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徽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泰山主编;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ISBN:753962627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411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1482页
- 主题词:京剧-戏剧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徽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一支红烛照千秋1
明代徽班3
第一章 徽班起源3
一 徽文化和徽班3
二 徽、池民俗和徽班9
三 徽商和徽班19
第二章 石台、太平梨园35
一 青阳腔35
二 徽州腔57
三 石台、太平梨园63
第三章 徽商家班70
一 徽商家班70
二 徽昆90
清代徽班103
第一章 清代宫廷演剧及其影响103
一 清宫各时期演剧概述103
二 徽班进京的历史背景110
第二章 清代花部声腔剧种述略114
一 清初至道、咸之世的高腔剧种群落114
二 清中叶前后弦索腔剧种群落116
三 乱弹腔117
四 徽班遍及天下119
第三章 徽班与皮黄戏122
一 西皮调、二黄腔考述123
二 皮黄合奏考述134
三 扬州、徽班与皮黄合奏141
四 皮黄戏史湮没不彰原因种种147
五 余论:四大徽班述略150
第四章 进京徽班的嬗变157
一 徽班进京前的京师戏曲舞台157
二 徽班进京以后的艺术表现159
三 徽班昳丽 风调一新166
四 徽班的嬗变168
五 余论:徽班进京与北方戏曲172
第五章 皮黄戏新秀——京剧175
一 咸、同之世名伶述略175
二 同、光之世名伶述略194
附论:程长庚全能型表演艺术与京剧更新217
第六章 四大徽班进京后南方的徽班227
一 安徽徽班227
二 江苏的徽戏238
三 浙江的徽戏与皮黄戏257
四 两湖的徽班与皮黄戏262
五 赣、闽、粤、台的徽班与皮黄戏269
六 川、广(西)、云、贵的徽班与皮黄戏278
第七章 南方京剧史述291
一 南方京剧形成前上海的戏曲活动291
二 扬州里下河徽班与上海京调皮黄292
三 里下河徽班与南方京剧293
四 同、光间的南方京剧300
五 南派京剧的形成303
六 南派京剧奠基人王鸿寿306
七 南派京剧名伶谱309
八 南派京剧与杭嘉湖水路班318
九 扬子江两岸的南方京剧325
附论:论关羽戏“南派”开山祖王鸿寿331
现代徽班343
第一章 安徽徽班343
一 五十年代徽班调查343
二 安徽省徽剧团调查349
第二章 浙江徽班和江苏徽班385
一 浙江徽班385
二 江苏徽班389
第三章 徽班理论研究成果概述393
一 1983年徽调皮黄学术研讨会393
二 1991年程长庚学术研讨会401
三 1996年程长庚学术研讨会408
四 2000年“戏曲之乡——怀宁”研讨会416
徽剧艺术425
第一章 徽班艺术的传承演变425
一 徽班艺术的源流与沿革425
二 徽班艺术的孕育与形成426
三 徽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429
四 徽班艺术的繁荣与昌盛434
第二章 徽剧艺术的审美特征441
一 徽剧四功——唱、念、做、打442
二 徽剧五法——手、眼、身、步、法499
三 徽剧表演特技524
第三章 徽剧角色行当545
一 徽剧行当的含义545
二 徽剧行当的分类545
三 徽剧搬演皖南目连戏角色行当的体制与沿革558
四 徽剧岳西高腔中角色行当的体制与沿革559
第四章 徽剧舞台美术561
一 徽剧的服装561
二 徽剧的化妆563
三 徽剧的脸谱565
四 徽剧的砌末与装置568
五 徽剧的演出场所571
六 徽剧的演出习俗575
徽剧剧目585
第一章 徽剧剧目概述585
第二章 青阳腔剧目590
第三章 昆、吹、拨剧目607
第四章 二黄、西皮剧目631
第五章 新编剧目668
徽剧人物673
第一章 清代徽班名伶673
一 早期名伶673
二 晚期名伶679
第二章 当代徽剧人物686
徽剧音乐719
第一编 徽剧与徽剧音乐719
第一章 概说719
第二章 徽剧诸声腔的递变及二黄腔的形成722
第一节 徽池雅调阶段722
第二节 四平腔和昆弋腔阶段728
第三节 吹腔、拨子、二黄阶段737
第三章 徽剧唱念的语音及各行当歌唱的特点750
第一节 徽剧唱念的语音750
第二节 徽剧各行当歌唱的特点750
第二编 徽剧诸声腔及其唱腔音乐752
第一章 徽剧高腔(青阳腔)及其唱腔音乐752
第一节 高腔的源流及其名称由来752
第二节 岳西高腔及其唱腔音乐771
第三节 南陵目连高腔及其唱腔音乐820
第四节 徽剧高腔的唱腔符号852
第二章 徽剧昆腔(简称徽昆)及其唱腔音乐855
第一节 徽昆的历史渊源855
第二节 徽昆的唱腔音乐及其特点859
第三章 徽剧四平腔及其唱腔音乐902
第一节 四平腔902
第二节 四平腔的唱腔音乐915
第四章 徽剧的昆弋腔、吹腔、拨子及其唱腔音乐918
第一节 昆弋腔、吹腔和拨子,历史上曾先后被合称为“枞阳腔”、“石牌腔”、“安庆梆子”(简称“梆子腔”)918
第二节 昆弋腔的唱腔音乐920
第三节 吹腔的唱腔音乐939
第四节 拨子的唱腔音乐978
第五节 昆弋腔、吹腔和拨子在各地流变的大致情形1048
第五章 徽剧的二黄平、老二黄、二黄及其唱腔音乐1050
第一节 二黄平及其唱腔音乐1050
第二节 老二黄及其唱腔音乐1067
第三节 二黄(附反二黄)及其唱腔音乐1091
第六章 徽剧的西皮及其唱腔音乐1179
第七章 徽剧的杂调小曲及其唱腔音乐1249
第三编 徽剧的器乐1284
第一章 徽剧的锣鼓经1286
第一节 徽剧锣鼓经的三个主要特点1286
第二节 徽剧锣鼓经汉字代音字的说明1287
第三节 徽剧锣鼓经的几点说明、锣鼓经及附录1287
第二章 徽剧的过场曲牌1306
第一节 过场曲牌的来源1306
第二节 过场曲牌的类别1307
第三章 徽剧的乐队与乐器1360
第一节 徽剧乐队人员的编制及其分工1360
第二节 徽剧的传统乐器1361
第四编 徽剧音乐的继承和发展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