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顗佛性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顗佛性论研究
  • 林庆彰主编;王月秀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322041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智顗佛性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1

第二节 研究成果回顾与问题提出4

第三节 研究进路与章节结构14

第一章 思想史脉络下的回顾19

第一节 从佛教发展谈佛性论的重要性19

一、声、缘二乘21

(一)佛性22

(二)心性25

二、大乘中观系31

(一)缘起「性」空32

(二)佛「性」32

(三)清净34

三、大乘瑜伽系36

四、佛教经典对佛性论的正面评价42

第二节 佛教佛性论早期之演进47

一、大乘如来藏学形成前的可能思想渊源51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51

(二)《妙法莲华经》53

(三)《维摩诘所说经》54

(四)《大方广佛华严经》57

二、初期如来藏学61

(一)质朴文字与譬喻62

(二)由法性、法身等词发展至如来藏65

(三)重「常」67

(四)重「不空」之「如来藏,我」69

(五)重能观之智72

(六)从小乘、大乘空宗渐过渡至如来藏学中期74

三、中期如来藏学77

(一)重「空」之「如来藏者,非我」77

(二)从能观之「智」至所观之「境」79

(三)法性、法体、法身、法界、真如、如如、如来藏等无别83

(四)发展「自性清净心」即「如来藏」86

(五)如来藏与唯识的合流89

四、后期如来藏学91

(一)「真如」义的「无我,如来之藏」92

(二)识藏93

(三)智境一如97

(四)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100

第二章 智顗「『佛』『性』」义蕴初探105

第一节 智顗「佛」之概念分析105

一、智顗前人所认知的「佛」106

二、智顗对「佛」的分类110

(一)从化法四教立「四种佛」110

(二)从法聚之「身」分「三身佛」116

(三)从观行而判「六即佛」121

三、智顗实相义的「佛」125

(一)圆觉125

(二)圆观127

(三)圆智129

(四)圆果130

四、智顗以众生为本位的「佛」132

第二节 从异名同义词蠡测智顗「佛性」义蕴135

一、智顗化法四教与「佛性」136

二、智顗「佛性」异名同义通释137

(一)中道第一义谛138

(二)实相139

(三)禅波罗蜜140

(四)圆教名字145

三、智顗「佛性」异名同义别释147

第三节 智顗「佛性」与「如来藏」义解及其关系166

一、智顗之前「如来藏」与「佛性」的发展167

二、智顗「佛性」义界169

(一)诸法「不改」之「性」169

(二)「性」有三义171

(三)十法界之「性」172

(四)佛、魔之「性」的省思175

三、智顗「如来藏」义界176

(一)前人「如来藏」义176

(二)智顗对「如来藏」的承继与转化177

四、智顗「佛性」与「如来藏」的关系181

第三章 论智顗学说中的「心」与「即」义185

第一节 论智顗「『观』『心』」185

一、智顗学说中的「心」186

(一)心即四阴189

(二)心即识阴190

(三)心即意识191

二、智顗「『观』一念『心』」195

第二节 智顗「心具」说及其相关思考205

一、智顗「心具」释义205

(一)「『心』具」212

(二)「心『具』」214

二、智顗圆教心具说的开展217

(一)圆观217

(二)「十界一心」、「一念三千」220

第三节 论智顗「当体全是」的「即」字概念224

一、智顗以「当体全是」作为「即」之内涵225

二、智顗「即」字所系连二词之类型229

(一)敌对论230

(二)类例论231

三、「当体全是」的证成方式:「达」与「观达」232

(一)达233

(二)观达234

四、智顗「即」字的深层义:不断断237

(一)「不断断」释名237

(二)「不断痴爱,起于明、脱」240

(三)「行于非道,通达佛道」243

五、智顗学说中「即」之「是」意及其异名247

(一)是、即是247

(二)为251

(三)皆、皆是251

六、智顗「即」与「具」的关系252

(一)智顗后人「具」字诠释253

(二)论智顗「即」与「具」字256

下册263

第四章 从「心即佛性」探智顗「佛性」之结构与意义263

第一节 从「一念无明法性心」探智顗「心」之双重结构264

一、智顗「一念无明法性心」释名264

(一)「无明」与「法性」264

1.无明264

2.法性266

(1)主质之体266

(2)实相268

(3)心268

(4)一切法269

(5)中道佛性等异名别称271

(6)当体即非道、佛道271

二、「无明即法性」证成之功夫论272

(一)自天而然的「法性」特质272

(二)圆观272

三、从「无明」与「法性」论「心」之双重结构及其关系276

(一)一念「无明即法性」心277

(二)一念「无明心」即「法性心」279

(三)一念心具「无明」与「法性」282

(四)从「翻」与「转」论智顗「无明」与「法性」的关系284

第二节 从「一念无明法性心」引申思考智顗「心」之意义286

一、心具三义286

二、心具善恶双重结构287

三、心具一切289

四、心具实相291

五、心具灵智之光293

六、心为「一本」295

第三节 从「心即佛性」之证成探智顗「佛性」之内蕴299

一、「心」与「佛性」简释300

二、智顗「心即佛性」之证成303

三、论智顗学说中的「心具」与「性具」306

四、佛性存在之意义308

五、从「心」探智顗「佛性」之双重结构310

六、从「感应」另类论及智顗「心」、「佛」、「佛性」之关系313

七、心、心性、法性、佛性之思考317

第五章 从「因缘中道实相」之理探智顗「中道佛性」论321

第一节 智顗「实相」、「中道」、「因缘」义界321

一、实相321

二、中道328

三、因缘335

第二节 智顗「因缘中道实相」与「佛性」之关系336

一、「因缘中道实相」定题336

二、智顗因缘中道实相观338

三、智顗「因缘」、「中道」、「实相」与「佛性」之关系341

四、从「因缘中道实相」观探智顗「佛性」义涵345

第三节 智顗中道佛性论346

一、双遮二边之不思议理347

(一)非有非无348

(二)非前非后349

(三)非枯非荣349

(四)不生不灭,不垢不净350

二、具一切法350

(一)邪正双游350

(二)无假、无空而不中351

(三)不但中351

(四)非道即佛道352

三、一实谛353

第六章 智顗「三因佛性」论359

第一节 智顗三因佛性论易令读者困惑之处359

一、智顗「三因佛性」探源与各类表述方式361

二、问题思考367

第二节 智顗三因佛性本义考369

一、智顗三因佛性与圆融三谛的关系370

二、从「相、性、体」与「三轨」探智顗三因佛性370

(一)相、性、体370

(二)三轨374

三、从「通于因果」探智顗三因佛性376

四、从「种」之三义探智顗「佛性」、「佛种」与「如来种」378

(一)综说380

(二)别说380

1.「能生」义380

2.「种类」义382

3.「种性」义385

五、从「佛种从缘起」探智顗三因佛性388

六、智顗三因佛性本义及其所立之由393

第七章 以《观音玄义》为例探智顗「性恶」说397

第一节 论《观音玄义》「性」恶398

一、「三因佛性」义涵400

二、由「缘、了」佛性论「性」恶407

第二节 论《观音玄义》性「具」恶412

一、由别释「观世音」明性「具」恶412

(一)即心而具十法界412

(二)一心三智三观三谛414

二、由别释「普门」明性「具」恶420

(一)「普门」释名420

(二)以「慈悲普」为例423

(三)以「弘誓普」为例429

第三节 从「权实」论《观音玄义》性恶说430

一、智顗性恶说属圆教之因431

二、智顗性恶说属圆教权说之因435

三、智顗性恶说属圆教开权显实之因438

第四节 就实践层面论《观音玄义》性恶说的正面影响439

一、重修行440

二、重观心442

三、重慈悲442

四、重感应442

五、性恶无妨成佛443

六、圆教圆人圆法圆观444

结论449

参考书目4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