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哲学论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沈清松著 著
- 出版社: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哲学论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方法、历史与存有——对比哲学概观——1
一、何谓对比1
二、对比乃经验成长之方法5
三、对比乃历史进展之律则11
四、对比乃存有之韵律18
五、结语24
第二章 现代哲学与现代社会29
一、中西文化的社会参与典型29
二、现代社会的特性33
三、社会问题之产生与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38
四、现代哲学的焦点与贡献41
五、结论:现代中国社会与哲学49
第三章 当代语言哲学新探53
一、语言现象和语言学对当代学术思想的重要性53
二、说写语言与非说写语言、自然语言与人造语言、对象语言与后设语言58
三、语言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联61
四、语言的意义、真值与检证66
五、语言的功能72
六、结语:反省语言的限制77
第四章 怀德海的科技观与形上学85
一、科技之特性与怀氏形上学的方向86
二、怀德海思想分期与其形上学源起90
三、怀德海的对象论和永恒对象论96
四、默观哲学与范畴总纲103
五、怀德海论创新115
六、结论119
第五章 怀德海论意识与身体127
一、前言127
二、本文的问题与方法130
三、意识、潜意识与身体135
四、直接表象和因果效力141
五、表象与因果之对比和象征指涉145
六、自由与因果决定149
七、身体经验的主体153
八、总结156
第六章 胡塞尔的哲学理想和方法161
一、前言161
二、胡塞尔的哲学理想162
三、胡塞尔自任的目标和方法175
四、结语177
第七章 学术危机与理性前途——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年思想——185
一、欧洲学术危机与胡塞尔现象学185
二、了解学术危机之匙:反省历史意义189
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危机192
四、胡塞尔看当代哲学的危机195
五、黑格尔的理性观及其当代的困境197
六、生活世界与理性的自我了解202
七、结语:诗人不撒谎,哲学家也不撒谎206
第八章 胡塞尔论生活世界与理性211
一、前言211
二、胡塞尔之生活世界观与理性观之巨视分析212
三、胡塞尔之生活世界观与理性观之微视分析217
四、反省与结论225
第九章 海德格的存有哲学231
一、前言231
二、存有的意义和基础存有学233
三、回转与存有的真理236
四、西方形上学的命运及其超越241
五、对于存有之非形上学式的思想245
六、结论:海德格存有哲学之精义与难题251
第十章 结构主义之解析与评价257
一、前言257
二、语言学的结构主义258
三、李维·史陀的人类学结构主义265
四、阿杜塞的社会经济结构主义277
五、文学和心理分析的结构主义282
六、结论287
第十一章 诠释学的变迁与发展291
一、什么是诠释学291
二、希腊时期的诠释学294
三、中古时期的诠释学297
四、近代时期的诠释学299
五、当代的诠释学风貌302
六、结语311
第十二章 现象学与诠释学之对比313
一、前言313
二、现象学与诠释学之对照318
三、诠释学与现象学之会通333
四、结语337
第十三章 叙事文之意义与吕格尔之诠释学341
一、前言341
二、方法论的迂回、文字与叙事文342
三、意义乃涵意与指涉间之辩证活动345
四、涵意与叙事文之结构性解释349
五、指涉与叙事文之存在性诠释358
六、结论363
第十四章 哈柏玛斯与波柏之对比371
一、前言371
二、思想背景及历史处境374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379
四、对实证主义的批判381
五、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383
六、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385
七、结语387
第十五章 知识份子与社会批判389
一、知识份子乃社会的良知390
二、传统中国知识份子的社会参与及其检讨393
三、今后知识份子从事社会批判的三个层次398
四、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批判401
五、对于沟通层次的批判405
六、对于文化创造的批判410
七、结语413
第十六章 从西洋当代思潮看中华文化前途415
一、前言415
二、自科技方面观之420
三、自人文价值观之435
四、超越科技与人文之外443
五、综合与结语448
第十七章 五四以来文化发展的检讨与展望451
一、前言451
二、中西文化及其内涵454
三、文化运动及其成功的条件463
四、检讨五四以来文化运动之发展468
五、今后文化发展的重点478
六、结语486
第十八章 方东美的生生哲学要略488
一、生生哲学之意涵488
二、生生哲学之特色491
三、生生哲学之体系496
四、结语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