孳乳字则不简化,而藥则化为“葯”。以“約”代“乐”,然“葯”、“藥”古代义有殊焉1605
4.以“上”、“良”代“襄”1607
释“襄”及其孳乳字1607
以“上”代“襄”:“讓”化为“让”1611
以“良”代“襄”:“釀”化为“酿”1611
5.以“太”、“去”代“能”1612
释“能”1612
“太”以代“能”:“態”化为“态”1613
“去”以代“能”:“罷”化为“罢”1614
(四)以一代一之简化1617
1.“玉”以代“或”:“國”化为“国”1617
2.“居”以代“豦”:“劇”、“據”遂化为“剧”、“据”1619
“剧”以代“劇”1619
“据”以代“據”1620
3.“尺”以代“犀”:“遲”化为“迟”1621
4.“及”以代“亟”:“極”化为“极”1622
释“亟”1622
释“極”1623
释“及”及其孳乳字1624
極兴極,字义不同1627
5.“令”以代“粦”:“憐”、“鄰”化为“怜”、“邻”1627
“怜”以代“憐”1627
“邻”以代“鄰”1628
6.“?”以代“巠”:凡巠之孳乳字,其字根皆化为“?”矣1629
五、混淆字义之简化1631
(一)“后”以代“後”:“後”、“后”义有殊而相混1631
(二)“听”以代“聽”:“聽”、“听”义不同而相混1633
(三)“谷”以代“穀”:“穀”、“谷”义有别而相混1635
(四)“尸”以代“屍”:“屍”、“尸”义有异而相混1637
(五)“余”以代“餘”:“餘”、“余”义非一而相混1639
(六)“旦”以代“詹”:“詹”、“旦”义殊异而相混,亦各有其孳乳字1640
(七)“失”以代“?”:“?”、失义不同,故鉄以代铁,无理矣1642
(八)“里”以代裏:裏为“里”之孳乳,义不同也1644
卷七 古今中外学者论汉字1647
一、中国学者论赞汉字者1649
(一)先秦·荀子(约前313~前238,思想家)1649
(二)西汉·刘安(前179~前122,思想家)1649
(三)西汉·扬雄(前58~后18,文学家,语言学家)1650
(四)东汉·许慎(约58~约147,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1650
(五)唐代·张彦远(书画理论家)1650
(六)北宋·司马光(1019~1086,政治家、史学家)1651
(七)南宋·朱熹(1130~1200,哲学家)1651
(八)元初·戴侗(文字学家)1651
(九)清·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1654~1722)1652
(一○)清·陈邦彦(1678~1752,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书法家)1652
(一一)清·薛福成(1838~1894,外交家)1652
(一二)清末·徐珂(186-~?,社会科学家)1653
(一三)民国·孙中山(1866~1925,政治家,思想家)1654
(一四)印光大师(1861~1940,高僧)1655
(一五)柳诒征(1879~1956,社会科学家)1655
(一六)沈兼士(1887~1947,文字训诂学家)1656
(一七)钱穆(1895~1990,哲学家,史学家)1656
(一八)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1657
(一九)胡适(1891~1962,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657
(二○)周予同(1898~1981,史学家)1657
(二一)杨成能(文化学者)1657
(二二)袁晓园(1902~2003,归国华人、语言文字学家,画家)1658
(二三)张世禄(1902~1991,语言文学学家)1658
(二四)姜亮夫(1902~1996,古文字学家,楚辞学家)1659
(二五)巴金(1904~2005,文学家)1659
(二六)赵朴初(1907~2004,社会活动家,诗人,佛学家)1660
(二七)胡厚宣(1911~1995,甲骨文字学家)1660
(二八)季羡林(1911~2009,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佛学家,作家)1661
(二九)钱伟长(1912~2010,物理学家,数学家)1661
(三○)饶宗颐(1912~?,古文字学家,汉学家)1662
(三一)安子介(1912~2000,政治家、企业家,文字学家)1662
(三二)周祖谟(1914~1995,语言学家)1663
(三三)任继愈(1916~2010,哲学家,社会科学家)1663
(三四)周汝昌(1918~2012,红学家,社会科学家)1664
(三五)朱德熙(1920~1992,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1666
(三六)唐德刚(1920~2009,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1666
(三七)余光中(1928~,文学家)1668
(三八)王蒙(1934~,文学家)1669
(三九)韩英铎(1938~,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669
二、外国学者论赞汉字者1671
(一)美国·芬诺罗萨(1853~1908,汉学家)1671
(二)瑞典·高本汉(1889~1978,汉学家)1672
(三)德国·莱布尼兹(1646~1716,自然学科家,哲学家,数学家)1673
(四)德国·库尔马司(语言学家)1674
(五)英国·李约瑟(1900~1995,科学史家,汉学家)1675
(六)英国·迈克·克鲁斯(《新科技》杂志原主编)1675
(七)英国·鲁道夫·弗莱奇(语言学博士)1675
(八)日本·山木宪(汉学家)1676
(九)日本·安藤秀太郎(汉学家)1677
(一○)日本·森木哲朗(汉学家)1677
(一一)日本·平国武夫(汉学家,京都大学荣誉教授)1678
(一二)日本·南鹤溪(1941~,女书法家)1679
(一三)日本·石井勋(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学会会长)1679
(一四)法国·米修(诗人)1680
(一五)法国·白乐桑1680
(一六)俄国·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俄罗斯经济学家)1680
(一七)澳大利亚·卢遂现(高能物理学家)1681
(一八)瑞典·林西莉(汉学家,教授,作家)1681
三、中国学者另类眼光看汉字者1682
(一)劳乃宣(1843~1921,音韵学家)1682
(二)卢戆章(1854~1928,首倡文字改革者)1682
(三)吴稚晖(1865~1953,政治家,教育家)1683
(四)陈独秀(1879~1942,政治家,思想家,文字学家)1683
(五)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1683
(六)钱玄同(1887~1939,文学家,社会科学家)1684
(七)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思想家,诗人)1685
(八)傅斯年(1896~1942,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1686
(九)瞿秋白(1899~1935,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1686
(一○)吕叔湘(1904~1998,语言学家)1687
(一一)周有光(1906~,语言文字学家)1687
(一二)张志公(1918~1997,语言学家)1687
四、西方人之诬衊汉字者1689
(一)十八世纪英国军人Anson1689
(二)欧洲人李明(L.Le Comne)1689
卷八 复兴、弘扬汉字文化1691
一、汉字为中华民族之灵魂及精神家园1693
二、外国汉学家论赞汉字1694
三、中国古今哲人论赞汉字1698
四、汉字所承载之中华五千年文化典籍1701
五、汉字乃神奇美妙之诗性文字1704
六、汉字曾形成东亚文化圈1705
七、汉字为世界惟一独存之古典文字1706
八、汉语、汉字远优於英语1707
九、“五四”以降汉字所遭受之厄运1712
一○、陕西为汉字之故乡,应建立中国汉字生命文化博览馆1717
一一、复兴、弘扬汉字文化,建设中华民族之美好精神家园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