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试指导 2010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试指导 2010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1991267.jpg)
- 刘松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6307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112页
- 文件大小:219MB
- 文件页数:1128页
- 主题词: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试指导 2010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医基础理论1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第二章 精气学说3
第三章 阴阳学说4
第四章 五行学说8
第五章 五脏12
第六章 六腑18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18
第二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0
第七章 奇恒之腑21
第八章 精、气、血、津液、神22
第九章 经络29
第十章 病因33
第十一章 发病39
第十二章 病机40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52
二、中医诊断学57
第一章 绪论57
第二章 问诊59
第三章 望诊69
第一节 全身望诊69
第二节 局部望诊74
第三节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79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80
第四章 望舌81
第五章 闻诊85
第六章 脉诊88
第七章 按诊92
第八章 八纲94
第九章 病性辨证97
第十章 脏腑辨证102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112
第十二章 卫气营血辨证115
第十三章 三焦辨证115
三、中药学117
第一章 药性理论117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119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120
第四章 中药的计量与用法121
第五章 解表药123
第六章 清热药129
第七章 泻下药138
第八章 祛风湿药140
第九章 化湿药143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145
第十一章 温里药149
第十二章 理气药151
第十三章 消食药154
第十四章 驱虫药155
第十五章 止血药157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药160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165
第十八章 安神药171
第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174
第二十章 开窍药178
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180
第二十二章 收涩药191
第二十三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194
第二十四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195
四、方剂学197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197
第二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98
第三章 剂型199
第四章 解表剂199
第五章 泻下剂204
第六章 和解剂207
第七章 清热剂210
第八章 祛暑剂218
第九章 温里剂219
第十章 补益剂222
第十一章 固涩剂230
第十二章 安神剂232
第十三章 开窍剂234
第十四章 理气剂235
第十五章 理血剂238
第十六章 治风剂243
第十七章 治燥剂247
第十八章 祛湿剂249
第十九章 祛痰剂254
第二十章 消食剂256
第二十一章 驱虫剂258
第二十二章 涌吐剂258
五、针灸学259
第一章 经络总论259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259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60
第二章 腧穴总论261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261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262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263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265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265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266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267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268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穴269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269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270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穴272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273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273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274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穴276
第十三节 督脉、穴276
第十四节 任脉、穴277
第十五节 常用奇穴278
第四章 刺灸法各论279
第一节 毫针刺法279
第二节 常用灸法282
第三节 其他针法283
第五章 治疗总论285
第一节 针灸处方285
第二节 特定穴286
第六章 治疗各论290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290
第二节 内科病证293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297
第四节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299
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302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302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302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304
第三节 肺炎307
第四节 肺结核313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癌317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19
第七节 慢性呼吸衰竭323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326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326
第二节 心律失常331
第三节 心脏骤停337
第四节 原发性高血压339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44
第六节 心绞痛345
第七节 心肌梗死350
第八节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55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359
第一节 慢性胃炎359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362
第三节 胃癌367
第四节 肝硬化370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374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377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380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383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383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387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390
第四节 尿路感染395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398
第五章 血液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403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403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406
第三节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409
第四节 白血病411
第五节 急性白血病412
第六节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15
第七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17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20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0
第二节 糖尿病424
第三节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428
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434
第一节 风湿热434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438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441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444
第一节 癫痫444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448
第九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459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459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463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465
第十章 内科常见危重症468
第一节 休克468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473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476
第四节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480
七、中西医结合外科学485
第一章 绪论485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486
第三章 无菌术494
第四章 麻醉497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502
第六章 输血510
第七章 休克512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515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519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525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529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530
第十三章 损伤540
第十四章 肿瘤555
第十五章 急腹症565
第十六章 甲状腺疾病572
第十七章 乳腺疾病576
第十八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580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583
第二十章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584
第二十一章 腹外疝586
第二十二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589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590
第二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599
第二十五章 周围血管疾病603
八、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608
第一章 妇产科学发展概要608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609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611
第四章 妊娠生理614
第一节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614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615
第三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616
第四节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618
第五章 妊娠期监护及保健618
第六章 正常分娩620
第七章 正常产褥622
第八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623
第九章 诊断概要625
第十章 治法概要630
第十一章 妊娠病633
第一节 妊娠剧吐633
第二节 流产634
第三节 异位妊娠637
第四节 早产639
第五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41
第六节 胎儿生长受限642
第七节 羊水量异常644
第八节 前置胎盘644
第九节 胎盘早剥645
第十节 母儿血型不合646
第十二章 高危妊娠647
第十三章 妊娠合并疾病648
第一节 心脏病648
第二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649
第三节 糖尿病650
第四节 慢性肾炎651
第五节 急性肾盂肾炎652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652
第七节 肝内胆汁淤积症653
第十四章 产时病654
第十五章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658
第十六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659
第十七章 产后病662
第一节 晚期产后出血662
第二节 产褥感染663
第三节 产褥中暑664
第四节 产褥期抑郁症665
第五节 产后缺乳666
第十八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667
第一节 产后关节痛667
第二节 产后排尿异常668
第十九章 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669
第二十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671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671
第二节 阴道炎672
第三节 宫颈炎674
第四节 盆腔炎675
第五节 生殖器官结核677
第二十一章 月经病678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78
第二节 闭经683
第三节 痛经685
第四节 代偿性月经686
第五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687
第六节 经前期综合征688
第七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690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691
第一节 宫颈癌691
第二节 子宫肌瘤693
第三节 卵巢肿瘤694
第二十三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695
第一节 葡萄胎695
第二节 侵袭性葡萄胎696
第三节 绒毛膜癌697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699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699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701
第二十五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702
第一节 阴道脱垂702
第二节 子宫脱垂703
第二十六章 不孕症704
第二十七章 盆腔瘀血综合征707
第二十八章 计划生育708
第一节 避孕708
第二节 人工流产709
第三节 中期引产711
第二十九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712
第一节 宫颈黏液检查712
第二节 生殖道细胞学检查712
第三节 基础体温测定713
第四节 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713
第五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713
第六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715
第七节 常用穿刺检查715
第八节 妇科内镜检查716
第三十章 妇产科常用手术717
九、中西医结合儿科学718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718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718
第二节 小儿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721
第三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722
第四节 小儿诊法概要724
第五节 儿科辨证的意义727
第六节 儿科治疗概要728
第七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729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731
第一节 新生儿黄疸731
第二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732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733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33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734
第三节 肺炎735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738
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738
第二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740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742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743
第一节 鹅口疮743
第二节 疱疹性口炎744
第三节 小儿腹泻744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748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748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750
第七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752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752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753
第三节 癫痫755
第八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757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758
第一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758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60
第十章 变态反应与结缔组织病761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761
第二节 风湿热764
第三节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767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769
第五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771
第十一章 营养性疾病773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773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775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777
第一节 麻疹777
第二节 风疹779
第三节 幼儿急疹780
第四节 水痘780
第五节 猩红热781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782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784
第八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85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787
第一节 蛔虫病787
第二节 蛲虫病788
第十四章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788
第一节 心脏呼吸骤停788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789
第十五章 中医相关病证792
第一节 咳嗽792
第二节 腹痛794
第三节 积滞794
第四节 厌食795
第五节 急惊风796
十、药理学799
第一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799
第二章 拟胆碱药802
第三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802
第四章 抗胆碱药803
第五章 拟肾上腺素药805
第六章 抗肾上腺素药808
第七章 镇静催眠药809
第八章 抗癫痫药811
第九章 抗精神失常药813
第十章 抗帕金森病药814
第十一章 镇痛药815
第十二章 解热镇痛药817
第十三章 抗组胺药818
第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819
第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820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822
第十七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824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826
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药828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830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831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833
第二十三章 抗甲状腺药835
第二十四章 降血糖药836
第二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837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839
第二十七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843
第二十八章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843
第二十九章 抗结核病药844
十一、诊断学基础845
第一章 症状学845
第一节 发热845
第二节 胸痛847
第三节 腹痛848
第四节 咳嗽、咳痰850
第五节 咯血851
第六节 呼吸困难853
第七节 恶心与呕吐854
第八节 呕血与黑便856
第九节 黄疸857
第十节 抽搐859
第十一节 意识障碍860
第二章 问诊861
第三章 检体诊断864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864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866
第三节 皮肤检查870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872
第五节 头部检查874
第六节 颈部检查878
第七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879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882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887
第十节 腹部检查900
第十一节 肛门和直肠检查910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911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913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917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917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919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919
第四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920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923
第六节 常用生化检查924
第七节 酶学检查928
第八节 免疫学检查928
第九节 尿液检查932
第十节 粪便检查936
第十一节 痰液检查938
第十二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939
第十三节 脑脊液检查940
第五章 心电图诊断942
第六章 影像诊断950
第一节 超声诊断950
第二节 放射诊断950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诊断963
第七章 病历与诊断内容964
十二、传染病学966
第一章 传染病学总论966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966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968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969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970
第五节 防治972
第二章 传染病学分论973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973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983
第三节 艾滋病989
第四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996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000
第六节 伤寒1006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1012
第八节 霍乱1018
第九节 消毒与隔离1021
十三、医学伦理学1026
第一章 绪论1026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027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1030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1033
第五章 医患关系道德1038
第六章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1041
第七章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1046
第八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1048
第九章 生命伦理学1049
十四、卫生法规1053
第一章 卫生法1053
第一节 卫生法概述1053
第二节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1056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1056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1057
第二节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1058
第三节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1059
第三章 执业医师法1060
第一节 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1061
第二节 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1061
第三节 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1063
第四节 医师的考核与培训1064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065
第四章 药品管理法1066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的概念1067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1067
第三节 特殊管理的药品1069
第四节 《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1076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080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1084
第一节 传染病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1085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1087
第三节 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1090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091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093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1094
第二节 预防与应急准备1094
第三节 报告与信息发布1095
第四节 应急处理1096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1098
第七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099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1100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1100
第三节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1101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1102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1104
第八章 中医药条例1106
第一节 《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1106
第二节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1108
第三节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1109
第四节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1109
第九章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1110
第一节 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1110
第二节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