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校长百科全书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童一秋,汪金保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
- ISBN:790035976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61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校长百科全书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校长与教师管理现状1081
第二节 校长与教师的编制管理1082
第三节 校长与教师的任用管理与职责管理1083
第四节 校长与教师的培训管理1087
第一节 校长的新教师观1089
教师是组织者1090
教师是参与者1090
教师是帮助者1091
教师是引导者1091
教师是促进者1092
教师是行动研究者1093
教师是课程开发者1093
教师是反思者1094
第二节 校长的教师观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1094
人性假设在管理上的作用1094
校长的教师观在教师管理上的作用1096
第三节 新课程管理教师新理念1097
新课程教师管理原则新理念1097
新课程教师管理内容新理念1097
新课程教师评价新理念1097
教师队伍建设新理念1098
第一节 学生工作管理的意义1101
学生工作管理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1101
学生工作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1101
学生工作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1102
第二节 学生工作管理的基本特性1102
学生工作管理的导向性1102
学生工作管理的主体性1103
学生工作管理的开放性1104
第三节 学生工作管理的目的1104
培育人才1104
促进发展1105
提供服务1105
第四节 学生工作管理的功能1106
塑造功能1106
凝聚功能1107
整合功能1107
操作功能1108
第五节 学生工作管理的任务1108
对社会而言1108
对学校而言1109
学生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责任1110
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1111
学生学习管理的基本要求1111
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1113
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管理1116
第二节 学生管理的内容之二——学生生活管理1119
学生生活管理的意义1119
学生生活管理的内容1120
第三节 学生管理的内容之三——学生行政管理1130
学校招生工作1130
学生学籍管理工作1130
助学金和奖学金发放工作1130
第四节 学生管理的内容之四——时间管理1131
科学的时间管理1131
帮助学生科学地支配时间1132
必须安排一定的运动量和善于休息1134
善于利用黄金时间,零碎时间和空闲时间1134
要培养学生以速读、速记,快速记忆等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也是科学地运用时间的现象1134
第五节 学生上网管理1135
大学生上网概况1135
大学生上网利弊分析1136
大学生上网管理1141
第六节 学生学籍管理1146
学籍管理概述1147
学分制与学籍管理1152
学位与学历证书管理1157
第七节 奖励与资助管理1159
奖励管理1159
资助管理1163
第八节 学生就业工作管理1167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职责1167
就业机构设置及职能1167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要素1169
全程就业指导1170
就业指导课程的阶段与内容1171
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1173
第一节 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意义1175
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1175
信息化有利于学生工作的一体化1176
信息化有利于学生工作的现代化1176
信息化有利于建立学生工作管理新模式1177
第二节 学生工作管理的信息化1178
学生工作管理的观念更新1178
学生工作管理的流程更新1179
学生工作管理的方法更新1181
第三节 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1181
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1181
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过程1182
第一节 学生的自我意识管理1184
第二节 思想教育1185
第三节 激励1186
目标激励1186
榜样激励1187
情感激励1187
第四节 制度管理1187
第五节 行为管理1188
行为管理综述1188
行为干预的基本假设1188
行为干预的长处1190
行为干预的短处1191
帮助学生形成新行为技能的策略1191
第六节 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1195
第一节 学生工作的评价的涵义1197
第二节 学生工作评估的具体目的1197
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1197
促进学生工作者发展的目的1198
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1199
促进学生工作发展的目的1200
第三节 学生工作评价的功能1201
导向功能1201
识别功能1202
渗透功能1202
规范功能1202
心理功能1203
发展功能1203
第四节 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1203
重视联系实际,重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1204
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1205
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1207
学业评价技术的现代化1207
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评价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评价中1208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概述1211
学校公共关系的含义1211
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1212
学校公共关系的作用1214
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1215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内容和环节1216
学校公共关系的内容1216
学校公共关系的环节1218
第三节 校长公关意识的培养1220
什么是公关意识1220
现代校长必须树立公关意识1220
校长公关意识的基本内容1222
第四节 内部公关“十要点”1225
用办学思想统一全校师生认识1225
精心构划每阶段工作的“结构”1226
要尽可能超脱一些1226
学校应成为师生扬长的舞台,校长要当好总导演1227
要“活血化瘀”,多做协调疏通工作1227
严格的要求与宽松的环境相结合1228
注重方法指导1228
既要建“高原”,又要筑“高峰”1229
走小步,不停步1229
争取领导,广交朋友1229
第五节 学校公共关系目标1230
学校公共关系目标概述1230
学校公共关系目标的类别、网络结构及特点1232
学校公共关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1238
第一节 采集信息1246
采集信息的含义和作用1246
采集信息的内容和方法1247
第二节 咨询建议1250
咨询建议的含义和作用1250
咨询建议的内容和形式1250
第三节 宣传教育的职能1253
宣传教育的含义和作用1253
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1253
第四节 协调关系的职能1256
协调关系的含义和作用1256
协调关系的内容和方法1256
第五节 监测1258
监测的含义和作用1258
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259
第一节 学校管理干部的范围及层级1261
学校管理人员的范围1261
学校管理人员的层级1261
第二节 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1263
政治素质纯洁化1263
思想行动一体化1263
工作管理科学化1264
生活作风群众化1264
结构型体多样化1264
第三节 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1265
科学的知识结构1265
相济的专业结构1265
叠加的智力结构1265
协调的气质结构1266
第四节 形成领导班子的凝聚力1267
领导班子凝聚力形成与发散的阶段和特点1267
领导班子力量发散的形式及原因。1268
领导班子凝聚力形成的途径1269
第五节 化解影响领导班子协调的常发性因素1270
干部任用1271
意见集中1271
棘手工作1271
情况沟通1271
承担责任1272
待遇和荣誉1272
第六节 学校领导班子能量内耗现象1272
能量内耗的表现形式1273
领导班子能量内耗的危害1274
学校领导班子能量内耗的原因1274
消除学校领导班子的内耗1276
第七节 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1279
学校领导班子的一把手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位置1280
校领导班子中的副职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位置1280
正确处理副职与副职之间的角色位置1281
第八节 正校长在加强领导班子团结中主导作的发挥1281
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时起表率作用1281
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起带头作用1282
正校长和其他领导成员要保持距离适中1282
当正校长的意见和其他领导成员的意见不一致时要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1282
当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困难的时候,正校长应起扶助作用1283
第九节 发挥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枢纽作用1283
掌握方向,制定目标1283
知人善任,发挥特长1284
建立组织,行使权力1284
实行控制,总揽全局1285
协调服务,秉公行事1285
第十节 加强自身修养搞好领导班子团结1285
应培养自己有良好的政治素质1285
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领导才能的培养1286
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1286
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作风1286
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1286
第十一节 正校长如何正确使用副职1287
授权1287
支持1287
依靠1288
揽过1288
第十二节 调整副职领导产生的角色错位1289
自我心态的错位1289
行为标准的错位1289
思维方式的错位1290
第十三节 副校长1291
怎样当好副校长1291
副校长角色认同1293
副校长怎样当好校长的助手1295
副校长怎样调整自己领导角色的错位1296
怎样与离退休的原校长相处1298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调查——形象分析1300
自我形象分析1300
公众心目中的学校形象1302
形象差距比较1305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1306
学校组织形象的构成1306
学校组织形象设计的特点与原则1309
选择最优化的学校形象设计方案1310
制定学校公共关系活动计划1312
第三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实施——形象传播1313
先择和制作公众所喜爱和接受的传播媒介与信息1314
选择和确定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1315
第四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测评——形象评估1316
学校公共关系测评的内容1316
学校公共关系测评的方法1318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调查概述1320
学校公共关系调查的目的意义1320
学校公共关系的调查的对象及其选择1322
学校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和程序1323
第二节 抽样调查1328
随机抽样1328
非随机抽样1330
第三节 其他调查方法1332
文献资料剪辑检索1332
公众意见征询1333
第一节 校长与学校领导班子共处1335
处理好党政领导的关系。1335
确定不同管理层次的定员及其职、权、责,各施所长1335
正确评价领导成员的工作1336
加强横向联系,及时反馈1336
校长要宽宏大量1336
校长事事要起榜样作用1337
第二节 正确认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1337
第三节 校长的中心地位与党支部政治核心地位的关系1339
第四节 校长和教导主任工作的协调1340
在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协调1340
决策指挥中的协调1340
在监督检查中的协调1341
在评价奖惩中的协调1341
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中的协调1342
第五节 指导教导处的教学管理的内容1343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134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344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健全教育常规管理的同时,加强对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1344
指导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1345
第六节 发挥工会职能与学校民主1345
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1346
校领导在增强自己的民主意识的同时,增强教职工的参政意识1347
认真落实教代会的职权1347
理顺党、行政、工会三者的关系1348
努力提高教职工代表的素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1348
第一节 家长会1350
家长会的传播特点1350
家长会的类型1351
家长会的组织和实施1352
第二节 学校开放参观日1353
对外开放参观的接待对象1354
开放参观的内容1354
开放参观日的活动组织和安排1354
第三节 庆典活动1355
庆典活动的作用1355
庆典活动的形式和特性1356
庆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1356
第四节 社区活动与社区教育1357
社区活动的重要性及内容1358
社区教育活动的内容1358
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1359
第五节 社会公益事业赞助1360
社会公益事业赞助目的社会公益事业赞助是进行大众传播和沟通的综合性公共关系活动形式之一名,益于学校1360
实行社会公益事业赞助的原则1361
实施社会公益事业赞助的程序1362
第六节 突发事件的处理1363
突发事件的含义及其特点1363
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1364
突发事件处理的对策1366
第一节 概述1369
学校人事管理的对象和内容1369
改革趋势1370
第二节 学校人事管理内容1372
学校编制管理1372
教职工调配、流动离退休管理1378
教职工培训管理1386
工资待遇管理1386
人事激励1393
档案管理1395
第三节 学校人事管理的关键环节1398
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1398
人员任用1408
第一节 学校人事规划1417
第二节 学校人员资格1418
第三节 学校人员招聘1419
招聘准备1419
招聘过程1420
第四节 选拔程序1421
笔试1422
面试1422
心理测试42
工作模拟测试1423
推荐和证明1423
征询意见1424
正式录用1424
第五节 学校人员聘任1424
职务类别1425
职务职责1426
职务条件1426
职务评审1427
续聘与解聘1427
辞聘1428
第六节 学校人员的培训1428
培训的内容1428
培训的类型1428
培训的组织1429
培训方式1429
培训评价1430
第七节 学校人员评价1430
评价目标1430
评价内容1431
评价标准1431
评价方式1431
评价方法1432
评价应注意的问题1432
第八节 学校人员的报酬1433
学校人员报酬的来源1433
学校人员报酬的构成1434
学校人员报酬的依据1434
第一节 学校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1436
第二节 改革的基本思路1437
政校分开,学校自主办学1437
取消行政级别,学校自主管理1438
实施岗位管理,推行全员聘任1439
建立自主灵活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1440
建立健全人事监督管理制度1440
第一节 用人之道1442
知人善任,用其所长1442
信任不疑,大胆授权1443
扬长补短,育人有责1443
第二节 修养之道1443
处事的适度1444
人际关系的气度1444
第一节 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1467
办学定位理念的内涵分析1467
学校校长办学定位理念的实践意义1468
第二节 学校内治与校长治校1474
校长治校的内容1475
校长治校的途径1478
第一节 特色学校的营建1485
目标召唤1485
重点突破1488
注重科研1491
长期坚持1492
第二节 特色学校的宣传与推广1493
学校知名度的价值1493
学校的自我宣传1495
主管部门的推广1495
第一节 校园文化概述1498
我国校园文化研究现状1498
校园文化的内涵1499
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1499
校园文化的特征1501
校园文化形成的保障条件和内在动力1503
第二节 校园文化的作用1506
对青少年成长的促进作用1506
校园文化研究对学校教育的作用1508
校园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1509
第三节 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功能1510
校园文化的内容1510
校园文化的功能1522
第四节 校园文化管理1527
校园文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1528
校园文化管理的基本任务1530
校园文化管理的原则1534
校园文化管理的方法1536
第五节 校园文化环境1539
校园文化环境的特征1539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指导思想1541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功能1542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545
第六节 校园文化建设1545
物质建设1545
制度建设1553
精神建设1562
第一节 学科数据库的建设1573
开发学科数据库的重要意义1573
学科数据库的特点和形式1574
学科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建设规范1576
学科数据库的技术实现1577
实例介绍1578
第二节 电子阅览室的建设1580
建立电子阅览室的重要意义1581
电子阅览室的类型1581
电子阅览室配置1582
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服务功能1583
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1584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1586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1587
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1588
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1590
基于Web的数字化图书馆的系统框架结构1591
应用实例1592
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教育1594
什么是社区1594
什么是社区教育1597
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600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社区建设1602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1603
学校与社区联系的渠道1605
学校教育与社区建设的互动关系1608
第三节 学校与学习型社区的构建1611
学习化社会对建设学习型社区的要求1611
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1613
校长应成为社区的“文明使者”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