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传播学论丛 第3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传播学论丛 第3辑
  • 林克勤,严功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9018776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59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传播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传播学论丛 第3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推进国家认知 拓宽文明空间&陈汝东1

创新话语体系:当前认知传播的首要课题&张君昌4

一、全球化语境中认知传播的基本价值坐标5

二、全球化语境中认知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6

三、结语10

大数据治理对舆情认知的影响及其反思&邵培仁 王昀12

一、舆情认知的方法流变与大数据转向13

二、大数据环境下舆情认知的基本面向14

三、大数据治理:舆情认知的经验反思17

跨文化交流的樱花修辞&张伟雄24

一、文人的樱花情结25

二、赤子虽饥莫弄兵27

三、西学之流弊29

四、对传统文化的尊重31

拉伸与重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当代中国话语&林克勤34

一、审视与厘清:场域理论观照下的国际话语体系35

二、梵·迪克和法尔克劳的话语权力五分法及其中国策略想象36

三、割裂与整合:CDA与“新儒学”框架互补的话语重构39

四、结语42

融合传播的认知影响与平衡策略&严功军 吴双45

一、融合传播对认知客体的内爆46

二、融合传播对认知实践的改变48

三、融合传播对主体认知的影响49

四、融合传播认知影响的平衡策略50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惠东坡53

一、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认知偏差及其主要原因54

二、重大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公众认知特点55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的接受心理特点56

符号学视域下的认知传播学&战迪 于晓峰60

一、符号学视野中的认知传播61

二、认知传播对符号学的理念借鉴64

三、认知传播与符号学的融合价值67

论认知传播接受主体的构成&李茂华72

一、认知传播接受主体的内涵73

二、认知传播接受主体的构成要素及模式73

三、微宏观系统中的认知传播接受主体77

论多重视域下认知传播学本质特性&姜海80

一、以正之名:认清认知传播学本质特性之必要性81

二、溯本之源:认知传播学本质特性之六面性82

三、呈现之维:本质特性对于认知传播学的意义88

四、结语91

意识表征、认知语境与隐喻、转喻思维——认知传播学的哲学路径&梁湘梓94

一、传播学之反思:“人思故其在”95

二、认知传播学之建构:哲学之知97

三、认知传播之过程:四段式路径102

跨界之然:试论认知与传播融合研究的理据性&朱婧雯106

一、跨界之应然——认知传播融合之因107

二、跨界之实然——认知传播融合之源109

三、跨界之必然——认知传播融合之义112

中国国家话语框架中的“新常态”重构与再造&吕承昭115

一、前言115

二、从概念到话语:“新常态”传播的三个阶段116

三、信息凸显——“新常态”建构的途径120

四、结语122

中国玉礼文化的认知传播与认同建构——以电视纪录片《玉石传奇》为例&张兵娟 刘佳静125

一、《玉石传奇》呈现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程126

二、《玉石传奇》的影像叙事与认知传播130

三、认知传播的价值与身份认同的建构133

四、结语135

超越图式:论少数民族新闻认知机制与叙事意义的交界&李欣137

一、映射:文化间性的历史性与时代感138

二、语境:从分离建构到共享意义139

三、文本:解构群体之间语言异化142

四、建构:少数民族新闻伦理共识143

认知传播学视野下的时尚传播&孔令顺 翁玲青146

一、个人时尚:自我的认知与形象的塑造146

二、大众时尚:社会的共谋与传播的结果149

三、时尚传播:理论的创新与学科的拓展152

亚洲电影在中国:华莱坞的跨地方生产与本土现代性实践&邵培仁 王昀155

一、亚洲的“亚洲电影”与中国的“亚洲电影”155

二、华莱坞电影的“亚洲化”脉络157

三、华莱坞电影的亚洲想象161

四、亚洲电影在中国的应用框架163

小样本与大数据:眼动认知实验在电视剧收视率评价中的探索研究&诸葛达维169

一、研究缘起169

二、电视剧播前评价方法现状与讨论170

三、符号认知机制与眼动认知原理171

四、实验目的与测量指标173

五、实验设计与方法175

六、实验结果分析177

七、结果讨论与问题183

微博环境中食品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之实验研究&赖泽栋 肖红新 曹佛宝187

一、前言187

二、实验设计189

三、数据分析192

四、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201

五、结语203

范式转向与传播组织系统——对武装冲突中认知传播的思考&丁锦箫 段弘205

一、武装冲突中认知传播的理论维度206

二、武装冲突个案分析209

三、武装冲突中认知传播技术路线图213

“90后”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与传播——以“帝吧出征”为例&陆佳卉 张馨元220

一、国家形象认知与传播的理论脉流221

二、“90后”认知调查224

三、“帝吧出征”的国家形象建构模式229

四、结语233

吴汝纶与日本人诗学交流考论&高平235

一、引言235

二、吴汝纶与日本汉诗人唱和考述236

三、中日诗学交流视野中的性灵诗风240

四、诗学互动对双方创作的影响244

五、结语249

白居易诗文在华文化圈广泛传播的语用修辞研究&张厚远255

一、白诗在唐朝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255

二、白居易的佳作在海外华文圈的传播历久不衰256

三、白居易诗文“通民情,达君恩”的主旨形成了一个共通的语义空间257

四、白诗的丰富文采和简约叙事风格充满着审美张力258

五、“美刺”风格客观上承担了“监测环境”的功能258

六、以情动人和以诚感人259

新闻作为诉说过去、反映当下并昭示未来的媒介记忆&邵鹏261

一、新闻是碎片化的社会记录262

二、新闻是选择性的记忆传承265

三、新闻作为记忆文本的反思269

如何“走出去”:关于华莱坞电影海外传播现象的思考&孔祥雯273

一、个人品位与文化共享275

二、“走红毯”与偶像消费277

三、结语278

转型与重构:互联网+对华莱坞电影工业的影响&刘秀梅 邵慧281

一、理论转型:互联网思维进路282

二、跨界突围:合力重构电影版图283

三、打通产业链:改变单一盈利模式284

四、升维变革:产业组织方式新结构285

五、让数据说话:渠道价值最大化287

六、结语:几种警惕288

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路径研究&邵静293

一、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路径梳理294

二、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路径评析300

三、结语303

文化·审美·产业:华莱坞电影跨国竞争的三维生态适应&袁靖华306

一、研究视角:跨国电影工业与生态适应性307

二、边缘化:华莱坞电影在跨国竞争中的生态位309

三、讨论与结论:华莱坞电影跨国生态适应的三维分析模型315

从媒介尺度的视角看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建构&郭小春322

一、文化主体性与媒介尺度322

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消隐323

三、传播全球化与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建设327

重访灰色地带:策略实践与文化政治——从《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看华莱坞电影书写&洪长晖330

一、如何理解沦陷区电影?331

二、沦陷区电影对谁重要?332

三、个案重审:《木兰从军》“遭焚”事件334

四、华莱坞影史书写——另一种可能?336

东方的想象:论华莱坞电影中的女性之美&陈江柳338

一、自然之美:身体的解放339

二、阴柔之美:情感的释放342

三、理性之美:精神的绽放344

四、结语346

新媒介、档期与具有多重身份的导演——新世纪以来华莱坞都市爱情电影的营销策略分析&戴哲348

一、新媒介与电影营销349

二、档期安排与话题制造352

三、具有多重身份的“导演”和全产业链的核心355

四、结语358

华莱坞纪实电影中的“他者”表征——以《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小武》为例&丁旭361

一、引言362

二、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363

三、纪实电影中“他者”的诗学369

四、纪实电影中“他者”的政治学371

五、总结373

爱情白皮书:21世纪华莱坞爱情电影的类型拓展与景观化实践&王冰雪375

一、爱情片:情感都市的电影想象376

二、爱情景观:光影都市的景观化实践377

三、开启爱情影像的多元景观383

四、结语384

华莱坞电影中的人地关系&王军伟386

一、迁移386

二、地方之爱388

三、人与地方的疏离391

四、结语393

什么是好电影:真善美的“家族相似性”&姚锦云396

一、引言:什么是好电影397

二、原型之真:张艺谋电影《英雄》的得与失398

三、形式之美:猜谜电影的辉煌与遗憾401

四、隐喻之善:《肖申克的救赎》与黑暗中的希望404

五、结语:好电影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之真、意义之善、形式之美406

华莱坞电影的南京大屠杀叙事与历史建构&周根红408

一、华莱坞电影的南京大屠杀叙事409

二、南京大屠杀影像的困境与反思414

从跨文化角度透视华莱坞爱情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王蔚419

一、引言419

二、华莱坞爱情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流变420

三、好莱坞、华莱坞爱情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比较422

四、残疾人形象背后的跨文化意涵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