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2386659.jpg)
- 李为善,刘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731183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物质性1
第一章 人之存在的主体性4
1.主体及其基本特征4
2.究竟怎样的人算得主体,具有主体性10
3.主体性与人性12
4.主体性与主观性18
第二章 主体性的类型20
1.主体性的基本类型20
2.主体间性25
3.共体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35
4.主体性问题的论域41
第三章 主体性与主体意识的觉醒46
1.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其第一层级46
2.主体意识觉醒的第二层级47
3.主体意识觉醒的第三层级53
4.不同层级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56
第四章 主体性的物质依托和对象性本质57
1.主体性的物质依托58
2.主体性的对象性本质60
3.能动和受动66
4.主体性的确证和判定68
第五章 人的主体性与世界的物质性之具体统一——人的存在世界73
1.人的存在世界之构成及其诸多层面73
2.人的存在世界之时空特征77
3.人的存在世界是一个活的系统84
4.人们的共存世界及其与个体存在世界之关系87
5.人的主体性研究与物质本体论91
第二篇 实践的主体性和实践唯物主义96
第六章 实践的概念96
1.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97
2.实践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100
3.实践的要素106
4.实践的类型111
第七章 实践的主体性120
1.实践的能动性120
2.实践的自觉性123
3.实践的选择性128
4.实践的创造性134
5.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140
第八章 实践主体性的客观物质前提146
1.实践主体性的现实前提147
2.实践主体性前提的物质性151
3.实践主体性前提的客观性163
4.实践的主体性和客观规律性166
第九章 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70
1.实践唯物主义的两层含义170
2.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76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82
第十章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唯实践主义193
1.时代呼唤着实践唯物主义193
2.实践唯物主义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196
3.实践唯物主义要求既从主体方面、也从客体形式上去理解现实199
4.把感性理解为实践,并不意味着把物质溶化在实践中202
5.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06
第十一章 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实践一元论”209
1.什么是实践第一的观点209
2.什么是“实践一元论”213
3.不能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218
4.人的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外部世界,离不开自然界222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实践论不能划等号227
第三篇 认识和评价领域的主体性和客观规定性232
第十二章 认识的主体性232
1.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主体性232
2.认识的结构、图式、定势的作用237
3.人的情感和意志等对认识活动的影响243
4.利益和价值对于认识活动的支配或引导247
5.认识主体的个体差异和认识的个性特征251
第十三章 认识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源泉256
1.认识的生理物质基础256
2.认识对象的物质性和客观性263
3.人的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性267
4.思维操作对象的物质性272
第十四章 基于实践的能动的反映281
1.认识是思想对存在的反映281
2.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是运动发展的287
3.思想不仅反映存在,而且创造存在291
4.思想反映存在是通过信息加工实现的297
5.思想对存在的正确反映是一个过程303
第十五章 价值现象的主体性与客观性312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313
2.价值的主体性319
3.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绝对性)327
4.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32
5.价值概念与哲学基本问题338
第十六章 评价及其标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340
1.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之争340
2.制约价值评价的主体因素343
3.制约价值评价的客观因素347
4.评价标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353
5.评价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评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问题361
第十七章 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合理性367
1.价值选择是人的本质特征367
2.价值选择绝不能主观随意371
3.价值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与自由374
1.价值创造的外在尺度378
第十八章 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378
2.价值创造的内在尺度380
3.价值创造的两个尺度的统一382
第四篇 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和客观规律性388
第十九章 唯物史观创立中的革命性变革388
1.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389
2.唯物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392
第二十章 历史必然性和人的历史主体性397
1.社会历史进程是否无规律可寻?398
2.社会规律(历史必然性)的特点405
3.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412
第二十一章 历史主体性的客观基础及其实现机制415
1.关于历史主体性的基本规定415
2.社会实践构成历史主体性的客观基础418
3.历史主体性的实现机制422
1.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430
第二十二章 革命或改良的选择与历史必然性430
2.革命的必然发生和主体性434
3.革命和改良的辩证法441
4.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改良主义的失败447
第二十三章 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454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454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460
3.根据客观实际和主体情况,综合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464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469
附录一法轮功的唯心主义和抽象主体性评析475
1.不是超常科学,而是谎言迷信476
2.世界统一于物质,主体是人不是神479
3.人生意义在于学习、工作、贡献,不在于什么“修炼”、“圆满”、“升天”484
4.人民群众靠自己实现自己的幸福,不靠什么神和救世主493
附录二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的黄昏”简评501
主要参考资料505
后记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