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化·整合·集成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化·整合·集成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2270829.jpg)
- 俞传飞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9621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269页
- 主题词:数字技术-应用-建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化·整合·集成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数字化背景(前景)综述1
0.1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技术与社会的数字化变迁)1
0.2 在科学理性与人文艺术之间4
0.3 从印刷文化到数字化网络(文化:地区化与全球化)7
上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与建筑师13
第1章 从实在到虚无——建筑与空间的概念性转变13
1.1 原子与比特:空间构成的变化13
1.1.1 作为原子形态的建筑13
1.1.2 建筑的非物质化15
1.1.3 比特构筑的空间16
1.2 非欧几何及其他:建筑形态的变化19
1.2.1 超越欧几里德空间20
1.2.2 形式与趋向的划分:两种形式·三种趋向21
1.2.3 形式表象与结构的内在逻辑23
1.3 新的维度:性质特征的变化25
1.3.1 空间认知方式的演变26
1.3.2 建筑的即时化27
1.3.3 图底关系的消弭29
1.4 作为媒介:建筑内涵的变化31
1.4.1 作为媒介的建筑31
1.4.2 城市与建筑的结构性重组35
1.4.3 在美学和形式之外36
第2章 建筑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空间41
2.1 建筑的数字化42
2.1.1 建筑智能环境的创造42
2.1.2 虚拟环境与实体建筑的结合44
2.2 数字化虚拟空间45
2.2.1 数字化虚拟空间的特性45
2.2.2 电子娱乐媒体中的虚拟空间48
2.2.3 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介中的虚拟空间52
2.3 虚拟现实本质所指(技术性延伸与宗教性超越)54
2.3.1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描述54
2.3.2 作为工具的虚拟现实和作为对象的虚拟现实57
2.3.3 对虚拟现实含义的一些思考58
2.4 一些新的建筑领域60
2.4.1 历史与传统的数字化生存60
2.4.2 跨越时空——从超文本到超空间62
2.4.3 遗传学算法与虚拟空间的演化66
小结 形式的分化·内容的整合71
第3章 作为设计者的角色演变73
3.1 起——历史上的建筑师们73
3.2 承——设计者的属性分类(新老交替、保守与激进)74
3.3 转——建筑师职能的分化与转换(对象的消解、职能的剥离)76
3.4 合——建筑师的回归与拓展78
3.4.1 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分化与价值回归78
3.4.2 新的拓展:“虚拟工作室”和虚拟建筑师80
3.4.3 针对上述变化,教育界的反应81
3.4.4 现状中的问题83
第4章 建筑师业务的数字化信息集成87
4.1 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建筑师的影响87
4.1.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87
4.1.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90
4.2 网络技术的组成及其应用92
4.2.1 内部网和外部网92
4.2.2 作为信息来源和交流门户93
4.3 数字化技术影响下设计者工作的开展96
4.3.1 新的企业文化(人员构成与组织)96
4.3.2 新的合作方式97
4.3.3 数字化专业标准的建立99
4.4 不只是建筑师100
4.4.1 设计者VS使用者(从被动的人文关怀到主动的设计参与)101
4.4.2 数字化技术与设计参与102
4.4.3 建筑设计的延续——建筑设施管理的数字化(CAFM)104
小结 个体的分化·群体的整合109
中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思维与表现113
第5章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与思维113
5.1 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建筑领域的阶段性划分113
5.1.1 “集体性想像”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114
5.1.2 量化增值阶段(20世纪70~90年代)115
5.1.3 从现在到未来,质变阶段117
5.1.4 一个尾巴:没有实现的承诺118
5.2 由“人工智能”到“人机共生”(人与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定位)119
5.2.1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120
5.2.2 “人机共生”(Human-computer Symbiosis)121
5.2.3 设计过程中的定位123
5.3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124
5.3.1 线性思维特征的由来124
5.3.2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125
5.3.3 思路的转换——重拾失去的东西127
5.4 从图示思维到数字化思维(一组对比、两种方向)129
5.4.1 一组对比:书写阅读和字处理/手绘草图和CAD130
5.4.2 两种发展方向:东海岸与西海岸132
第6章 建筑表现的数字化信息集成137
6.1 传统表现的分化(从文字语言中介到图纸系统)137
6.1.1 文字语言媒介137
6.1.2 由来已久的二维图纸系统139
6.1.3 建筑的不可画性141
6.2 从图纸系统到数字化中介143
6.2.1 数字化中介——虚拟电子模型143
6.2.2 超越视觉形式的表现因素145
6.2.3 令人尴尬的一面146
6.3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表现148
6.3.1 肯特·拉森(Kent Larson)的回顾149
6.3.2 表现与设计的整合150
6.3.3 从ArchiCAD到虚拟现实153
第7章 设计与表现的再思考157
7.1 器物·界面·网络空间157
7.1.1 器物和界面157
7.1.2 网络空间与虚拟现实158
7.2 当光线真正成为设计表现工具160
7.2.1 建筑与光161
7.2.2 用光影建构空间162
7.2.3 光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164
7.3 关于透视画、照片和电影166
7.3.1 关于透视166
7.3.2 关于照片167
7.3.3 关于电影168
7.4 对数字化条件下“真实感”表现的再思考170
7.4.1 对照片真实感的质疑170
7.4.2 数字化表现的真实感170
7.4.3 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思路172
小结 三段论式的螺旋上升背后175
下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与建造179
第8章 缺失与回归——问题与现状概述179
8.1 历史的简短回顾179
8.1.1 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大生产179
8.1.2 工业化时期的建构工艺180
8.2 从工业化生产到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182
8.2.1 有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182
8.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主要构成与发展184
8.3 计算机集成进入建筑领域——理论与实践现状概况186
第9章 材料·结构·设备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189
9.1 材料的生产加工工艺189
9.1.1 旧材料·新工艺189
9.1.2 新型材料构件的开发生产与影响191
9.1.3 从传统的“小件”到现代的“大件”192
9.2 结构体系建构与构造节点工艺193
9.2.1 结构工艺的三个层次193
9.2.2 结构构造的科学计算194
9.2.3 来自过程的结构形态195
9.3 建筑设备系统工艺197
9.3.1 有关设备系统的工艺设计197
9.3.2 从“维特鲁威模式”到建筑智能化系统198
第10章 施工建造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201
10.1 虚拟建造——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模拟201
10.1.1 有关建筑的数字化模拟201
10.1.2 从虚拟建造到现场施工202
10.2 现场施工——建筑工程的数字化集成204
10.2.1 计算机集成建造(施工)系统的组成204
10.2.2 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205
10.2.3 工程现场的运输调配与施工工艺208
第11章 建筑行业(技术)体系的相关影响与发展211
11.1 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融合211
11.2 教育和实践213
11.2.1 “无纸工作室”和可建造性(Constnctability)的探索213
11.2.2 国内建筑教育的反思214
11.3 数字化技术下的建筑美学——对技术与文化的再思考215
11.3.1 技术变革与建筑文化215
11.3.2 数字化技术下工艺美学的复归216
小结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219
后记 有关本书的研究性质与写作221
图表来源225
主要参考文献233
致谢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