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益生菌基础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益生菌基础与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2378561.jpg)
- 郭兴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42688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益生菌基础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从微生态学角度看疾病1
一、感染性疾病发生的过程1
二、从微生态学角度看疾病3
三、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感染3
第二节 人类面临严重感染的威胁4
一、当今难以控制的病原体4
二、防治严重感染的措施5
一、一种感染因子可引起多种疾病6
第三节 感染因子与非感染性疾病6
二、感染因子的防治7
第四节 国际公认益生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7
一、一个多世纪的经验证明益生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8
二、益生菌研究开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8
三、益生菌研究开发的理论基础8
四、益生菌有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9
五、益生菌的临床功效10
第五节 遗传修饰的益生菌11
一、正在对人用益生菌进行遗传修饰的11
二、正在对动物益生菌进行遗传修饰的11
主要参考文献12
三、正在对植物益生菌进行遗传修饰的12
第二章 人和动植物的正常菌群14
第一节 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的肠道生理组织14
一、小肠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16
二、大肠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21
第二节 人和动植物的正常菌群22
一、人和动物体的正常菌群23
二、植物的内生菌24
第三节 人和动植物的主要益生菌27
一、双歧杆菌27
二、乳杆菌30
三、芽孢杆菌32
四、丁酸梭菌34
第四节 肠道菌群的黏附与定植36
一、益生菌在肠道定植的生理意义36
二、黏附的生理特性36
三、黏附的机制37
四、体外筛选具有黏附力的乳酸菌39
五、从黏附到定植40
第五节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失衡40
一、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40
二、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41
主要参考文献42
三、微生态失衡与感染42
第三章 肠道正常菌群的鉴定方法45
第一节 肠道正常菌群的分析及检测45
一、肠道正常菌群的分析及其中主要的益生菌45
二、肠道正常菌群的宏观检测47
第二节 肠道正常菌群的分离和培养方法48
一、分离和培养是认识肠道菌群的基本手段48
二、厌氧分离培养技术48
三、培养基的组分及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培养基49
第三节 研究肠道正常菌群的分类鉴定技术51
一、细菌分类鉴定技术的进展对肠道菌群深入研究的促进51
三、肠道菌群分类鉴定技术的进展52
二、用于肠道菌群的分类鉴定特征及类别52
第四节 应用于肠道正常菌群分类鉴定的现代技术53
一、16SrRNA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法53
二、细菌的核酸探针鉴定技术56
三、用于肠道菌群鉴定的其他分子鉴定技术60
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关方法学的问题65
附录 培养基65
一、用于肠道正常菌群分离计数的非选择性培养基65
二、选择性的从粪便分离乳杆菌培养基66
三、双歧杆菌的非选择和选择性培养基67
五、拟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69
四、肠球菌的选择性培养基69
六、梭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基70
主要参考文献70
第四章 人肠道正常菌群的代谢73
第一节 人结肠中碳水化物的代谢73
一、概述73
二、内源性碳水化物的代谢75
三、外源性碳水化物的代谢76
第二节 蛋白质酶解和氨基酸发酵79
一、概述79
二、蛋白质分解80
三、氨基酸发酵84
第三节 脂类代谢87
一、概述87
二、胆汁酸和胆红素代谢87
三、胆固醇代谢88
第四节 短链脂肪酸89
一、概述89
二、细胞代谢和生长90
三、短链脂肪酸的代谢91
第五节 大肠的气体代谢91
一、概述91
二、大肠气体的产生和代谢92
三、气体代谢的临床应用93
第六节 结肠中毒性物质的形成及去除95
一、毒性物质的形成95
二、毒性物质的去除97
主要参考文献99
第五章 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101
第一节 细胞间的信息传导和作用101
一、概述101
二、共生和致病的分子基础102
一、共生关系105
第二节 微生物与植物细胞的相互作用105
二、致病作用107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109
一、共生关系109
二、致病作用111
第四节 细菌之间的信号传导作用113
一、信号引起的集体行为113
二、乳酸菌细胞间的信号交流114
第五节 细菌、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116
一、基本概念116
二、细菌对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117
四、细菌对一氧化氮的调控119
三、细胞因子与肠道淋巴细胞的关系119
五、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121
主要参考文献122
第六章 人用益生菌及其制品的作用125
第一节 概述125
第二节 防治胃肠道疾病125
一、防治婴幼儿腹泻125
二、防治抗生素相关腹泻127
三、改善乳糖不耐症129
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30
五、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130
四、防治旅游者腹泻130
七、缓解便秘131
八、对 Crohn 病的作用132
九、治疗腹泻132
第三节 防治肝脏疾病133
一、防治肝性脑病133
二、降低肠源性内毒素和血氨134
三、对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疗作用136
第四节 调节血脂137
一、动物实验137
三、人群使用138
二、体外试验138
第五节 免疫赋活作用139
第六节 抑制肿瘤140
一、具有治疗肿瘤作用的细菌类生物反应调节剂140
二、口服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142
三、腹腔注射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143
四、静脉注射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145
五、肿瘤内注射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145
第七节 治疗阴道炎症和泌尿系感染146
一、治疗阴道炎症146
第八节 益生菌对黄曲霉素的作用147
二、治疗慢性尿道感染147
第九节 抗辐射作用150
第十节 延缓衰老151
一、清除自由基151
二、正常菌群的生态作用151
第十一节 其他151
一、预防糖尿病151
二、降血压作用152
三、乳酸菌与牙齿健康152
四、治疗耳、鼻、咽喉疾病152
九、对 PHN(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的保护作用153
八、治疗母乳性黄疸153
六、防治复发性口疮153
五、治疗烧伤153
七、治疗皮肤疾患153
主要参考文献154
第七章 人用益生菌制品的生产工艺158
第一节 种子(菌种)培养158
一、人用益生菌菌种的选择158
二、种子培养基159
三、种子的培养工艺161
四、种子质量指标及其控制162
五、生产菌种保存162
一、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培养164
第二节 益生菌的生产培养164
二、其他乳酸菌的培养165
三、固态培养165
四、益生菌乳制品生产工艺166
第三节 菌体的收集和干燥169
一、菌体的收集169
二、菌体的干燥170
第四节 主要的人用益生菌制品的制备171
一、胶囊剂172
二、益生菌片剂172
四、益生菌口服液类产品174
三、益生菌冲剂174
五、益生菌发酵果蔬汁175
六、益生菌微胶囊制剂176
主要参考文献178
第八章 益生元181
第一节 概述181
一、益生元及其选择标准181
二、益生元的功能检测183
三、益生元的化学本质183
六、益生元的安全性184
第二节 益生元的生理功能184
五、益生元的理化特性184
四、益生元的分离、提取和结构分析184
一、益生元的生理功能研究185
二、益生元的作用机制190
第三节 益生元的来源和制备方法191
一、天然来源的益生元及其提取方法192
二、化学合成的益生元192
三、微生物酶法合成的益生元193
四、酶法水解天然多糖制备的益生元195
第四节 非消化性寡糖益生元及其应用196
一、果寡糖益生元的制造、功能和应用196
二、其他重要的非消化性寡糖益生元203
三、益生元的市场发展206
主要参考文献208
第九章 人用益生菌制品的安全性评价210
第一节 食品安全性的内涵210
一、什么是食品安全性210
二、食品安全性的现状和问题210
三、食品安全性的监督控制211
第二节 乳酸菌的感染与产生生物胺的问题212
一、病原菌感染是食品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212
二、乳酸菌的感染问题213
三、乳酸菌产生生物胺的问题217
第三节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219
一、耐药性病原菌的来源219
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态势221
三、耐药性因子的水平转移224
四、病原菌耐药性的严重性225
五、耐药性应作为益生菌活菌制剂的质量指标226
六、应该合理地、限量地应用抗生素227
第四节 人用遗传修饰益生菌制品的优点及安全性评价227
一、应用遗传修饰益生菌的优点228
二、在食品中应用遗传修饰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230
三、肠道中的基因转移234
四、应用遗传修饰微生物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236
一、什么是生物安全237
二、生物技术与生物危害237
第五节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237
三、国内外生物安全政策法规简介239
四、生物安全的趋势240
主要参考文献240
第十章 人用益生菌制品的质量控制与审批程序243
第一节 药用益生菌制品的质量控制243
一、基本要求243
二、生产菌种的质量控制243
四、半成品检定244
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244
五、成品检定245
第二节 药用益生菌制品的审批249
一、新药审批249
二、仿制药品审批252
第三节 功能食品益生菌制品的审批程序253
一、检验253
二、初审253
三、申报与受理253
五、报批和批准254
六、评审规定254
四、评审254
主要参考文献255
第十一章 动物益生菌及其制品256
第一节 概述256
一、动物微生态与动物微生态学256
二、饲用抗生素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256
三、动物益生菌概述257
第二节 动物益生菌及其制品的种类258
一、乳酸菌制剂259
二、芽孢杆菌制剂260
五、酵母复合制剂261
四、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PSB)制剂261
三、双歧杆菌制剂261
第三节 动物益生菌制品的生产工艺263
一、动物益生菌的菌种选育标准263
二、益生菌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264
三、益生菌制品的加工处理技术264
第四节 动物益生菌制品防病促生长机制264
一、动物消化道微生态环境分析265
二、益生菌对动物消化道微生态的调节266
三、为动物机体提供营养、促进生长267
四、增强动物免疫系统功能269
一、益生菌制品在养禽业中的应用效果270
五、其他机制270
第五节 动物益生菌制品的应用效果270
二、益生菌制品在养猪业中的应用效果272
三、益生菌制品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273
四、益生菌制品在养牛业中的应用效果274
五、影响益生菌使用效果的因素274
六、益生菌的应用技术及其注意事项275
主要参考文献276
第十二章 植物益生菌280
第一节 植物益生菌概述280
一、植物益微概况281
二、植物微生态学定义282
三、植物微生态调控概念283
四、植物微生态制剂范畴284
第二节 植物益生菌的种类和菌株选育285
一、内生共生菌是选育植物益生菌首选目标菌株285
二、植物益微菌种选育286
三、益微菌株选育措施的特点289
四、主要益微菌株的性状290
第三节 植物益生菌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影响291
一、作物体内微生态系统291
二、益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93
一、益微作用的基本原理300
第四节 植物益生菌的增产原理300
二、益微应用后在植物体的定植和消长302
三、益微对植物体相关的有害微生物的影响304
四、激素作用306
五、营养作用308
六、抗性生理308
第五节 植物益生菌的生产309
一、益微的生产工艺流程309
二、益微的制剂剂型312
一、益微质量控制313
第六节 植物益生菌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313
二、安全评价318
第七节 植物益生菌的应用效果319
一、益微应用效果概况319
二、益微在稻、麦、棉上的应用效果323
主要参考文献327
第十三章 黏膜免疫328
第一节 黏膜免疫的重要性328
一、机体对致病菌的防御系统328
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28
三、黏膜免疫的重要性329
一、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及其免疫应答331
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331
二、其他黏膜免疫系统及其免疫应答333
第三节 益生菌的免疫调节335
一、肠道细菌作为免疫调节剂组分的结构及其功能335
二、肠道黏膜组织结构与益生菌的免疫作用337
三、益生菌在感染和自身免疫中的作用339
四、益生菌防治过敏反应340
五、小结342
主要参考文献343
第一节 益生菌和益生元——现有产品应大众化、普及化和多样化345
第十四章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前景展望345
第二节 益生菌——维持与重建肠道黏膜屏障的主要成员346
一、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346
二、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防治346
第三节 益生菌——功能性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制造者348
一、生理功能348
二、发展趋势348
第四节 益生菌——功能性绿色环保药肥的主要生产者349
一、绿色环保药肥350
二、四维药肥350
第六节 肠道菌群——为开发中草药做贡献351
二、细菌素的作用351
第五节 益生菌细菌素——重要的抗菌剂351
一、细菌素的种类351
一、中草药加工352
二、中草药的作用方式352
三、用微生物发酵中草药352
第七节 益生菌——种类繁多的植物内生共生菌353
一、内生共生芽孢杆菌——植物益生菌首选菌株353
二、内生固氮菌——植物体内的氮肥厂353
三、内生真菌——重要的药物资源353
五、AM 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生根的得力助手354
六、发掘更多的植物内生共生菌354
四、植物促生根围菌——重要的益生菌资源354
七、内生菌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355
第八节 益生元——内源性益生菌的营养素355
一、益生元的主要作用是扶植益生菌生长繁殖355
二、益生元的发展趋势355
第九节 益生菌——理想的食品级克隆体系357
一、理想的食品级克隆体系357
二、把外源蛋白基因锚定在益生菌细胞表面357
第十节 用新理论及高技术研究益生菌和宿主之间的关系359
一、用高新技术研究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359
二、益生菌需用悉生生物阐明其机制362
主要参考文献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