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方药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方药中
  • 马晓北,李鸿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4987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方药中(1921-1995)-生平事迹;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方药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生平简介1

学术思想5

学术思想与贡献概述6

一、对中医理论提出开拓性见解6

二、规范与创新辨证论治基本模式7

三、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8

四、力主中医传统科研方法与现代方法并举并重,为传统研究方法争得一席之地9

五、一位坚定无畏的中医卫士9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10

一、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10

(一)天地一体观11

(二)五脏一体观14

(三)人与天地相应14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气化论16

(一)太虚寥廓,肇基化元16

(二)五运之政,犹权衡也17

(三)寒热燥湿,不同其化18

(四)之化之变,各归不胜而为化18

(五)微者小差,甚者大差19

三、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认识——藏象论19

(一)藏居于内,象见于外19

(二)五脏相通,心为之主20

(三)精生气,气化精,两精相搏谓之神21

四、中医学对人体病因和发病的认识——正邪论22

(一)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22

(二)高下之理,地势使然22

(三)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23

(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3

五、中医学对人体病机的认识——求属论24

(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24

(二)必先五胜25

(三)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25

六、中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特点——辨证论治26

(一)伏其所主,先其所因26

(二)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26

(三)正者正治,反者反治26

(四)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27

(五)上下所主,随其攸利,疏气令调27

(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28

(七)必养必和,待其来复28

七、中医理论体系产生的物质基础——候之所始,道之所生29

八、结语30

论中医学的整体观31

一、天地一体观31

二、五脏一体观34

三、人与天地相应35

四、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认识及其在预防、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38

(一)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的整体观38

(二)对病因认识的整体观39

(三)对病机认识上的整体观40

(四)在疾病防治上的整体观41

(五)提挈天地、人能胜天46

谈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47

一、阴阳47

(一)阴阳学说的产生和发展4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55

二、五行56

(一)五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56

(二)五行的抽象含义57

(三)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62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66

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69

四、阴阳五行学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本质及其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内容对中医学的影响70

(一)阴阳五行学说中朴素的唯物辩证内容70

(二)阴阳、五行学说违反辩证唯物论的地方70

(三)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循环论和机械论掺入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内容71

五、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加快中西医结合步伐,为创造中国的新医药学而努力75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76

一、病机十九条有关内容及其基本精神76

(一)原文76

(二)基本精神77

二、病机十九条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79

(一)脏腑经络定位79

(二)风火湿燥寒定性83

(三)定位与定性合参84

(四)必先五胜86

(五)各司其属89

(六)治病求本111

(七)发于机先114

三、结束语118

论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118

一、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的病因认识118

二、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的病机认识128

(一)关于邪气性质与传入途径的关系问题128

(二)关于邪气性质与临床表现及疾病定位的关系问题130

(三)关于邪入深浅与正气强弱之间的关系问题135

三、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认识142

(一)辨病论治142

(二)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147

四、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176

(一)寒温之争源流概说176

(二)寒温之争的争论焦点177

(三)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剖析181

论《伤寒论》中的辨病辨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191

一、辨病与辨证的基本概念191

(一)什么是“病”,什么是“辨病”,什么是“辨病论治”192

(二)什么是“证”,什么是“辨证”,什么是“辨证论治”192

二、《伤寒论》中的辨病193

(一)风、寒、湿、温、热辨病193

(二)六经辨病195

(三)特有证辨病196

三、《伤寒论》中的辨证197

(一)六经辨证197

(二)八纲辨证198

四、《伤寒论》中辨病与辨证的关系198

(一)风寒湿温热辨病与六经辨证相结合199

(二)六经辨病与八纲辨证相结合200

(三)特有证辨病与六经、八纲辨证相结合202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及评价203

一、推测每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的大致情况203

(一)每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一般情况的推测203

(二)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特殊情况的推测204

二、为预防疾病及临床诊断治疗各方面的重要参考206

三、评价206

临床经验213

肝炎诊断治疗经验214

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214

(一)所属范围214

(二)关于诊断问题214

(三)关于治疗问题215

二、个人认识和经验215

(一)关于诊断问题215

(二)关于治疗经验216

肝硬化腹水治疗经验217

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218

(一)关于本病所属范围问题218

(二)关于本病的病因认识问题218

(三)关于本病的病机认识问题219

(四)关于对本病的诊断问题219

(五)关于对本病的治疗问题219

二、临床经验220

(一)关于预后判断方面的经验220

(二)关于治疗方面的经验220

(三)对于本病的治疗步骤和具体治疗方法221

三、典型病例222

肝病系列经验方六首224

一、加味一贯煎224

二、加味异功散226

三、加味黄精汤227

四、苍牛防己汤228

五、升麻甘草汤230

六、减味三石汤230

七、临床运用说明231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治经验研究232

一、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的整理研究237

(一)以中医理论体系全面指导对本病的辨证论治238

(二)关于慢性肾衰的病位认识239

(三)关于慢性肾衰的病性认识239

(四)关于慢性肾衰在定位、定性后的综合分析,亦即“必先五胜”的认识240

(五)关于慢性肾衰“治病求本”的认识241

(六)关于慢性肾衰“治未病”的认识243

(七)关于慢性肾衰兼证处理的原则和方法244

(八)关于慢性肾衰合并新感与其他疾病的处理经验245

(九)关于治疗慢性肾衰的“方宜”问题246

(十)关于慢性肾衰患者的“食宜”问题248

(十一)慢性肾衰病例举隅249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体系(常规)270

(一)辨证271

(二)治疗273

三、关于脾肾定位依据279

(一)辨证定位在脾(胃)的依据279

(二)辨证定位在肾(膀胱)的依据280

(三)相关脏腑的定位依据281

四、脾肾系列方药281

(一)脾系系列方281

(二)肾系系列方282

五、药物煎服方法283

六、临床验证107例小结284

(一)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病房90例小结284

(二)济南铁路中心医院中医科17例验证总结293

对升麻的认识及临床运用经验295

一、文献回顾及认识295

二、典型病例298

辨治“瘀血”的经验300

一、重辨证,于细微之处辨有瘀300

二、重立法,宜扶正之中寓化瘀301

三、重治养,在整体中求调节304

尿血、血淋治验305

一、病因病机305

二、治则治法306

三、验案举例306

重症肌无力治疗经验307

一、典型病例307

二、按语312

辨治出血证的经验313

一、确定病位313

二、辨清病程314

三、治疗特色315

四、验案举例316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317

一、原发为本317

二、正气为本319

三、平调阴阳320

四、治疗未病321

代表论著323

一、著作324

二、论文(列题)327

学术传承331

学术年谱333

热门推荐