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年中国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百年中国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0180039.jpg)
- 王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 ISBN:780648473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88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10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百年中国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开篇 日落紫禁城政治风云民主共和的曙光3
孙中山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因是“持不同政见的危险分子”而被驱逐3
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中国军界的明星,而康有为一个劲地向光绪皇帝下功夫8
袁世凯、李鸿章、曾国藩三个汉人成功的因素各不一样,可遇到同样的难题14
盟会成立,孙中山当上了“本党总理”18
革命思潮在南方涌起,王朝叛逆,多出于南方21
皇权统治的末日25
黎元洪糊里糊涂就当上了武汉新政府的都督,袁世凯借机东山再起了29
“既然已经选了总统,那么我坐在什么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谈和了。”33
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38
孙中山总统椅子还没有坐热,袁世凯就将权力夺了过来,夺权之后的袁氏马上变了脸40
共和与专制的较量46
袁氏专制形成46
唐绍仪拂袖而去49
混合内阁、政党内阁、超然内阁52
陆征祥内阁的风波55
张振武之死59
“民国政党,唯我独大”66
孙、黄联袂北上的误导69
复辟与反复辟73
袁氏帝王思想的多元成因73
辛亥后两股复辟势力的交错78
“日本希望贵总统再高一步”82
帝制发轫的信号:洋顾问著《共和与君主论》86
“筹安会”推波助澜89
梁士诒后来居上93
洪宪帝制粉墨登场95
全国讨袁的声浪97
中华革命党的斗争100
孙黄重携手103
梁启超师生的猛醒107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11
蔡锷一去不复返114
蔡锷与云南独立117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124
独夫民贼之死128
百年回顾中华革命党始末&施方白133
辛亥革命杂记&沈钧儒146
辛亥革命回忆片断&程潜150
戌戊维新的百日纪事&胡绳168
第二篇 黎明前的黑暗政治风云北洋军阀新格局197
革命成功,孙中山却空前的感到孤独197
黄兴、蔡锷病死:南方阵营失去了两大主将201
湖南是南北阵营相峙的过渡地带207
陆荣延连夜班师,终于抢到了广东督军一职,要广东不要湖南209
段黎府院之争214
无论论经历和实权,段祺瑞从心眼里瞧不起黎元洪214
张作霖崛起于奉天219
冯国璋北上调停,赶上了黎段剧烈政争,他感到北京实在是个是非窝222
督军团的形成,是黎元洪失败的根源,而黎本人还在以一个人和全国上百万军队独立作战227
黎免段职:黎元洪越接近胜利,跌的那一跤就越大232
北京政潮涌动,辫子帅张勋决定孤注一掷234
徐树铮说:“张勋是复辟脑袋,先让他去做,我们的机会就来了。”238
明争暗斗和南北战争242
冯国璋是何等聪明之人,自己要与姓段的争北洋首领地位,就得与其在南方问题上斗法242
广东问题:孙中山顾此失彼,一直掌握不了全局244
段祺瑞闻听直派四督军的联名通电,好像又被人重踢了一脚249
曹锟突然反目,冯国璋进退失据,章法大乱253
段祺瑞不买冯国璋的帐,必买一个人的帐:日本公使林权助256
吴佩孚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北洋骁将,在全国名声雀起258
北洋军阀新势力划分261
南北战争还是南北和平:曹锟是最举足轻重的人物261
1919年,中国失去了一次南北统一的机会264
七省反皖同盟开始并不直接反对段祺瑞,而是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267
“西北王”强,还是“东北王”盛,张作霖将了徐树铮一军270
从直奉联合到直奉战争,吴佩孚又成了关键中的关键275
张、段、孙及直联盟虽然可怕,最可怕的还是自己人281
冯玉祥回师北京,使曹锟成为任期最短的民国总统285
百年回顾回忆李大钊先生&梁漱溟289
五四运动的回忆&张国焘293
第三篇 血的奠基政治风云旭日东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03
中国人陈独秀与俄国人维金斯基握手,中国政治舞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303
毛泽东从组织一个学会的工作中,全面地锻炼提高自己的才干308
各地党支部的发起人和成员,大部分成了中共早期领导人314
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没有参加而当选书记,陈公博去了又吓得跑回去了325
云南人、广西人皆不可靠,广东人陈炯明由后台跳到前台335
孙中山的“北伐梦”与陈炯明的“南粤王”341
陈炯明兵变345
蒋介石在广东起家349
腥风血雨中建立的蒋家王朝357
蒋介石双喜临门:美人与权力357
日本人转而想支持蒋介石,张作霖被换马已势在必行364
日本人放弃了张作霖,蒋介石却得到了张学良,东北问题仍是个隐患366
国民党三大:蒋家天下陈家党369
蒋介石削藩:先解决桂系和冯玉祥,下一个就是阎锡山372
蒋、冯、阎中原大战,骑墙的张学良助了老蒋一把377
黄埔建军383
南昌起义,打向反动派的第一枪393
南昌起义,周恩来开始进入中共军事指挥高层393
周、朱、贺、叶、刘:南昌起义造就的中共领导人396
蒋介石认识到:“和赤匪打仗”,打的是组织、训练、宣传和战术400
中共和蒋介石各请了一个德国军事顾问,前一个请的有水分,后一个请的,却货真价实403
军事上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408
黑夜中的指路明灯:毛泽东408
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掌军权,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功不可没412
毛泽东平生“得意之笔”:四渡赤水416
毛泽东说:张国焘这个人是爱军权的,不要让他失望420
张国焘分裂中央意图明显,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423
三大主力会师427
百年回顾我在北伐途中&郭沫若432
二七大罢工亲历记&罗章龙462
百色风暴&莫文骅474
朱毛井冈山会师亲历记&陈士榘515
第四次至第五次反“围剿”&黄克诚519
长征前的秘密准备&李维汉529
遵义会议召开前后&伍修权533
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张闻天538
长征的艰难历程&叶剑英542
回忆红二方面军&贺龙546
第四篇 抗战烽火政治风云“九一八”国难557
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557
石原构想561
东三省沦丧566
事变中的张学良与蒋介石567
伪满洲国开场570
“一·二八”上海抗战573
人民群众的抗日浪潮576
东北义勇军的崛起和失败581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583
察东事件583
“何梅协定”587
“河北事件”,向中国当局进行新的要挟588
“一·二九”运动590
日本策动的“华北自治”运动593
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596
瓦窑堡会议和中共白区工作的转变596
“共组北方联合战线”599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603
“打通共产党的关系”606
国共上层的初步接触609
西安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613
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613
两广事变617
蒋介石支持的绥远抗战621
东北军、十七路军与中共的关系623
从洛川会谈到肤施会谈626
西安事变的爆发629
事变震惊中外631
释蒋和平解决634
全国抗战的准备639
国共合作局面的初步形成639
中共为迎接全国抗战的努力642
国共谈判联合抗日644
国民党的抗战准备652
泸沟桥事变:抗日高潮的掀起658
卢沟桥的枪声658
中日双方对事变的反应664
七七事变后的战端671
国共第二次握手与抗战高潮的掀起676
华北争夺战681
淞沪大血战698
上海的战略地位698
虹桥事件——“八·一三”事变爆发700
血梁上海滩702
南京保卫战707
南京大屠杀711
血战台儿庄:从徐州到武汉714
津浦路南北燃起战火714
临沂、滕县保卫战716
台儿庄保卫战718
徐州战及中国守军的撤退722
保卫大武汉730
战前形势与战略部署730
武汉保卫战732
武汉失陷734
第三次长沙会战737
空袭日本与浙赣战役743
鄂西会战750
常德会战756
经济状况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762
国家金融垄断网的建立769
开发重工业776
民族资本的艰难发展779
民族资本的集中趋势783
百年回顾西安事变亲历记&宴道刚787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时的情况&沈醉797
“九·一八”事变亲历记&姜明文802
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失败&王化一806
张学良三次派我去陕北红区&周相臣820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钮先铭823
目睹平型关战役的前前后后&杨成武828
台儿庄战役亲历记&王仲廉836
我所经历的百团大战&李德生844
战斗在敌后的最前线&肖克852
第五篇 命运的决战政治风云重庆谈判:蒋介石的鸿门宴855
蒋介石在重庆摆下鸿门宴,斯大林来电报说,毛泽东的安全由美苏两家负责855
毛泽东和蒋介石各自亮出谈判的底牌859
谈判快结束了,蒋介石有一句“肺腑之言”要对毛泽东说862
毛泽东在重庆的穿梭访问864
刘少奇勇担重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东北866
国内烽火四起,美国扮演了一个十分奇怪的角色872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场之外的对比882
国民党“志大才疏”的进攻计划,连美国人也没信心892
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900
大决战——三大战役909
旧王朝的覆灭与新政权的建立920
从延安到西柏坡,毛泽东每次都能逢凶化吉920
小河会议:一个小山村改变了战场上的军事部署923
城南庄:毛泽东已经开始考虑建立一个新国家了931
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北上,周恩来为此倾注了心血938
百年回顾淮海战役始末&杜聿明945
邓小平在大决战中&毛毛964
回首渡江战役&邓小平978
第六篇 百废待兴政治风云开国盛典991
毛泽东:北平最好不打991
天安门换来崭新的容姿1004
天安门迎来共和国大典1010
五星红旗徐徐升起1016
《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广场上空1021
庆典礼炮为何定为28响1024
城楼上,宋庆龄望见了孙中山画像1025
李济深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28
张澜着土布长衫出席大典1031
黄炎培写下《天安门歌》1036
八大灯笼与共和国同时诞生1041
东半球最大的手工肖像1044
两条横标的博大内涵1048
大部分开国大典胶片化为灰烬1048
“实况转播”首创于开国大典1050
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建设105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05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05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通过1059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热潮1061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064
党和军队建设以及外交、文化工作1066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069
以苏为鉴,探寻新路1069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072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076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1078
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080
从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1082
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085
揭开共和国对外关系新的一页1089
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制订对外方针政策,新的对外基本方针的制订1089
《共同纲领》关于新中国对外方针政策的规定1094
全国解放时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在华尚存的特权和势力情况1105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的概况1106
亚非会议及“万隆精神”1112
亚非会议的召开1112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外交1113
亚非会议的重大意义1115
附:亚非各国万隆会议最后公告111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1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简要经过11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丰富而严密的内容和特点1127
曲折中发展的政治形势1132
历史性的盛会——举世瞩目的中共八大1132
八大前后毛泽东眼里的邓小平1137
新中国的梦想——实现四个现代化1139
《正处》是一篇熠熠生辉的重要论著,它修改了十几遍1145
百花齐放春满园1151
从和风细雨到急风暴雨1155
毛泽东智斗赫鲁晓夫1161
宜将剩勇追穷寇1175
解放广州,林彪与陈赓各有主张1175
徐向前和阎锡山临阵磨枪,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1180
毛泽东盛赞邓小平: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小平却说:“蒋介石到哪里,哪里就打败仗”1182
蒋介石台北匆匆“复职”,电逼“代总统”下台;杜鲁门并不买帐,宴请李宗仁到白宫赴宴1184
毛泽东一生中第一次出国访问1187
西藏和平解放,邓小平和18军军长张国华是有功的1192
解放战争以来最惨烈的一幕:九千壮士喋血台湾海峡1194
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对中国和台湾态度的转折点,蒋介石无疑是战争的唯一受益者1196
出兵前夜,中国代表曾向安理会指控美军驻台1198
朝鲜问题的来龙去脉1199
决定抗美援朝1202
百年回顾“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日报》1218
亩产13万斤“大卫星”的幕后&王定1222
处理高饶事件始末&薄一波1232
第七篇 曲折道路山雨欲来风满楼1251
一波三折的“四清”运动1251
“合二而一”批判的真相1258
翦伯赞被错误批判1265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270
江青炮制《纪要》,文苑百卉凋零1278
林彪、江青一伙的文字狱1287
“乒乓外交”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2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295
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1302
与西方发达国家建交的热潮1305
中美联合公报打开中美关系之门1309
尼克松同周总理历史性握手1310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1310
周总理同尼克松会谈1313
姬鹏飞同罗杰斯谈双边关系1314
中美两国联合公报商谈经过1316
附:中美上海公报1319
中日联合公报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323
毛泽东晚年划分“三个世界”1331
中苏大论战和中共“九评”裂痕1341
与苏联决裂1363
多事之秋的19561363
第二次出访莫斯科1366
西藏平叛纪实1374
和平解放前夜,达赖和班禅尽释前嫌1363
阿沛·阿旺晋美成为西藏解放的和平使者,但他隐隐地有些不安1378
班禅大师还未进藏,他就愤怒地说:“这个脓疱总有一天要破的。”1381
班禅不幸而言中:七年之后,死灰复燃的叛军挑起札羹事件,骚乱一步步升级1383
百年回顾1383
1959年庐山会议纪事&李锐1389
庐山风云&黄克诚1415
鲜为人知的“文革”发动内情&李雪峰1448
毛泽东巡视南方&李德生1460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李德生1464
“九·一三”事件的处理经过&符浩1504
第八篇 重振雄风政治风云力挽狂澜:“四人帮”的覆灭与邓小平的复出1513
第二次复出,邓小平得益于他是中央苏区的“毛派的头子”,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1513
复出后的两年中,邓小平多次挫败“四人帮”,主要是他“从不搞阴谋诡计”1516
身为“桃花源中人”,宁可再次被打倒,也不愿为文化大革命树碑立传1520
民心不可欺:“总理遗言”竟成“头号反革命事件”,却为天安门群众运动做了舆论准备1524
“四人帮”的覆灭——世纪末的最后一搏1527
过渡时期的政治人物华国锋15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1536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1536
大审判——以人民的名义1541
大平反——重新评价历史1544
第三代集体领导的核心是江泽民总书记1548
幕前幕后:中英联合声明的发展1552
邱吉尔说:只要我还活着,就享有香港的主权!1552
毛泽东深思熟虑:收复香港要等待时机1554
1967年《人民日报》号召解放香港1556
智斗“铁娘子”,邓小平不怒而威:香港主权不容讨论!1559
邓小平拍案大怒:不能在香港驻军,那还叫什么中国领土?1562
“光荣撤退”的“离港总督”彭定康1565
拨乱反正后外交的修复1569
70年代中美关系的简要回顾1569
80年代初期中美联合抗苏局面的形成1571
里根政府第一任期8·17公报与中美两国相互政策的调整1574
8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基础的动摇最终危及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1578
布什政府后期的中美关系1584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1585
经济展望战略大调整: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1590
从小岗开始的农村巨变1590
政社分开:“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1594
企业的扩权试点——渐进式改革的最初切入点1597
流通体制的初步改革和“流而不通”局面的初步改观1600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扬起所有制改革的大旗1604
引入市场因素的最初探索1607
1979~1984年的改革收获:经济的全面活跃和农村经济的超常规发展1611
农村的崛起与城市的变革1613
第二个“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1613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1616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双管齐下1620
百万大裁军——军队体制改革迈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162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改革再上新台阶1626
经济对外开放的决策与格局1635
改革的历史坐标:中国处于初级阶段1635
改革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639
1984~1988年:全面改革带来经济的加速发展1645
改革与开放的双子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647
“杀出一条血路”:试办经济特区1650
沿海大开放1653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与“洋浦风波”1656
百年回顾《人民日报》与天安门事件&余焕春1664
粉碎江青“四人帮”的斗争&张耀祠167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沈宝祥1700
第九篇 宏伟蓝图政治风云天安门迎来新领导人1711
含笑走下天安门1711
皇家圣地与人民乐园1713
古城楼笑迎游人1717
邓小平说:这场风波迟早要来1725
天安门迎来第三代领导人1729
两代领导集体顺利交接1733
改革攻坚的新阶段1738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1738
“市场”的困扰1741
平地春雷: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发表1744
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1749
新的改革大潮的涌起1752
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创共和国外交春天1756
欧洲的对外政策在经历重大变化1756
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德友好合作关系1758
中英关系回顾与展望1763
法国以最长的红地毯迎接江泽民1768
编织中国与东西欧友谊的长虹1779
法国十分期待李鹏1784
委员长首访西欧三国1788
李瑞环在瑞典饮250年前的中国热茶1790
江泽民非洲六国之行和胡锦涛出访拉美1792
对中亚决不“输出经济改革模式”1809
钓鱼岛问题使中日关系蒙上阴影1820
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美1827
百年回顾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陈锡添1832
“要吃米找万里”民谣的来龙去脉&吴象1847
结篇 继往开来政治风云世纪大阅兵1865
天安门再次大整容1865
50万军民翘首期盼1869
世纪大阅兵1871
祝福祖国明天1873
百年盛典迎香港1876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1876
“基本法”——香港特区的“小宪法”1879
彭定康,“定康”吗?1886
辉煌时刻1894
万众欢腾迎澳门1912
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1912
澳门基本法问世1916
“澳人治澳”澳门历史的新起点1920
两大辉煌交映1923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深刻背景1925
世界历史发展处于大转折时期1925
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新起点1935
“三个代表”思想的酝酿和提出1955
第三代领导集团的生产力发展思想1955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先进文化发展思想1962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为人民谋利益思想1971
“三个代表”思想的系统提出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