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君毅全集 第22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君毅全集 第22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9/31951359.jpg)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751084103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84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6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君毅全集 第22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1
一 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1
二 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7
三 司马光著《潜虚》之旨趣11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14
一 邵康节《皇极经世书》历史地位14
二 邵康节之象数之学16
三 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21
四 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25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30
一 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30
二 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35
三 希贤希圣之工夫及圣德39
四 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46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50
一 《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50
二 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54
三 《大心篇》贯义57
四 《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63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67
五 《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67
六 《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76
七 诚明与尽性至命78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90
一 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90
二 横渠之言知心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心具天德94
三 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99
四 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103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108
五 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108
六 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111
七 明道之言天理义115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124
一 明道与伊川之同异124
二 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其性情之辨128
三 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131
四 伊川之性即理,性情、寂感、理气之具于一心之义134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141
五 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141
六 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145
七 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致知之工夫150
八 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154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158
一 导言158
二 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167
三 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175
四 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177
五 象山阳明之言读书之道183
六 象山之发明本心之工夫188
七 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195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202
一 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202
二 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203
三 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206
四 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210
五 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216
六 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之“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221
七 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225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229
一 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端229
二 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致良知义,与知行合一义237
三 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义243
四 朱子与阳明言戒惧义248
五 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254
六 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261
七 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264
八 致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朱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269
余论: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275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278
一 导言278
二 吕泾野罗整庵对阳明学之评论280
三 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282
四 阳明诸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287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292
五 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致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惧义292
六 聂双江罗念庵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295
七 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300
八 王心斋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304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308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313
一 良知发见之搀和问题313
二 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318
三 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321
四 念庵之学之三转327
五 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331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333
一 导言333
二 心知与天道334
三 光景之破除342
四 仁德345
五 工夫之指点347
六 学者之志351
七 结论352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354
一 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354
二 顾宪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357
三 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360
四 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364
五 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及东林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368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374
一 蕺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学之方向374
二 王一庵、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378
三 心之情性与理气383
四 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388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396
一 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396
二 朱陆王以后之心性之学之发展400
三 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学史中之地位404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413
一 前言413
二 道即器之道义415
三 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417
四 道之调剂乎阴阳义420
五 太极421
六 乾坤并建424
七 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426
八 乾坤之易简义433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437
一 性命之意义437
二 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439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451
一 性善气善义、命日降性日生义、性相近义451
二 受命在人454
三 心与性与理457
四 情、才、欲461
五 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463
六 人有不善之原466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471
一 人道之尊471
二 思诚477
三 四德与三德483
四 持志与正心诚意486
五 养气490
六 忠恕493
七 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495
八 至善500
九 贤圣之不朽义503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508
一 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508
二 历史文化意识513
三 宗教意识515
四 礼诗乐519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528
五 政治528
六 历史之评论532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539
八 后论544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548
一 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548
二 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552
三 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557
四 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561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563
五 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涵义563
六 清初程朱陆王之学567
七 清学与宋明之学569
八 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型571
《原道篇》及《原教篇》后序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