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化之路 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城市化之路 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2358654.jpg)
- 叶裕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3263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化之路 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城市化是中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1
导言1
二、研究视角的选择3
三、本书的逻辑框架5
第一章 中国城市化:一个战略性的课题7
一、城市化的本质与内涵7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征9
表1.1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11
图表目录11
图1.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及其占世界城镇总人口比重的变迁12
三、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特殊性16
图1.2 中国的城市化历程17
图1.3 中国城乡人口的增长(万人)19
图1.4 1952-1998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占总人口增长的比重(%)20
表1.2 中国1975-1998年分时期城乡人口的增长(%)20
图1.5 1975-1998年分时期城乡人口的增长(%)21
表1.3 1995年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22
四、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及其反思23
(一)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23
(二)城市化滞后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否定27
(三)建立发达的城市社会是中国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8
五、当前中国城市化研究概述及评价29
六、建立城市化支持系统,构筑中国通往城市社会的桥梁35
图1.6 中国城市化各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40
(一)世界工业化的特征与中国的选择41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41
第二章 经济支持系统: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41
表2.1 1980-1995年世界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的变化45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逻辑框架47
图2.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逻辑框架52
二、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的反思52
(一)传统体制下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分离53
图2.3 中国传统体制下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54
图2.2 中国传统体制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54
(二)中国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初步结合58
图2.4 中国1970-1998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61
表2.2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轨迹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62
图2.5 中国1970-1998年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62
图2.6 中国1978-1998年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65
图2.7 国有分行业职工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66
表2.3 199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结构68
表2.4 银行贷款中国有企业所占份额69
(三)中国新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负面影响70
图2.8 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滞缓70
表2.5 1998年温州市工业的空间分布格局72
图2.9 1978-1998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与建制镇人口年增长率的比较74
表2.6 日本1965年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及与中国的比较75
表2.7 中日轻重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较76
图2.10 日本、中国及江苏省、台州市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比较79
图2.11 1990-1998年中国若干主要经济指标对上一年的增长(%)80
表2.8 世界大企业与中国同类产业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规模的比较81
表2.9 1997年中美最大的三家汽车公司生产规模及效率比较82
表2.10 全部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技术状况(%)83
表2.11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规模及效益的比较85
表2.12 中日两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88
图2.12 中日GDP对上一年增长速度的比较(%)88
表2.13 中日两国出口及占世界贸易份额的变化91
三、提高工业化质量,建立21世纪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91
(一)当前提高中国工业化质量的核心环节91
(二)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促进21世纪城市化进程97
第三章 制度支持系统:构筑城市化的体制框架103
一、制度安排与城市化的理论模型103
(一)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具体制度104
(二)通过工业化作用于城市化的具体制度107
图3.1 影响城市化的制度框架109
二、传统体制下的制度安排与城市化109
(一)计划经济体制把城市化限制在非常狭窄的渠道之中110
(二)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低下111
(三)以重工业为核心的投资体制,决定了一系列不利于城市化的相关制度安排114
图3.2 服从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不利于城市化的体制框架115
三、新工业化时期的制度创新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116
(一)就业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117
(二)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121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126
(四)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129
图3.3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轨迹(1986-1998)132
表3.1 中国城镇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来源133
(五)行政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轨迹135
表3.2 中国乡一级行政区的人口规模(1996)140
(六)修订市镇建制标准:直接提高城市化水平141
表3.3 1998年北京市大兴县各建制镇的人口状况143
表3.4 国务院1993年关于设立县级市的标准144
表3.5 中国跳跃式的城镇人口增长146
四、构筑有利于城市化的制度框架148
(一)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创新149
(二)户籍制度的进一步创新151
(三)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157
图3.4 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规模及其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163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创新164
(五)行政制度的进一步创新172
图3.5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循环图174
(六)简化并降低市的设置标准,促进城市化进程182
第四章 城镇发展支持系统:关于城市化速度、结构和质量问题的探讨185
一、城市化速度与实现目标的预期时间表185
(一)城市化的阶段性186
(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速度及经验189
表4.1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189
表4.2 日本1920-1990年城市化的速度190
(三)中国城市化速度的轨迹及启迪191
图4.1 城镇人口比重比前一年增长的百分点192
(四)城市化速度与实现城市化阶段目标的预期时间表193
表4.3 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与实现城市化目标的预期时间表193
(五)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195
表4.4 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案196
二、关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探讨197
(一)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及问题197
(二)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199
表4.5 中日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199
表4.6 1989-1997年各大城市市区总人口的增长201
(三)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下居住区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203
表4.7 台州市建制镇与日本10万人以下市町村规模结构的比较204
三、关于中国城市化质量的研究205
(一)衡量城市化质量的指标体系206
(二)中国城市化质量分析211
图4.2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变化213
图4.3 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及其差异程度的变化214
(三)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对策216
表4.8 中国1985-1998年城市基础设施的增长218
第五章 两个案例224
(一)台州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评价225
一、促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台州城市竞争力225
表5.1 1998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比较227
图5.1 台州市与相关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比较229
(二)台州市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格局预测232
图5.2 台州市2000-2020年城市化预测曲线233
表5.2 台州市建制镇综合实力排序236
(三)台州市城市化对策238
表5.3 1998年浙江经济社会资源的地区差异评价239
二、开平市镇级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战略253
(一)镇级经济和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254
图5.3 开平市1992-1999年城市化历程257
表5.5 1995年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及与开平市的比较258
表5.4 江门各市2000年第一季度镇级财政收入的比较258
表5.6 中心城市在开平市主要指标增长中所占的比重259
图5.4 开平市区及各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60
(二)战略方针263
(三)战略目标269
(四)战略阶段与战略任务273
(五)城市化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274
表5.7 城市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275
附表1.1 中国城市化历程及城乡人口的增长281
附表281
附表2.1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282
附表2.2 中日经济增长的对比283
附表4.2 浙江省台州市建制镇镇区人口一览284
附表4.3 1996年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285
参考文献286
后记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