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歌词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陆正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486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歌词-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歌词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歌曲流传的五个基本环节1
二 作为出发点的歌词3
三 歌必(意图)流行7
四 所谓“民歌”14
五 判定歌曲成功流传的标准16
六 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19
上篇 歌词文体学25
第一章 歌词分合历史考察25
第一节 古代歌词:歌与诗时分时合25
歌(即诗)的起源36
古歌的三位一体36
汉乐府36
“徒诗”在魏晋的出现36
唐代“声诗”36
宋词、元曲、明代民歌36
第二节 现当代歌词:歌与诗的严重分离36
最早的学堂乐歌与新诗43
五四新诗与歌词43
易韦斋与萧友梅的合作43
现代诗与歌分途的开始43
第三节 歌词与诗的区别43
学界至今作出的区分努力54
符号传达方法之不同:抒情主体出场阐释语境不同:褒义倾斜结构期待不同:完整性外在深入无意识之途不同:声音下潜第二章 歌词的语言技巧54
第一节 显张力55
所谓“贵浅”59
歌题与警句59
张力与显张力59
第二节 杂语59
类语言在歌词中的地位70
从嗟叹到咏歌70
听觉优先与杂语70
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并置70
汉语与外语并置70
念唱并置70
不同唱法的并置70
第三节 立象衍情70
“情象”与“缘情重构”83
熟而不俗83
新而不奇崛83
中距比喻83
曲喻83
并列曲喻83
递进曲喻83
公用象征与私设象征83
第四节 双关语及复义83
语音双关与语义双关88
歌词与诗不同的复义建构88
第五节 姿势语88
姿势语的定义109
钱锺书论“拟声达意”109
古歌词的叠字109
宋词元曲的叠字109
新诗中的叠词叠句109
宋词元曲中的赘词衬字109
现代歌词中的赘词衬字109
音乐唱名的姿势效果109
姿势语与音乐性109
第三章 歌词的呼应结构原则109
第一节 歌词的内部结构呼应110
问答式呼应118
排列式呼应118
呼应的扩展118
兴即呼118
现代歌词中“兴”的运用118
第二节 歌词与音乐的呼应118
歌词的音乐内核131
“二流的诗歌”误论131
《诗经》十种曲式的现代延续131
转韵与转调131
演唱形式与歌词的呼应131
第四章 歌词的音乐性131
第一节 关于歌词音乐性的讨论131
什么是“音乐性”?138
音乐与词的起源138
所谓“择调”138
所谓“依乐用律”138
第二节 古歌词平仄不入乐138
“徒诗”开始的平仄讲究147
词的平仄“协律”147
元曲与明民歌的音乐性147
从《阳关三叠》演变看古典诗词的音乐性第三节 现代歌词声调不入乐147
“调”被乐音“重建”155
句调155
声调155
声间调155
第四节 歌词的节奏构成155
节奏的定义178
五种节奏论178
现代汉语诗论中的顿论178
短语节奏论178
自由诗节奏问题178
现代汉语歌词节奏178
歌词进入乐句后的节奏178
现代汉语歌词的韵178
复韵的效果178
第五章 歌词门类及其现代演变178
第一节 分类的文体原则178
门类及其演变181
歌词分类的各种不同标准181
由流传渠道决定的门类划分181
第二节 仪式歌181
传统仪式歌190
现代仪式歌190
新型仪式歌190
宗教仪式歌190
第三节 宣传鼓动歌190
颂歌210
学堂爱国歌210
救亡歌曲210
爱国颂歌210
乡土乡情颂歌210
广义与狭义的政治动员歌210
语录歌210
宣传歌210
第四节 情歌210
情歌的传统流传方式218
三四十年代的娱乐情歌218
娱乐情歌的边缘化与再次主流化当代情歌之个人化/大众化悖论第五节 摇滚与城市民谣218
摇滚的出现226
摇滚作为歌者之歌226
城市民谣的起源226
城市民谣的变体与发展226
第六节 少儿歌226
对学堂歌的批评237
20—40年代少儿歌237
当今少儿歌曲的危机237
门类区分的难点237
下篇 歌词文化学237
第六章 能动受众理论与歌词文化研究237
第一节 批评模式的对象限制237
门类限制240
中国的文化批判240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严厉批判240
“文化工业”论246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246
马尔库塞论音乐246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反批评246
第三节 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辩证讨论246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250
文化的重新定义250
亚文化的意义250
第四节 费斯克等人的能动观众理论250
解读与解码254
“生产者式的文本”254
能动受众254
第五节 歌众的特殊阐释方式:第四种解码254
霍尔的三种解码理论257
建立第四种解码方式:“创作式解码”第七章 歌词文化研究的特殊性257
第一节 歌词流传中的若干问题257
未完成的文本259
何为“歌众”259
作为特殊歌众的歌星259
第二节 时尚与流传259
时尚的作用265
时尚的特殊机制265
时尚与流传的区别265
第八章 歌曲流传的几种特殊方式265
第一节 歌不附“体”265
两种载体269
歌与影视载体之脱离269
新语境与新意义269
第二节 老歌翻唱269
旧调新词274
歌手的“老歌翻唱”274
案例分析:超女为何钟情老歌274
第三节 歌曲代沟274
歌曲代沟之成因277
翻唱与代沟277
第四节 块茎式传播277
树式与块茎式289
无限衍义289
语境扩大的后果289
广告歌的双语境289
语境移置289
新载体与新语境289
第九章 机构在歌曲流传中的重大作用289
第一节 公私两种机构在传统中国的历史289
机构与歌曲流传的关系295
大司乐295
乐府295
教坊和梨园295
大晟府295
歌在佛教俗讲中295
瓦子勾栏295
第二节 公私机构在近现代中国295
学校作为歌曲传唱机构300
歌曲社团300
剧联300
鲁艺及其他学校机构300
音乐社会教育机构300
音乐刊物300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私两种机构的竞争与合作300
商业背景下的机构307
晚会与现场音乐会307
MTV307
歌迷会307
音乐经纪人及交易会307
海内外唱片公司307
音乐网站与网络歌手307
MP3、彩铃等307
第十章 歌曲流传中的主体性构筑307
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307
主体性与意义310
主体间性构成310
第二节 创作主体意图的“横向分布”310
词作者的意图313
曲作者的意图313
流传机构的意图313
歌手的意图313
歌众的意图313
第三节 接受主体的意图性和“意图循环”313
意图逆行318
意图循环318
“歌众决定意义”318
第十一章 歌众如何使用“创作解码”318
第一节 呼应结构与“受召主体”318
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323
歌与歌众之间的呼应323
“受召主体”323
被歌召唤出来的歌众主体323
第二节 制作精英与歌众互为他者323
他者的定义326
歌众作为强力他者326
第三节 从主体间性到共同主体性326
主体撕裂336
主体性回顾336
主体间性336
主体与意义责任336
歌曲与共同主体性336
哈贝马斯的观点336
谁主宰?谁崇拜?336
结语336
从一场会议再出发344
当今歌词有危机吗?344
“诗的文化功能让位于歌”344
歌词能否拯救诗?344
当代词坛344
附录 歌词研究现状344
一 国内歌词研究现状344
二 国外歌词研究现状347
参考文献359
后记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