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
  • 彭宗祥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81446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大学生-创造力-能力培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前言1

第一部分 创新创造的基本理论3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

第一节创造和创造力3

一、创造的内涵3

二、创造与相近概念的关系4

三、创造的分类5

四、创造力和创造能力6

第二节创新创造力的开发8

一、时代呼唤开发创新创造力8

二、创新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11

第三节创造学简介15

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15

二、创造学的诞生16

三、创造学简史17

四、创造学的普及与发展21

第二章国家创新体系24

第一节国家创新体系概述24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发展与演变24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内涵、要素及功能25

第二节国家创新体系的类型30

一、知识创新30

二、技术创新31

三、制度创新33

四、管理创新33

五、各种创新类型间的关系34

第三节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36

一、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36

二、韩国的国家创新体系37

三、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39

四、欧盟国家的创新体系40

一、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资源的培养与利用42

案例——瑞典国家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42

二、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生产43

三、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的流动44

四、注重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和管理创新46

第二部分创造工程51

第三章创造工程概述51

第一节创造活动的过程51

一、四阶段论52

二、九阶段论54

第二节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61

一、创造原理61

二、创造技法62

三、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的关系63

第四章创造原理65

第一节聚合原理66

一、组合原理66

二、综合原理69

第二节逆反原理70

一、原理逆反71

二、属性逆反72

三、方向逆反72

四、大小逆反73

第三节移植原理74

一、原理移植74

二、功能移植74

三、方法移植75

四、材料移植75

五、结构移植75

第四节变性原理76

第五节还原原理77

第六节迂回原理78

一、时间优化80

第七节优化原理80

二、空间优化81

三、要素优化81

第八节群体原理82

第九节混沌原理85

第五章创造技法87

第一节创造技法概述87

一、创造技法的发展简况87

二、创造技法的分类89

第二节头脑风暴法89

一、头脑风暴法的特点91

二、头脑风暴法的原则91

三、头脑风暴法的实施程序93

第三节组合法96

一、同类组合97

二、异类组合98

三、主体附加99

四、重组组合100

五、焦点组合101

第四节列举法101

一、特性列举法102

二、缺点列举法103

三、希望点列举法107

四、综合列举法109

第五节奥斯本检核表法109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基本内容110

二、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思维特点113

三、和田十二法114

第六节综摄法117

一、综摄法的特点117

二、综摄法的实施步骤118

第七节模仿法122

二、模仿法的分类123

一、模仿法的实施步骤123

第八节形态分析法125

一、形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25

二、形态分析法的特点126

三、形态分析法的实施步骤126

第九节联想法128

一、联想法的特点129

二、联想法的分类130

第六章专利135

第一节专利概述135

一、专利保护的对象136

二、专利保护对象的特征137

三、专利的性质139

第二节专利文献141

一、专利文献的特征141

二、专利文献的作用143

第七章创新创造成果的传播与保护147

第一节创新创造成果的传播方式147

一、创新创造成果的展示147

二、创新创造成果的转让153

第二节创新创造成果的保护155

一、利用专利技术保护发明成果156

二、迅速开发市场157

三、形成核心技术158

四、利用商标保护技术发明160

第三部分创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165

第八章创新创造性人才的素质结构165

第一节创新创造性人才素质结构概述165

一、素质的内涵和结构165

二、创新创造素质的内涵167

三、创新创造性人才素质的结构169

第二节创新创造性人才的生理素质171

一、左右脑与创造力172

二、性别与创造力174

三、年龄与创造力177

第三节大学阶段是培养人创新创造素质的关键期181

一、法律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素质181

二、青年中晚期是发展创新创造性最好的时期182

三、创造教育实践证明大学阶段能够提高人们的创新创造素质185

四、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与不足185

第九章培养创新意识188

第一节创新意识概述188

一、创新意识的内涵188

二、创新意识的特点192

第二节激活问题意识192

一、了解人们的需要193

二、发现现有解决问题办法的矛盾195

三、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199

第三节激发创新动机203

一、创新动机的功能203

二、创新动机的分类204

三、创新动机不强及其克服办法206

四、内部动机的激发207

第四节培养创新兴趣212

一、兴趣在创新中的作用212

二、兴趣的培养215

第五节树立创新理想218

一、树立民族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218

二、树立为探索科学真理而甘愿献身的精神219

三、善于自我欣赏,强化创新理想220

四、早日进入创新境界,坚定实现创新理想的信念221

第一节创新创造心理品质概述222

一、创新创造心理品质综述222

第十章铸造创新创造的心理品质222

二、创新创造心理品质的特点226

第二节克服创新创造的消极心理230

一、自卑心理231

二、自满心理231

三、胆怯心理232

四、嫉妒心理232

五、优柔寡断233

六、懒惰散漫233

七、好高骛远234

第三节创新创造与道德修养234

一、创新创造活动中才与德的辩证关系234

二、创新创造者的道德修养准则237

第四节音乐与创新创造的关系243

一、音乐可以促进人的想象力,启迪人的创造243

精神243

二、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感245

三、音乐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激情246

四、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调节人的精神246

五、音乐可以培养集体协作精神247

六、音乐促进科学创造的生理机制247

第十一章培养创新创造能力249

第一节创新创造能力概述249

一、创新创造能力的结构249

二、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基本原则250

第二节创新创造基本能力的培养252

一、观察能力253

二、注意能力256

三、记忆能力262

四、想象能力267

第三节创新创造综合能力的培养273

一、合作组织能力273

二、沟通公关能力277

三、实践操作能力281

四、管理时间能力285

第四节创新创造思维的本质和引发机制289

一、创新创造思维的本质290

二、创新创造思维的发生机制和过程291

第五节创新创造思维的形式293

一、发散思维293

二、收敛思维296

三、联想思维299

四、横向思维303

五、直觉、潜意识、灵感306

六、逻辑思维315

七、辩证思维318

第六节突破束缚创新创造思维的障碍324

一、个人的障碍325

二、解决问题的障碍330

三、环境与组织的障碍331

第七节建立创新创造思维的机制333

一、拓展和丰富思维的外延和内涵333

二、掌握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338

第十二章构建创新创造的知识结构341

第一节知识与创新创造的关系341

一、知识的数量与创新创造的关系341

二、知识结构与创新创造的关系344

第二节创新创造者的哲学修养346

一、哲学和科学的密切关系346

二、科学中心与哲学高潮的关系347

三、个体哲学修养与创新创造的关系348

四、哲学的具体作用349

第三节创新创造者的语言修养350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351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51

三、语言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352

第四节创新创造者的数学修养354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创新创造性人才具有数学的基本功354

四、语言沟通有利于开创创新创造局面354

二、数学与人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的关系355

三、数学修养可以给人以美的修养358

第五节创新创造者的知识结构358

一、几种知识结构理论358

二、“王”牌知识结构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363

第六节创造性学习366

一、保持对学习的渴望367

二、在创新创造实践中学习367

三、学会预期与参与368

四、发挥主体性,瞩目整体性369

五、学习要有导师369

六、建设自己的“创造乐园”370

一、社会环境与创新创造371

第十三章培养创新创造素质结构的途径371

第一节建立培养创新创造素质的环境371

二、爱情、婚姻、家庭与创新创造375

三、创新创造与学校教育378

第二节构建创新创造素质的课程体系380

一、构建创新创造素质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380

二、创新创造素质课程体系的内涵381

第三节创新创造实践与创新创造素质的培养384

一、创新创造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384

二、创新创造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分析385

三、创新创造实践活动在创新基本素质形成中的作用389

第四节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是教师390

一、应向老师学什么390

二、学派与创新创造395

后记397

参考文献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