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 第3版
  • 刘冰,张波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52443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中医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4

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7

第一章 阴阳五行9

第一节 阴阳学说9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9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1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15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15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17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

第二章 脏象22

第一节 五脏23

一、心23

二、肺26

三、脾28

四、肝31

五、肾34

第二节 六腑38

一、胆38

二、胃38

三、小肠39

四、大肠39

五、膀胱40

六、三焦40

第三节 奇恒之腑41

一、脑41

二、女子胞42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43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43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46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47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48

第一节 精48

一、精的生成48

二、精的功能49

第二节 气49

一、气的概念50

二、气的生成50

三、气的功能50

四、气的运动51

五、气的分类52

第三节 血53

一、血的生成53

二、血的循行53

三、血的功能53

第四节 津液54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54

二、津液的功能55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5

一、精与气的关系56

二、精与血的关系56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56

四、气与血的关系56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57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57

第四章 经络5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59

一、经络的概念59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59

三、经络的功能61

第二节 十二经脉61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6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62

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63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63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64

第三节 奇经八脉64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64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65

第五章 病因病机67

第一节 病因67

一、外感病因67

二、内伤病因71

三、病理产物病因72

四、其他病因74

第二节 病机75

一、邪正盛衰75

二、阴阳失调76

三、气血失常78

四、津液代谢失常80

第六章 防治原则82

第一节 预防82

一、未病先防82

二、既病防变83

第二节 治则84

一、治病求本84

二、调整阴阳86

三、扶正祛邪86

四、调理气血87

五、调理脏腑87

六、调理津液88

七、三因制宜88

第七章 诊法90

第一节 望诊90

一、望神90

二、望色91

三、望形体姿态92

四、望分泌物、排出物93

五、望皮肤94

六、望小儿指纹94

七、望舌95

第二节 闻诊97

一、听声音98

二、嗅气味100

第三节 问诊100

一、问诊概述100

二、问现在症状101

第四节 切诊106

一、脉诊106

二、按诊110

第八章 辨证112

第一节 八纲辨证112

一、表里辨证112

二、寒热辨证114

三、虚实辨证116

四、阴阳辨证118

五、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119

第二节 脏腑辨证11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2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22

三、脾与胃病辨证125

四、肝与胆病辨证12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31

六、脏腑兼病辨证133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137

一、气病辨证137

二、血病辨证138

三、气血同病辨证139

四、津液病辨证139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140

一、卫气营血辨证140

二、三焦辨证142

第九章 中药144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145

一、中药的性能145

二、中药的炮制148

三、中药的应用148

第二节 常用中药151

一、解表药151

二、清热药154

三、泻下药159

四、祛风湿药160

五、芳香化湿药162

六、利水渗湿药163

七、温里药164

八、理气药166

九、止血药167

十、活血化瘀药168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170

十二、平肝息风药174

十三、消食药176

十四、安神药177

十五、开窍药178

第十章 方剂180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常识180

一、方剂的分类及剂型180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81

三、方剂与治法182

第二节 常用方剂182

一、解表剂182

二、泻下剂186

四、清热剂189

五、温里剂195

六、补益剂196

七、固涩剂201

八、安神剂203

九、开窍剂204

十、理气剂205

十一、理血剂207

十二、治风剂210

十三、治燥剂212

十四、祛湿剂213

十五、祛痰剂217

十六、消导剂219

第十一章 针灸220

第一节 腧穴概论220

一、腧穴的分类220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221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221

第二节 十四经循行及常用腧穴223

一、手太阴肺经223

二、手阳明大肠经223

三、足阳明胃经224

四、足太阴脾经226

五、手少阴心经227

六、手太阳小肠经227

七、足太阳膀胱经228

八、足少阴肾经230

九、手厥阴心包经231

十、手少阳三焦经232

十一、足少阳胆经233

十二、足厥阴肝经234

十三、督脉235

十四、任脉236

第三节 针灸方法237

一、针法237

二、灸法244

第四节 针灸治疗247

一、选穴原则247

二、选穴方法248

第十二章 中医实用技术249

第一节 拔罐疗法249

一、拔罐的方法249

二、拔罐的应用251

三、拔罐的作用及原理253

四、拔罐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255

第二节 推拿疗法256

一、推拿的基本治法256

二、推拿的作用及原理263

三、推拿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263

第三节 刮痧疗法264

一、刮拭方法265

二、刮痧的作用及原理266

三、刮痧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268

第四节 刺络疗法269

一、刺络的方法270

二、刺络的作用及原理273

三、刺络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274

第五节 水针疗法275

一、水针疗法的操作方法275

二、水针的作用及原理278

三、水针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279

第十三章 中医临床常见病281

第一节 内科常见病281

一、感冒281

二、咳嗽283

三、喘证286

四、肺痈289

五、内伤发热291

六、胃痛294

七、泄泻297

八、黄疸299

九、心悸302

十、胸痹305

十一、不寐307

十二、头痛310

十三、眩晕313

十四、中风315

十五、消渴318

十六、郁证320

十七、水肿322

十八、痹证325

第二节 外科常见病327

一、项痹327

二、腰腿痛329

三、臁疮331

四、乳痈332

五、肠痈334

六、湿疮335

第三节 妇儿科常见病337

一、痛经337

二、崩漏339

三、闭经341

四、妊娠恶阻343

五、产后发热344

六、小儿惊风345

七、小儿积滞3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