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汉语自学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汉语自学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2333702.jpg)
- 周秉钧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109·1393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5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汉语自学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汉字1
第一节汉字的基本知识1
一汉字的变迁和发展1
二汉字的体系特点5
三汉字的构造法则6
第二节古书中的文字问题21
一古今字22
二异体字28
三繁简字32
四通假字34
〔思考与练习〕41
〔附〕44
常见古今字、通假字44
一字与词的关系57
第一节古汉语的词汇57
第二章词汇57
二古汉语词汇的形式与构造59
三古今汉语词汇特点的比较70
第二节词的意义73
一词义的古今差异73
二本义、引申义79
三比喻义、借代义85
四假借义,通假义88
五 复词偏义89
六近义词辨析91
第三节语句中词义的确定99
一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100
二掌握上下文对词义的制约关系104
〔思考与练习〕109
一字音的构成114
第一节字音常识114
第三章音韵知识114
二声的分析115
三韵的分析119
四四声127
五古声韵129
第二节 中古以来语音的主要变化130
一声母的减并130
二韵母的混同131
三声调的简化132
第三节近体诗的押韵和平仄133
一近体诗的押韵134
二近体诗的平仄139
第四节反切152
一什么是反切152
三反切今读举例153
二反切的规则153
〔思考与练习〕158
〔附〕159
一常用字上古声韵表159
二诗韵常用字表188
三今读平声的古入声字表199
第四章文言实词201
第一节概述201
第二节词类话用203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205
二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208
三数词用如动词210
第三节使动和意动211
一使动用法(以动用法)211
二意动用法216
一名词用作状语221
第四节名词、动词用作状语221
二 动词用作状语225
第五节数的表示法227
一数词往往和名词、动词直接结合227
二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228
三零位数不加“零”字228
四两数连用,前面的数有时表倍数229
五用干支表序数229
六母数、子数连用表分数229
七举成数表约数229
八数词后加“所”、“许”表约数231
九数词前加“可”、“无虑”表约数231
十用“三”、“九”及其倍数表虚数231
十一用“十”、“百”、“千”、“万”表虚数232
〔思考与练习〕232
第一节概述234
第五章文言虚词234
第二节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241
一“之”、“其”的活用241
二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242
三人称代词的礼貌式245
第三节副词的特殊用法248
一谦敬副词248
二语气副词250
三特殊副词“相”和“见”253
第四节助词的特殊用法255
一句首语气助词255
二结构助词257
三衬音助词264
第五节兼词265
一诸265
三焉266
二旃266
四曷、盍267
五叵267
〔思考与练习〕268
〔附〕269
常见虚词用法举例269
第六章文言句法294
第一节特殊的语序294
一宾语前置295
二谓语前置297
三介词结构的位置299
第二节判断句和被动句300
一文言判断句的形式300
二文言被动句的形式303
第三节文言的惯用句式304
一“如(若、奈)……何”305
二“……孰与……”(“………何如……”)306
三“不亦……乎”308
四“何以……为”、“何……为”308
五“何……之有”、“何有”309
六“有(无)所……、“多(少)所……”310
七“……所以……”311
八“……以为……”(“以……为”)312
第四节特殊的动宾关系问题313
一不及物动词带名词或代词的情况313
二名词用如动词带代词或名词的情况315
第五节突出的省略现象318
一主语的省略319
二谓语的省略320
三宾语的省略322
五介词的省略323
四兼语的省略323
〔思考与练习〕324
第七章古代文化知识327
第一节天文、历法327
一天文328
二历法332
第二节地理342
一九州和九大州342
二一些行政区域344
三一些地名346
第三节职官、学制和科举347
一职官347
二学制与科举352
第四节度量衡358
一长度与地积358
二容量与重量361
第五节姓、氏、名、字363
一姓氏363
二名字366
〔附〕369
中国历代尺的长度标准变迁表369
魏至隋历代尺的长度总表370
中国历代升的容量标准变迁表371
中国历代斤两的重量标准变迁表372
中国步和亩的进位变迁表373
第八章古书的注解374
第一节古注名称和体例375
第二节古注主要内容381
一解释词义381
二 串讲文意382
三分析句读383
四阐述语法385
五 说明修辞387
六诠释典故成语387
七校勘文字389
第三节古注常用术语390
一曰、为、谓之390
二谓392
三犹393
四貌(之貌)394
五辞(词)也395
六之言、之为言395
七言396
八读为、读曰397
九读若、读如398
十如字399
第四节怎样读注400
十一当为、当作400
一批判接收401
二正确取舍401
三联系正文403
四融会贯通404
〔思考与练习〕406
第一节古书的句读408
一古代的圈点408
第九章句读和翻译408
二文法句读和音节句读411
三古书误读举例414
第二节古文的翻译417
一两种翻译417
二翻译的标准和方法421
第三节 古文今译举例432
〔思考与练习〕438
一校读法440
第十章古书阅读方法440
第一节采取恰当读法440
二抄读法444
三点读法446
四诵读法448
第二节注意行文变例449
一异字同义例449
二称谓变换例449
三一人的话加“曰”字例450
四两人的话省“曰”字例451
五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452
六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452
七举此以见彼例453
八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453
九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相间例453
十二以后称前例454
十一人说话未完他人插入例454
十一施受同辞例454
十三看似矛盾实为互补例455
十四文中自注例455
十五 省略一句乃至数句例456
十六两词分承上文例456
第三节了解古人修辞的表达方式457
一比喻457
二比拟460
三借代461
四夸张466
五起兴467
六对偶468
七排比470
九错综471
八互文471
十重复472
〔思考与练习〕473
第十一章学习书目484
第一节文献和读本484
第二节主要参阅书籍500
一《训诂简论》500
二《训诂学要略》500
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501
四《汉语音韵》501
五《诗词格律》501
六《汉文文言修辞学》502
七《古汉语纲要》502
八《古代文体常识》502
第三节常用工具书503
九《古代文献知识》503
一《说文解字》504
二《康熙字典》505
三《中华大字典》507
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08
五《辞源》508
六《辞海》508
八《经传释词》511
七《辞通》511
九《词诠》512
十《古书虚字集释》513
十一《古汉语虚词》513
十二《文言虚字》514
十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514
十四《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515
十五《历代职官简释》515
〔附〕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