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
  •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077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36页
  • 文件大小:272MB
  • 文件页数:868页
  • 主题词:生物-毒素-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言1

1.1 毒素的含义1

1.2 生物毒素的含义1

1.3 生物毒素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2

1.3.1 生物毒素是传统中药的重要来源2

1.3.2 生物毒素是开发新药的重要宝库2

1.3.3 改造毒素结构,开发新药3

1.3.4 生物毒素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工具3

1.3.5 生物毒素可以开发新杀虫剂和新灭鼠剂4

1.3.6 生物毒素的抗癌作用和致癌作用4

1.3.7 探究中毒救治和食物中毒病因5

1.3.8 生物毒素战剂的重要来源5

1.4 对毒素的认识和利用6

1.5 当代研究的发展状况7

1.5.1 研究生物毒素的论著不断涌现7

1.5.2 国际学术界对毒素研究的推动8

第2章 蛇类与蛇类毒素11

2.1 概述11

2.1.1 我国的蛇类资源11

2.1.2 我国历史上对蛇与蛇毒的认识11

2.1.3 蛇与蛇毒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应用12

2.2 蛇类的生物学特性12

2.2.1 蛇类体形、器官、运动的特殊性12

2.2.2 毒蛇与无毒蛇的鉴别及其特殊结构14

2.2.3 蛇类生态、生殖、生长的特殊性20

2.3 有毒蛇类人工养殖22

2.3.1 养蛇场地的选择与建造22

2.3.2 蛇的饮食与投饵23

2.3.3 蛇的生殖24

2.3.4 卵的孵化与幼蛇的养育25

2.3.5 蛇类的病虫害防治27

2.3.6 蛇场管理28

2.3.7 主要养殖的有毒经济蛇种29

2.3.8 选定种蛇与蛇的装运31

2.4 毒蛇咬伤急救与防治32

2.4.1 蛇伤的预防、诊断与局部处理32

2.4.2 蛇伤的局部处理36

2.4.3 蛇伤治疗方法的论证40

2.4.4 中成蛇药的研究与应用40

2.5 蛇毒的采集、加工与保存41

2.5.1 蛇毒的采集41

2.5.2 蛇毒的加工46

2.5.3 蛇毒的保存49

2.6 蛇毒的组分与研究49

2.6.1 蛇毒中的非蛋白成分49

2.6.2 蛇毒中的酶类50

2.6.3 蛇毒中的毒性蛋白(非酶类)56

2.6.4 神经生长因子59

2.6.5 舒缓激肽增强肽62

2.7 蛇毒冻干粉的质量检测62

2.7.1 蛇毒蛋白定量检测62

2.7.2 蛇毒蛋白定性检测67

2.7.3 蛇毒急性毒性试验69

2.7.4 蛇毒非溶性物质测定69

2.7.5 蛇毒水分检测70

2.7.6 蛇毒酶活性测定71

2.7.7 蛇毒的抗蛇毒血清检测72

2.7.8 蛇毒检验及鉴定研究的新进展74

2.7.9 蛇毒质量检验证书实例75

2.8 蛇毒的免疫化学与抗蛇毒血清76

2.8.1 抗原与抗体76

2.8.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抗蛇毒血清的概况77

2.8.3 抗蛇毒血清的制备77

2.8.4 抗蛇毒血清的疗效78

2.8.5 抗蛇毒血清的相对特异性(交叉中和反应)79

2.8.6 抗蛇毒血清的血清反应80

2.8.7 提高抗蛇毒血清的质量与应用水平81

2.9 蛇毒医用制剂的研制与应用84

2.9.1 蛇毒中的类凝血酶及其应用84

2.9.2 蛇毒制剂的镇痛效果89

2.9.3 蛇毒制剂的抗肿瘤作用91

2.9.4 蛇毒医用的其他作用94

2.10 毒蜥的毒器与毒素95

2.10.1 概述95

2.10.2 毒蜥的毒器96

2.10.3 毒蜥毒素96

2.10.4 人类对毒蜥毒素的利用97

附录2-1 中国十大毒蛇的中日拉英名称对照97

第3章 蝎子与蝎子毒素98

3.1 概述98

3.1.1 种类分布98

3.1.2 蝎子的主要作用99

3.1.3 蝎子的应用历史及前景展望99

3.2 蝎子的形态特征100

3.3 蝎子的生物学特性101

3.3.1 栖息环境与活动规律101

3.3.2 繁殖方式与个体发育102

3.4 蝎子的人工养殖103

3.4.1 养殖方式与场地选择103

3.4.2 种蝎养殖103

3.4.3 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106

3.4.4 打破冬眠期的探讨107

3.4.5 病虫害及天敌防治109

3.5 商品成蝎的采收、加工与药用109

3.5.1 捕捉与采收方法109

3.5.2 加工方法110

3.5.3 保存方法与质量标准110

3.5.4 商品全蝎的药用价值111

3.6 蝎子蜇伤与防治111

3.6.1 被蝎子蜇伤症状111

3.6.2 中西药治疗方法112

3.6.3 蝎蜇伤的机理研究113

3.7 蝎毒的采集、加工与保存113

3.7.1 蝎子毒囊的结构113

3.7.2 蝎毒采集方法114

3.7.3 蝎毒的干燥方法119

3.7.4 蝎毒的保存与运输119

3.8 蝎毒冻干粉的质量检测120

3.8.1 行业标准120

3.8.2 蝎毒质量的检验项目和程序121

3.8.3 感官检验121

3.8.4 毒素种类鉴别试验121

3.8.5 水分含量测定123

3.8.6 不溶物质含量测定124

3.8.7 蛋白质含量测定124

3.8.8 酶活性测定125

3.8.9 急性毒性试验(LD50测定)125

3.8.10 质检中用到的有关的表格、设备和报告式样126

3.9 蝎毒的组成与性质129

3.9.1 蝎毒的命名与分类129

3.9.2 蝎毒的化学组成129

3.9.3 蝎毒的初级结构130

3.9.4 蝎毒的三维结构130

3.9.5 蝎毒的昆虫毒素132

3.9.6 蝎毒小分子活性多肽133

3.9.7 氯毒素(chlorotoxin)136

3.9.8 卡律蝎毒素(charybdotoxin)136

3.10 蝎毒的结构与功能137

3.10.1 蝎神经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137

3.10.2 蝎神经毒素是研究离子通道的良好工具137

3.10.3 蝎毒免疫学与毒理学138

3.10.4 蝎毒药理学139

3.10.5 蝎毒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41

3.10.6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人工合成蝎毒素142

3.11 蝎毒的多抗作用142

3.11.1 蝎毒抗肿瘤作用142

3.11.2 蝎毒镇痛作用146

3.11.3 蝎毒抗癫痫作用148

3.11.4 蝎毒的抗凝、抗菌和抗炎作用149

3.12 蝎毒素基因的表达和应用149

3.12.1 蝎毒素基因的克隆与分忻149

3.12.2 重组蝎毒素基因的表达150

3.12.3 蝎毒素的应用和前景153

附录3-1 有关全蝎中成药药方156

第4章 蜂类及其毒素158

4.1 概述158

4.1.1 蜂类概述158

4.1.2 开发利用历程158

4.2 蜜蜂及其人工饲养160

4.2.1 蜜蜂形态结构及其生活特性160

4.2.2 蜜蜂的人工饲养163

4.3 胡蜂及其人工养殖170

4.3.1 胡蜂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170

4.3.2 人工养殖技术173

4.4 蜂毒的采集、储藏及质量检测177

4.4.1 采集蜜蜂毒175

4.4.2 采集胡蜂毒182

4.4.3 蜂毒质量检测183

4.4.4 储藏及运输188

4.5 蜂毒的组分、分离及表达188

4.5.1 组分188

4.5.2 分离技术193

4.5.3 基因表达194

4.6 蜂毒制剂的药理、加工与应用196

4.6.1 蜂毒制剂的药理作用196

4.6.2 蜂毒制剂的加工197

4.6.3 蜂毒的应用198

4.7 蜂毒的毒理、中毒及解救200

4.7.1 蜂毒毒理200

4.7.2 蜂毒中毒201

4.7.3 蜂毒过敏203

4.7.4 中毒的解救204

4.7.5 预防205

4.8 毒蚁及蚁毒205

4.8.1 分类及形态205

4.8.2 有毒蚂蚁206

4.8.3 常见毒蚁的蚁毒及中毒症状210

4.8.4 蚁毒的毒理211

4.9 白蚁及其毒素212

附录4-1 第4章相关中、外文对照213

参考文献215

第5章 蜈蚣与蜈蚣毒素217

5.1 名称由来217

5.2 蜈蚣种类与分布217

5.2.1 我国古本草记载的蜈蚣种类217

5.2.2 近年我国蜈蚣科研涉及的种类218

5.2.3 世界蜈蚣与我国药用蜈蚣种类219

5.3 蜈蚣的形态特征219

5.3.1 少棘(巨)蜈蚣220

5.3.2 多棘蜈蚣221

5.3.3 墨江蜈蚣222

5.3.4 黑头蜈蚣222

5.4 蜈蚣的生物学特性222

5.4.1 生态环境222

5.4.2 活动规律222

5.4.3 食性及捕食223

5.4.4 繁殖方式223

5.4.5 个体生长发育224

5.4.6 蜕皮224

5.4.7 种群结构及性别比例224

5.5 蜈蚣的养殖技术224

5.5.1 选场建池224

5.5.2 饲养方法225

5.5.3 饲养管理226

5.5.4 繁殖技术226

5.5.5 蜈蚣的疾病及天敌防治227

5.6 蜈蚣商品采收、加工与药用227

5.6.1 药用蜈蚣的捕收227

5.6.2 商品加工228

5.6.3 商品质量标准228

5.6.4 商品规格232

5.6.5 商品蜈蚣储藏与养护232

5.6.6 蜈蚣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233

5.6.7 蜈蚣的药用233

5.7 蜈蚣的毒颚结构与毒素采集加工233

5.7.1 蜈蚣毒素的来源233

5.7.2 蜈蚣的毒颚结构233

5.7.3 蜈蚣毒素的采集234

5.8 蜈蚣毒素的加工与保存236

5.8.1 毒素加工前的准备236

5.8.2 常温真空干燥法236

5.8.3 低温真空冷冻机干燥法236

5.8.4 毒素的保存与质量检测236

5.9 蜈蚣毒素的化学组成237

5.9.1 蛋白质237

5.9.2 酶237

5.9.3 微量元素238

5.9.4 游离氨基酸238

5.10 蜈蚣毒素的毒性与生理作用239

5.10.1 蜈蚣毒素的毒性239

5.10.2 对动物离体器官的作用239

5.10.3 对整体动物的作用239

5.10.4 溶血作用239

5.11 蜈蚣与蜈蚣毒素的应用价值240

5.11.1 蜈蚣的现代药理毒理研究240

5.11.2 蜈蚣毒在蜈蚣药中的作用240

5.11.3 扩大蜈蚣人工养殖,纳入GAP基地建设240

5.12 蜈蚣的中毒救治240

5.12.1 口服过量中毒240

5.12.2 被蜇伤中毒241

附录5-1 有关蜈蚣中成药药方241

附录5-2 蜈蚣相关学名索引(限于在本书中出现者)243

参考文献244

第6章 蜘蛛与蜘蛛毒素246

6.1 概述246

6.1.1 蜘蛛的分布、形态及主要生物学特征246

6.1.2 蜘蛛的价值246

6.1.3 蜘蛛人工养殖的探讨247

6.1.4 蛛毒研究248

6.2 蜘蛛的形态与毒囊结构248

6.2.1 蜘蛛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昆虫的区别248

6.2.2 蜘蛛的形态249

6.2.3 蜘蛛的毒囊结构252

6.3 我国主要毒蛛的特征与习性252

6.3.1 虎纹捕鸟蛛253

6.3.2 海南捕鸟蛛254

6.3.3 敬钊缨毛蛛255

6.3.4 桐棉琴螯蛛255

6.3.5 穴居狼蛛256

6.3.6 中华狼蛛256

6.3.7 红斑寇蛛257

6.3.8 间斑寇蛛258

6.3.9 雷氏大疣蛛258

6.3.10 棒络新妇259

6.3.11 悦目金蛛259

6.3.12 大腹园蛛260

6.4 毒蛛的养殖260

6.4.1 毒蛛人工养殖的现状260

6.4.2 毒蜘蛛养殖的环境条件261

6.4.3 毒蛛的庭院式人工养殖264

6.4.4 蜘蛛的集约化无冬眠快速养殖266

6.4.5 蜘蛛的疾病防治270

6.4.6 天敌的防除272

6.5 蛛毒的采集与加工273

6.5.1 采毒的种类273

6.5.2 采集前的准备工作273

6.5.3 蛛毒的采集方法274

6.5.4 蛛毒的加工方法275

6.5.5 蛛毒的储存276

6.6 蛛毒的生物化学和分离鉴定277

6.6.1 蛛毒中的非蛋白成分277

6.6.2 蛛毒中的酶类277

6.6.3 蛛毒中的神经毒素278

6.6.4 凝集素278

6.6.5 蛛毒蛋白的分离纯化279

6.6.6 蛛毒的鉴定279

6.7 蛛毒的研究与应用281

6.7.1 蛛毒的研究281

6.7.2 蜘蛛毒素的应用前景285

6.8 毒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289

6.8.1 捕鸟蛛科蜘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289

6.8.2 穴居狼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289

6.8.3 黑寡妇蜘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290

6.9 蜱螨及其毒素简介290

6.9.1 概述290

6.9.2 蜱(Ixodida、ticks)及其毒素291

6.9.3 螨(Mite)及其毒素292

6.9.4 人类对螨的利用293

参考文献293

第7章 斑蝥与斑蝥毒素295

7.1 概述295

7.1.1 齿角芫菁属295

7.1.2 豆芫菁属295

7.1.3 绿芫菁属297

7.1.4 短翅芫菁属297

7.1.5 栉芫菁属298

7.1.6 斑芫菁属298

7.1.7 高山短翅芫菁属301

7.2 斑蝥的形态特征301

7.2.1 芫菁主要种类的成虫形态特征301

7.2.2 芫菁主要种类的幼虫、蛹以及卵的形态特征304

7.3 斑蝥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307

7.3.1 生物学特性307

7.3.2 栖息环境307

7.3.3 芫菁成虫生活习性307

7.3.4 芫菁幼虫习性309

7.4 斑蝥的人工养殖309

7.4.1 饲料309

7.4.2 饲养管理309

7.4.3 采收310

7.5 斑蝥的药材生产310

7.5.1 斑蝥采集310

7.5.2 药材特征310

7.5.3 炮制加工310

7.5.4 性味功能310

7.5.5 药理作用311

7.5.6 使用注意事项311

7.5.7 中毒防治311

7.5.8 保存与储藏312

7.6 斑蝥毒素的分离与提取312

7.7 斑蝥毒素的性质与临床应用313

7.7.1 斑蝥毒素的性质313

7.7.2 斑蝥毒素的临床应用314

7.8 斑蝥毒素的开发与利用315

7.8.1 去甲斑蝥素片(艾力尤)315

7.8.2 甲基斑蝥胺片316

7.8.3 斑蝥酸钠注射液(奇宁注射液)316

7.8.4 尤立康316

7.8.5 尤斯洛316

参考文献316

第8章 蟾蜍与蟾蜍毒素318

8.1 概述318

8.2 蟾蜍的生物学特性318

8.2.1 蟾蜍的形态318

8.2.2 我国常见蟾蜍的鉴别319

8.2.3 蟾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319

8.3 蟾蜍的人工养殖320

8.3.1 蟾蜍养殖场的建设320

8.3.2 蟾蜍的繁殖321

8.3.3 受精卵的孵化321

8.3.4 蝌蚪期的培育322

8.3.5 幼蟾蜍的饲养管理322

8.3.6 成蟾蜍的饲养管理323

8.4 蟾酥的采收、加工与真伪鉴别323

8.4.1 蟾酥的采收323

8.4.2 蟾酥的加工324

8.4.3 蟾酥的储藏325

8.4.4 蟾酥性状的真伪鉴别325

8.5 蟾酥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326

8.5.1 现代药理毒理研究326

8.5.2 蟾酥的各种临床应用327

8.6 蟾蜍毒与蟾蜍毒配基329

8.6.1 蟾毒配基329

8.6.2 蟾毒素330

8.6.3 生物原胺与其他332

8.7 蟾蜍、蟾酥毒性与中毒防治332

8.7.1 毒理作用332

8.7.2 中毒原因333

8.7.3 中毒表现与症状333

8.7.4 中毒处理与预防333

8.8 蟾衣、干蟾与鲜蟾333

8.8.1 蟾衣制作333

8.8.2 蟾衣药用334

8.8.3 干蟾制作335

8.8.4 干蟾药用335

8.8.5 鲜蟾药用336

附录8-1 有关蟾蜍的拉丁学名(限于在本书中出现者)336

第9章 医学蛭类与水蛭素337

9.1 概述337

9.2 我国医学蛭类的种类特征和生态分布338

9.2.1 医蛭属338

9.2.2 牛蛭属339

9.2.3 山蛭属341

9.3 医学蛭类的唾液腺分泌物及其活性成分343

9.3.1 水蛭素343

9.3.2 水蛭透明质酸酶344

9.3.3 前列腺素344

9.3.4 安逖斯塔辛345

9.4 医学蛭类唾液腺分泌物的采集345

9.5 医学蛭类唾液腺分泌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345

9.5.1 水蛭素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345

9.5.2 蛭透明质酸酶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346

9.6 我国对医学蛭类及其天然水蛭素的应用现状与前景347

9.7 医学蛭类的饲养和繁殖351

9.7.1 概述351

9.7.2 日本医蛭的饲养和繁殖352

9.8 关于重组水蛭素及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354

9.8.1 重组水蛭素的合成355

9.8.2 重组水蛭素的药理学研究358

9.8.3 重组水蛭素的临床试验360

附录9-1 我国医学蛭类学名索引362

参考文献363

第10章 有毒海洋生物与毒素365

10.1 概述365

10.2 海绵与海绵毒素366

10.2.1 概述366

10.2.2 有毒海绵的种类与分布366

10.2.3 海绵毒素研究与利用366

10.2.4 海绵刺伤的处理368

10.2.5 海绵毒素研究前景369

10.3 海葵与海葵毒素369

10.3.1 概述369

10.3.2 有毒海葵种类与分布369

10.3.3 海葵毒素研究与利用370

10.3.4 海葵致伤中毒的处理371

10.3.5 海葵毒素研究前景371

10.4 水母与水母毒素372

10.4.1 概述372

10.4.2 主要有毒水母种类及其分布372

10.4.3 水母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372

10.4.4 水母与海蜇373

10.4.5 水母毒素373

10.4.6 水母蜇伤中毒的急救治疗与预防374

10.5 芋螺与芋螺毒素376

10.5.1 概述376

10.5.2 有毒芋螺的种类和分布376

10.5.3 芋螺毒素的分类与化学性质378

10.5.4 芋螺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379

10.5.5 芋螺毒素的作用机理380

10.5.6 芋螺中毒致伤及急救治疗381

10.5.7 芋螺毒素的提取与分离382

10.5.8 芋螺毒素的应用383

10.6 海兔与海兔毒素384

10.6.1 概述384

10.6.2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分布384

10.6.3 海兔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生理活性384

10.6.4 海兔致伤中毒及其急救治疗385

10.6.5 海兔与海兔毒素的开发应用385

10.7 海蛇与海蛇毒素387

10.7.1 海蛇种类与分布387

10.7.2 海蛇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387

10.7.3 海蛇毒素的分离提取387

10.7.4 海蛇毒素的组分与结构388

10.7.5 海蛇毒素的作用机理389

10.7.6 海蛇咬伤发病率及中毒症状389

10.7.7 海蛇咬伤的急救、治疗与预防389

10.7.8 海蛇毒素的开发应用391

10.8 珊瑚礁毒鱼与珊瑚礁鱼毒素391

10.8.1 珊瑚礁毒鱼与珊瑚礁毒鱼中毒的定义391

10.8.2 珊瑚礁毒鱼的种类与分布392

10.8.3 珊瑚礁毒鱼的毒素来源393

10.8.4 珊瑚礁鱼毒素种类393

10.8.5 珊瑚礁鱼毒素的毒理作用395

10.8.6 珊瑚礁毒鱼中毒症状395

10.8.7 珊瑚礁毒鱼中毒的急救、治疗与预防396

10.8.8 珊瑚礁鱼毒素的应用前景397

附录10-1 海洋生物毒素词汇表397

附录10-2 有毒海洋生物名录398

参考文献402

第11章 河豚与河豚毒素404

11.1 概述404

11.2 河豚鱼的分类、分布、生活习性及鉴别404

11.2.1 分类404

11.2.2 分布404

11.2.3 生活习性405

11.2.4 鉴别要点405

11.3 河豚鱼人工养殖406

11.3.1 人工育苗407

11.3.2 成鱼养殖408

11.4 河豚毒素的提取与毒素测定409

11.4.1 河豚毒素的提取409

11.4.2 河豚毒素的测定411

11.5 河豚毒素的毒理学和药理学研究412

11.5.1 生物来源412

11.5.2 河豚鱼体内毒素分布和动态变化413

11.5.3 毒理学作用414

11.5.4 药理学作用416

11.6 河豚毒素的药用价值及临床效果416

11.6.1 镇痛417

11.6.2 局部麻醉417

11.6.3 镇静417

11.6.4 解痉417

11.6.5 戒毒417

11.6.6 降压417

11.6.7 抗心律失常417

11.6.8 性兴奋作用417

11.7 河豚毒素的中毒防治与急救417

11.7.1 中毒症状418

11.7.2 河豚毒素中毒诊断419

11.7.3 急救治疗419

11.7.4 河豚毒素中毒的预防420

参考文献421

第12章 真菌与真菌毒素422

12.1 概述422

12.1.1 真菌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423

12.1.2 临床表现及中毒诊断423

12.1.3 真菌毒素中毒的急救处理423

12.1.4 真菌毒素中毒的预防424

12.2 黄曲霉毒素424

12.2.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424

12.2.2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424

12.2.3 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关系425

12.2.4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预防427

12.3 赭曲霉毒素A428

12.3.1 OA产毒菌428

12.3.2 OA的毒性429

12.3.3 OA的检测430

12.4 烟曲霉震颤素431

12.4.1 烟曲霉震颤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432

12.4.2 烟曲霉震颤毒素的生物合成432

12.4.3 烟曲霉震颤素的检测433

12.4.4 烟曲霉的分布及产毒433

12.4.5 震颤毒素的毒性作用434

12.5 展青霉素435

12.5.1 展青霉素的毒性作用435

12.5.2 展青霉素的毒性作用机理437

12.5.3 展青霉素的检测方法437

12.5.4 展青霉素的限量标准439

12.6 橘青霉素439

12.6.1 橘青霉素的发现439

12.6.2 橘青霉素的理化性质440

12.6.3 橘青霉素的毒性440

12.6.4 橘青霉素的检测440

12.6.5 橘青霉素的控制441

12.7 串珠镰刀菌毒素442

12.7.1 串珠镰刀菌生态学及其毒素的污染442

12.7.2 串珠镰刀菌素442

12.7.3 镰刀菌素443

12.7.4 伏马菌素443

12.8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446

12.8.1 T-2毒素447

12.8.2 DON451

12.9 玉米赤霉烯酮465

12.9.1 ZEN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466

12.9.2 产毒菌种466

12.9.3 ZEN的毒性466

12.9.4 ZEN的吸收、分布和排泄467

12.9.5 ZEN的分析方法467

12.9.6 ZEN的危险性评价467

12.10 硝基丙酸与变质甘蔗中毒468

12.10.1 流行病学468

12.10.2 临床表现469

12.10.3 实验室诊断、治疗及预防470

12.11 链格孢毒素470

12.11.1 链格孢毒素及其理化特性470

12.11.2 链格孢毒素毒性471

12.11.3 产毒菌株472

12.11.4 链格孢毒素分析473

12.11.5 控制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474

12.12 麦角及麦角中毒475

12.12.1 麦角污染及其分布475

12.12.2 麦角中毒的流行病学475

12.12.3 麦角的特征及其毒素的化学结构476

12.12.4 麦角对人及动物的毒理作用及中毒机理477

12.12.5 麦角生物碱的检测480

12.12.6 麦角中毒的预防481

参考文献482

第13章 毒蕈与毒蕈毒素488

13.1 概述488

13.1.1 毒蕈与毒蕈毒素的概念488

13.1.2 菌蕈的食用与毒蕈中毒488

13.1.3 毒蕈毒素研究494

13.1.4 毒蕈识别方法495

13.2 我国常见毒蕈种类497

13.2.1 胶陀螺497

13.2.2 叶状耳盘菌497

13.2.3 鹿花菌498

13.2.4 赭鹿花菌498

13.2.5 毛钉菇499

13.2.6 月夜菌499

13.2.7 变黑蜡伞500

13.2.8 发光类脐菇500

13.2.9 毒杯伞500

13.2.10 青鹅膏501

13.2.11 残托斑鹅膏501

13.2.12 毒蝇鹅膏502

13.2.13 豹斑鹅膏502

13.2.14 毒鹅膏503

13.2.15 黑鹅膏503

13.2.16 春生鹅膏504

13.2.17 鳞柄白鹅膏505

13.2.18 白鳞粗柄鹅膏505

13.2.19 肉褐环柄菇505

13.2.20 褐鳞环柄菇506

13.2.21 包脚黑洁皮伞506

13.2.22 墨汁鬼伞507

13.2.23 钟形斑褶菇507

13.2.24 簇生沿丝伞508

13.2.25 古巴裸盖菇508

13.2.26 奥来丝膜菌509

13.2.27 大毒黏滑菇509

13.2.28 毒黏滑菇509

13.2.29 秋生盔孢伞510

13.2.30 具缘盔孢伞510

13.2.31 毒盔孢伞511

13.2.32 橘黄裸伞512

13.2.33 星孢丝盖伞512

13.2.34 辐射状丝盖伞512

13.2.35 波状丝盖伞513

13.2.36 裂丝盖伞513

13.2.37 毒粉褶菌514

13.2.38 魔牛肝菌514

13.2.39 小美牛肝菌515

13.2.40 网孢松塔牛肝菌515

13.2.41 毒红菇516

13.3 毒菌毒素516

13.3.1 多肽毒素517

13.3.2 毒蝇碱521

13.3.3 异噁唑衍生物523

13.3.4 色胺类化合物及相关毒素524

13.3.5 鹿花菌素526

13.3.6 鬼伞素527

13.3.7 隐杯伞素S、隐杯素M和月夜蕈素528

13.3.8 奥来毒素529

13.3.9 天仙子胺529

13.3.10 胃肠毒素529

13.3.11 卟啉530

13.4 毒素鉴定530

13.4.1 化学分析法531

13.4.2 生物试验法534

13.5 毒蕈中毒的诊断与治疗537

13.5.1 中毒类型及临床表现537

13.5.2 常规治疗540

13.5.3 毒蕈中毒的对症治疗542

13.6 毒蕈毒素的开发利用544

13.6.1 毒蕈入药的经验方和草药方544

13.6.2 毒蕈毒素与新药开发545

13.6.3 多糖物质与抗生素547

13.6.4 生物防治550

13.6.5 生物学上的应用553

13.6.6 化学工业上的利用553

13.6.7 森林营造抚育和子实体培养556

附录13-1 毒蕈毒素名称对照表560

参考文献562

第14章 细菌与细菌毒素564

14.1 概述564

14.2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毒素565

14.2.1 肉毒梭菌及肉毒神经毒素565

14.2.2 大肠杆菌及其毒素570

14.2.3 霍乱弧菌及其毒素574

14.2.4 志贺氏菌及其志贺毒素577

14.2.5 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581

14.2.6 难辨梭菌及其毒素583

14.2.7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素585

14.3 非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毒素587

14.3.1 炭疽芽孢杆菌及其毒素587

14.3.2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外毒素A589

14.3.3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591

14.3.4 白喉棒状杆菌及其毒素594

14.3.5 百日咳杆菌及其毒素597

14.4 细菌内毒素及其应用599

14.4.1 内毒素的结构特点与生物活性600

14.4.2 内毒素的去除600

14.4.3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602

14.4.4 烧伤、创伤内毒素血症及其临床意义605

14.4.5 内毒素与重要器官损害的关系607

14.4.6 内毒素血症的防治609

14.4.7 内毒素的应用612

14.5 细菌毒素超抗原的研究与应用614

14.5.1 葡萄球菌肠毒素614

14.5.2 葡萄球菌剥脱毒素616

14.5.3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617

14.5.4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620

14.5.5 细菌毒素超抗原在医学上的应用623

14.6 细菌毒素与毒素基因的潜在威胁625

14.6.1 细菌毒素的军事威胁625

14.6.2 细菌毒素与生物恐怖626

14.6.3 克隆毒素基因的安全626

14.6.4 结束语627

附录14-1 产毒细菌拉汉名称对照表627

参考文献628

第15章 苏云金杆菌与毒素633

15.1 概述633

15.1.1 苏云金杆菌的基本特性633

15.1.2 苏云金杆菌的分离633

15.1.3 苏云金杆菌的分类635

15.2 苏云金杆菌菌株选育及发酵技术637

15.2.1 Bt高毒菌株筛选637

15.2.2 Bt菌株遗传改良638

15.2.3 Bt液体深层发酵技术640

15.2.4 苏云金杆菌固态发酵技术643

15.3 苏云金杆菌产生的毒素及其作用机理644

15.3.1 杀虫晶体蛋白645

15.3.2 营养期杀虫蛋白645

15.3.3 辅助蛋白647

15.3.4 几丁质酶648

15.3.5 肠毒素648

15.3.6 自身诱导物抑制蛋白649

15.3.7 磷脂酶C649

15.3.8 免疫抑制因子A649

15.3.9 溶血素649

15.3.10 芽胞649

15.3.11 双效菌素650

15.3.12 苏云金素650

15.3.13 小结650

15.4 苏云金杆菌的商品化开发及标准化651

15.4.1 Bt杀虫剂商业化生产的发展历程651

15.4.2 苏云金杆菌产品标准化的发展历程652

15.4.3 苏云金杆菌产品生物测定标准化653

15.4.4 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定量测定的标准化654

15.4.5 苏云金杆菌商品登记和注册654

15.5 苏云金杆菌在农林及卫生害虫防治中的应用655

15.5.1 苏云金芽胞杆菌制剂多样化的研制开发656

15.5.2 苏云金杆菌复配剂型的开发657

15.5.3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使用技术要点658

15.5.4 苏云金杆菌转基因抗虫植物及其产业化661

15.6 展望662

附录15-1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鳞翅目昆虫663

附录15-2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双翅目昆虫677

附录15-3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鞘翅目昆虫681

附录15-4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膜翅目昆虫681

附录15-5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等翅目昆虫682

附录15-6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食毛目昆虫682

附录15-7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直翅目、蜚蠊目、毛翅目、蚤目昆虫682

参考文献682

第16章 植物毒素684

16.1 概述684

16.1.1 有毒植物684

16.1.2 植物毒素的发展简史684

16.1.3 植物毒素的化学性质685

16.1.4 植物中有机毒素的产生686

16.1.5 影响有毒植物毒素含量的因素688

16.1.6 研究植物毒素的实际用途689

16.2 狼毒与狼毒素691

16.2.1 瑞香狼毒的分布及形态学691

16.2.2 瑞香狼毒化学成分的研究692

16.2.3 瑞香狼毒的毒性693

16.2.4 瑞香狼毒的毒理693

16.2.5 治疗与预防695

16.2.6 瑞香狼毒在医药方面的作用和用途695

16.2.7 瑞香狼毒的其他用途697

16.3 疯草与苦马豆素699

16.3.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699

16.3.2 疯草中毒症状700

16.3.3 疯草中毒的病理变化701

16.3.4 苦马豆素701

16.4 夹竹桃与夹竹桃苷705

16.4.1 夹竹桃分布与形态705

16.4.2 夹竹桃生物活性成分705

16.4.3 夹竹桃毒性706

16.4.4 夹竹桃的中毒机理及临床症状706

16.4.5 夹竹桃中毒的治疗与预防707

16.4.6 药物药理作用及药物开发708

16.4.7 其他开发应用709

16.5 乌头与乌头碱709

16.5.1 乌头的种类与形态特征710

16.5.2 乌头碱711

16.5.3 乌头的毒性与中毒防治711

16.5.4 乌头的药用价值713

16.6 曼陀罗与东莨菪碱714

16.6.1 形态特征及分布714

16.6.2 曼陀罗生物碱及曼陀罗中毒715

16.6.3 曼陀罗的药用价值717

16.7 喜树与喜树碱717

16.7.1 分布及形态717

16.7.2 毒性718

16.7.3 毒理718

16.7.4 诊断与治疗719

16.7.5 喜树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719

16.7.6 CPT及其类似物的分离与生产工艺719

16.7.7 药物开发及应用721

16.8 麻黄与麻黄素722

16.8.1 形态与分布723

16.8.2 炮制方法724

16.8.3 毒性、中毒机理及中毒表现724

16.8.4 麻黄中毒的治疗与预防725

16.8.5 麻黄中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725

16.8.6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药物开发726

16.9 狗舌草与双稠吡咯啶生物碱730

16.9.1 狗舌草的形态特征730

16.9.2 狗舌草中毒730

16.9.3 双筒吡咯啶生物碱731

16.10 马钱子与马钱素733

16.10.1 分布与形态733

16.10.2 炮制方法733

16.10.3 毒性734

16.10.4 马钱子的中毒机理及反应735

16.10.5 马钱子中毒的治疗与预防735

16.10.6 马钱子中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736

16.10.7 药物开发及应用736

参考文献739

第17章 藻类与藻类毒素740

17.1 概述740

17.2 藻类与产毒藻类741

17.2.1 藻类的主要特征741

17.2.2 藻类的分类及产毒藻类各门(纲)主要特征742

17.2.3 有毒藻类743

17.3 甲藻门藻类毒素751

17.4 蓝藻门藻类毒素752

17.4.1 微囊藻毒素754

17.4.2 鱼腥藻毒素760

17.4.3 节球藻毒素760

17.4.4 束丝藻毒素761

17.4.5 筒孢藻毒素761

17.5 硅藻门的藻类毒素761

17.5.1 软骨藻酸(失忆性贝毒)761

17.5.2 星杆藻素762

17.6 红藻门的藻类毒素762

17.7 褐藻门藻类毒素763

17.8 金藻门的藻类毒素763

17.8.1 定鞭金藻毒素764

17.8.2 棕鞭藻毒素764

17.8.3 球形棕囊藻毒素764

17.9 绿藻门的藻类毒素764

17.9.1 仙掌藻三醛764

17.9.2 石莼毒素765

17.9.3 蕨藻毒素765

17.9.4 硬毛藻毒素765

17.10 藻类毒素的开发利用765

17.10.1 藻类毒素的药用价值766

17.10.2 藻类毒素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768

17.10.3 淡水藻类毒素的开发应用问题768

附录17-1 生物毒素词汇表769

参考文献769

第18章 蓖麻与蓖麻毒素771

18.1 概述771

18.2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771

18.2.1 生物学特性771

18.2.2 蓖麻的类型772

18.3 蓖麻籽的化学成分和毒性772

18.3.1 蓖麻籽的化学成分772

18.3.2 蓖麻籽的毒性及中毒防治773

18.4 蓖麻毒素的制备773

18.4.1 蓖麻毒素的提取的分离773

18.4.2 蓖麻毒素的鉴定774

18.5 蓖麻毒素的生物化学特性774

18.5.1 生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和稳定性774

18.5.2 蓖麻毒素的结构775

18.5.3 蓖麻毒素的免疫化学775

18.5.4 蓖麻毒素的作用机制776

18.5.5 结构与毒性的关系777

18.6 蓖麻毒素的毒性及作用机理779

18.6.1 蓖麻毒素的毒性779

18.6.2 蓖麻毒素的毒性作用机理780

18.7 蓖麻毒素的应用781

18.7.1 用蓖麻制备植物性杀虫剂781

18.7.2 蓖麻毒素的抗癌作用782

18.8 蓖麻毒素的军用及其特殊应用783

18.8.1 蓖麻毒素粗制品的制备783

18.8.2 粗制品的理化性质783

18.8.3 蓖麻毒素中毒途径和中毒症状783

18.8.4 麻毒素中毒的治疗784

18.8.5 蓖麻毒素的分析和检测784

18.8.6 蓖麻毒素的防护和消毒784

18.8.7 蓖麻毒素用于暗杀与恐怖袭击784

参考文献785

第19章 楝树和川楝素786

19.1 概述786

19.2 楝树的生物学特性786

19.3 川楝素的化学结构、性质和制备787

19.3.1 川楝素的结构与性质787

19.3.2 川楝素的制备787

19.4 楝属植物的药用和川楝驱蛔片787

19.5 川楝素的作用及应用788

19.5.1 川楝素的杀虫作用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788

19.5.2 川楝素阻遏突触传递的作用及其可能应用789

19.5.3 川楝素的抗肉毒效应790

19.5.4 川楝素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细胞凋亡作用792

参考文献794

附录1 中国有毒中药拉丁名录797

附录2 中国有毒鱼类名录800

附录3 产生毒素的主要昆虫科名与台湾产毒蝶810

附录4 作为驱拒剂的昆虫防卫性毒素分类812

附录5 世界毒蛇代表种类的汉拉英名称对照814

附录6 美国SIGMA生化试剂公司生物毒素(venoms)819

附录7 国家医药管理局文件[国药经字(90)第109号]822

附录8 各种氨基酸的缩写823

参考文献8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