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第3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2230560.jpg)
- 武斌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45446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2494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958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新视角多学科的融汇:中华文化的历史再现与重构*彭定安1
前言1
导论 追寻我们走向世界的历史3
一 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文化4
二 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文明的智慧、理念与传统13
三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我们走向世界的历史23
1 交流与传播是文化的本质特征23
2 文化传播的途径、作用机制和功能27
3 高潮迭起、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历史鸟瞰44
第一章 日出东方:中华文化的最初辉煌及基本特征与品格48
一 发生期的中华文化50
1 筚路蓝缕:中华先民的文化创造50
2 殷商西周:迈向文明门槛的巨大脚步53
3 春秋战国:动荡中的文化繁荣59
4 中华文化的原生性与世界文化发生期的基本格局63
二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及其品格73
三 播辉煌于四海:六点提示78
第二章 文化开放:秦汉一统的文化盛世83
一 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84
二 开疆拓土与文化开放91
第三章 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的早期传播97
一 远古至先秦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联系98
1 关于“箕子走之朝鲜”98
2 中朝先民文化联系的历史遗存103
3 先秦时代中国与古朝鲜的交涉往来108
二 秦汉时代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的拓展113
1 远走海东的中国移民113
2 关于卫氏朝鲜117
3 朝鲜半岛的汉置郡县119
三 朝鲜“三国”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往来124
四 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早期影响132
1 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和应用132
2 儒学和中国教育制度在朝鲜的初步传播与影响139
3 佛教在朝鲜的早期传播146
4 中国天文历学、医学和艺术传入朝鲜及其产生的影响154
第四章 中华文化向日本的早期传播163
一 中华文化向日本早期传播的踪迹和传说165
1 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165
2 传说,折射出一段文化传播的久远历史172
二 从两汉到南北朝时代的中日往来182
1 汉魏与日本的往来182
2 倭五王遣使南朝188
3 秦人和汉人:东渡日本的中国移民193
三 中华文化对上古日本的影响201
1 汉字、儒学和佛教的早期传播及其对日本精神文化的影响201
2 中国生产技术、工艺和艺术在日本的早期传播214
第五章 中华文化在南亚和东南亚初传的踪迹220
一 中印两大文明的初步接触220
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233
三 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各国的早期传播241
1 中国与扶南的交通与文化联系241
2 中缅人民的“胞波”之情243
3 华夏文明在千岛之国的初传247
4 从历史遗存看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联系252
第六章 西方:对遥远东方帝国的模糊印象258
一 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金丝带259
1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上的“西域”259
2 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金丝带261
3 丝绸: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67
4 国际性的丝绸贸易,丝绸与养蚕制丝技术的早期西传271
二 中华文化走向西方的最初脚步292
1 中国与西方早期文化联系的历史痕迹292
2 关于周穆王西狩的传说298
3 春秋战国时期开拓中西交通的努力303
4 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一、匈奴人)307
三 汉王朝在西域的经略与中华文化的西传314
1 张骞通使西域314
2 汉王朝在西域的经略321
3 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328
四 中国与波斯的早期文化接触335
五 中国与罗马:两大帝国的遥相呼应345
六 雾里看花:西方人关于中国的初步知识353
1 西方人叫的中国名称353
2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记载的中国356
第七章 盛唐文化与东亚文化秩序的确立371
一 盛唐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巅峰372
二 全面的文化开放:有容乃大与光被四表378
1 盛唐文化与世界文化378
2 唐代的中外交通与文化开放381
3 长安:国际化的文化大都市386
三 东亚文化秩序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391
1 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秩序391
2 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399
第八章 君子之国,有类中华410
一 唐朝与新罗的密切往来411
1 唐朝与新罗的交通和官方往来411
2 唐朝与新罗的贸易关系和经济交流414
3 唐代走之海东的中国移民417
4 遣唐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先行者(一)418
5 遣唐留学僧:学习中华文化的先行者(二)425
二 佛教文化在新罗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432
1 中国佛教宗派在新罗的衍生发展432
2 新罗禅宗的兴起442
3 汉文佛典在朝鲜半岛的流布(一)451
三 新罗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移植与儒家学术文化的传播453
四 新罗对唐代政治文化和律令制度的移植456
五 唐代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新罗的传播与影响460
1 唐代艺术在新罗的传播与影响460
2 唐代科学技术在新罗的传播与影响466
第九章 赤县扶桑共此时470
一 隋代中日交通往来及其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471
1 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遣隋使的目的471
2 遣隋使四度来华与裴世清出使日本475
3 文化移植与政治创新481
二 遣唐使:旷世的文化壮举488
1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浓彩重笔488
2 日本朝野对遣唐使寄予厚望496
3 历尽劫波的艰难航程499
4 大唐王朝对遣唐使优礼有加503
5 遣唐留学生:唐文化的优秀传播者(一)508
6 遣唐学问僧:唐文化的优秀传播者(二)516
三 鉴真:日本文化的恩人526
1 备尝艰辛的六次东渡526
2 鉴真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贡献532
3 其他东渡的中国僧人和移民542
4 晚唐时期的中日贸易545
四 唐代政治文化和律令制度对日本的影响552
1 大化改新:成功的仿唐改革552
2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556
3 仿唐的经济措施562
五 汉籍和学术文化在日本的传播565
1 唐代汉籍的东传565
2 日本对唐朝教育制度的移植与儒学的传播568
3 中国史学传统影响下的日本修史工作573
六 佛教文化的东传高潮578
1 佛教宗派在日本的衍生发展578
2 汉文佛典在日本的流布(一)583
3 日本朝廷的佛教政治584
七 唐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日本的传播588
1 唐代绘画书法和乐舞艺术在日本的传播588
2 唐代文学的东传与日本汉文学的发展599
3 唐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在日本的传播604
八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609
1 日本衣食起居习俗与唐文化的影响609
2 日本体育娱乐习俗与唐文化的影响613
3 日本岁时节日习俗与唐文化的影响616
九 从“唐风”到“国风”——附论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620
1 从“唐风”到“国风”620
2 中日两国的文字因缘625
3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作为中华文化圈成员的日本文化628
十 日本的接受:从改塑到创造633
第十章 岭南华风,形同内地647
一 中国与越南地区早期文化联系的历史遗痕649
1 中越早期联系的有关传说649
2 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历史遗存651
二 “北属”时代:秦汉至唐在越南地区的设郡置县655
三 越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明开化661
1 中原农耕技术与经济制度在越南地区的推广661
2 华风南渐与文明开化664
3 儒家思想在越南地区的初传668
4 佛教文化在越南地区的初传672
第十一章 唐代文化在南亚和东南亚的传播675
一 唐代的中印交通与佛教文化倒流676
1 唐代中印交通与王玄策三次使印676
2 西行求法与佛教倒流679
3 道教及其他中国文化要素在印度的传播与影响686
二 唐代中国在南洋的海上交通693
三 唐朝与东南亚诸国的交往与文化传播698
第十二章 唐代文化的西向传播706
一 隋唐两朝对西域的经略707
二 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二、突厥人)716
三 唐朝与吐火罗、波斯、大食的交往和文化传播723
1 唐朝与吐火罗、波斯的交往723
2 唐朝与大食的交往725
3 唐朝与阿拉伯的交通和贸易729
4 住唐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及其对文化传播的贡献736
5 唐代文化在西亚地区的传播740
6 阿拉伯人对中国的记述742
四 拜占庭与东方764
五 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768
1 两大文明的最初接触768
2 唐朝和非洲国家的直接交往773
第十三章 宋元至明初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交流779
一 宋元至明初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781
1 社会变迁的历史沿革781
2 中华文化的成熟之境784
二 宋元文化之发展及其特征791
三 宋元至明初的海外交通与文化交流798
第十四章 宋元——高丽王朝:全方位、大规模地传播、吸收和移植813
一 宋元时代中国与高丽的交通往来814
1 两宋与高丽的交通和官方往来814
2 元朝对高丽的侵略与控制820
3 宋元时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关系和经济交流822
4 五代至宋元流寓朝鲜半岛的中国移民826
5 高丽时代入华的留学生和留学僧832
二 高丽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移植837
1 高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模仿和移植837
2 高丽对中国经济制度的模仿和移植839
三 儒家文化在高丽的流传影响和朱子学的初传841
1 高丽对中国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移植841
2 高丽的崇儒之风与学术文化的发展844
3 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初传848
4 汉籍在朝鲜半岛的流布852
四 佛教文化在高丽的发展854
1 高丽王朝的护佛政策和护国信仰854
2 中国佛教的继续东传和高丽的禅教并行858
3 汉文佛典在朝鲜半岛的流布(二)862
五 宋元时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高丽的传播与影响867
1 中国文学在高丽的影响与高丽汉文学的发展867
2 宋元美术和音乐艺术在高丽的传播与影响871
3 中医中药学在高丽的传播878
4 棉花栽培技术以及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在高丽的传播882
第十五章 五代宋元明:日本在消化整理后的再接受886
一 五代宋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和贸易往来887
1 五代时期中国商船东渡887
2 北宋时期的中日交往890
3 南宋时期:中华文化东传的又一高潮893
4 元代:络绎不绝的日本商船898
5 遣明使和勘合贸易,明代的中日关系901
二 佛教文化继续东传与日本禅宗的兴盛910
1 从入宋僧到入明僧910
2 历代渡日的中国僧侣923
3 汉文佛典在日本的流布(二)928
4 日本禅宗的兴盛与发展932
三 宋学在日本的流传944
1 宋学与禅宗944
2 五山文化与宋学讲筵950
3 以禅僧为主要媒介的汉籍东传957
四 宋元明时期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960
1 繁荣一时的五山文学960
2 禅风影响下的绘画与建筑艺术964
3 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中华文化影响975
第十六章 越南立国后对中华文化的继续吸收980
一 宋至清代中越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往来981
1 宋元明清与越南历代王朝的政治关系981
2 中国历朝与林邑、占城的交往986
3 中越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991
4 历代南下的中国移民994
二 越南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模仿和移植997
三 儒学思想和佛教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1001
1 越南社会的崇儒之风1001
2 中国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在越南的移植1005
3 汉字的应用和越南汉文学的发展以及字喃的创制1011
4 佛教文化在越南的传播1018
四 中国科学技术和艺术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1021
1 中国音乐戏剧艺术在越南的传播1021
2 中国医学、历法知识和生产技术在越南的传播1023
第十七章 宋辽两朝与中亚和西亚的交往及文化传播1028
一 宋朝与中亚、西亚的交往和贸易关系1029
1 宋朝与大食的交往和贸易关系1029
2 宋朝与哈剌汗国的交往和贸易关系1033
二 辽朝与哈剌汗国、大食的交往和贸易关系1036
三 西辽帝国与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1039
1 契丹人西去建国1039
2 关于契丹人的汉化问题1043
3 西辽帝国与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1047
第十八章 元代中西交通盛世与中华文化的广泛西传1057
一 蒙古西征与东西文化的交汇1058
二 元朝与中亚的交通往来1066
三 元代中华文化在伊斯兰世界的广泛传播1069
1 元朝与伊儿汗王朝的交往1069
2 中华文化在西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1073
3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记述中国事情1085
四 钦察汗国与中华文化1100
五 中华文化的西向拓展1102
六 马可·波罗: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104
1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1104
2 他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113
3 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历史价值1116
七 马可·波罗同时代的西方人记述中国事情1121
1 元朝与罗马教廷的往来1121
2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1128
3 鲁布鲁克东行纪1134
4 孟高维诺的中国书简1140
5 鄂多立克东游录1142
6 马黎诺里游记1147
7 13—14世纪西方人中国知识所达到的水平及其特点1149
8 传播—接受的新特征和价值1155
第十九章 明代前期中华文化的西向传播1158
一 明朝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往来1159
1 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往来1159
2 明代西域回回朝贡贸易1163
3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1165
4 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1170
二 明代前期欧洲人有关中国的文化信息1177
三 宋元明时代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和文化传播1185
1 宋代中国与非洲的交通和贸易1185
2 元代中国与非洲的直接交往1189
3 明初中非关系的新高潮1192
第二十章 从宋元时代到郑和远航:中华文化南传高潮1195
一 宋元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1196
二 宋元及以后时代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1200
1 中国与泰国的历史交往,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和影响1200
2 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和影响1210
3 宋元以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交往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1224
4 宋元以后中国与缅甸的交往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1239
5 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影响1249
6 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的历史交往和文化影响1253
7 中国移民在中华文化南传中的贡献1262
三 郑和下西洋及其文化意义1264
1 郑和下西洋的发动与组织1264
2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程1271
3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文化意义1278
4 三宝太监和他的不朽事业1288
第二十一章 造纸术的发明和外传1295
一 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1296
二 中国造纸术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1302
1 造纸术在中华文化圈内的传播1302
2 造纸术在南亚地区的传播1308
3 造纸术的西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311
第二十二章 印刷术的发明和外传1336
一 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1337
二 中国印刷术在中华文化圈内的传播1343
1 印刷术在越南的传播1343
2 印刷术在朝鲜的传播和发展1346
3 印刷术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的刻书事业1356
三 中国印刷术的西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371
1 雕版印刷术的西传1371
2 欧洲活字印刷与中国的渊源,印刷术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1388
3 印刷术在东南亚的传播1396
四 纸—印刷术:中国献给世界的古代“文化工业”系列1400
第二十三章 火药和火器的发明、外传及其世界历史意义1405
一 火药火器的发明、应用和发展1406
1 火药的发明1406
2 火器的创制、应用和发展1410
二 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在中华文化圈内的传播1415
1 火药和火器技术在越南的传播1415
2 火药和火器技术在朝鲜的传播1416
3 火药和火器技术在日本的传播1423
三 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在东南亚、南亚的传播1426
1 火药和火器技术在印度的流传和影响,兼评火药“印度起源说”1426
2 火药和火器技术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1432
四 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的西传历程1434
1 关于“希腊火”不是火药1434
2 火药和火器技术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和影响1437
3 火药和火器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对历史变革的影响1445
4 “中国火”:在文化里的震撼盖过战场上的炮声1463
第二十四章 指南针的发明和航海罗盘的应用1466
一 磁石的发现和指南针的发明1467
二 罗盘在航海事业上的应用1475
1 罗盘在中国航海事业上的应用1475
2 指南针的外传,罗盘在世界航海事业上的应用1479
三 附论(一):“四大发明”与文艺复兴(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激励与开发)1486
四 附论(二):“文化火药”的接受与效应1496
第二十五章 中国瓷器:辉耀世界的实用精品和艺术珍品1500
一 瓷器和中华文化1500
二 外销瓷: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一条特殊渠道1503
三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在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传播1509
1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在朝鲜的传播1509
2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在日本的传播1511
3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1515
4 散落在南亚各地的中国古瓷1527
四 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1532
1 在北非之地发现的中国古瓷1532
2 东非:中国古瓷的储仓1537
3 散落在中南非洲的中国古瓷1544
4 瓷器与中非文化交流1546
5 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与在非洲发现的历史1553
五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西传:从西亚到欧洲到美洲1555
1 传到伊朗的中国瓷器1555
2 中国古瓷在阿拉伯世界的流传1561
3 托普卡帕宫:中国古瓷的世界性收藏1565
4 华瓷风靡欧罗巴1566
5 中国制瓷工艺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和欧洲制瓷业的发展1573
6 中国瓷器远销美洲1579
六 瓷器:走遍世界,辉耀古今1582
第二十六章 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中西交通的繁盛1589
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1590
1 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1590
2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1596
3 海禁政策的式微与海外贸易的扩大1602
4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势1612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人的东进1621
1 历史大变动中的西方世界1621
2 寻访东方:开辟新航路的意志灵魂1627
3 葡萄牙:西人东进之先锋1637
4 接踵而来1641
三 西方人的中国行纪及其对中国的报道1645
1 皮莱士、巴洛斯和哈克卢特等人对中国的报道1645
2 伯来拉的《中国报道》1650
3 克路士的《中国志》1655
4 拉达的中国纪事1659
5 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1666
四 大帆船贸易与远越大洋的文化传播1670
1 慧深和尚的传说与谁最先发现美洲的讨论1670
2 马尼拉大帆船:中国之船1679
3 美国与中国的早期交通1689
4 向大洋彼岸传达文化信息1691
第二十七章 使徒东来和中学西渐1696
一 信仰的使徒与文化的使者1697
二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1718
1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事业1718
2 关于《利玛窦中国札记》1725
3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1730
4 利玛窦论中国思想1735
三 经传教士西传的中华文化1738
1 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历史和地理画卷1738
2 传教士对中国教育制度和科技文化的介绍1744
3 中国古典经籍的研究和翻译者1752
4 传教士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中文文法、文典的编译1766
四 来华传教士与欧洲中国学的兴起1770
五 参照、刺激与启迪:西方对中国的发现与认识1777
第二十八章 儒家礼治秩序与欧洲启蒙运动(一):启蒙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解读1782
一 近代早期欧洲思想家关于中国的评论1783
1 从笛卡尔到马勒伯朗士到培尔1783
2 维柯对中华文化的评论1787
二 莱布尼茨:中国使我们觉醒了1790
1 莱布尼茨与中华文化的接触1790
2 把金苹果交给中国人1798
3 “单子”哲学与“理”的玄思1802
4 “二进制”与“六十四卦”1808
5 莱布尼茨接受中华文化影响之影响1812
三 伏尔泰:在中国发现了新世界1820
1 伏尔泰对中华文化历史充满激情的赞颂1820
2 儒家礼治秩序:中国人的道德和法律1825
3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1829
4 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评说:狄德罗和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1834
四 魁奈:欧洲的孔子1837
1 重农学派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及魁奈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837
2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魁奈的经济学说1845
3 魁奈为什么推崇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1850
五 回应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声音1854
1 批评,也是一种回应1854
2 孟德斯鸠对中国专制主义的批评1859
3 亚当·斯密的“中国发展停滞论”1865
六 欧洲的接受与中国的回返接受1869
第二十九章 儒家礼治秩序与欧洲启蒙运动(二):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激励与开发1875
一 世界历史坐标上的一次伟大文化际遇1876
二 中国:乌托邦的巨大库藏1886
三 启蒙思想家中国观念的解释性特征1891
四 误读与借取、含义与意义1895
第三十章 吹拂欧洲大陆的中国风1899
一 洛可可:中国味的新风格1900
1 中国趣味与洛可可风格:神奇般的契合1900
2 追求和摹仿中国工艺美术的新时尚1902
3 中华文化对欧洲绘画艺术的影响1910
4 中国园林和建筑艺术在欧洲的推广1916
5 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中国风”1927
二 中国审美精神之花在西方绽开1928
三 中国文学在欧洲的影响1930
1 舞台剧中的“中国故事”1930
2 《赵氏孤儿》的西译和流传1932
3 欧洲作家们的中国知识1939
四 歌德:视线所窥,永是东方1947
1 歌德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了解1947
2 中华文化对歌德之影响1953
3 歌德论中国:在世界文化的视野下1955
第三十一章 古老帝国的衰落与西方人中国观的变化1965
一 1840年前后的中国与世界,世界文化格局的新变动1967
二 视界的变换:19世纪西方人的中国观1975
1 殖民主义思维方式下关于中国的种种议论1975
2 雨果、巴尔扎克和卡莱尔对中华文化的同情与赞誉1984
3 黑格尔论中国1991
4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1999
第三十二章 传教士再度东来与中华文化的西传2010
一 19世纪来华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2011
二 传教士对中华文化西传的贡献2014
1 卫礼贤: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2014
2 传教士对中文字典的编译2022
3 传教士对儒家典籍的翻译介绍与儒家思想研究2025
4 传教士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介绍与评说2030
三 “宗教传播”与“文化回传”的意义与作用2034
第三十三章 清代中华文化在俄国的传播2037
一 清代的中俄关系和贸易往来2038
1 清代的中俄关系和交涉2038
2 清代的中俄贸易往来2042
3 米列斯库的《中国漫记》2045
二 来华的东正教传教士与俄国的中国学研究2051
1 俄国派遣的传教士团和留学生2051
2 俄国的中国学研究2053
三 中华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和影响2059
1 中国文学艺术在俄国的流传和影响2059
2 儒家学说在俄国的介绍和研究2064
3 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俄国文学家与中华文化2070
4 中华文化:在俄罗斯大地与西方文化的相遇2078
第三十四章 李氏朝鲜对中国明清文化的吸收2080
一 明清两朝与李氏朝鲜的交通往来以及李氏朝鲜的慕华之风2081
1 明清两朝与李氏朝鲜的交通往来和贸易关系2081
2 李氏朝鲜的中国移民2086
3 李氏朝鲜的慕华之风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移植2089
二 李氏朝鲜的儒学与学术文化发展2094
1 李氏朝鲜的儒化政治2094
2 李氏朝鲜的科举与教育制度2099
3 朝鲜朱子学的兴盛发展2102
4 实学的兴起与中国科技文化的传播2113
5 儒学理念指导下的修史和史学2123
6 汉籍在李氏朝鲜的传播2125
7 训民正音的创制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联系2129
三 明清文学艺术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2140
1 明清小说的传播及其对李氏朝鲜文学的影响2140
2 明清绘画书法艺术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2148
四 中医药学的传播与东医集成而自立2153
第三十五章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清代文化的吸收2158
一 清日贸易与汉籍传播2159
1 清朝对日贸易的发展2159
2 江户时代流传日本的汉籍2161
二 隐元渡日与禅宗文化的再度兴盛2169
三 日本儒学的独立发展2173
1 德川幕府的礼教文化政治2173
2 日本儒学派别之一:朱子学派2179
3 日本儒学派别之二:阳明学派2186
4 日本儒学派别之三:古学派2188
5 朱舜水在传播中国学术上的贡献2195
6 从朱子之学到朱舜水2203
四 清代文学艺术对日本的影响2208
1 陈元赟:多才多艺的文化传播者2208
2 明清小说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2212
3 清代绘画和书法艺术对日本的影响2223
五 清代医药学在日本的传播2231
六 日本的儒学化与儒学的日本化2234
七 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和影响2237
1 琉球与中国、日本的历史关系2237
2 中国文化在琉球的影响2242
八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步履给日本提供的文化信息与刺激2247
1 近代初期清人著述和汉译西书在日本的流传2247
2 近代中国事情之于日本的“天赐前鉴”2257
3 日本:文化的刺激与回应2260
4 中国传统思想与明治维新2263
5 中日文人的诗文唱和2267
第三十六章 海外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桥2277
一 从海外飘零到落地生根2278
1 海水到处,就有华人2278
2 土生华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2283
二 唐人街:展示中华文化的世界之窗2296
1 华人的海外故乡2296
2 遍布世界的唐人街2301
3 唐人街:文化传播基地与文化的楔入2319
三 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桥2320
1 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播的使者2320
2 海外华人对当地文化语境的影响2332
3 经海外华人传播的中国生产和科学技术2341
四 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在海外之传播2347
第三十七章 不断被发现的中华文化2351
一 中华文化的历史嬗变与复兴2352
二 西方文化的危机与对中华文化的再发现2355
三 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新魅力2363
第三十八章 东方思想:新的解释与新的接受2369
一 老子、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科学2370
1 现代科学视野的东方思想2370
2 现代西方人对老子的研究2375
二 《易经》:现代人的新解释2382
1 《易经》在海外的流传情况2382
2 现代人对《易经》的研究、破译与新解释2386
三 禅宗与西方文化2392
1 日本人在禅宗西传中的作用2392
2 禅宗思想在西方的流传和影响2396
四 《孙子兵法》:从战争到经济战略2406
1 《孙子兵法》在海外的流传情况2406
2 从战争到经济:《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应用2410
第三十九章 东亚奇迹与儒家文化精神2416
一 东亚奇迹:现代化的新模式2417
二 国际学术界关于儒家文化现代意义的研究2420
三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儒家文化振兴战略2431
1 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2431
2 韩国成功与儒家的传统价值2437
3 儒家价值观与新加坡的道德教育2441
结束语2451
一 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或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对自身的价值意义2452
二 面向21世纪的世界文化的可能性与中国文化在其中的地位2455
三 我们怎样回答历史,世界文化意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责任2458
主要参考文献2460
后记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