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科技人力资源与政策变迁 2014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科技人力资源与政策变迁 2014
  •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7118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科技人力资源与政策变迁 201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规模3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测算方法的新调整3

一、基本测算方法4

二、测算方法调整说明5

第二节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9

一、1963—2014年我国累计培养的具备科技人力资源“资格”的人数9

二、1963—2014年不具有“资格”但符合“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10

三、1963—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12

四、1963—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主要渠道12

第三节 2012—2014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构成17

一、2012—2014年新增高等教育毕业生3230万人17

二、2012—2014年新增具备“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1312万人17

三、2012—2013年新增符合“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97万人18

四、2012—2014年我国新增科技人力资源1409万人18

第四节 影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因素分析19

一、人口平均死亡率对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影响19

二、“专升本”和第二学位的重复计算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影响20

三、出国留学人员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影响22

四、三大因素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影响24

第五节 本章小结24

一、世界规模第一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充分人力保障24

二、总量与相对指标强弱差异显著,对贯彻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6

三、高端创新人才缺乏,科技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是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28

第二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30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30

一、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30

二、本科及以上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32

第二节 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33

一、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33

二、本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35

三、研究生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36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学科结构的历史变化37

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学科结构变化37

二、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学科结构变化38

三、本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学科结构变化39

四、研究生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变化41

第四节 本章小结42

一、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中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比例高于本科42

二、新增本科以上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医学开始超越理学42

三、本科及以上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工学居各学科之首42

四、农学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不断下降,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比例均不超过5%43

第三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44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44

第二节 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45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学历结构的历史变化46

一、历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变化46

二、存量科技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变化49

三、不同学历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渠道的变化50

第四节 本章小结52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学历层次总体仍以专科为主,学历结构呈金字塔形52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层次正在逐步提高,新增本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比例开始超越专科,未来本科及以上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将进一步提升52

第四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53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53

第二节 新增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57

第三节 本章小结59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年龄结构进入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时代60

二、我国未来科技人力资源将会继续保持年轻化60

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大规模发展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举措61

第五章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63

第一节 2012—2014年新增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63

一、高校女性毕业生情况63

二、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估算方法66

三、新增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68

第二节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与结构70

第三节 本章小结74

一、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科技人力资源整体增长速度,在科技人力资源存量中比例持续提高74

二、高层次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反映出阻碍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76

三、做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研究,离不开扎实可靠的统计工作支撑77

第六章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79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79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出80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入85

第二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内流动89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特征89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国内流动的微观特征93

第三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96

一、研究方法97

二、研究结论97

第四节 本章小结99

一、我国高学历移民颇受发达国家的欢迎,留学海外出现新特征99

二、我国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吸引力不断提升100

三、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内流动呈现较为明显的行业和区域特征100

四、从微观层面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是追逐经济效益的过程,区域特征显著100

五、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中间路径、个体特征成为影响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重要因素101

第七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102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岗位分布102

一、科学研究人员102

二、工程技术人员105

三、农业技术人员107

四、卫生技术人员107

五、教学人员108

六、“职业”角度的科技人力资源总体特征109

第二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111

一、科技人力资源规模的区域分布112

二、科技人力资源密度的区域分布116

三、科技人力资源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119

第三节 本章小结121

一、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和密度不断上升,结构稳定略有调整121

二、科技人力资源区域差异缩小,但区域内差异仍是主因122

三、鲁粤豫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较大,京津沪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优势明显122

四、人口存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化水平是科技人力资源省际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122

附表124

中篇131

第一章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变迁及历史分期131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定义131

一、科技人力资源政策131

二、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文本中的相关概念及其定义132

第二节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分期研究综述133

一、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分期方法133

二、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分期研究的基本特点135

第三节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分期的基本依据136

一、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变迁的理论依据136

二、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分期需要参照的三种分期137

第四节 本报告对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历史分期141

一、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历史分期的基本原则141

二、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具体历史分期143

第五节 本章小结147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政策为核心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1949—1976年)148

第一节 “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148

一、“团结、教育、改造”科技人员148

二、争取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155

三、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156

第二节 “脱帽加冕”,摇摆不定158

一、依靠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158

二、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160

三、“反右扩大化”和“拔白旗”:对知识分子造成伤害161

四、《科研工作十四条》:纠正“左”的偏向166

五、广州会议: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168

六、知识分子政策再次“左”倾170

第三节 再教育、给出路171

一、知识分子成为批判和革命的对象171

二、“再教育、给出路”的知识分子政策172

三、培养工农兵科技人才174

四、要求科技人员走无产阶级科研路线176

五、纠“左”治乱与科技整顿178

第四节 本章小结179

第三章 由知识分子政策向人才政策的转变(1977—1991年)182

第一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82

第二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83

一、恢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183

二、平反冤假错案185

三、普查科技队伍185

四、从知识分子中选拔领导干部186

五、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187

第三节 改革教育培养制度189

一、恢复高考制度189

二、恢复研究生制度189

三、建立博士后制度190

四、留学生管理政策的调整190

第四节 恢复评价与激励制度191

一、恢复和改革技术职称评定制度191

二、恢复科技奖励制度191

第五节 调整流动与引进制度192

一、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192

二、引进国外科技人才193

第六节 本章小结194

第四章 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基本理念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1992年至今)196

第一节 促进人才流动,调整优化结构196

一、分流人才,调整结构196

二、培育人才市场,促进人才流动197

三、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198

第二节 全面规划,突出高端引领199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99

二、出台第一个人才规划201

三、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突出高端引领201

第三节 集中资源,实施重大人才工程202

一、国家部署和实施重大人才工程203

二、改革完善部门层面的科技人才工程和计划206

第四节 多形式、多方位吸引海外人才207

一、海外人才资助和引进政策207

二、规划留学人员回国工作209

三、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海外人才210

第五节 探索和试点技术要素参与分配211

一、探索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改革211

二、先行试点技术要素参与分配211

三、立法奖励科技成果转化213

第六节 支持科技创新创业213

一、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213

二、实施科技创业扶持政策214

三、鼓励科技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215

第七节 本章小结216

第五章 结束语218

一、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变迁的基本轨迹218

二、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变迁的基本特征219

下篇223

第一章 美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223

第一节 高质量的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223

一、以追求卓越为导向的教育战略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223

二、卓越的研究型大学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223

三、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科技人才的成长与流动224

四、科技工程与数学教育着眼于未来科技人才储备224

第二节 优越宽松的创新生态225

一、大力投资研发,支持基础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225

二、强调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研究,重视科研能力培养226

三、营造创新文化,多措并举支持人才创新创业227

四、加强科技创新奖励,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28

第三节 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移民政策230

一、多元化科技人力资源体系面向高端优秀人才开放230

二、凭借优厚条件吸引和网罗世界人才230

三、移民政策向高技术人才倾斜231

第四节 本章小结231

第二章 欧盟科技人力资源政策233

第一节 兼容并包的教育政策与计划234

一、建立全民终身学习计划,打造各个领域的学习型人才234

二、强化创新与创业技能教育,培育创新与创业型人才235

三、形成兼容的高等教育体制,促进人才的跨界发展235

四、打造与市场结合的职业教育,促使人才快速适应企业需求236

五、加强产学研的合作研发,帮助人才形成合作创新能力236

六、形成计划和基金双重保障,丰富人才资助渠道237

第二节 规范开放的用人体系238

一、规范科研人员的招聘和任用制度,形成操作性强的执行准则238

二、促进女性参与科技实践,提供更多的女性就业机会238

三、出台欧洲研究人员发展框架,提升人员持续胜任工作的能力239

第三节 务实多样的移民政策239

一、建立高技术移民政策,满足各国对人才的需求239

二、设立特殊工作签证项目,吸引急需紧缺的人才240

三、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顶尖人才241

四、扩大留学生规模,吸引留学生本地就业241

五、提供灵活的经济激励计划,保障人才的生活条件242

第四节 合作与交流242

一、建立人才流动战略,促进人才在成员国之间的交流242

二、制定交流奖励计划,加快人才与非欧盟国家的交流243

三、建立欧盟流动网络中心,提供流动人才的后勤保障244

第五节 本章小结244

第三章 日本科技人力资源政策246

第一节 确立世界级的教育目标247

一、全面强化大学教育职能247

二、大力支持青年人攻读博士学位248

三、选派青年研究人员赴海外学习249

四、开发培养技术人才249

五、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250

第二节 营造一流的研究环境250

一、确保研究经费投入,加大科研保障力度251

二、构建公正且透明度高的评价制度251

三、提高青年研究人员的独立性251

四、完善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252

五、激发女性研究人员的活力253

第三节 瞄准海外人才的国际化布局254

一、推进外国研究人员招聘事业254

二、实施世界顶尖研究基地计划254

三、推进大学国际化254

四、实施接收留学生30万人计划255

第四节 本章小结256

第四章 俄罗斯科技人力资源政策257

第一节 改革科技人才培养机制258

一、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258

二、实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充实科技人才队伍262

第二节 完善科技人才使用政策263

一、改革俄罗斯科学院,让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263

二、大幅度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留住和用好人才263

三、强化资助与奖励,促进青年人才成长264

第三节 全方位吸引科技人才264

一、大力吸引年轻科技人才265

二、开展科技人才巨额资助计划265

三、通过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基地吸引优秀科研人才265

四、简化移民政策和外国人来俄工作程序266

第四节 本章小结266

第五章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政策267

第一节 发展世界级的教育研究体系268

一、发展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能力268

二、办好精英大学和顶尖研究机构,培养一流的理工人才269

三、借助国际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270

四、重视对天才青少年和青年人才的选拔,储备后备人才270

第二节 创造良好科研环境271

一、改善科研环境,释放科学家的创造性271

二、为女性和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特别的职业发展通道271

三、培训政府机构中的科技人员272

第三节 吸引海外人才回流272

一、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海外印度人事务272

二、推出多项政策,加强与海外印度人的联系273

三、设立多种计划,鼓励海外人才在印度就业274

四、兴建科技园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274

五、支持科学人才库和全球印度人知识网络,打造虚拟智库274

第四节 本章小结275

第六章 结束语276

一、推进教育改革,强化科学和技术教育,从源头上保障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276

二、加强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针对产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277

三、强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制度建设,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278

四、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人才279

五、构筑一流教育研究基地,集聚世界一流研究人才279

六、完善我国的“移民制度”,提升对外国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吸引外籍专家和留学生280

七、适度开放国家科技计划,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和吸引人才281

八、加强科研体制改革,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281

九、建立数据监测体系,对未来职业需求进行评估,为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282

图表目录283

后记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