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2060598.jpg)
- 郑军编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349835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71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185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传播媒介-社会责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与网络传播的形态1
第一节 互联网的定义1
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应用1
(一)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2
(二)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2
(三)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3
(四)因特网(Internet)3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功能4
(一)数据通信4
(二)资源共享4
(三)远程传输4
(四)分布式处理4
三、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5
第一阶段:起步时期5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5
第三阶段:形成时期5
第四阶段:飞速发展时期5
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6
第一阶段:研究试验阶段(1986年6月—1993年3月)6
第二阶段: 起步阶段(1994年4月—1996年)7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7
五、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7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9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9
二、网络传播的起源与发展9
三、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11
(一)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1
(二)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1
(三)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2
四、网络传播的特性13
(一)虚拟性和真实性13
(二)即时性和互动性14
(三)全球性和开放性15
(四)信息的海量性和媒体多样性15
五、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概念16
六、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的关系17
七、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自媒体理论18
(一)自媒体的含义18
(二)自媒体的特点19
八、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把关人理论20
九、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交往理论21
(一)网络传播者的主体既是人本身21
(二)网络传播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2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的“商谈伦理学”22
第三节 网络传播者的特点23
一、网络传播者的虚拟人格23
二、网络传播者的心理特征25
三、网络传播者的行为特征26
第二章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28
第一节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28
一、媒介社会责任的定义28
二、伊曼努尔·康德的责任论28
三、社会责任理论背景研究29
(一)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思想29
(二)社会责任论的提出背景29
四、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31
第二节 网络媒介中的社会责任32
一、网络媒介具有的社会责任32
二、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现状33
三、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负面效应34
四、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35
(一)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35
(二)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遇到挑战36
(三)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弱化37
第三节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表现与理论分析38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概念界定38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边界划分38
(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类型39
二、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形态39
(一)网络信息发送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39
(二)网络信息接收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40
(三)网络信息散布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40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41
(一)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41
(二)危害社会公平和正义42
(三)危害个体成长和权益42
四、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成因43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外在诱因43
(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需求的越轨44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道德的失范47
五、从“人肉搜索”看网络媒介责任缺失问题48
(一)“人肉搜索”概述48
(二)对“人肉搜索”现象的理论研究50
(三)对“人肉搜索”现象的分析53
(四)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54
六、网络传播者之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55
(一)对国家和民族责任55
(二)对周围的环境和团体负责55
(三)对自身的责任55
七、网络传播模式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区别56
(一)前卫性——后喻社会的求知挑战56
(二)逆反性——反中心主义下的逆反心理56
(三)群体性——从众心理驱使的群体认同57
第三章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与新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58
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的调查研究58
一、长春地区青年网络群体的人口统计变量58
二、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存在缺失现象60
(一)传播责任缺失,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61
(二)网络中的民族责任感不强62
(三)维护网上公共利益方面责任缺失63
(四)在网络中尊重他人和控制情绪方面有所缺失64
(五)网络中不能完全做到诚实守信65
(六)不能很好的维护网络版权66
三、不同变量对其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影响66
四、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68
(一)从网络环境的特点来看68
(二)从青年群体自身来看69
(三)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驱使69
第二节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例)70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过程70
二、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72
(一)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结构72
(二)大学生上网时间72
(三)大学生网络使用技能73
(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主要内容73
(五)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74
三、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子变量的描述分析75
(一)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75
(二)各子变量的被试得值分析76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多元统计分析88
(一)方差分析88
(二)多元回归分析89
第三节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责任感92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在网络社会中的新构架及内容拓展92
(一)报纸的媒介素养92
(二)广播素养93
(三)电视素养93
(四)网络素养93
二、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变革中带来的影响分析93
(一)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中的存在意义94
(二)媒介素养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重新建构社会关系96
(三)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96
(四)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99
(五)社会媒介化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101
(六)大众接受媒介化社会影响下媒介素养的表现102
(七)媒介素养反馈下网络社会表现集中体现在新闻报道之中103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105
(一)媒介素养理论内涵105
(二)网络媒介素养内涵105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107
(一)国外研究与实践107
(二)国内研究与实践107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价值分析108
五、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和必要性109
(一)媒介素养教育成为网民社会化的需要109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现代化的需要109
(三)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信息化的需要110
(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网络环境本质的认识110
(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对网络社会责任的认识111
第四章 网络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112
第一节 媒介与社会的相关研究112
一、媒介传播的发展—跨文化的媒介语境112
二、媒介与青少年发展(本节的青少年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13
(一)电子媒介环境中的青少年114
(二)媒介教育——赋权于青少年115
三、媒介与人的社会化116
(一)孩童期117
(二)青春期-青年期119
(三)成人期120
(四)后成人期121
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意义122
一、指导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122
(一)回答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122
(二)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效果评估123
(三)发展和改进媒介素养教育方式123
二、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成熟123
(一)明晰研究对象123
(二)完善理论体系123
(三)发展研究方法124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对象124
一、媒介素养教育史124
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124
三、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法125
第四节 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125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126
(一)电子素养126
(二)数字素养126
(三)信息素养126
(四)多元智能127
(五)传媒素质128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129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教育技术学129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传播教育130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影视艺术教育130
(四)媒介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131
第五节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方法与评价131
一、媒介素养教育课题来源131
(一)自主选择132
(二)申报课题132
(三)横向合作133
二、研究方法选择133
(一)定性研究方法133
(二)定量研究方法134
(三)质的研究方法134
三、媒介素养教育评价指标135
(一)英国和美国标准的借鉴135
(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框架建立138
四、媒介素养教育评价方式140
(一)陈述性知识评价140
(二)深层知识理解评价140
(三)问题解决策略评价141
五、世界各国的媒介素养概况141
(一)欧美的媒介素养教育141
(二)媒介素养教育在日本的情况142
(三)我国香港和台湾媒介素养状况142
(四)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143
第六节 网络传播者媒介素养的解决方法144
一、提高网络传播参与者的媒介素养144
二、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和传播自律145
三、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弥补其劣势146
四、网络传播要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积极性147
五、适当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手段147
第七节 青少年网络传播者心理的干预防治策略148
一、青少年自己给自己把好关148
(一)培养健康的上网方式148
(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149
(三)加强人际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149
(四)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149
(五)确立网上伦理和遵守社会规则149
二、家长如何做150
(一)专家意见150
(二)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150
(三)帮助孩子交朋友152
三、学校的责任152
(一)加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152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广泛培养学生兴趣152
(三)开设网络心理中心进行辅导服务152
(四)在信息接受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52
(五)重视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153
(六)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153
(七)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153
(八)用新的教育方式对待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154
四、网吧经营者应尽的责任154
五、网站制作者制作健康的网站155
六、戒青少年网瘾,可设“网络心理导师”155
七、保守秘密,尊重青少年隐私155
八、加强媒介素养教育156
后记157
参考文献158
附录一161
附录二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