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校“两课”教学中难点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业兴主编;潘自勉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088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高等学校;道德修养-教学研究-高等学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校“两课”教学中难点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政党现代化1
(一)中国政党制度概述1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7
(三)关于政党的现代化11
二、西方政党制度的特点、现状与面临的挑战20
(一)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20
(二)西方政党制度概述与特点23
(三)西方政党制度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3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特色39
(一)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4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50
四、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56
(一)近年来学术界有关观点述评57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59
五、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其特征71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2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6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9
(四)基层民主制度83
六、中国现代人权思想与中西人权观的差异89
(一)人权的基本含义89
(二)人权国际保护的有关条约与内容91
(三)中国现代人权思想与中西人权观的差异95
七、西方国家民主制度评析102
(一)民主的内涵102
(二)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与运行机制107
(三)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评价119
八、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的含义123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2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133
九、正确认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141
(一)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贡献141
(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失误148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总体评价151
十、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晚年的错误158
(一)把握好评价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尺度159
(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发生的时代背景161
(三)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评价164
(四)正确认识和分析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重要意义166
十一、当代社会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169
(一)信仰与信仰危机的含义169
(二)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几种表现172
(三)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175
十二、我国社会信用的现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182
(一)社会信用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182
(二)我国社会信用的现状186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188
十三、我国政府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与意义195
(一)当今世界市场化改革的目标195
(二)我国政府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200
(三)我国政府市场化改革的意义204
十四、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208
(一)经济体制转型的内涵与基本进程208
(二)经济体制转型的实际效果212
(三)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影响217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的重点和难点220
十五、多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225
(一)价值和价值观的内涵225
(二)当代中国社会与多元价值观228
(三)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230
(四)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思考240
十六、当代中国青年主流文化的内涵243
(一)当代中国青年主流文化的内涵243
(二)当代中国青年主流文化的发展思路249
十七、文化理念与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259
(一)文化的内涵和先进文化的特征259
(二)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64
(三)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268
十八、外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75
(一)美国的人文素质教育275
(二)日本的人文素质教育280
(三)加拿大的德育理念283
(四)澳大利亚的道德课285
(五)英国的人文素质教育286
十九、青年学生应积极认识人生中的挫折291
(一)挫折的含义291
(二)正确认识挫折293
二十、“两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及对策301
(一)“两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301
(二)提高“两课”教学吸引力的对策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