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型季风 历史与社会的多维视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高旗,金子强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4376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转型季风 历史与社会的多维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历史的足音1
中国百年历史大趋势3
一、“学西方”是中国千年历史趋势的大转折3
“羡东方”的千年憧憬3
“学西方”的百年风向6
大转折的原因分析6
二、“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反差8
“三头生产”与“蒸汽机”的距离8
“皇权至上”与“三权分离”的取向9
畏谈“文字狱”与“西人重新知”的差异10
“盲目虚骄”与“审视中国”的不同11
三、百年中国的大趋势11
“师夷长技”的初醒11
“借来的上帝”不灵13
“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拙劣15
“大吃三惊”后的应战16
“老佛爷”的改革18
“换瓶不换汤”的革命19
“改造国民性”的乏力20
“走俄国人路”的通衢22
中国民主党派的道路指归24
一、“朋党”、“会党”到“政党”24
“民本”色彩的“朋党”24
“民生”渴望的“会党”24
“民主”标榜的政党25
二、时代催生了“民主党派”26
毛泽东的定义26
握着武器的“第三党”的两次转折27
关注农村的中间派别与三位人物32
三、“救国”呐喊声中的力量汇合34
“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聚集34
“同盟”旗帜下的三党三派39
四、万流归海的历史选择48
大批民主党派的崛起48
“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纲领51
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52
走不通的“第三条道路”53
历史遗弃了蒋介石56
中国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60
一、改革潮流的涌动——1976年的中国60
不敢忘却的坎坷:政治危机60
不必回避的艰难:经济的危机62
观念重组的困惑:思想危机62
二、改革的理论突破口——1978年的思想解放之潮63
小农经济的土壤63
两个凡是的樊篱64
真理标准的讨论64
伟大的历史转折65
三、改革开放的四大成就65
“下下人有上上智”: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改革的实践突破口65
从“三分天下”到“半壁河山”:乡镇企业的崛起67
南海边画的一个圈:封闭状况的全面打破69
WTO的平台:市场经济——惊世骇俗的变革74
四、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三大难点77
城市改革的蹒跚77
国营企业改革的艰难79
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易82
五、改革的展望——不平坦的辉煌之路84
改革不可逆转84
居安必须思危85
中国近代封建幽灵透视87
一、天朝的坍塌87
大炮打开了眼界87
“封夷”仍被视为法宝87
“闭关”,枉费了(20年)光阴88
二、无奈的回应89
只学“形而下”89
多米诺骨牌90
恪守“祖宗法”91
“王朝”即国家91
无奈的困窘93
三、皇权的幽灵93
康、梁的见解93
托古的改制94
一法动全身95
“爱国”是误国96
幽灵仍徘徊96
四、“新文化”的反思97
被废弃的“民国”97
国民性的思索97
民主、科学的大旗99
“新文化”运动的思考100
理论的思考103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105
一、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105
走自己的路105
定量的分析107
一字重千钧108
三次大突破109
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10
权威们的论断111
“一步登天”的实验112
三十代人的努力113
三、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15
一条斑马线115
“谁想变也变不了”119
批判的武器120
让数字发言122
四、形势估计与机遇判断124
要准备打仗124
经济是大局126
历史塑造人物127
五、实践的标准129
模论:走自己的路129
摸论:摸着石头过河130
猫论:抓着老鼠是好猫131
六、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1
文化传统与“思想初恋”131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34
七、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的看法136
“边缘化”的“皮上之毛”136
领导阶级的一员138
“超经济”作推动力139
“生产力”是大政治140
八、人手论与人口论141
人口多,创人间奇迹141
生一个,是基本国策142
九、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42
从“手段”到“制度”142
从“历史经验”到“奋斗目标”143
反腐凝目:制度与人格146
一、腐败是社会的癌症147
韩国的调查147
“透明国际”的指数147
历史的教训147
生死存亡的大事148
二、腐败病因的叩问148
多种角度的诊断149
文化根基的病因149
“人性趋势”等缺陷150
李乘龙的案例151
三、人格境界是反腐败的内因要素152
蔡元培的“三不主义”152
陈独秀的“四大主义”153
毛泽东的“约法三章”153
正派,做个好人154
正直,臻于真人157
正气,此是伟人159
四、制度之网:反腐败的根本保证161
防腐制度是关键162
反腐监督要到位163
程序比制度更重要165
民主是反腐败的法宝166
五、反腐败的几个切入点170
对党的监督比对党员的监督重要170
应当多看顾的几种人171
领导干部要做反腐败的表率172
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174
关于民众的反思175
民主政治在中国后发展历程中的艰难探索177
一、褒“民主”与崇“君权”的悖论177
林则徐的视野177
魏源的思考178
徐继畲的兴趣178
政治关注的变异179
二、“通下情”与反“民主”的悖论179
“移植”程序的迥异179
“民主”形似而神异180
“目的”颠倒为“手段”181
三、“立宪法”与“尊君权”的悖论182
观念是制度的先导182
制度对新政的扼杀183
不想欺骗的骗局184
皇权对“立宪”的消解184
四、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叩问185
未经启蒙的“改革”186
买椟还珠的“民主”186
腐败蚀坏了权威187
阶级矛盾激化了民族矛盾188
文化的探寻189
大脑革命与云南文化191
一、解放思想的条件与要素19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192
“西风东撞”的20世纪初194
“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197
二、影响云南思想解放的文化因素199
立体气候下的坝子文化199
资源王国中的边缘文化201
封闭的移民文化202
历史悠久的小城文化203
深层心理中村社文化的情结205
三、负面的思维与行为范式207
不为天下先207
枪打出头鸟208
文化折旧率低209
资源优势不能迅速地转化为经济优势210
小器易满211
四、解放思想的文化思考211
“出以公心”的前提211
“实事求是”的基石212
“多向思维”的视域213
辽阔开放的眼光214
“用人如器”的胸襟215
鲶鱼效应的启迪216
“超越自我”的境界217
生长大木的土壤218
终生学习的要诀219
新世纪的时代精神223
一、新世纪的民生目标:小康社会223
民心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23
居安思危:起点辉煌,任务艰巨227
两大任务:航道开通,仍需努力233
二、新世纪的重心转移:从革命到执政235
“革命”与“执政”,迥异的色彩235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236
“改”弦更张,“革”除弊窦237
新的世纪新的理念240
三、新世纪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45
经典社会主义的超越245
近代历史发展的呼唤245
当代民族文化的方向246
执政为民与人的建设251
社会转型的20世纪初中国人对先进文化的探寻与实践258
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文化先锋258
两个大任务258
一个切入点259
思维模式的转换260
二、传播先进文化的革命斗士261
“真经”追寻的先导261
真理传播的桥梁262
“新文化”的时代延伸262
法律的审视265
中国古代法系的传统与特点267
一、官本位政治轴心下的法律主线:君权至上的法系核心268
“法自君出”:中国古代的法律渊源268
“法外用刑、法外施恩”: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圭臬268
“历代皆行秦政法”:中国古代的法律沿革269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皇帝的独尊与权力269
君权与相权的消长:中国古代法律权威的衰落270
“君为臣纲的法律统率”:中国古代的法律传承272
二、封建专制在法律领域里的鲜明体现:“刑”、“法”不分的重刑主义色彩274
刑即是法:中国古代法律的主题274
重刑主义:古代刑法治民的特征275
“刑名从商”:严酷著称的法律传承275
三、文化专制的贯串线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280
大兴“文字狱”:钳制文人的思想280
“八股取士”:束缚儒生的头脑280
“焚书”、“编书”:对文化人的摧残281
四、中国古代断案的法律依据的准则:德法合一的伦理本位282
以“孝”为核心的法律幌子283
社会治理的儒家义务伦理本位285
“儒家”与“法家”在古代法律中的关系286
五、中国古代的立法精神和法的灵魂:尊卑有序的“礼”291
按贵贱的社会身份来区别291
按特权阶层的地位来对待292
按家族血缘的亲疏来区分292
六、中国古代法律的反思:“无法无天”的人治色彩294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折298
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转折之前“夷”与“夏”的文化反差298
生产力的反差298
视野上的反差299
文化上的反差299
政治制度的反差301
吏治上的反差304
二、转折中法制民主化进程的探索轨迹304
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304
器用层面向西方的学习306
传统法体系的大冲击307
传统法律体系的大变更311
传统法律体系的思想解放运动312
走立宪之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314
晚清修律——中国古代法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折318
三、转折中的几个重大变化及发展趋势321
从罪行株连到罪行自负321
从“泯灭个人”到“隐私之权”321
从言论治罪到言论自由322
从男性中心到男女平权323
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324
从重口供到重证据324
后记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