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化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化问题](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2247755.jpg)
- 赛云秀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20928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205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县-地区经济-工业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化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工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1
第1章 我国的工业体系1
1.1 产业结构1
1.2 我国的工业体系2
1.3 我国的工业结构3
1.3.1 工业部门结构4
1.3.2 轻重工业结构5
1.4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6
1.4.1 我国进行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因7
1.4.2 当前工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和有利条件7
1.4.3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9
1.5 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12
1.5.1 工业化12
1.5.2 城市化13
1.5.3 市场化14
1.6 国外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当前发展趋势1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6
第2章 工业发展模式17
2.1 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17
2.1.1 传统模式17
2.1.2 环境工程模式(末端治理模式)18
2.1.3 清洁生产模式19
2.2 我国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20
2.2.1 集中发展模式20
2.2.2 集群发展模式21
2.2.3 延伸发展模式21
2.2.4 规模发展模式21
2.2.5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2
2.3 国外工业化模式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启示22
2.3.1 发展市场经济对促进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22
2.3.2 政府干预在工业化中亦有重要作用23
2.3.3 教育、科技是促进工业化的重要动因23
2.3.4 选择合适的道路是工业化成功的重要前提23
2.3.5 制造业的强大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24
2.3.6 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和加速结构转换24
2.3.7 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2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5
第3章 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6
3.1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特点26
3.2 新型工业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7
3.3 新型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28
3.4 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29
3.5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31
3.5.1 大力开发人力资本31
3.5.2 努力促进国家创新32
3.5.3 切实完善市场体系32
3.5.4 强化宏观调控33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3
第4章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县域经济34
4.1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34
4.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34
4.1.2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36
4.2 县域经济与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形势与发展37
4.2.1 县域经济的含义与特征37
4.2.2 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形势与发展38
4.3 陕西县域经济形势与发展形势及最佳走向39
4.3.1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39
4.3.2 陕西县域经济形势与发展形势40
4.3.3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1
4.3.4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最佳走向4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5
第2篇 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47
第5章 能源工业47
5.1 煤炭47
5.1.1 我国的煤炭工业47
5.1.2 煤炭资源及赋存特点50
5.1.3 煤炭工业的构成53
5.1.4 煤炭开采方法56
5.1.5 煤矿安全生产技术问题57
5.1.6 煤炭的深加工59
5.2 电力61
5.2.1 农村电力市场概况62
5.2.2 农村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63
5.2.3 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对策64
5.3 石油、天然气66
5.3.1 石油66
5.3.2 天然气68
5.4 新能源70
5.4.1 太阳能70
5.4.2 风能71
5.4.3 生物质能72
5.4.4 海洋能73
5.4.5 地热能7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74
第6章 交通运输业76
6.1 铁路运输78
6.1.1 概述78
6.1.2 铁路运输新技术及发展趋势80
6.2 公路运输82
6.2.1 公路运输的功能与特点82
6.2.2 公路运输现状与发展趋势83
6.2.3 公路快速运输84
6.3 水路运输86
6.3.1 水路运输特点、地位和作用86
6.3.2 水路运输发展现状与趋势87
6.4 航空运输88
6.4.1 航空运输体系88
6.4.2 航空运输的特点与作用8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90
第7章 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和纺织工业91
7.1 装备制造业综述91
7.1.1 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91
7.1.2 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与指导思想92
7.2 机床工具制造业93
7.2.1 机床工具制造业的发展现状93
7.2.2 机床工具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93
7.3 化工设备制造业94
7.3.1 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94
7.3.2 对策与建议94
7.3.3 行业发展趋势95
7.4 冶金设备制造业96
7.4.1 行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96
7.4.2 冶金设备发展的新趋势96
7.4.3 行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97
7.5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97
7.5.1 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97
7.5.2 对策与建议98
7.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8
7.6.1 行业发展概况和面临的挑战98
7.6.2 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思路和原则99
7.6.3 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对策100
7.7 电力设备制造业100
7.7.1 电力设备市场分析和预测100
7.7.2 电力设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101
7.7.3 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102
7.8 轻工机械制造业102
7.8.1 塑料机械工业103
7.8.2 食品机械工业104
7.8.3 包装机械工业105
7.8.4 印刷机械工业107
7.9 纺织设备制造业108
7.9.1 纺织设备的市场分析108
7.9.2 纺织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09
7.9.3 纺织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109
7.9.4 建议与目标110
7.10 工程机械制造业110
7.10.1 行业基本情况110
7.10.2 关于宏观调控111
7.10.3 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几点意见111
7.11 农业机械制造业113
7.11.1 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状况113
7.11.2 发展农业机械行业的具体建议114
7.12 轻工业114
7.12.1 轻工业的特点和发展114
7.12.2 食品工业116
7.12.3 饲料工业123
7.12.4 包装工业125
7.12.5 花炮生产128
7.13 纺织工业130
7.13.1 纺织工业基本介绍130
7.13.2 纺织工业的发展131
7.13.3 陕西的纺织服装工业13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33
第8章 原材料工业135
8.1 石化工业135
8.1.1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36
8.1.2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发展展望136
8.2 冶金和有色工业137
8.2.1 冶金和有色工业所面临的现状137
8.2.2 国内外钢材市场分析与预测138
8.3 建材工业139
8.3.1 建材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139
8.3.2 我国建材工业的现状与对策140
8.4 稀土工业141
8.4.1 稀土元素的广泛运用141
8.4.2 我国稀土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42
8.5 造纸工业143
8.5.1 现状和存在问题143
8.5.2 国内外市场预测及行业发展趋势144
8.5.3 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145
8.5.4 行业调整与发展重点、主要措施与政策建议145
8.6 化纤工业146
8.6.1 化纤工业布局和结构现状与特点146
8.6.2 化纤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47
8.6.3 对策与建议148
8.6.4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趋势14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48
第9章 高技术产业150
9.1 计算机151
9.2 通信154
9.2.1 模拟通信155
9.2.2 数字通信156
9.2.3 电话通信156
9.2.4 移动通信157
9.2.5 卫星通信158
9.2.6 光纤通信158
9.3 微电子159
9.4 网络160
9.5 医药163
9.5.1 我国医药业的发展现状163
9.5.2 我国医药业面临的新形势164
9.5.3 医药业在“十一五”中的发展展望165
9.6 现代农业166
9.6.1 现代农业的概念166
9.6.2 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发展167
9.7 生物171
9.7.1 生物技术的应用171
9.7.2 生物技术新进展172
9.7.3 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17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73
第10章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174
10.1 信息概述174
10.2 信息技术176
10.3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17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80
第11章 服务业181
11.1 第一层次182
11.1.1 交通运输业182
11.1.2 信息服务业183
11.1.3 旅游业185
11.2 第二层次187
11.2.1 金融服务业187
11.2.2 保险服务业188
11.2.3 房地产189
11.2.4 居民服务业及190
11.2.5 农、林、牧、渔服务活动190
11.3 第三层次192
11.3.1 我国的教育事业192
11.3.2 文化服务业194
11.3.3 科技中介服务业195
11.3.4 社会福利事业196
11.4 第四层次198
11.4.1 国家机关的服务职能198
11.4.2 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200
11.4.3 警察职能20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02
第3篇 现代工业管理基础204
第12章 管理学基础204
12.1 管理与管理者204
12.1.1 管理204
12.1.2 管理者204
12.1.3 管理学205
12.2 管理的基本职能205
12.2.1 计划205
12.2.2 组织207
12.2.3 指挥210
12.2.4 协调212
12.2.5 控制214
12.3 管理创新216
12.3.1 创新概述216
12.3.2 创新过程与主体216
12.3.3 创新的内容与方法21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17
第13章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219
13.1 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219
13.1.1 组织理论219
13.1.2 组织变革220
13.1.3 组织激励、领导、冲突220
13.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23
13.2.1 人力资源开发223
13.2.2 人力资源规划224
13.2.3 工作绩效的测评与分配226
13.2.4 人员选拔与培训22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30
第14章 工程经济学概论231
14.1 工程经济学概述231
14.2 现金流量与资金的时间价值231
14.2.1 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231
14.2.2 资金的时间价值232
14.3 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234
14.3.1 经济评价方法234
14.3.2 经济评价指标235
14.4 财务预测237
14.4.1 工程项目财务预测分类237
14.4.2 工程项目财务预测的步骤237
14.4.3 工程项目财务预测方法238
14.5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239
14.6 利润规划239
14.7 产品成本核算240
14.8 工程估价概述240
14.8.1 工程估价的概念240
14.8.2 工程估价的计价特点241
14.9 投资估算242
14.9.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242
14.9.2 流动资产投资估算242
14.10 工业企业费用估算243
14.10.1 建筑工程费估算243
14.10.2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估算243
14.10.3 安装工程费估算243
14.10.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244
14.10.5 基本预备费估算244
14.10.6 涨价预备费估算244
14.10.7 建设期利息估算244
14.10.8 流动资金估算245
14.11 项目财务评价245
14.11.1 财务评价的含义245
14.11.2 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245
14.11.3 财务评价的程序246
14.12 国民经济评价247
14.12.1 国民经济评价的概念247
14.12.2 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关系247
14.12.3 国民经济评价的内容及程序248
14.12.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248
14.12.5 国民经济评价参数249
14.13 不确定性与风险250
14.13.1 不确定性250
14.13.2 风险250
14.13.3 工程项目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250
14.13.4 风险分类与风险来源253
14.13.5 风险/收益机理254
14.13.6 风险管理对策25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56
第15章 现代物流工程与供应链管理257
15.1 现代物流工程257
15.1.1 物流工程概述257
15.1.2 物流系统设施规划与设计258
15.1.3 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基础263
15.1.4 计算机辅助设施规划与仿真266
15.2 供应链管理266
15.2.1 供应链266
15.2.2 供应链管理268
15.2.3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27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73
第16章 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274
16.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274
16.1.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274
16.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和功能结构274
16.1.3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275
16.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276
16.3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277
16.3.1 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的概念及步骤277
16.3.2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278
16.4 决策与决策支持279
16.4.1 决策与决策支持的定义279
16.4.2 决策的一般过程279
16.4.3 决策问题的类型280
16.4.4 决策支持的分类280
16.5 决策支持系统281
16.5.1 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281
16.5.2 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281
16.5.3 决策支持系统的分类282
16.5.4 决策支持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283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83
第17章 质量管理284
17.1 质量与质量管理284
17.1.1 质量与质量管理概述284
17.1.2 政府质量管理286
17.2 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287
17.2.1 ISO9000族质量标准287
17.2.2 质量保证与质量体系289
17.2.3 质量体系认证及其实施程序290
17.3 质量控制与检验291
17.3.1 质量控制及常用技术291
17.3.2 质量检验294
17.4 质量经济性296
17.4.1 质量成本296
17.4.2 质量经济效益及评价297
17.4.3 质量经济分析29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00
第18章 项目管理301
18.1 项目与项目管理301
18.1.1 项目301
18.1.2 项目管理302
18.2 项目的实施304
18.2.1 项目的实施系统304
18.2.2 工程项目管理的控制系统分析308
18.2.3 项目协调系统310
18.3 项目论证与评估简论315
18.3.1 项目论证的基本原理概述315
18.3.2 项目的机会选择317
18.3.3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318
18.3.4 项目融资323
18.3.5 项目评估32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28
第4篇 县域经济中的农村工业化330
第19章 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界定330
19.1 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332
19.2 以农村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335
19.3 以农业为内容的新型工业化33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39
第20章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三种典型模式340
20.1 以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主的“苏南模式”340
20.2 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的温州模式341
20.3 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342
20.4 三种模式分析342
20.4.1 三种区域模式产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343
20.4.2 三种模式的农村工业化对于振兴农村经济的作用344
20.4.3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模式创新34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48
第21章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349
21.1 我国县域经济工业企业结构调整349
21.1.1 当前我国县域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具体表现349
21.1.2 当前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有利条件350
21.1.3 县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方向351
21.2 小城镇建设开发352
21.2.1 小城镇建设的历史与现状352
21.2.2 以县域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城镇353
21.2.3 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模式354
21.2.4 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355
21.3 产业结构高速优化升级355
21.3.1 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356
21.3.2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措施35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59
第22章 推进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360
22.1 推进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360
22.1.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协调的基本关系360
22.1.2 推进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362
22.2 推进中国西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368
22.2.1 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总体评价368
22.2.2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约因素37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71
第23章 推进工业化的手段372
23.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72
23.2 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相结合373
23.2.1 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73
23.2.2 以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和完善经济结构374
23.2.3 根据经济形势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375
23.3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376
23.3.1 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376
23.3.2 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376
23.4 改制重组与资本运营相结合377
23.4.1 当前改制中存在的资本运营问题377
23.4.2 解决资本运营问题的对策378
23.5 产业结构升级378
23.6 创建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380
23.6.1 学习型组织的释义380
23.6.2 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80
23.6.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381
23.7 发展知识型农业381
23.7.1 知识型农业的内涵381
23.7.2 发展知识型农业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382
23.7.3 我国发展知识型农业的主要途径和措施382
23.8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383
23.8.1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383
23.8.2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383
23.9 以农业政策调整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投资软环境建设384
23.9.1 投资软环境的缺陷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384
23.9.2 营造投资软环境,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385
23.10 创造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386
23.10.1 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386
23.10.2 创造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387
23.11 善于抢抓各种机遇387
23.12 善于发挥比较优势388
23.13 建立机制389
23.13.1 强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激励机制390
23.13.2 完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运作机制390
23.13.3 扩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传导机制391
23.14 合理配置地区工业资源391
23.14.1 我国工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格局392
23.14.2 优化工业资源配置的政策抉择392
23.15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选准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方向393
23.15.1 西部地区具有的比较优势393
23.15.2 西部农村工业化的路径选择394
23.16 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现有的基础39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95
第24章 国外农村工业化典型实例397
24.1 美国农村工业化397
24.2 英国农村工业化400
24.3 韩国农村工业化402
24.4 日本农村工业化40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07
主编简介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