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一语言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一语言学导论
  • 聂焱主编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80764004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9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22页
  • 主题词:汉语-修辞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一语言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徐思益1

序二&王希杰6

引论 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1

一、个别研究——三一语言学的积累期1

(一)个别研究时期的概况及研究特点1

(二)个别研究对三一语言学理论形成的意义和价值5

二、体系建立——三一语言学的探索期9

(一)体系建立时期的概况及研究特点9

(二)体系建立对三一语言学理论形成的意义和价值15

三、思想深化——三一语言学的形成期16

(一)思想深化时期的研究概况16

(二)三一语言学理论的初步形成20

四、学说完善——三一语言学的成熟期22

(一)学说完善时期的研究概况22

(二)三一语言学理论的成熟完善24

五、人文关怀——三一语言学的伸延期28

(一)修辞立其诚28

(二)修辞和人格建设29

(三)修辞学和民族文化的复兴30

第一章 语言观及其发展轨迹32

一、问题的提出32

二、王希杰语言观的形成与确立33

(一)“方光焘的改造过了的索绪尔的语言观”阶段34

(二)王希杰化了的“方光焘的改造过了的索绪尔的语言观”阶段37

三、王希杰全新语言观的理论内涵38

(一)语言是多层次的相互制约的符号系统39

(二)语言是具有非系统性特征的系统41

(三)语言具有自我调节能力44

(四)语言是开放的动态平衡的符号系统45

(五)语言具有缺漏性和不自足性52

(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54

四、王希杰语言观的发展及预测58

第二章 修辞观:从交际中认识语言的本质62

一、动态修辞观:修辞是语言系统结构的运动62

(一)修辞存在于交际之中63

(二)修辞学是修辞主体对“关系模式”的有意开发和利用63

(三)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过程64

(四)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从运动中考察修辞现象64

二、辩证修辞观:修辞现象的对立与统一66

(一)整体观念67

(二)联系观念68

三、表达修辞观:修辞学研究语言的表达效果71

(一)修辞学研究的是交际活动中的表达71

(二)关涉解码,立足表达72

(三)非语言因素的研究立足表达效果72

四、伦理修辞观:修辞立其诚73

(一)修辞学并非纯粹的语言技巧问题73

(二)王希杰伦理修辞观的核心是“修辞立其诚”74

第三章 四个世界论78

一、引言78

二、四个世界理论的形成79

(一)理论背景79

(二)四个世界理论的萌芽81

(三)从《新论》到《通论》84

(四)关于四个世界的最新阐释87

三、世界的含义88

(一)什么是四个世界88

(二)语言世界同其他三个世界的关系92

(三)四个世界的关系模式96

四、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础体系的四个世界100

(一)四个世界中的零度与偏离100

(二)四个世界中的显性与潜性103

(三)语境与四个世界103

(四)四个世界中的同义手段104

(五)四个世界与得体性原则106

五、普遍语用学的四个世界与修辞学的四个世界之比较108

(一)语言和“世界”108

(二)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和他的四个世界109

(三)普遍语用学四个世界和修辞学四个世界之比较112

(四)普遍语用学四个世界说对修辞学研究的启示115

六、四个世界理论研究简评116

(一)科学、简明、有用的四个世界理论116

(二)作为语言研究模式的四个世界理论118

第四章 零度—偏离论124

一、什么是零度和偏离124

二、零度和偏离的多样性、层次性126

(一)语言学、修辞学的零度和偏离126

(二)理论和操作的零度与偏离127

(三)零度和偏离的层次性138

三、零度、偏离的普遍性138

四、零度、偏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40

(一)零度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40

(二)偏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41

五、零度、偏离的显性和潜性142

(一)零度是潜性的,偏离是显性的142

(二)零度是显性的,偏离是潜性的143

(三)零度和偏离都是显性的143

(四)零度和偏离都是潜性的143

六、零度—偏离的对立与统一144

(一)零度—偏离相互依存144

(二)零度—偏离相互转化144

七、零度—偏离观的理论背景150

(一)结构主义语言理论151

(二)二元对立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152

八、“三一理论”之零度—偏离观与中西零度—偏离观比较155

(一)“三一理论”的零度—偏离与国内其他学者的零度—偏离观比较155

(二)“三一理论”的零度—偏离与列日学派的零度—偏离观比较156

第五章 显—潜论166

一、显—潜理论166

(一)世界的显与潜166

(二)语言的显与潜167

二、语言显—潜论的理论背景169

(一)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169

(二)索绪尔、叶尔姆斯列夫学说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说170

(三)东西方哲学175

三、语言世界和非语言世界的显与潜177

(一)语言世界的显与潜178

(二)非语言世界的显与潜179

四、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182

(一)显语音与潜语音182

(二)显文字与潜文字182

(三)显词与潜词183

(四)显义与潜义187

(五)显语法与潜语法190

(六)显修辞学与潜修辞学195

五、显、潜语言的对立和转化201

(一)显、潜语言的相对性202

(二)显、潜语言的转化205

六、语言显—潜理论的价值与指导意义208

(一)革新了语言观209

(二)革新了语言研究的方法211

(三)导出了语言预测观212

第六章 语义分析和同义手段选择论218

一、王希杰同义手段选择论的研究历程218

(一)积累形成期218

(二)发展成熟期221

(三)延伸扩展期225

二、意义226

(一)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228

(二)狭义和广义231

(三)四个世界的意义231

(四)运用“转换”原理揭示“义”和“形”的关系232

三、同义手段235

(一)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235

(二)语言单位的同义手段236

(三)语言风格的同义手段237

(四)辞格的同义手段238

(五)四个世界的同义手段239

(六)显性同义手段和潜性同义手段241

(七)零度同义手段和偏离同义手段243

四、同义手段的选择245

(一)同义手段的“同”和“异”决定了选择的必要性245

(二)语境制约着同义手段的选择方式245

(三)选择同义手段的最高原则是得体性原则247

(四)同义手段及其选择的本质与意义247

五、“同义手段理论”的历史与前景248

(一)理论的萌芽期249

(二)理论的引进期249

(三)理论的发展期250

(四)理论的成熟期251

第七章 语境论256

一、什么是语境256

二、语境的功能257

(一)语境和意义257

(二)语境的功能260

三、语境的分类262

(一)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262

(二)四个世界的语境263

(三)口头语语境和书面语语境269

(四)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270

(五)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272

(六)共时语境和历时语境273

(七)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276

(八)零度语境和偏离语境279

(九)语境差281

四、王希杰语境研究的特色286

(一)引入四个世界、显性和潜性、零度和偏离这些方法论原则286

(二)强调话语意义对语境的依赖性288

(三)语境功能的精细化解释289

(四)语境分类的层次化、精细化描写解说289

(五)既强调话语对语境的选择性、适应性,又提出对语境的创造和偏离290

第八章 修辞原则——得体性293

一、修辞原则与得体性原则的提出293

二、得体性原则的层次观296

(一)得体性原则的派生性297

(二)语境适应得体性的有序性299

(三)言语交际得体性的层级性302

(四)得体效果的级差性305

三、得体性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307

(一)得体性与中庸观念308

(二)得体性与宇宙天文、建筑观309

(三)得体性与传统的意象组合310

(四)得体性与数字的文化底蕴312

四、得体性原则与比喻建构313

(一)比喻建构的得体性314

(二)比喻建构的偏误323

五、得体性原则与修辞批评327

(一)得体性的标准327

(二)得体性评价的方法334

(三)修辞批评中存在的问题336

六、余论339

第九章 辞格理论343

一、区分“修辞格”和“修辞方式”344

二、辞格的定义与本质、重要地位和价值345

(一)辞格的定义与本质345

(二)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和价值348

三、三一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辞格研究351

(一)辞格与四个世界352

(二)零度的辞格和偏离的辞格353

(三)显辞格与潜辞格357

四、归纳的辞格和演绎的辞格358

五、辞格研究的现状、应注意的问题及辞格的整合361

(一)辞格研究的现状361

(二)辞格研究应注意的问题361

(三)辞格的整合362

六、辞格学368

(一)修辞学的辞格学368

(二)文化学的辞格学368

(三)哲学的辞格学369

七、结语370

第十章 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374

一、方法论意识375

(一)重视方法和方法论375

(二)全面地历史地看待方法和方法论378

(三)唯物辩证法的宏观指导作用379

(四)语料和方法的关系381

(五)方法对体系建构的作用383

二、研究方法384

(一)古今中外法384

(二)观察法386

(三)演绎法389

(四)移植法391

(五)异中求同法393

(六)演绎法运用的典范——双关研究399

三、方法论特色406

(一)语言与言语的区分406

(二)简单性原则409

(三)三一语言学是方法论之学411

第十一章 王希杰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贡献419

一、完整的语言观419

(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420

(二)语言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421

(三)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动态平衡422

(四)语言是具有非系统性特征的系统424

(五)语言具有缺漏性和不自足性425

二、崭新的修辞观426

三、全息的理论体系428

四、方法和方法论原则的创造性运用439

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442

(一)以典型真实的语料为基础443

(二)“尽心尽力”的治学态度444

(三)超越他人、否定自己的勇气445

(四)尊重传统、继承创新447

第十二章 三一语言学的生命力和王希杰学术思想的影响454

一、三一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理论454

(一)“修辞立其诚”是中国古典修辞学的基本命题之一454

(二)“修辞立其诚”是三一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456

二、三一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理论462

(一)理性主义462

(二)演绎的方法464

(三)强调解释力466

(四)注重共性468

三、三一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理论469

(一)表层结构衔接与深层结构衔接并重469

(二)语言本身衔接与语体风格衔接并重470

(三)零度衔接与偏离衔接并重470

(四)衔接与辞格471

四、三一语言学与文体学理论472

(一)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三一语言学偏离理论的共性472

(二)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三一语言学偏离理论的差异475

(三)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三一语言学偏离理论比较的意义和价值481

五、王希杰学术思想的影响482

(一)影响了语言学学说483

(二)影响了语言学学界484

(三)影响了中国内地研究者乃至港台、海外研究者485

三一语言学主要参考资料487

后记&聂焱4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