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2351771.jpg)
- 李庆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512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5页
- 主题词:生命科学-关系-中国医药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 论1
第一节 关于生命科学2
一、基本概念2
二、生命科学与分子生物学4
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5
四、生命科学与医学6
五、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10
第二节 关于学科11
一、基本概念11
二、学科的逻辑要素与基本要求12
(一)学科应具备的要素与标准13
(二)学科的层次性、发展性和交叉性13
(一)古代学科分类思想16
三、学科分类的沿革概况16
(二)近代学科分类思想18
(三)现代学科分类思想21
第三节 关于中医药学科26
一、中医药学科的主要特点26
二、中医药学科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29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孕育阶段——秦汉以前29
(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奠基和成形的阶段——秦汉时代30
(三)中医药学学科初步分化、分科发展的阶段——晋唐时代31
(四)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术分化渐为深化的阶段——宋、金、元时代32
(五)学科分化较为成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的阶段——明、清时代35
(六)中医药学遭受冲击、学科发展坎坷的阶段——近代38
(七)现代中医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新中国建立以来40
三、在生命科学时代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之路45
(一)传承并发扬传统的学科发展脉络45
(二)接受和借鉴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46
(三)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学科发展互相借鉴,最终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融入现代生命科学的学科体系47
第二章 生命科学发展、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药学的基本关系50
第一节 概述50
一、生命科学的主体及其科学地位52
二、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核心55
(一)分子生物学55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时代与蛋白组计划56
(三)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基因芯片技术59
三、生命科学与多学科研究62
(一)微量元素研究与生命科学62
(二)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交汇65
(三)生命科学模式数字化66
四、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68
(一)研究领域向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同时进军68
(三)与各门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多学科共同发展69
(二)研究方法在微观还原分析的基础上,向宏观综合分析发展69
(四)生物学的实验手段不断现代化71
(五)人工改造生命体系趋于“工程化”72
(六)生物技术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3
(七)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不平衡,加强宏观生态学与微观生态学的研究73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沿革、现状与未来展望75
一、微生物学发展史简介75
(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75
(二)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奠基77
(三)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79
(四)我国微生物学简况81
二、微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82
(一)微生物的类型、分布、结构、成分及生命活动研究84
(二)微生物与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86
(三)医学微生物学分子水平研究进展88
(四)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新进展91
三、微生物学中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学对生命科学的影响与作用93
(一)基因工程93
(二)微生物发酵工程96
(三)现代微生物农药96
(四)现代微生物肥料96
(五)其他生物工程技术97
四、微生态学对生命科学的影响98
(一)微生态学是现代多学科研究结合的产物98
(二)微生态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100
第三节 植物学的发展沿革、现状与未来展望103
一、植物学发展史简介103
二、植物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105
(一)植物生态研究107
(二)植物系统、分类的研究109
(三)植物形态、解剖的研究112
(四)植物生理的研究112
(五)植物细胞学和遗传学113
第四节 动物学的发展沿革、现状与未来展望115
一、动物学发展史简介115
(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115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117
二、动物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118
(一)动物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119
(二)动物生态学和行为学121
(三)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122
(四)实验动物学123
(五)动物系统分类学123
(六)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125
(七)保护生物学126
第五节 关于生态学的研究127
一、关于生态系的重要性127
二、有关生态学的几个理论问题128
(一)个体生态学与群体生态学128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与生物圈128
(三)生态学应用领域的划分及举例129
三、生态学原理与生态平衡135
四、微生态学与医学微生态学135
(一)关于微生态学与医学微生态学的一般认识135
(二)医学微生态学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136
五、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平衡137
一、二者的研究对象同一,目的一致139
二、二者形成的历史条件、切入的研究角度与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139
第六节 生命科学发展及其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基本关系139
三、传统的中医药学为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内容与借鉴144
四、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均超过中医药学150
五、现代生命科学体系包括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将随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最终融为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50
第三章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简析152
第一节 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历史沿革152
一、秦汉以前——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孕育阶段152
二、秦汉——中医药学的奠基和形成阶段153
三、晋唐——中医学学科分化、融合与临床发展阶段154
四、宋、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155
五、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160
六、近代——中医药学发展进步惟艰的阶段164
第二节 1949年以来中医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68
一、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学科建设168
(一)医史文献的整理研究168
(二)基础理论研究169
二、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及其学科建设174
(一)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模式175
(二)中医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175
(三)中医临床医学的新贡献175
三、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及其学科建设176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176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学制177
(三)高等中医药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177
四、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学术分类及学科分级181
(一)中医药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学术探讨兴盛,学术体系渐臻完善181
(二)中医药学科的学术分类185
(三)中医药学科的学科分级186
一、关于“中医药学科”的有关概念187
第三节 当代学者对“中医药学科”有关问题的讨论187
二、关于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188
三、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学科建设的内容189
四、从世界医学的走向看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方向192
(一)现代人类医学主流的发展依赖生命科学的进步192
(二)把握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才能把握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193
(三)适应并加入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97
第四章 生命科学发展对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影响与启示200
第一节 对认识方法与角度的影响与启示200
一、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同时并进200
二、坚持和完善综合分析,注重和加强还原分析201
三、整体综合与局部分析结合201
四、多角度地研究生命活动,防治疾病202
五、以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生命活动,防治疾病202
一、运用多学科的认识手段与技术,使研究手段现代化,增强和拓展中医药学的认识能力204
第二节 对认识手段与技术的影响与启示204
二、更多地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的发展原理205
三、运用信息方法,增强人体生命信息的使用效益206
四、运用数理逻辑方法,揭示人体生命活动与疾病变化及防治的基本规律,在定性分析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定量分析207
第三节 对医学实践的影响与启示208
一、拓展和延伸医学认识的手段与方法,增强对生命活动及疾病认识的能力208
二、拓展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范围209
三、完善和促进临床诊断和治疗模式的发展210
四、较为宏观的功能整体分析与微观具体的组织形态的分辨结合213
五、促进临床医学思维模式的变革213
六、以人为中心,建立与生态系统密切关联的疾病预防、康复、养生体系214
七、促进针灸分子水平的研究215
一、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进行药物开发及药效机理的研究216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与中医药理论结合指导的中药研究216
第四节 对药学实践的影响与启示216
(二)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217
(三)中药药理的研究218
(四)中药复方机理的研究218
(五)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主要领域221
二、不断改进和发展中药材鉴定的技术与方法223
三、加强中药学科和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224
四、开发和保护中药材资源,创新中药产品开发225
五、催生新的中药学科226
(一)方剂化学和方剂药理学226
(二)中药毒理学229
(三)中药分子药理学231
(四)中药免疫药理学238
(五)分子生药学239
(六)中药分子药性学等新兴学科239
二、应明确并坚持以中医药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为学科的主体和核心240
一、为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较完整的范式240
第五节 对知识体系及其学科体系建设的影响与启示240
(一)以“阴阳”、“五行”等概念为核心构筑的理论体系241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理想模型”242
(三)以“黑箱”方法建立的“藏象”理论242
(四)以经络现象为基础的经络学说及针灸治疗学243
(五)“四诊合参”,全面诊断的诊法体系与理论243
(六)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244
(七)理、法、方、药一致的逻辑要求244
(八)临床各科的综合治疗体系245
三、应以现代多学科作为支撑点和营养源246
第六节 对学术发展与学术分类、教学科目分类的影响与启示246
一、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主要构成247
二、以模块形式进行分类247
四、以现代生命科学作为支撑点与营养源248
三、以传统中医药学内容作为主体248
五、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支撑点与营养源249
六、以当代新兴边缘多学科作为支撑点与营养源250
第五章 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思路251
第一节 建设现代中医药学科的原则与要求251
一、主体性原则与要求251
二、适应性原则与要求252
三、协同性原则与要求254
四、要素性原则与要求254
五、综合性原则与要求255
第二节 明确并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256
一、中医药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定位与关系256
(一)现代中医药学科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应用性科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实代表,必须与现代科学体系互融而共同发展257
(二)现代中医药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坚持其合理的科学内核的基础上,随现代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258
(三)在当代医药科学体系中,现代中医药学科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要借鉴现代医药学的成果,不断地互补互助,提高当代医药科学的整体水平,在人类防病治病、养生康复中发挥作用258
(一)中医学科与中药学科的相互关系259
二、中医药学科内部各领域及各层次学科的相互关系259
(二)中医学科内部教学(专业)、科研(学术)、临床分科的关系260
(三)中药学科内部教学(专业)、科研(学术)、生产分类的关系261
(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261
(五)基础学科与教学(专业)、科研、临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262
(六)应用学科与教学(专业)、科研、临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263
(七)教学(专业)与科研、临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263
(八)科研(学术)与教学(专业)、Il缶床分科、中药生产分类的关系263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科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264
一、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主要要素264
(一)以结构性模块方式划分264
(二)以目的性模块方式划分270
二、现代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结构272
(二)以主体性学科为核心的圆型式结构273
一、按要素性原则的要求,建好每个构成要素274
(三)主线式结构与圆型式结构紧密结合274
第四节 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274
二、遵循现代中医药学科的体系结构的内在联系,全面协调建设275
三、建设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学术分类体系276
(一)从学术研究的目的性划分276
(二)从学术研究的历史性划分276
(三)从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划分277
四、建设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科临床科目与生产分类体系277
(一)中医临床科目的划分与建设277
(二)中药生产类别的划分与建设277
五、建设和完善现代中医药学教学科目分类体系277
(一)专业建设及其结构优化277
(二)课程体系建设278
参考文献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