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血液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血液病学
  • 达万明,裴雪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697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996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10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血液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正常造血系统1

第一章 造血器官与造血的发生1

第一节 骨髓的结构和造血微环境1

一、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结构1

二、骨髓微环境的功能3

第二节 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5

一、淋巴组织的结构5

二、淋巴组织的功能5

第三节 造血细胞的起源与造血干细胞7

一、造血干细胞存在的证据7

二、造血干细胞的特征8

三、造血干细胞的检测方法11

第四节 各系血细胞的发生13

一、多向性祖细胞13

二、红系祖细胞14

三、粒-巨噬系祖细胞15

四、巨核系祖细胞16

五、淋巴系祖细胞17

第五节 血细胞生成的动力学18

一、血细胞生成的动力学分析18

二、粒细胞的动力学特点20

三、单核细胞的动力学特点22

五、红细胞的动力学特点23

四、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动力学特点23

六、淋巴细胞的动力学特点24

第二章 造血与免疫系统的发生27

第一节 免疫系统27

一、免疫细胞27

二、免疫器官和组织31

第二节 B淋巴细胞34

一、B细胞的分化和发育34

二、B细胞的激活36

三、浆细胞38

四、记忆细胞38

一、T细胞39

第三节 T细胞与NK细胞39

二、NK细胞45

第四节 树突状细胞46

一、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46

二、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外诱生46

三、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的免疫调控48

四、树突状细胞的临床应用50

第三章 止血与血栓形成的正常机制54

第一节 血液凝固系统54

一、凝血因子54

二、血液凝固过程60

二、主要成分及其功能64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64

一、主要成分及其激活途径64

三、纤溶系统的调节69

第三节 止血机制中的血管功能71

一、血管的止血功能71

二、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与促栓功能73

第四节 止血与血栓形成的调控81

一、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促栓和抗栓功能81

二、血液流变学改变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82

三、血液成分的改变83

二、蛋白C或蛋白S抗凝系统86

一、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86

第五节 抗凝系统86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87

第四章 分子血液学89

第一节 造血细胞调控因子89

一、造血生长因子89

二、造血抑制因子93

第二节 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95

一、红细胞生成的调节95

二、白细胞生成的调节96

三、血小板生成的调节99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及白血病100

一、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101

二、细胞凋亡的判断和实验方法102

三、肿瘤和白血病细胞103

四、与PCD有关的基因治疗104

第四节 造血细胞分化抗原104

第五节 血液肿瘤多药耐药性及其逆转117

一、血液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118

二、逆转血液肿瘤多药耐药的方法123

第二篇 血液病的诊断129

第五章 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129

第一节 血细胞的发生129

一、血细胞的生成129

二、造血过程的演变130

第二节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131

一、粒系细胞形态131

二、红系细胞形态132

三、单核-巨噬系细胞形态133

四、淋巴及浆细胞形态133

五、巨核系细胞形态134

第三节 血细胞异常形态学135

一、粒系细胞异常形态135

二、红系细胞异常形态137

三、淋巴及浆细胞异常形态138

五、转移性肿瘤细胞140

四、巨核细胞异常形态140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141

二、氯醋酸AS-D萘酚酯酶(CE)染色141

第四节 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原理与临床应用141

三、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及氟化钠抑制试验(NAE/NaF)142

四、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143

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144

六、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及酒石酸抑制试验145

七、糖原(PAS)染色145

八、铁染色146

二、红细胞碎片148

四、骨髓象148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148

第一节 确定溶血的一般检查148

一、红细胞寿命测定148

第六章 溶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148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149

六、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149

七、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149

八、血红蛋白尿测定150

九、含铁血黄素尿测定(Rous试验)150

第二节 红细胞膜病的实验检查150

一、遗传性红细胞膜病150

二、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病151

一、G-6-PD缺乏症153

第三节 红细胞酶病的实验检查153

二、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154

第四节 血红蛋白病的实验检查155

一、醋酸纤维膜电泳155

二、镰变试验155

三、异丙醇试验155

四、变性珠蛋白包涵体试验155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156

二、冷凝集素试验156

第五节 抗体所致溶血的实验检查156

五、热不稳定试验156

三、冷热溶血试验157

第七章 血小板功能的实验诊断158

第一节 血小板粘附试验158

一、玻球法158

二、玻珠柱法159

三、玻璃滤器法159

四、临床意义159

第二节 血小板聚集试验159

一、比浊法159

二、循环血小板聚集体检测160

二、荧光光度法(5-羟色胺测定)161

一、血小板ATP释放试验161

三、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检测161

第三节 血小板释放试验161

三、核素标记法(5-羟色胺测定)162

四、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162

五、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测定162

六、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测定162

七、ELISA法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测定162

八、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测定163

九、血小板钙流检测163

第四节 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163

一、血小板因子3有效性测定163

二、定量法164

一、血栓烷B2测定164

第六节 血小板代谢活性检测164

二、蝰蛇毒血小板因子3有效性测定164

一、血浆法164

第五节 血块收缩试验164

二、17-碳羟酸与12-羟花生四烯酸测定165

三、前列腺素E2测定165

四、血小板内cAMP和cGMP的测定165

第七节 血小板膜蛋白检测165

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165

二、放射免疫竞争法相关补体PAC3和PAC4检测166

一、ELISA法相关抗体检测166

二、血小板膜糖蛋白定量检测166

第八节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166

三、ELISA法抗血小板膜蛋白Ⅱb/Ⅲa自身抗体检测167

四、药物相关性自身抗体检测167

五、抗心磷脂自身抗体检测167

六、ELISA法同种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鉴定167

第八章 凝血功能的实验诊断169

第一节 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169

一、凝血时间169

四、一期法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70

五、凝血酶时间170

三、复钙时间17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70

六、因子Ⅷ定性筛选试验171

七、蝰蛇毒时间171

八、蝰蛇毒磷脂时间171

九、蝰蛇毒复钙时间171

第二节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测172

一、一期法血浆因子Ⅷ、Ⅸ、Ⅺ、Ⅻ促凝活性测定172

二、电泳法血浆因子Ⅷ、Ⅸ、Ⅺ、Ⅻ抗原检测172

四、凝血酶原消耗试验173

五、凝血酶原消耗时间的纠正试验173

三、血浆vWF相关抗原测定173

六、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174

七、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的纠正试验174

八、Biggs凝血活酶生成试验174

九、发色底物法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检测175

第三节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验175

一、一期法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检测175

二、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抗原检测175

三、组织因子测定175

六、凝血酶原片段1+2测定176

五、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176

四、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纠正试验176

第四节 凝血第3阶段的检测177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177

二、纤维蛋白肽A的测定177

三、血浆凝血因子ⅪⅡ活性的检测177

四、单碘醋酸耐量试验178

第九章 血液病骨髓病理诊断学179

第一节 骨髓病理检查技术179

一、骨髓组织取材179

二、标本制备179

三、常用染色方法180

四、骨髓组织形态测量技术182

五、标本的保存183

第二节 骨髓病理检查的参考值183

一、造血组织面积测定结果183

二、骨髓造血细胞形态、分布与定位183

三、组织化学染色184

四、基质184

第三节 红细胞系统疾病骨髓病理改变184

一、缺铁性贫血184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184

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86

四、溶血性贫血186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186

六、血色病187

第四节 粒细胞系统疾病骨髓病理改变187

一、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187

二、类白血病反应187

三、嗜酸粒细胞增生症187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87

五、急性白血病188

六、慢性白血病189

第五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病理改变190

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1

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1

第六节 出血性疾病骨髓病理改变191

三、过敏性紫癜192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92

第七节 其他血液病骨髓病理改变192

一、霍奇金病192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193

三、多发性骨髓瘤194

四、恶性组织细胞病194

五、骨髓纤维化195

六、骨髓转移癌195

八、脂质沉积病196

七、组织细胞增生症196

第十章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检测与应用198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198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性能测试200

一、造血干细胞性能测试的经典方法——脾结节测试法200

二、骨髓的造血重建及自我更新能力的测试201

三、造血干细胞无限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的测试201

第三节 造血祖细胞的性能测试202

一、造血祖细胞的测试方法203

二、造血祖细胞培养的基本设备及条件203

三、造血祖细胞培养的操作步骤204

四、各系造血祖细胞的培养体系205

五、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的性能与测试206

六、长期培养启动细胞及起始细胞的性能与测试208

七、细胞因子与造血祖细胞培养208

八、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性能检测的应用210

第十一章 流式细胞术及其在血液学中的应用212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主要构造和工作原理212

一、流动室及液流驱动系统212

二、激光光源及光束形成系统213

三、光学系统213

四、信号检测系统214

五、信号存储、显示、分析系统214

一、DNA倍体分析及细胞周期分析216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中的应用216

六、细胞分选系统216

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217

三、白血病免疫分型218

四、淋巴瘤免疫分型224

五、红细胞疾病的诊断226

六、血小板功能分析和血小板病的诊断226

七、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227

八、白细胞吞噬功能测定228

九、NK和LAK细胞活性测定228

十、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测定229

十一、细胞凋亡研究229

十三、其他231

十二、细胞分选231

第十二章 血液肿瘤细胞的分子标志及检测233

第一节 血液肿瘤常见的分子标志233

一、BCR/ABL基因233

二、PML/RARα及相关分子标志235

三、AML1/ETO及相关分子标志237

四、MLL及其相关基因239

五、与Ig、TCR相关的基因241

六、E2A/PBX1及E2A/HLF基因245

第二节 肿瘤分子标志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245

一、Southern印迹法245

二、聚合酶链反应246

三、核型分析及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247

第十三章 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250

第一节 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的方法250

一、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方法251

二、流式细胞法251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252

第二节 髓性白血病MRD检测254

一、慢性髓性白血病254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55

三、t(8,21)阳性AML255

五、AML的免疫学标志分析256

四、PCR监测AML其他融合基因转录256

一、IgH和TCR基因重排257

第三节 淋巴细胞系白血病MRD的检测257

二、Ph阳性ALL258

三、ALL的免疫学标志分析258

四、其他259

第十四章 血液病免疫学诊断260

第一节 概述260

一、白血病的免疫分型260

三、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261

四、抗血细胞抗体检测261

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261

五、造血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其分化抗原的表达262

六、毛细胞白血病264

第二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65

一、五型分类法266

二、两类九型分类法266

三、五型分类法与两类九型分类法的关系与应用268

四、四型21类法268

五、其他分型法270

第三节 急性髓性白血病270

二、成人T细胞白血病272

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2

一、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变272

第四节 其他白血病272

四、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273

五、Tγ淋巴细胞增殖病274

六、多发性骨髓瘤274

第五节 难分类急性白血病275

一、极低分化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75

二、杂合性急性白血病275

三、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276

二、正常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分组及其识别278

一、染色体的一般概念278

第一节 概述278

第十五章 血液病细胞遗传学诊断278

三、染色体异常的种类及其发生机制279

四、命名体制280

第二节 染色体制备281

一、标本来源281

二、制备方法281

第三节 染色体显带283

一、显带技术及其带型的识别283

二、R显带技术及其带型的识别285

第四节 染色体分析287

第五节 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改变的基本特征288

一、CML289

第六节 常见恶性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改变的特点289

二、CLL290

三、AML290

四、ALL291

五、与治疗相关的白血病293

六、MDS293

第七节 染色体畸变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293

第三篇 血液病的生物治疗与输血治疗297

第十六章 血液病的生物治疗297

第一节 蛋白类生物制剂298

一、细胞因子298

二、单克隆抗体305

三、免疫球蛋白静注疗法307

第二节 基因治疗308

一、遗传病治疗309

二、白血病治疗310

三、造血干细胞保护性基因治疗314

四、提高基因治疗效率的途径318

第三节 细胞治疗320

一、骨髓移植320

二、胎肝细胞输注320

三、脐带血输注321

四、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22

五、自身干细胞体内迁移322

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23

七、树突状细胞的治疗324

第一节 血液成分输注328

一、成分输血的定义328

第十七章 血液成分输注与血浆置换328

二、特点329

三、输注原则330

四、输全血的缺点330

五、各种血液成分的特点及应用331

第二节 血浆置换338

一、置换机制339

二、换率及置换频率339

五、抗凝剂340

三、置换液340

四、血管通路340

六、血细胞分离机341

七、适应证342

八、注意要点342

九、不良反应343

第四篇 造血干细胞移植345

第十八章 概论345

第十九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本技术351

第一节 移植的基本过程351

二、骨髓的采集、处理与回输352

一、采髓前患者的准备352

第二节 HLA系统与供体的选择354

一、HLA系统的基本知识354

二、allo-BMT供体的选择355

第三节 预处理方案356

一、预处理目的356

二、预处理方法356

三、预处理的注意事项及优、缺点357

第四节 移植物植活的证据360

第五节 感染及并发症的防治361

一、感染361

二、间质性肺炎及其他肺部并发症363

三、肝静脉闭塞病364

四、出血性膀胱炎365

五、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质脑病366

六、远期并发症367

七、生存质量的提高367

第六节 移植物抗宿主病369

一、病理生理369

二、分度370

三、防治371

四、治疗371

第七节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几个问题374

二、骨髓造血细胞的低温保存375

一、适应证及预处理375

三、体外净化移植物中残留肿瘤细胞378

四、移植物抗肿瘤效应378

第二十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380

第二十一章 外周血与脐血干细胞移植383

第一节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83

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的基本特性383

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分离与纯化383

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点384

四、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的体外扩增与净化384

第二节 脐血移植385

五、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85

一、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研究386

二、脐血的采集、分离和保存388

三、脐血库的建立389

四、脐血移植的临床应用390

第二十二章 其他造血干细胞移植395

第一节 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395

一、CD34抗原的表达395

二、CD34+细胞移植的优点395

三、CD34+细胞分选的方法396

四、细胞分选系统396

六、异基因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397

五、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397

七、CD34+细胞移植的前景399

第二节 骨髓非清除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00

一、问题的提出400

二、动物实验研究400

三、新的观点402

四、临床应用研究402

第三节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404

第五篇 红细胞疾病407

第二十三章 贫血概论407

第二十四章 铁代谢和血红素合成紊乱所致疾病420

第一节 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420

第二节 转铁蛋白缺乏症426

第三节 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肺出血-肾炎综合征427

一、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427

二、肺出血-肾炎综合征427

第四节 血色病428

第五节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429

第六节 卟啉病431

一、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431

二、肝性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432

三、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432

四、红细胞生成型原卟啉病432

五、急性间歇型卟啉病433

九、三羟基卟啉病434

八、遗传型粪卟啉病434

六、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缺陷型卟啉病434

七、混合型卟啉病434

第二十五章 巨幼细胞性贫血436

第二十六章 溶血性贫血442

第一节 概述442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449

第三节 其他红细胞膜先天性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455

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455

二、口形红细胞疾病458

三、棘形红细胞疾病459

四、刺形红细胞疾病459

第四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460

五、靶形红细胞疾病460

第五节 单磷酸戊糖旁路和谷胱甘肽代谢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465

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465

二、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465

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缺乏466

四、谷胱甘肽合成缺乏466

第六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66

一、概述466

二、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470

三、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473

第七节 新生儿溶血症475

一、疟疾482

第八节 继发于生物、化学及物理因素的溶血性贫血482

二、化学因素、药物及药物毒素483

三、物理因素484

第九节 红细胞碎片综合征485

一、心脏及大血管异常引起的贫血485

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487

三、行军性血红蛋白尿493

第十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494

第二十七章 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性疾病508

第一节 概述508

第二节 镰形细胞性贫血517

第三节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519

第四节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520

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521

二、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523

第二十八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526

第一节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26

第二节 先天性再生障得性贫血550

一、Fanconi贫血550

二、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552

第三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555

一、红系急性造血功能停滞555

二、慢性获得性PRCA556

第一节 慢性病贫血558

第二十九章 慢性病贫血及继发性贫血558

第二节 继发性贫血562

一、慢性肾功能不全性贫血562

二、慢性肝病性贫血567

三、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性贫血569

四、妊娠期贫血572

第六篇 非恶性白细胞及淋巴系疾病575

第三十章 白细胞与粒细胞减少症575

第三十一章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582

二、嗜碱粒细胞白血病587

第三十二章 嗜碱细胞及肥大细胞增多症587

一、嗜碱粒细胞增多症587

三、肥大细胞白血病588

第三十三章 白细胞功能异常性疾病590

一、获得性粒细胞功能缺陷590

二、先天性粒细胞功能缺陷591

三、粒细胞功能的常用检查方法595

第三十四章 脂质贮积病597

第一节 概述597

第二节 葡萄糖脑苷脂病598

第三节 神经鞘磷脂病600

第三十五章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604

第三十六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08

第三十七章 类白血病反应614

第三十八章 脾功能亢进症616

第七篇 止血与凝血系统疾病621

第三十九章 止血与凝血系统疾病的分类621

一、血管因素621

二、血小板数量及质量异常622

三、凝血因子异常623

四、纤维蛋白溶解亢进623

五、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623

六、复合性因素624

第四十章 血小板减少症625

第一节 血小板生成减少625

一、遗传性血小板生成减少625

二、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626

第二节 血小板破坏增多628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28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33

第三节 血小板分布异常634

一、脾功能亢进634

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635

第一节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636

一、巨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综合征)636

第四十一章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636

二、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型vWD)638

三、对胶原反应缺陷639

四、血小板无力症640

五、血小板释放功能缺陷641

六、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疾病642

七、血小板凝血活性疾病642

第二节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643

一、尿毒症643

三、骨髓增生性疾病(MPD)644

二、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44

四、异常球蛋白血症645

五、心肺旁路手术645

六、抗血小板抗体645

七、输血性紫癜645

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46

九、药物646

第三节 未分类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646

第四十二章 血小板增多症648

第一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48

第二节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51

六、相对性血小板增多症652

五、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652

七、其他652

二、脾切后血小板增多652

四、反跳性血小板增多症652

三、炎症性疾病引起血小板增多652

一、缺铁所致血小板增多652

第四十三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54

第四十四章 血管异常性紫癜661

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661

第二节 血管功能异常性紫癜665

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665

二、艾-唐综合征666

四、维生素C缺乏症667

三、Marfan综合征667

五、单纯性紫癜668

六、老年性紫癜668

七、机械性紫癜668

八、人为性紫癜669

九、暴发性紫癜669

十、自身红细胞过敏性紫癜669

十一、DNA自身致敏性紫癜669

十二、药物所致的血管性紫癜669

十三、感染性血管性紫癜669

十四、异常蛋白血症性血管性紫癜670

第一节 血友病A672

第四十五章 血友病672

第二节 血友病B681

第三节 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685

第四十六章 血管性血友病687

附:国内外诊断标准692

(一)国内诊断标准692

(二)国外诊断标准693

第四十七章 其他凝血因子异常所致出血696

第一节 其他先天性或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696

一、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696

二、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697

三、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698

四、异常凝血酶原血症699

五、先天性因子Ⅴ缺乏症700

六、先天性因子Ⅶ缺乏症700

七、先天性因子Ⅹ缺乏症701

八、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702

九、先天性因子ⅫⅠ缺乏症703

第二节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704

一、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症704

二、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705

三、获得性因子Ⅴ减少症706

四、获得性凝血酶原缺乏症706

五、获得性因子ⅫⅠ减少症707

第四十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08

第四十九章 血栓形成和溶栓治疗726

第一节 血栓形成726

第二节 溶栓治疗737

一、常用溶栓药物737

二、适应证739

三、溶栓治疗的禁忌证740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740

第三节 抗凝治疗741

一、肝素741

六、改进溶栓疗法的措施741

五、溶栓治疗的监测741

二、低分子肝素743

三、非肝素糖胺聚糖类抗凝剂743

四、香豆素和茚二酮类抗凝剂743

五、抗凝血酶Ⅲ(AT-Ⅲ)744

六、水蛭素745

第八篇 恶性血液病747

第五十章 概论747

第五十一章 恶性血液病的药物治疗760

第一节 细胞增殖动力学760

一、细胞周期的调控761

二、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增殖的特点761

一、代谢动力学常用指标及概念762

第二节 抗肿瘤药物的代谢动力学762

三、抗肿瘤药物的分布763

四、抗肿瘤药物的代谢763

五、抗肿瘤药物的排泄763

二、抗肿瘤药物的吸收763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作用及毒性764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764

二、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常用药物765

第四节 恶性血液病的支持治疗767

一、病理生理基础767

二、措施767

第一节 概述773

第五十二章 急性白血病77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断780

第三节 治疗总论786

一、治疗总则786

二、白血病的支持治疗792

第四节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现代化疗796

—、诱导缓解治疗797

二、缓解后治疗798

三、老年病人的治疗799

四、难治和复发病人的治疗800

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802

第五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现代化疗805

一、现代化疗策略806

二、诱导缓解治疗806

三、缓解后治疗807

四、老年病人的治疗808

五、难治或复发病人的治疗808

六、成人高危型病人的治疗809

第六节 髓外白血病810

一、中枢神经系统810

二、睾丸812

第五十三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814

第一节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828

第五十四章 慢性白血病828

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45

第三节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855

一、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855

二、T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856

第四节 毛细胞白血病857

第五十五章 少见类型白血病866

一、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866

二、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867

三、急性浆细胞白血病867

四、肥大细胞白血病868

五、淋巴瘤细胞白血病869

六、急性混合型白血病870

第五十六章 恶性淋巴瘤872

第一节 概述872

第二节 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885

一、治疗原则885

二、放射治疗886

三、化学治疗886

四、复发和难治性患者的治疗888

五、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888

六、临床治疗经验891

第三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892

一、惰性淋巴瘤892

二、侵袭性淋巴瘤894

三、高度侵袭性淋巴瘤895

第四节 特殊部位的淋巴瘤898

一、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898

二、其他部位MALT淋巴瘤901

三、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902

四、原发睾丸淋巴瘤905

五、原发鼻腔淋巴瘤906

第五十七章 皮肤淋巴瘤918

第一节 概述918

第二节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922

一、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923

二、原发性(非MF或SS)皮肤T细胞淋巴瘤929

一、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933

第三节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933

二、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934

三、腿部皮肤大B细胞淋巴瘤935

四、原发性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936

五、皮肤浆细胞瘤936

六、其他B细胞皮肤淋巴瘤937

第四节 原发性皮肤霍奇金淋巴瘤937

第五十八章 浆细胞疾病940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941

第二节 巨球蛋白血症949

一、α-重链病953

第三节 重链病953

二、γ-重链病954

三、μ-重链病956

第四节 淀粉样变性956

第五节 冷球蛋白与冷球蛋白血症964

第五十九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967

第六十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974

第六十一章 骨髓纤维化982

一、原发性骨髓纤维化982

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986

彩图9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