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
  • 柴彦威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6725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17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视角1

1.1 中国城市研究的多种视角1

1.1.1 现代化视角1

1.1.2 世界体系视角2

1.1.3 社会主义转型视角3

1.1.4 行为主义方法视角4

1.1.5 中国城市研究视角的新需求4

1.2 单位视角及相关中国城市研究5

1.2.1 单位及单位视角5

1.2.2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研究7

1.2.3 现有研究特点与不足9

1.3 单位视角研究的拓展9

2 中国城市单位研究的新框架11

2.1 单位化与单位主义11

2.1.1 单位化与单位主义的概念11

2.1.2 单位化的制度性研究12

2.1.3 单位化的空间性研究13

2.1.4 单位化的社会性研究15

2.2 去单位化研究15

2.2.1 去单位化的概念15

2.2.2 去单位化的制度性研究16

2.2.3 去单位化的空间性研究17

2.2.4 去单位化的社会性研究17

2.3 新单位主义18

2.3.1 新单位主义的概念18

2.3.2 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化转型19

2.3.3 旧单位改造19

2.3.4 新单位规划20

2.4 单位研究新框架的展开20

2.4.1 新框架的主要特点20

2.4.2 研究方法与资料21

2.4.3 本书的内容安排22

3 单位制度的原型与扩展23

3.1 单位的语义23

3.1.1 单位的多层语义23

3.1.2 单位的语义关联25

3.2 “企业办社会”及其实践25

3.2.1 国外“企业办社会”的形式26

3.2.2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单位办社会”30

3.3 单位制度的原型与扩展33

3.4 单位制度原型的中国化34

4 单位制度的逻辑与实践36

4.1 单位制度实践的逻辑37

4.1.1 逻辑原理37

4.1.2 逻辑表达37

4.2 单位制度逻辑的实践39

4.2.1 制度实践39

4.2.2 空间实践42

4.2.3 社会实践44

4.2.4 单位制度、单位空间和社会实践的关系46

4.3 中国城市单位化的逻辑与实践47

5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性48

5.1 生产职能的中心性48

5.1.1 按生产功能布局的城市空间48

5.1.2 生产(专业)功能主导的单位大院50

5.2 生产—生活的匹配性52

5.2.1 功能设施的多样性52

5.2.2 土地利用的混合性54

5.3 城市空间中的封闭性56

5.3.1 建筑的封闭性56

5.3.2 空间结构的封闭性57

5.3.3 空间组织的封闭性58

5.4 空间表现的丰富性60

5.4.1 邻里单位60

5.4.2 从大街坊到小区61

5.5 以生产为核心、封闭性的空间综合体63

5.5.1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特性63

5.5.2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影响63

6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社会性64

6.1 单位社会的组织性64

6.1.1 职业同质的居住空间格局64

6.1.2 同质稳定的社会构成65

6.1.3 业缘主导的社会关系66

6.2 日常生活的制约性67

6.2.1 以生产为中心的时间节奏67

6.2.2 封闭化的行为空间70

6.2.3 以单位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圈73

6.3 居民心理的地方性74

6.3.1 基于单位公共性的集体主义74

6.3.2 基于单位情结的地方认同75

6.4 以生产活动为核心的、组织化的生活共同体76

7 去单位化的制度演进77

7.1 去单位化的概念77

7.1.1 市场转型与去单位化77

7.1.2 后单位与去单位化78

7.2 生产组织与国有企业改革79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79

7.2.2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去单位化路径80

7.2.3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81

7.2.4 生产组织领域的去单位化82

7.3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82

7.3.1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82

7.3.2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83

7.3.3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去单位化84

7.4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84

7.4.1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84

7.4.2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85

7.4.3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去单位化86

7.5 去单位化与城市转型87

8 去单位化的空间响应89

8.1 去单位化与城市空间重构89

8.1.1 去单位化、郊区化与城市空间重构第一波89

8.1.2 市场转型、快速郊区化与空间重构第二波90

8.2 去单位化的产权实践91

8.2.1 单位主体的变更91

8.2.2 住房改革市场化93

8.2.3 后勤体制市场化94

8.3 去单位化的多维空间响应95

8.3.1 功能设施异用与兼用95

8.3.2 内部地块再分割与墙化97

8.3.3 底层商业空间加密98

8.3.4 非正规建设与改造99

8.4 去单位化的产权组合与空间秩序101

8.4.1 产权组合与空间变更101

8.4.2 边缘与内部的结构秩序101

8.5 从单位大院到城市街区101

9 去单位化的社会表现102

9.1 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重构102

9.1.1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102

9.1.2 居住空间重构102

9.2 迁居与社区杂化及过滤103

9.2.1 社区杂化103

9.2.2 社区过滤105

9.3 多维的日常生活变迁105

9.3.1 行为空间的外向化106

9.3.2 时间利用的破碎化106

9.3.3 个体差异的扩大化108

9.4 复杂的社会心理响应109

9.4.1 社会交往的分化109

9.4.2 身份认同的断裂111

9.4.3 单位情结的延续111

9.5 去单位化与城市性的再生112

9.6 从熟人社区到现代住区113

10 去单位化与治理转型114

10.1 城市治理的去单位化114

10.1.1 城市治理基础的变化114

10.1.2 城市治理单元的调整115

10.2 单位社区治理模式的演变116

10.2.1 社区单位化与单一主体治理的延续117

10.2.2 社区转型与治理主体调整初现118

10.2.3 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主体缺位119

10.2.4 转型社区的多元治理模式构建121

10.3 新建城市社区的治理设计122

10.3.1 空间、权力与新自由主义123

10.3.2 去单位化阶段的新建社区124

10.3.3 城市社区空间治理的个案分析126

10.3.4 新建城市社区的治理设计128

10.4 从单位到社区的城市基层治理转变128

11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130

11.1 新单位主义的背景130

11.1.1 西方城市思潮的转向130

11.1.2 中国城市发展的挑战134

11.1.3 中国单位制度再思考137

11.1.4 单位制度的隐形化140

11.1.5 单位思想的新运用141

11.2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141

11.2.1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过程142

11.2.2 新单位主义的理论基础143

11.3 新的单位制度实践:新单位主义146

12 新单位主义的概念框架147

12.1 新单位主义的基本内容与目标147

12.1.1 重新构筑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圈147

12.1.2 重新塑造城市的活动移动体系150

12.2 新单位主义的价值观与主张153

12.2.1 新单位主义的价值观153

12.2.2 新单位主义的基本主张154

12.3 新单位主义的实施方向与策略155

12.3.1 新单位主义的实施方向155

12.3.2 新单位主义的设计策略157

12.4 从单位主义到新单位主义160

13 新单位主义的治理设计162

13.1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背景162

13.1.1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背景162

13.1.2 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理论背景165

13.2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167

13.2.1 武汉市百步亭社区167

13.2.2 深圳市桃源居社区170

13.3 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经验173

13.3.1 企业的定位与开发模式173

13.3.2 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运营174

13.3.3 社区活动与文化的建构175

13.4 企业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175

14 新单位主义的规划路径177

14.1 日常生活圈的概念177

14.1.1 相关案例与规划介绍177

14.1.2 中国相关研究与案例179

14.2 日常生活圈的界定180

14.2.1 以地域范围等为基础180

14.2.2 以时空距离等为基础182

14.2.3 以行为活动等为基础183

14.3 日常生活圈的规划188

14.3.1 相关经验概述188

14.3.2 公共设施供给189

14.3.3 行为政策引导190

14.3.4 规划实施路径192

14.4 生活质量规划192

15 中国城市的单位理论194

15.1 中国城市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94

15.1.1 回顾:从单位化到去单位化194

15.1.2 展望:中国城市发展的挑战195

15.2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视角与框架195

15.3 中国城市的单位理论196

参考文献197

图片来源214

表格来源2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