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特应性皮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郝飞,宋志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170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特应性皮炎-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特应性皮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第一节 特应性皮炎概念的认识1
一、命名1
二、基本概念及认识过程2
三、变应性与特应性的关系3
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哮喘、变应性鼻炎的比较5
一、临床和实验证据比较5
二、共性与个性比较6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研究现状9
一、国外研究现状9
二、国内研究近况14
三、问题与展望18
第2章 特应性皮炎病因学21
第一节 特应性皮炎与遗传21
一、遗传因素对发病的作用21
二、发病基因研究22
三、动物模型研究27
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与变应原28
一、吸入性变应原28
二、食入性变应原41
三、化学变应原45
四、虫媒变应原45
五、生物变应原46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与微生物46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47
二、疱疹病毒50
三、马拉色菌51
四、白念珠菌55
五、皮肤癣菌56
六、霉菌56
第四节 其他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的因素57
一、环境因素57
二、职业因素58
三、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58
四、家庭关系58
五、压力58
六、精神应激58
第3章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66
第一节 概述66
一、基本概念66
二、发展历程66
三、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研究67
第二节 流行特征68
一、时间分布69
二、地理分布69
三、年龄分布72
四、性别分布73
五、种族分布73
第三节 危险因素74
一、遗传因素74
二、环境因素75
三、社会、经济因素77
四、精神因素77
五、生活习惯78
六、感染因素80
第四节 发病趋势83
一、病期变化83
二、人群结构改变84
三、过敏原变化84
第五节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84
第4章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89
第一节 皮肤屏障功能89
一、正常皮肤屏障功能89
二、皮肤屏障功能评价90
三、皮肤屏障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91
四、皮肤屏障异常与发病机制92
第二节 细胞免疫异常及其机制94
一、免疫效应细胞功能缺陷及异常95
二、细胞免疫异常及紊乱机制96
第三节 体液免疫异常及其机制101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紊乱与B细胞活化异常101
二、IgE在皮肤炎症中的作用103
三、IgE与特应性皮炎的自身免疫紊乱104
四、超抗原在体液免疫紊乱中的作用105
第四节 角质形成细胞的致病作用106
一、炎症放大效应106
二、激活KC的细胞因子107
三、活化KC分泌过量的炎症因子及其分子机制108
四、KC参与致病的其他机制109
第五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致病作用110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分布110
二、IgE结合受体的表达与功能调控114
三、治疗靶位116
第六节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致病作用116
一、致病特点116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化117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介质118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激活119
五、两类细胞参与致病的证据120
六、治疗靶位121
第七节 嗜酸性粒细胞的致病作用121
一、嗜酸性粒细胞与特应性皮炎121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作用122
三、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机制123
四、颗粒蛋白的释放123
五、嗜酸性粒细胞与IgE介导的迟发相反应124
六、治疗靶位124
第八节 特应性皮炎与Th1/Th2失衡125
一、辅助性T细胞分型125
二、特应性皮炎的Th 1 /Th2模式125
三、调控特应性皮炎Th 1 /Th2分化的机制127
四、皮损中Th细胞的趋化机制128
五、平衡治疗128
第九节 炎症因子和介质的致病作用129
一、细胞因子异常129
二、趋化因子与特应性皮炎132
三、其他炎症介质与特应性皮炎133
第十节 非免疫因素的致病作用134
一、精神因素134
二、内分泌因素136
三、代谢因素136
第5章 特应性皮炎的动物模型142
第一节 概述142
一、特应性皮炎的特征142
二、疾病进展的标志142
三、研究现状143
四、动物模型研究的意义143
第二节 天然动物144
一、鼠模型系统145
二、狗模型系统147
第三节 变应原或化学诱发动物模型149
一、尘螨及其提取物149
二、三硝基氟苯或二硝基氟苯149
三、食物抗原诱导模型150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模型150
一、IgE转基因小鼠151
二、IL-4转基因小鼠151
三、趋化因子配体转基因鼠模型151
四、IL-18转基因小鼠152
五、半胱天冬酶转基因小鼠152
六、人源化SCID模型152
七、APOCl(+/+)鼠模型153
第五节 基因敲除动物模型153
一、基因缺陷鼠模型153
二、基因敲除鼠模型155
第6章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159
第一节 瘙痒159
一、瘙痒的分类159
二、特应性皮炎瘙痒160
三、诱发因素160
四、表现形式161
第二节 皮肤炎性损害162
一、分期162
二、临床分型163
三、炎性皮肤损害继发播散及其机制163
四、不同部位的皮肤表现164
五、皮损演变年龄特征166
第三节 次要皮肤表现168
一、干皮病168
二、鱼鳞病169
三、毛周角化病169
四、单纯糠疹170
五、唇炎171
六、游走性舌炎171
七、皮肤重要体征171
八、其他皮损表现173
第四节 非皮肤变应性表现173
一、变应性鼻炎174
二、支气管哮喘175
三、眼变态反应176
四、白内障176
五、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177
第五节 临床分类与分型179
一、总体分型模式179
二、内源性和外源性特应性皮炎的比较180
三、分型的临床意义181
第7章 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评估183
第一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体系183
一、严重程度积分分级法183
二、Costa评分184
三、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积分185
四、皮肤症状略图法185
五、皮损严重程度计分法186
六、成人双重评价法186
七、欧洲特应性皮炎评分标准186
八、三项严重程度评分188
九、Nottinghan湿疹严重程度评分法188
十、“六六”评分法188
十一、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189
十二、特应性皮炎严重指数190
十三、研究者整体评价法190
十四、瘙痒程度直观模拟尺法191
第二节 皮炎严重程度仪器评估法191
一、严重程度客观评分法191
二、皮损疗效分光光度计法192
三、面部红斑温度描绘仪评价法193
第三节 常用生物学评价指标与生活质量评估193
一、常用生物学评价指标193
二、生活质量评估194
第8章 特应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197
第一节 皮内试验和皮肤点刺试验197
附:变应原激发试验204
第二节 血清特应性变应原检查205
一、概述205
二、变应原特异性 IgE测定206
三、组合检测应用207
四、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比较207
五、推荐的检测程序208
第三节 特异性斑贴试验209
一、试验原理和方法210
二、APT与经典的特异性IgE检测方法的相关性212
三、APT敏感性与特异性212
四、APT的诊治价值214
五、不良反应215
六、其他变应原检测试验215
第四节 微生物检查215
一、细菌215
二、真菌216
三、病毒217
第五节 病理学检查217
第9章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220
第一节 临床诊断思路220
一、抓住基本特征——瘙痒220
二、抓住重要体征——全身皮肤干燥221
三、重视皮损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221
四、准确判定体质、病史或家庭史221
五、捕捉线索——非特应性皮炎湿疹样皮损或体征222
六、实验室证据222
第二节 诊断标准224
一、Hanifin和Rajka标准224
二、Williams诊断标准226
三、康-田标准226
四、日本皮肤病学会标准226
五、美国皮肤病学会标准227
六、Bos等的标准228
七、丹麦变态反应研究中心标准228
八、Lillehammer诊断标准228
第三节 诊断标准评价229
一、诊断标准确立及其改良229
二、内源性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问题229
三、非典型或变异型特应性皮炎诊断问题230
第四节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临床特点及诊断问题230
一、临床特点231
二、与儿童期的病因差别231
三、预后232
第10章 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234
第一节 婴儿期特应性皮炎234
一、皮损分型及其表现234
二、主要鉴别疾病235
三、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的综合征238
第二节 儿童特应性皮炎239
一、主要特征239
二、主要鉴别疾病239
第三节 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244
一、主要特点244
二、主要鉴别疾病244
第11章 特应性皮炎的合并症、并发症和相关综合征252
第一节 合并症252
一、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252
二、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252
三、寻常型鱼鳞病252
四、眼部合并症253
五、游走性舌炎254
六、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254
七、拔毛狂255
八、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255
九、斑秃255
十、疱疹样皮炎256
十一、嗜酸细胞性胃肠炎256
十二、溃疡性结肠炎257
十三、选择性IgA缺乏症258
十四、慢性肉芽肿病258
十五、苯丙酮尿症259
十六、苔藓样淀粉样变259
十七、白癜风260
十八、毛发角化病261
十九、汗疱疹261
二十、白色糠疹261
二十一、X连锁高IgM免疫缺陷症261
二十二、X连锁低丙球蛋白血症261
第二节 皮肤并发症262
一、感染262
二、剥脱性红皮病266
第三节 相关综合征267
一、Wiskott-Aldrich综合征267
二、Schwartz综合征268
三、Netherton综合征268
四、高IgE综合征269
五、Hurler综合征270
第12章 特应性皮炎中医认识和辨证274
第一节 历史沿革274
第二节 病因病机276
一、基本认识276
二、现代各家观点278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280
一、临床表现280
二、诊断要点280
第四节 辨证施治281
一、古代认识281
二、现代认识282
三、辨证分型284
第五节 名医经验286
一、赵炳南经验286
二、朱仁康经验287
三、徐宜厚经验288
四、陈达灿经验289
第13章 特应性皮炎治疗概论291
第一节 一般治疗原则291
一、祛除病因291
二、恢复并保护皮肤屏障291
三、控制皮肤变应性炎症反应291
四、减轻瘙痒292
五、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292
六、注意个体化治疗292
七、分级治疗293
第二节 治疗学基础293
一、遗传因素293
二、外源性因素294
三、皮肤屏障功能缺陷294
四、免疫调控异常294
第三节 循证医学与特应性皮炎治疗295
一、循证医学295
二、循证治疗297
第14章 特应性皮炎一般治疗302
第一节 病因治疗302
一、避免变应原302
二、抗细菌和抗真菌治疗303
三、恢复并保护皮肤屏障305
四、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305
第二节 饮食控制305
一、食物变应原与发病306
二、食物变应原种类306
三、食物变应原检测306
四、其他饮食控制307
第三节 维护皮肤的屏障功能307
一、皮肤屏障及其功能307
二、研究皮肤屏障功能的方法308
三、皮肤屏障功能的自我修复309
四、保湿剂组成及其功能309
五、皮肤屏障功能缺陷312
六、保湿剂治疗313
七、其他外用疗法316
第四节 治疗依从性评估316
一、影响依从性的因素317
二、不依从导致的后果317
三、测量依从性的方法317
第15章 特应性皮炎瘙痒及止痒疗法320
第一节 概述320
一、对瘙痒的认识过程320
二、临床类型320
第二节 瘙痒的皮肤神经传导321
一、神经传导机制321
二、瘙痒传导的解剖学基础322
第三节 瘙痒传导的重要介质325
一、组胺325
二、神经肽325
三、乙酰胆碱326
四、白介素327
五、纤溶酶327
六、瞬时型感受电位通道328
七、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29
八、血小板活化因子329
九、其他瘙痒介质330
第四节 瘙痒形成机制331
一、外周敏感化331
二、中枢致敏化332
第五节 瘙痒对人体的危害333
第六节 控制瘙痒的措施335
一、抗瘙痒非特异性治疗335
二、抗瘙痒特殊治疗337
第16章 特应性皮炎糖皮质激素外用疗法342
第一节 概述342
一、糖皮质激素及其外用制剂开发342
二、药理作用343
三、糖皮质激素结构及构效关系344
四、分类346
五、适应证及禁忌证347
六、不良反应347
第二节 临床外用策略350
一、用药应考虑的因素350
二、儿童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356
第17章 特应性皮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评价361
第一节 概述361
一、钙调神经磷酸酶361
二、活化T细胞核因子362
三、对T细胞活化作用363
第二节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基础研究363
一、研发过程363
二、作用机制365
三、药动学369
第三节 临床应用评价371
一、疗效371
二、治疗耐受性379
三、常见不良反应380
四、与外用皮质类固醇安全性比较381
五、长期用药安全问题383
第18章 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药物治疗387
第一节 抗生素应用388
一、应用抗生素的必要性388
二、使用方法389
三、基本原则391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395
一、干扰素395
二、卡提素396
三、左旋咪唑397
四、白介素-2397
五、胸腺激素397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398
一、环孢素A398
二、其他免疫抑制药402
第四节 糖皮质激素治疗404
一、分泌特性405
二、生理作用405
三、药理作用405
四、分类406
五、应用方法407
六、不良反应407
七、应用原则408
第五节 抗组胺药物治疗409
一、药理作用409
二、分类410
三、应用意义412
四、应用争议412
五、不良反应413
第六节 抗白三烯治疗414
一、治疗依据414
二、抗白三烯药物416
三、应用评价416
四、应用前景417
第七节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417
一、作用机制418
二、治疗应用419
三、不良反应420
第八节 其他药物421
第19章 特应性皮炎光化学疗法427
一、光疗种类及其特征427
二、光疗的理论基础430
三、光疗策略433
四、光疗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437
第20章 特应性皮炎的特异性免疫疗法445
第一节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原理445
一、基本概念445
二、治疗原理446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449
一、应用历史449
二、变应原的标准化450
三、给药途径451
四、病例选择452
五、变应原选择453
六、治疗方案455
七、疗效判定457
八、不良反应458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460
一、变应原的作用460
二、存在的争议461
三、临床应用进展461
四、展望463
第四节 特异免疫治疗的规范化开展465
一、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465
二、工作地点和操作规范465
三、治疗理念规范化466
第21章 特应性皮炎某些新的生物疗法471
一、基因治疗471
二、生物制剂治疗研究进展473
三、特异性炎症介质抑制剂476
第22章 特应性皮炎的病程和转归479
一、发展阶段及其表现479
二、自然病程480
三、特应性皮炎与哮喘481
四、特应性皮炎与感染485
五、对患者影响及其生活质量评估488
六、特应性皮炎与恶性肿瘤490
七、特应性皮炎与预防接种492
附录A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497
附录B 特应性皮炎相关资讯网站502
附录C 儿童和成人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503
附录D “第6章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彩色插图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