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课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课程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32290381.jpg)
- 周海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770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课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摘要1
Abstract3
导言1
一 背景:外界与自身的需求1
二 意义:实践与理论的交点2
三 思路:问题与出路的对话3
四 方法:探究与建构的路径4
第一章 课程与大学课程1
一 课程1
(一)课程定义介评1
(二)课程与教育、教学的关系5
(三)课程的内涵6
二 大学课程8
(一)课程目标10
(二)课程内容14
(三)课程实施20
(四)课程评价23
第二章 国外大学课程比较分析28
一 美国大学课程发展28
(一)美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28
(二)美国大学课程现状30
(三)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的新趋向35
二 德国大学课程发展42
(一)德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43
(二)德国大学课程现状46
(三)德国大学课程的趋向性特点47
三 日本大学课程发展51
(一)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历史回顾51
(二)日本大学课程现状55
(三)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58
四 启示:三个国家大学课程发展的共同点62
(一)大学课程改革追踪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62
(二)以培养能够创新的健全人为目标63
(三)课程内容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特点63
(四)课程实施弹性化、多样化63
(五)以自律性、经常性的课程评价来保证质量64
第三章 大学课程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65
一 调查分析的目的、方法和范围65
二 大学课程基本情况分析66
(一)课程目标66
(二)课程内容70
(三)修习制度和教学形式71
三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72
第四章 大学课程目标重建100
一 课程目标的基础100
(一)创新:社会进步的需要101
(二)创新:知识发展的要求105
(三)创新:人的最高本性弘扬的需要107
二 创新的内涵110
(一)“创新”语词解析110
(二)创新的教育学意义113
三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课程目标的思考117
(一)主体与附庸的关系118
(二)安稳与风险的关系120
(三)自由与集中的关系123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127
(五)平等与效率的关系130
(六)名与实的关系133
(七)单一与多元的关系135
(八)发展与守成的关系137
(九)封闭与开放的关系139
第五章 大学课程内容重整143
一 知识的含义和知识论的新进展143
(一)知识的含义143
(二)知识论的新进展146
二 知识性质的当代转向154
(一)知识与认识者关系上的场域转向:从坚持普适性到重视情境性、情境性与普适性相联系的调适性157
(二)知识与知识对象关系上的兼容转向:从强调客体性到突出主体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主客间性161
(三)知识与社会关系上的意义转向:从重视超脱性到关注价值性、价值性与超脱性相协调的建构性166
三 大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建议171
(一)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更关注创新取向172
(二)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更张扬个性倾向172
(三)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上,更彰显人文意涵173
(四)在专业与非专业(或通识)的关系上,更注意非专业“养分”174
(五)在学理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上,更重视实践性特质175
(六)在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关系上,更突出基础性“土壤”176
(七)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更强调整合路径177
(八)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更强调整体优化177
(九)在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上,更注重宏观架构178
第六章 大学课程实施与评价重构179
一 课程实施本质新探179
(一)课程实施的功能179
(二)课程实施本质认识的透析181
二 大学课程实施观念、模式与方法的反思184
(一)课程实施的观念184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189
(三)课程实施的方法193
三 大学课程评价类型、内容与形式的探讨197
(一)课程评价的类型197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200
(三)课程评价的形式203
结束语206
附录一 参考文献208
一 专著208
二 论文212
三 外文资料217
附录二 课程与教学情况调查问卷222
后记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