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
  • 林鸣,马士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8605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项目管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引言: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十万个为什么”1

第一章 如何看待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证券市场1

二、证券市场基本功能透析2

(一)现代经济何去何从?2

(二)证券市场功能的决定因素3

(三)证券市场能为我们做什么?4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特点5

(一)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社会经济环境5

(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7

四、证券市场不规范导致功能异化9

(一)劣化资源配置9

(二)非法和非理性投机盛行,加大市场风险10

(三)滋生腐败现象10

(四)异化国企改革,恶化经济环境10

(二)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11

五、如何使证券市场发挥应有的功能?11

(一)真正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11

(三)借助证券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2

(四)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12

(五)大力发展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和风险投资事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本支持13

第二章 A股、B股、H股,发什么好?14

一、三座风格各异的“金矿”14

二、透视A股、B股、H股16

(一)蓬勃发展的A股16

(二)长期冷落的B股17

(三)起伏动荡的H股18

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A股市场风光无限19

(一)A股市场的风光独好19

(二)A股市场“风光”为哪般?20

(三)A股市场的监管失灵了吗?22

四、是否“竹篮打水”:B股市场遭遇尴尬23

(一)B股市场开放,跑了谁?又套了谁?23

(二)B股市场将会成为又一个A股市场吗?25

五、一锤子买卖:H股究竟还能走多远?25

(一)曾经风光无限的H股为何冷落?25

(二)实行CDR或QDII制度能起H股之衰吗?26

六、不算展望的前景展望27

(一)A股、B股会合并吗?27

(二)H股会走类似B股之路吗?28

第三章 新股申购:永远的奶酪29

一、新股发行政策的演变29

二、巨额资金的奶酪30

(一)“新股不败”的神话30

(二)巨量申购资金来自何方31

(三)基金特权、机构不惜违规32

三、寻找新路35

(一)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35

(二)新市值配售办法37

四、市值配售的影响几何38

(一)新股申购专业户的奶酪没了38

(二)发行新股公司无偿占用的资金减少了38

(三)进一步降低了一级市场收益率38

(四)给机构经营带来压力和挑战39

(五)市场风险结构将发生变化40

(六)有助于重塑投资理念抑制非理性投机40

第四章 证券交易:需要一个市场体系吗?41

一、从乔那森咖啡馆、梧桐树协议到规范的证券市场体系41

(一)严格的立法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41

(二)规范的证券市场组织体系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42

(三)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是证券交易市场的主体43

(四)证券交易所是证券交易市场的核心44

(五)场外交易市场必不可少44

二、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曲折发展之路45

(一)新时期第一只股票45

(二)柜台交易47

(三)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47

三、成绩和问题: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现状48

(一)成绩概述48

(二)问题举要48

四、机遇和挑战:入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56

(一)WTO给中国证券业带来的机遇56

(二)加入WTO给中国证券业带来的挑战56

五、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交易体系57

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贷款炒股屡禁不止谈起60

第五章 如何认识信用交易60

二、条条大路通股市——银行信贷资金是怎样流入股市的64

三、认识庐山真面目——信用交易运作机理与特点68

四、一石多鸟的选择73

——信用交易的优势分析73

——信用交易的优势分析73

五、拨开迷雾见青天——对信用交易风险性与投机性的辨证思考76

第六章 “一股独大”应当诅咒吗?79

一、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现象79

二、国有大股东也有“难言之隐”80

(一)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没有真正解决好谁代表国有股的利益80

(二)国有股权缺乏科学的代表委派机制,没有解决好产权主体进入企业问题80

三、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82

(一)“八字诀”掏空上市公司82

(二)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恶果85

(一)公司治理的两种模式86

四、公司治理的“中庸之道”86

(二)中庸之道:股权既不过于分散也不过于集中87

五、对症下药,妙方何在?89

(一)引进机构投资者形成前几名股东拥有较高比例但彼此相差不大的股权格局89

(二)让董事会真正“懂事”,独立董事能够“独立”89

(三)健全对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90

(四)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持续、规范的信息披露91

第七章 中国特有的配股现象92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上市公司纷繁热闹的配股现象92

(一)配股筹资年年“放量”92

(二)配股价格连创新高92

(三)“弃增转配”高潮再起93

二、中国特色的再融资:配股缘何而来?94

(一)不同的机制,迥异的选择94

(二)忽高忽低的门槛,越来越严的裁判94

(一)上市公司乐此不疲97

三、几家欢喜几家愁:配股市场角色态度各异97

(二)大股东坐享其成98

(三)券商左右为难99

(四)普通投资者“受伤”100

四、上市公司配股:想说爱你不容易100

(一)“保配”之风盛行100

(二)非理性股本扩张使企业举步维艰101

(三)募集资金项目“计划没有变化快”101

(四)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103

五、配股前景:敢问路在何方?103

第八章 怎样看待壳资源105

一、壳资源:最值钱的垃圾105

(一)壳资源的形成105

(三)典型案例106

(二)买壳与借壳106

(一)三类不同的壳公司107

二、壳资源价值何在?107

(二)壳资源的两大特性108

(三)壳资源的特有价值构成108

(四)壳资源价值的体现形式109

三、壳资源风光的背后110

(一)监管审批部门透明度低110

(二)虚假包装上市110

(三)虚假信息披露111

(四)上市圈钱与寻租112

四、解决壳资源问题的出路何在?113

(一)核准制下,壳资源能否风光依旧113

(二)注册制:解决壳资源问题的最终出路114

(一)从参与主体看116

第九章 资产重组方兴未艾116

一、方方面面看重组116

(二)从重组对象看118

(三)从并购方式看119

(四)从重组实质内容看119

(五)从重组方式看120

二、重组兴起的原因122

三、监管在加强123

(一)法制建设逐步完善123

(二)信息披露日趋规范123

(三)鼓励实质性资产重组123

(四)保护中小股东124

一、关联交易方式种种126

(一)资金往来型关联交易126

第十章 关联交易雾里看花126

(二)资产重组型关联交易127

(三)生产经营型关联交易128

二、关联交易呈现新特点130

三、关联交易是“馅饼”还是“陷阱”?131

(一)关联交易现象产生有其必然性131

(二)关联交易的两面性132

四、对关联交易的监管任重而道远134

(一)相关法律法规做出实质性限制135

(二)配套会计制度相继出台136

(三)信息披露137

(四)税法调整138

(五)抓紧建立相关的独立董事、股东派生诉讼等制度138

(一)国有股存在的历史合理性140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有股产生的历史背景140

第十一章 国有股流通:世纪性的难题140

(二)国有股为什么要全流通142

二、“按下葫芦浮起瓢”——制度性缺陷导致上市公司“圈钱游戏”孕育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143

三、如何取下“悬在中国股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的尝试146

(一)1.7万亿市值蒸发换来国有股减持的暂停150

(二)减持价格不公平是主要原因吗?151

(三)减持失败有深层原因,公平与否不能简单判定152

(四)不被市场认同的《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158

(五)国有股:从减持到全流通159

四、抛弃“一厢情愿”,立足于“实现多赢”——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惟一出路160

(一)立即杜绝国有股增量161

(二)将来逐步消化国有股存量161

(三)拓宽弥补社保基金缺口的思路162

五、一个留给未来的话题163

(一)何谓股指期货166

一、股指期货:揭起你的盖头来166

第十二章 股指期货:一个热门的话题166

(二)股指期货的的交易规则167

(三)股指期货的特征168

(四)股指期货交易的主要功能169

二、风风火火闯九州——股指期货热在中国的兴起169

三、七嘴八舌不停口——国内关于股指期货的争论175

(一)力主推出股指期货的十条理由175

(二)认为目前不宜推出股指期货的道理181

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股指期货不会说来就来184

第十三章 创业板:最后的机会?190

一、撩开面纱露真容——创业板市场有哪些基本特征190

(一)何谓创业板190

(二)创业板与主板市场的联系和区别191

二、挡不住的诱惑——创业板热潮在中国的兴起193

三、千呼万唤不出来——创业板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200

四、是非曲直任评说——学术界对创业板的不同看法203

五、冷静看待细思量——对创业板市场热的冷思考210

(一)创业板市场建立的条件是否成熟211

(二)创业板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程度究竟有多大213

(三)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对主板市场的影响214

第十四章 “双Q”将给我们带来什么?217

一、何谓“双Q”?217

(一)“双Q”制的提出217

(二)何谓QFII?何谓QDII?218

二、QDII:让喝稀饭的支持吃鱼翅的220

(一)香港:QDII的最大赢家221

(二)内地:所受冲击到底多大221

三、QFII: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由之路225

(一)QFII制度实行得好可以一举多得225

(二)目前实行QFII制度可能发生的问题227

一、从DR到ADR228

(一)DR:证券市场的创新之举228

第十五章 CDR:中国股市的又一只魔方228

(二)品种多样的DR229

(三)ADR: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员229

二、CDR热欲在中国兴起231

(一)目前推出CDR有何利弊231

(二)红筹公司为何要回“娘家”231

三、CDR能否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新贵232

四、CDR:南辕北辙的故事是否会重演234

第十六章 我国证券公司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238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加入WTO给国内券商带来的冲击238

(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的冲击242

(二)资本实力上的冲击243

(四)人才的冲击244

(三)业务的冲击244

二、“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国内券商应苦练内功,加强经营管理,走规范化发展道路245

三、打造“航空母舰”级的国内券商——国内券商应壮大自身实力,走规模化之路250

(一)增资扩股254

(二)合并重组256

(三)券商上市257

四、构建中国的“金融帝国大厦”——国内券商的集团化之路259

五、“引进来,走出去”——国内券商的国际化道路263

第十七章 有效市场假说适用于中国吗?273

一、从“随机游动”到有效市场理论的形成273

(一)何谓“随机游走”273

(二)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273

二、有效市场假设在现实中成立吗?274

(一)投资顾问公开发表的分析报告有多大价值274

(三)股票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吗?276

(二)你应该相信那些小道消息吗?276

(四)好消息是否总能提高股票价格277

(五)是否值得做技术分析278

(六)有效市场理论为投资者开的“处方”279

三、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几个现象279

(一)挑战有效市场假说的“反证”现象279

(二)用以挑战有效市场假说的证据281

四、有效市场假说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283

(一)中国股市是否弱式有效283

(二)我国股市的特有的板块现象284

五、有效市场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启示285

(一)有效市场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启示285

(二)有效市场理论对投资者的启示288

(一)华尔街的常青树——沃伦·巴菲特290

第十八章 股市中投资投机辩证谈290

一、巴菲特=投资?索罗斯=投机?290

(二)资本市场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292

(三)巴菲特与索罗斯——华尔街的两面旗帜294

二、投机=投机倒把?294

(一)应为投机正名294

(二)尚有认识要澄清295

三、没有投机的市场——投资者的“世外桃源”296

(一)从东南亚金融风暴说起296

(二)投机是柄“双刃剑”297

(三)投资与投机是一对孪生兄弟298

四、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298

(一)“裁判员”是否偏心298

(三)中小投资者,能否不再让你受伤害299

(二)监管的“事后算账”299

第十九章 如何认识各种证券的投资价值301

一、如何分析股票的投资价值301

(一)从市盈率角度看股票的投资价值301

(二)从市净率看股票投资价值302

(三)从现金分红看股票投资价值303

二、如何寻找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305

(一)中国的证券市场结构决定了其存在大量套利机会305

(二)权益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306

(三)权益资产定价的方法306

(四)EAVM模型和内在投资价值的使用307

(五)寻找股票投资价值应注意的问题308

三、几类主要股票的投资价值310

(一)增长型股票投资价值310

(二)绩优股和亏损股的投资价值312

(三)组合投资分散风险314

四、我国上市交易的可转债的投资价值分析315

五、开放式基金的投资价值316

(一)开放式基金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和国债316

(二)投资开放式基金需要注意的问题316

六、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价值分析317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对优势317

(二)投资基金板块需关注的问题318

七、上市国债的投资价值319

(一)上市国债投资价值的特点319

(二)如何发挥上市国债经济效益320

第二十章 证券投资方向选择321

一、大约10%的居民选择投资股票321

(一)居民将金融资产集中于储蓄的原因321

二、保险资金投资证券市场是必然选择324

(一)直接投资股票或债券324

(二)居民部分资金投资股票的原因324

(二)发起设立保险基金或通过证券公司投资股票市场325

三、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向326

四、社保基金入市可以投资的品种327

第二十一章 投资理念与投资机会329

一、美国股市近50年来主流投资理念的演变: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周期循环329

(一)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基本分析学派两大分支的周期循环330

(二)投资理念中的不变与可变332

二、我国股市的投资理念:回顾与前瞻333

(一)中国股市投资理念十年回顾333

(二)重建我国股市游戏规则335

(三)我国股市未来主流投资理念及热点337

一、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基本特征339

(一)信息环境与有效市场339

第二十二章 信息环境与投资行为339

(二)弱有效市场的信息环境特点340

二、按信息占有程度的投资者分类341

(一)知情投资者341

(二)非知情投资者341

三、不同信息占有主体对信息的态度及其行为决定机制342

四、目前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缺陷及其弥补措施343

第二十三章 中国的投资者行为345

一、如何分析投资者行为345

二、中国投资者行为的决定因素346

(一)政府与市场制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347

(二)社会文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348

(三)个体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349

三、不同的投资者的行为特点352

(一)个人投资者行为形成352

(二)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特点353

(三)机构投资者行为的特点355

四、从实证角度看中国投资者行为356

(一)问卷调查概况356

(二)个人投资者基本情况和投资特点357

(三)机构投资者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特点360

(四)投资者的具体交易行为362

五、引导投资者行为理性化需做的工作363

(一)开展投资者教育363

(二)提高证券服务质量364

(三)加大监管力度365

(四)加强新的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介365

(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366

第二十四章 附:美国投资者行为367

A.美国股票投资者的基本特征367

C.美国股票投资者的资产分布368

B.美国股票投资者的投资目的368

D.美国投资者的交易频率369

E.网上交易的投资者的特征370

F.美国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和投资的分散性371

G.影响投资决策的几个因素371

第二十五章 中国股市的投资风险373

一、中国股市投资的一般风险373

(一)证券市场财富效应与泡沫373

(二)资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375

(三)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与人为风险376

(四)回避何种风险与如何回避风险377

二、中国股市投资的政策性风险378

(一)股市政策的二重目标:稳定和发展379

(二)股市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380

三、健全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机制381

(一)完善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381

(二)规范并改善证券市场资金供给382

(三)规范市场主体行为383

附:中国股市政策市简要回顾384

第二十六章 群起而攻之的基金黑幕386

一、方兴未艾的证券投资基金386

(一)什么是证券投资基金386

(二)英国资本市场上的惊世之举——证券投资基金的诞生387

(三)后来居上的美国投资基金388

(四)急起直追的新兴市场390

二、基金——难道是股市中美丽的罂粟花391

(一)基金:剪不断的利益情结391

(二)基金违法违规操作手法:掀起你的盖头来395

(三)稳定、风险、收益:还需重新认识397

三、基金黑幕——谁之过398

(二)监管部门:责任不可推卸399

(一)法律、法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399

(三)基金管理公司:你应该忏悔400

四、开放式基金:你会过得好吗400

(一)开放式基金发展中的“瓶颈”400

(二)购买开放式基金能赚钱吗?402

(三)投资者申购与赎回时,擦亮你的眼睛404

五、私募基金:何时为你披上合法的外衣405

(一)异军突起的私募基金405

(二)私募基金:犹抱琵琶半掩面406

(三)“私募”基金合法化刻不容缓407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08

(一)健全基金法律法规体系408

(二)严格证券执法督查408

(三)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409

(四)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410

一、造假案件引发中介机构诚信危机412

第二十七章 中介机构共筑诚信412

二、中介机构诚信危机的根源413

(一)中国证券市场发行制度的缺陷413

(二)经济利益驱动414

(三)造假成本太低414

(四)监管力度不够414

(五)执业环境太差414

三、共筑诚信需各方齐努力415

(一)管理层加强监管415

(二)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建立证券市场诚信体系418

(三)中介机构纷纷响应419

第二十八章 信息披露:证券市场成熟的“试金石”422

一、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石422

(一)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与信息披露422

(二)信息非对称理论与信息披露制度423

(三)市场有效性与信息披露制度424

(四)证券欺诈与信息披露425

二、上市公司应该披露哪些信息426

三、信息披露真的那么灵吗?427

四、上市公司:你会露出“庐山真面目”吗?429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全景扫描429

(二)信息披露姗姗来迟429

(三)信息披露的去“伪”存“真”430

(四)“预警”“预亏”制度能预警吗?432

五、信息披露参与人与信息披露违规435

(一)信息披露参与人有哪些?435

(二)监管机构:政策性信息披露与非政策性信息披露监管436

(三)中介机构:你会尽职吗?438

(四)新闻媒体:你的工作做到位了吗?440

(一)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原则441

六、信息披露制度亟待完善441

(二)完善信息披露的具体措施442

第二十九章 证券市场准入的制度选择446

一、注册制与审核制:孰优孰劣?446

(一)审核制与证券发行446

(二)注册制:竞争性市场法则447

二、我国证券市场准入制度的变迁与反思448

(一)我国证券市场准入制度沿革448

(二)指标控制下的审批制449

(三)券商推荐下的核准制451

三、注册制:托起中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明天453

第三十章 退市:证券市场规范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455

一、退市制度相关立法455

二、中国的退市机制:你为何这么艰难?457

三、“T”类股票,是不是“香饽饽”459

(一)追捧“T”类股460

(二)“T”类股票与资产重组461

四、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463

(一)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发挥证券市场的自我更新功能463

(二)建立退市制度有利于强化证券市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463

(三)建立退市制度,有利于揭示证券市场投资风险,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理念464

(四)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形成对上市公司和企业经营者的有效外部监管464

(五)建立退市制度,有利于加速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的进程464

(六)建立退市制度有利于在证券市场树立起依法治市的观念465

五、建立健全退市机制,刻不容缓465

(一)借鉴海外市场经验,进一步完善退市立法466

(二)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467

(三)完善市场体系,推动资本市场发展468

(四)退市必须保护二级市场投资人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建立民事赔偿制度468

(五)严格执法,退市机制一步到位469

(一)一些法律条款受计划经济影响或当时特殊条件制约,不符合股市发展要求470

第三十一章 完善证券市场监管机制470

一、修补法律缺陷:完善股市监管的基础性制度建设470

(二)一些法律条款过于原则,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472

(三)对股市中一些重要违法犯罪现象,缺乏对应的法律界定475

二、维护和贯彻“三公原则”,切实解决股市监管中存在的问题476

(一)计划经济影响深重476

(二)所有制限制478

(三)证券监管阻力重重478

(四)信息披露的不规范480

三、“辩方举证责任”:不应成为股市监管的一项主要制度481

(一)实行“辩方举证责任”须以法律制度的基本健全为前提482

(二)“辩方举证责任”是“有罪假定”,与“无罪推定”明显不协调485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治还须付出艰苦努力486

一、风风雨雨十年路——对十年中我国股市问题几次论争的简单回顾491

第三十二章 十年中有关股市的几次大争论491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敬琏引发股市第三次大争论并惹火烧身501

(一)“基金黑幕”:大辩论的导火索501

(二)“中科系”雪崩:再揭庄家操纵内幕504

(三)“股市三论”:吴敬琏惹火烧身504

(四)媒体介入:辩论深化506

三、人心各有一杆秤——吴敬琏的支持者开始反击508

四、一波未平一波起——2001年夏秋之交又燃争论烽火518

五、是非曲直自掂——对这次股市大争论有关问题的思考521

(一)关于“赌场论”521

(二)关于市盈率524

(三)关于“全民炒股”问题525

(四)关于“推倒重来”问题526

主要参考文献528

后记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