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3GPP LTE无线链路关键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3GPP LTE无线链路关键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1/32243285.jpg)
- 胡宏林,徐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6347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35页
- 主题词:码分多址-移动通信-通信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3GPP LTE无线链路关键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3GPP LTE概述1
1.1移动通信的发展1
1.1.1近代通信1
1.1.2现代移动通信2
1.1.3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
1.23GPPLTE概述7
1.2.13GPP LTE的演进目标8
1.2.23GPP LTE物理层的传输技术9
1.2.33GPP LTE网络结构11
1.3本书的主要内容12
参考文献15
第2章 LT E多址接入技术16
2.1上行多址接入技术16
2.1.1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概述16
2.1.2IFDMA上行多址接入系统17
2.1.3DFT-S-OFDM上行多址接入系统19
2.1.4IFDMA方案与DFT-S-OFDM方案的比较20
2.1.5DFT-S-GMC上行多址接入系统21
2.2下行多址接入技术25
2.2.1OFDMA与面向分组的协议比较25
2.2.2OFDMA和LTE的通用帧结构26
2.3本章小结28
参考文献28
第3章 LTE多天线技术30
3.1LTE MIMO的空间信道模型(SCM)30
3.1.1链路仿真中的空间信道模型30
3.1.2系统级仿真建模35
3.2LTE MIMO下行关键技术36
3.2.1下行关键技术概述36
3.2.2预编码技术38
3.2.3码字到层的映射41
3.2.4 MIMO系统的用户反馈42
3.3LTE MIMO下行解决方案44
3.3.1广义的循环延时分集方案44
3.3.2每根天线传输速率独立控制方案46
3.3.3双传输天线阵列48
3.3.4每个用户单元速率控制方案49
3.3.5选择性每根天线速率控制51
3.4LTE MIMO上行关键技术54
3.4.1上行多用户多天线54
3.4.2上行多用户多天线选择技术59
3.5本章小结62
参考文献62
第4章 LTE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64
4.1LTE复接和信道编码技术概述65
4.2CRC计算和码块分割65
4.2.1传输块CRC的计算和添加65
4.2.2码块分割和CRC计算66
4.3信道编码67
4.3.1咬尾卷积码67
4.3.2Turbo码68
4.4速率匹配73
4.4.1Turbo码编码的传输信道速率匹配73
4.4.2咬尾卷积码编码的传输信道速率匹配76
4.5码块级联和输出77
4.6LTE上下行传输信道和信令的信道编码78
4.7LDPC码79
4.7.1LTE中LDPC码的提出79
4.7.2LDPC码简介79
4.7.3LTE中曾经提出的LDPC码84
4.8LTE的调制方式87
4.9本章小结89
参考文献89
第5章 LTE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技术92
5.1MBMS下行导频设计92
5.1.1各小区相同的(Cell-common)导频93
5.1.2各小区不同的(Cell-specific)导频94
5.1.3各种不同的导频方案94
5.2MBMS的复用技术99
5.3MBMS中的MIMO技术100
5.4MBMS MAC100
5.4.1分类100
5.4.2MBMS计数(Counting)技术102
5.4.3单频网SFN宏分集技术102
5.5本章小结103
参考文献103
第6章 LTE链路自适应技术105
6.1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105
6.2OFDMA下行链路自适应106
6.2.1不同频率资源(RB-dependent)AMC107
6.2.2不同频率资源(RB-dependent)AM108
6.2.3相同频率资源(RB-common)AMC109
6.2.4多种AMC方式的性能比较109
6.2.5功率分配113
6.2.6信令开销117
6.3SC-FDMA上行链路自适应117
6.3.1传输带宽的自适应(ATB)121
6.3.2发射功率的自适应(TPC)121
6.3.3自适应调制编码(AMC)122
6.4本章小结122
参考文献123
第7章 LTE小区搜索技术124
7.1小区搜索系统结构及功能124
7.1.1小区搜索信道的时隙结构125
7.1.2小区搜索信道的频域结构127
7.1.3SCH与BCH的传输分集技术128
7.2小区搜索的流程描述128
7.2.1小区初始搜索过程128
7.2.2小区周期重选的过程129
7.3小区搜索的SCH信道检测技术129
7.3.1SCH信道的帧结构129
7.3.2同步信道符号定时同步检测算法134
7.3.3下行链路的帧定时检测136
7.3.4小区标识号检测137
7.4本章小结137
参考文献137
第8章 LTE随机接入技术139
8.1异步随机接入进程139
8.1.1随机接入信道的复用形式140
8.1.2随机接入信道的结构141
8.1.3随机接入的时隙结构143
8.1.4随机接入的用户签名序列144
8.1.5随机接入的用户消息数据146
8.1.6随机接入的流程描述147
8.2同步随机接入进程148
8.2.1资源调度申请148
8.2.2上行链路的定时同步跟踪150
8.3本章小结151
参考文献151
第9章 LTE功率控制技术153
9.1功率控制分类和原则153
9.1.1功率控制的分类153
9.1.2功率控制的原则154
9.2上行功率控制155
9.2.1上行小区内功率控制155
9.2.2上行小区间功率控制162
9.2.3总结163
9.3下行功率控制166
9.3.1下行功率控制的目的166
9.3.2下行功率控制算法以及评估167
9.4与CDMA系统功率控制算法的比较168
9.4.1上行功率控制168
9.4.2下行功率控制168
9.5结论169
参考文献169
第10章 LTE小区间干扰管理技术171
10.1下行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171
10.1.1下行小区间静态干扰协调方案172
10.1.2下行小区间半静态干扰协调方案173
10.1.3干扰随机化技术174
10.1.4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174
10.2下行小区间干扰系统性能评估175
10.2.1频率复用因子为1的调度器设计176
10.2.2针对功率模式重用的调度器设计176
10.2.3各种干扰协调方案系统性能比较177
10.3上行小区间干扰管理技术177
10.3.1上行小区间干扰水平控制技术177
10.3.2上行小区间干扰波动性控制技术179
10.4结论179
参考文献180
第11章 LTE自动请求重传技术183
11.1重传技术简介183
11.1.1主要重传机制184
11.1.2HARQ的主要合并方式186
11.23GPP LTE中的HARQ协议187
11.2.1物理层HARQ功能187
11.2.2数据链路层HARQ功能189
11.33GPP LTE中的ARQ协议190
11.3.1ARQ重传机制190
11.3.2ARQ状态PDU的触发191
11.3.3ARQ轮询机制的触发191
11.43GPP LTE中的HARQ-ARQ交互协作192
11.4.1ARQ/HARQ交互基本原则192
114.2协议信令和流程193
11.5小结194
参考文献194
第12章 LTE快速分组调度技术195
12.1调度器定义及基本操作195
12.2调度相关的信令支撑197
12.2.1信道质量信息报告198
12.2.2下行调度信息198
12.2.3上行调度请求199
12.2.4上行调度准许199
12.3分组调度算法200
12.3.1最大载干比调度算法201
12.3.2轮循算法202
12.3.3比例公平算法(Proportional Fair,PF)202
12.3.4改进的最大权重时延优先算法203
12.4VoIP调度203
12.4.1持续调度204
12.4.2半持续调度204
12.4.3半动态调度205
12.5本章小结205
参考文献206
第13章 LTE无线网络接口协议207
13.1无线网络结构与无线接口协议结构207
13.1.1无线网络结构207
13.1.2接口协议的整体结构208
13.1.3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协议结构208
13.2层2的功能描述210
13.2.1MAC层的功能211
13.2.2RLC层的功能212
13.2.3PDCP子层的功能213
13.2.4层2各子层的封包和数据流程213
13.3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216
13.3.1RRC功能217
13.3.2RRC连接的建立过程217
13.3.3NAS信令传输218
13.3.4RRC在无线链路维护中的状态转移219
13.4非介入层控制协议(NAS)219
13.5结论与展望221
参考文献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