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哲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世纪中国哲学导论
  • 郭庆堂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0466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哲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上篇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哲学1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哲学的萌生1

第一节 清末民初西学的全面东渐2

一、西学全面东渐的社会条件及其推动力量2

二、西学输入的方式、渠道和主要时间3

三、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内容5

四、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特点8

第二节 进化论与中国近代哲学变革9

一、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动摇和进化论世界观的确立11

二、科学方法论的播传与近代思维方式的变革21

第三节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26

一、“哲学”一词的输入26

二、胡适对哲学学科建立的贡献29

三、冯友兰对哲学学科建立的贡献32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转型37

第一节 文化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39

一、新文化运动的总体精神40

二、民主与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43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47

一、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文化的批判47

二、伦理观念与行为的革命51

三、国民性的改造——新文化运动的新民思想55

第三章 知识精英直接介绍西方哲学60

第一节 胡适与实验主义64

一、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论68

二、胡适的实验主义实在论与真理论72

第二节 张东荪、张君劢与生命哲学75

一、张东荪对生命哲学的介绍75

二、张君劢对生命哲学的介绍78

第三节 张申府与罗素哲学81

一、介绍与研究罗素哲学81

二、建构哲学体系的尝试8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84

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84

二、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91

三、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96

第四章 西方哲学的广泛传播103

第一节 广泛及忠实地译介西方哲学103

一、科学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104

二、人本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106

三、西方古典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107

四、忠实地翻译西方哲学109

一、杜威来华讲学112

第二节 西方哲学大师亲临讲演112

二、罗素来华讲学113

三、杜里舒来华讲学115

四、西方哲学家来华讲学的意义116

第五章 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120

第一节 科学与玄学大论战的背景120

一、科玄论战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的发展120

二、科玄论战是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在中国的反映123

第二节 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124

一、科学与玄学大论战的内容125

二、科学与玄学大论战的历史意义129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的崛起134

第六章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134

第二节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139

一、文化与人生139

二、“三路向”递进的世界文化图式144

三、儒家人生与现代化的困厄148

第三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150

一、新唯识论的本心论151

二、新唯识论的翕辟说153

三、新唯识论的体用论154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158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前苏联等国哲学家著作的翻译出版1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15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162

第二节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164

一、哲学大众化问题的提出164

二、《大众哲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65

三、《大众哲学》的特点170

四、《大众哲学》的社会影响171

第三节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72

一、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173

二、“对立统一”——辩证法的核心174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175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77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179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个来源179

二、《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81

三、《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183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再建186

第一节 张东荪——新体系的最初尝试者186

一、尝试建构“新哲学”体系186

二、多元认识论的形成和完善190

一、新理学的哲学观192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192

二、新理学的四个概念195

三、新理学的境界说197

第三节 贺麟的新心学199

一、心即理199

二、心物合一201

三、心性合一202

四、体用合一204

五、心与理想205

第四节 金岳霖的新道论206

一、道是“式一能”207

二、“道”与“本然世界”209

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212

下篇 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哲学215

第九章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21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2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启蒙运动217

第三节 思想领域内的大批判220

一、对《武训传》的思想批判221

二、对俞平伯红学思想的批判222

三、对胡适思想的批判222

四、对胡风、梁漱溟思想的批判223

第十章 十年建设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24

第一节 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225

第二节 工农兵学哲学运动227

第三节 学术争论与政治斗争229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230

二、“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232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23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教条化234

二、林彪、“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颠覆235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在港台海外的发展239

第一节 牟宗三的道德哲学242

第二节 唐君毅的人生哲学247

第三节 徐复观的人文主义250

第四节 方东美的比较哲学254

第十二章 实践理性的重新确立与实践哲学的发展259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权威259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由来260

二、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最高权威264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焦点和实质268

四、邓小平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有力支持和正确领导270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哲学意义272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社会历史意义277

一、实践概念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281

第二节 实践哲学的兴起281

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283

三、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流行形态288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292

五、实践哲学的理论难题与前瞻295

六、把唯物主义哲学从“天上”降落到“人间的实地”300

第十三章 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与人的哲学的发展303

第一节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303

一、文学的敏感促使哲学进行反思304

二、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306

第二节 人学热与人的现代化问题313

一、人的现代化314

二、人的主体性317

三、人学体系的构建与人学研究的现实性319

第十四章 哲学主题的转换与价值哲学的发展324

第一节 价值哲学的兴起324

一、价值范畴的界定与价值哲学的确立325

二、价值研究的兴起是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深化332

三、价值研究的兴起是人的本质追问的逻辑必然334

四、实践、主体、价值的内在联系338

五、价值研究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反映341

一、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成果345

第二节 哲学主题的转换与价值研究的深入345

二、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换352

三、主体价值尺度的确立与思维方式的变革354

四、真理与价值统一357

五、价值重估与价值重建359

第三节 文明时代的缺憾与价值研究的展望363

一、历史进程的二律背反与价值世界的分裂363

二、多元价值的共存与价值标准的整合368

第十五章 “文化热”与文化哲学的发展374

第一节 两次“文化热”的当代内涵376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379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379

二、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387

第三节 新世纪的中国文化389

一、中国文化复兴的历史机缘390

二、中国文化复兴的现实途径392

结语 新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397

一、当今中国哲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397

二、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405

参考文献415

后记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