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课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课程研究
  • 周海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770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学课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摘要1

Abstract3

导言1

一 背景:外界与自身的需求1

二 意义:实践与理论的交点2

三 思路:问题与出路的对话3

四 方法:探究与建构的路径4

第一章 课程与大学课程1

一 课程1

(一)课程定义介评1

(二)课程与教育、教学的关系5

(三)课程的内涵6

二 大学课程8

(一)课程目标10

(二)课程内容14

(三)课程实施20

(四)课程评价23

第二章 国外大学课程比较分析28

一 美国大学课程发展28

(一)美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28

(二)美国大学课程现状30

(三)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的新趋向35

二 德国大学课程发展42

(一)德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43

(二)德国大学课程现状46

(三)德国大学课程的趋向性特点47

三 日本大学课程发展51

(一)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历史回顾51

(二)日本大学课程现状55

(三)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58

四 启示:三个国家大学课程发展的共同点62

(一)大学课程改革追踪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62

(二)以培养能够创新的健全人为目标63

(三)课程内容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特点63

(四)课程实施弹性化、多样化63

(五)以自律性、经常性的课程评价来保证质量64

第三章 大学课程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65

一 调查分析的目的、方法和范围65

二 大学课程基本情况分析66

(一)课程目标66

(二)课程内容70

(三)修习制度和教学形式71

三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72

第四章 大学课程目标重建100

一 课程目标的基础100

(一)创新:社会进步的需要101

(二)创新:知识发展的要求105

(三)创新:人的最高本性弘扬的需要107

二 创新的内涵110

(一)“创新”语词解析110

(二)创新的教育学意义113

三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课程目标的思考117

(一)主体与附庸的关系118

(二)安稳与风险的关系120

(三)自由与集中的关系123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127

(五)平等与效率的关系130

(六)名与实的关系133

(七)单一与多元的关系135

(八)发展与守成的关系137

(九)封闭与开放的关系139

第五章 大学课程内容重整143

一 知识的含义和知识论的新进展143

(一)知识的含义143

(二)知识论的新进展146

二 知识性质的当代转向154

(一)知识与认识者关系上的场域转向:从坚持普适性到重视情境性、情境性与普适性相联系的调适性157

(二)知识与知识对象关系上的兼容转向:从强调客体性到突出主体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主客间性161

(三)知识与社会关系上的意义转向:从重视超脱性到关注价值性、价值性与超脱性相协调的建构性166

三 大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建议171

(一)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更关注创新取向172

(二)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更张扬个性倾向172

(三)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上,更彰显人文意涵173

(四)在专业与非专业(或通识)的关系上,更注意非专业“养分”174

(五)在学理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上,更重视实践性特质175

(六)在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关系上,更突出基础性“土壤”176

(七)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更强调整合路径177

(八)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更强调整体优化177

(九)在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上,更注重宏观架构178

第六章 大学课程实施与评价重构179

一 课程实施本质新探179

(一)课程实施的功能179

(二)课程实施本质认识的透析181

二 大学课程实施观念、模式与方法的反思184

(一)课程实施的观念184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189

(三)课程实施的方法193

三 大学课程评价类型、内容与形式的探讨197

(一)课程评价的类型197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200

(三)课程评价的形式203

结束语206

附录一 参考文献208

一 专著208

二 论文212

三 外文资料217

附录二 课程与教学情况调查问卷222

后记2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